社会主义前程远大——纪念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大论文,前程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纪念日。1917年, 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伟大的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3页)。以这场革命为新起点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在本世纪走过了80年风雨历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遭遇过严重的曲折,目前正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时刻纪念十月革命,世界上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投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因为在这里,十月革命中升起的社会主义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这样的时刻纪念十月革命,我们会面对更加宽广而又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进一步认识党的十五大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教益和启示是多方面的。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结论,就是要有正确理论的引导。在跨世纪的征途上,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党的十五大的主题和灵魂,也是我们在纪念十月革命时必须牢固树立的信念。
一、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社会主义事业将永葆青春
十月革命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从而在人类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受到了怀疑和非议,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被某些人宣布为“败局已成”,甚至已经“全然终结”。究竟怎样评价十月革命,已经不仅仅是史学领域的课题,更是现实中的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实现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理想。千百年来,广大劳动者一直渴望建立一种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为别人而工作’这一事实的存在,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列宁全集》新版第1卷第377页)社会主义理想是伴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从16—19世纪初,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表达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他们的杰出代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充满热情的讴歌和描绘。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走出“乌托邦寓言的云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3卷第108页)。拨开这种云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正是这两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一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就立即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社会主义政党相继成立。从19世纪下半叶起,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个理想终于在1917年,在占世界面积1/6的广袤土地上变成了现实。从此,社会主义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美好的愿望,它已经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丽的日出。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世长存的神话,造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在十月革命及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空前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各地传播。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成为多国实践。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全球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遇到了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和竞争的世界格局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众所周知,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国内外敌对势力从各个方面对新政权进行威胁,加上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凭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正失误,巩固了新政权,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经济政策著称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坚持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胜利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由原来的欧洲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苏联很快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当30年代初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而百业萧条,社会主义苏联却蒸蒸日上、阔步前进的时候;当40年代初德国法西斯军队猖狂践踏中西欧大部分国家的领土,而在苏联红军的有力反击下却连连溃败的时候,谁不由衷地赞叹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苏联和后来陆续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成就,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斗争,迫使那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调整政策,从而使劳动人民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十月革命的胜利,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社会主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宣告独立, 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这是继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的推动下,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 卷第456 页)十月革命及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历史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每一个尊重历史的人都不能否认的。进入90年代,苏联、东欧演变了。社会主义政权在十月革命的故乡不复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曾经起过历史作用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本身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又没有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变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教训是深刻的。但是,共产党人坚信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暂时的挫折只会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去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82—383页)
尽管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但社会主义运动仍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旗帜在风雨之后更加鲜红,社会主义事业正在高歌猛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他还宣告:“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同上,第320—321页)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
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前提;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获得成功?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作过简洁而又深刻的回答。1985年,他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我们中国的革命,不就是这样成功的吗?”(同上,第146页)1989年, 他再次指出:“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同上,第292页)十月革命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如果从本本出发,从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甚至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那就不可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发动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认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选集》新版第1卷第162页)他反对“为死教条而牺牲活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选集》新版第3卷第26—27页)他指出,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同上,第381页)。列宁清醒地看到,在当时的俄国, 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在尖锐而复杂的矛盾交织中,任何改良的幻想都注定要破灭,民众迫切需要和平、土地和面包,而这一切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的手段才能获得。二月革命之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使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根本缓解。各阶层劳动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工农的反抗力量在沉重的压迫下不断增强。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制定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的革命战略。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在新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为此,列宁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这种不平衡急剧地改变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要求按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确定世界霸权的冲突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战争使交战各国彼此削弱,从而在帝国主义链条中造成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这个薄弱环节爆发并取得胜利;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往往是各种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在那里最容易出现成熟的革命形势,即统治阶级在重重危机中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因贫困和苦难不断加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如果革命的无产阶级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同农民结成同盟,抓住时机,采取行动,革命就会获得成功。
这些话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的,是新的语言、新的思路、新的判断,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具体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新结论。这一崭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引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指针。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条件。但是如果这些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而革命时机已经成熟,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怎么办?是拘泥于书本上的条条按兵不动,还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分析新问题,寻求新答案?列宁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胆识,果敢地提出首先用革命手段建立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创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前提,然后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崭新思路的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正如俄国的情况与西欧的情况不同一样,中国的情况也与俄国的情况不同。列宁早就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选集》新版第4卷第778页)事实正是这样,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于是,当初摆在布尔什维克党人面前的严峻问题又同样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是从书本里还是从现实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奋斗,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个长时期中,毛泽东同志确实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得非常好,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由于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页)
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证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列宁在1917年前后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中一再强调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也反复论述这个问题。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这是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探索,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共产党人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面临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这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进行艰苦的探索。他一如既往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坚定地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决不能从本本出发,而只能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1918年7月, 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严肃地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新版第34卷第466 页)列宁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针和有效政策,只能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自对实践经验的及时的、科学的总结。
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列宁正是遵循这样一条思想路线,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的。他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经过一些特殊发展阶段。他认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任务,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制度胜利的保证。他澄清了忽视市场作用的错误认识,强调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他提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胆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他提出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并阐明了合作化的原则。他还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认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他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各种腐败现象,为加强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不懈努力。这些实践经验和精辟思想为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但是,这种探索还刚刚开始,要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规律,还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因此,列宁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者最需要的是实践,是学习,要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来学习,也要通过吸取失败的教训来学习。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他指出:“只要坚定地、顽强地学下去,用实际经验来检验我们迈出的每一步,不怕已经开始的工作一改再改,不怕纠正我们的错误,仔细领会这些错误的意义,我们就一定会升到更高的班级。我们一定会修完整个‘课程’,尽管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情况使这一课程的学习比我们预期的时间要长得多,困难要多得多。”(《列宁选集》新版第4卷第570—571页)可惜, 列宁的期望后来没有实现。由于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压抑了生气勃勃的探索精神,由于思想的僵化造成体制的僵化,社会主义事业在苏联遭到挫折,列宁缔造的党最终没有能够“修完整个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许多重要文章,提出了不少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但是,毛泽东晚年发生了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正确地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分析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中断”,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消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显示的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我们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热潮中迎来了十月革命纪念日。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同上,第610页)当前, 我们肩负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面对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历史的重托,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的时刻,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的文献,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全面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列宁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