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应用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郜一琼

鼻内镜手术应用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郜一琼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运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症状、诊断与治疗等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对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56例患者均有效痊愈,随访期间2例复发后经治疗后基本康复,全部患者术中与术后没有明显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确切,病灶能够彻底清除,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临床分析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两种,临床最常见的就是非侵袭性,同时单侧多于单侧,上颌窦病变较多于额窦病变、筛窦病变与蝶窦病变,而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都属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目前医院里主要采用鼻内镜手术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治疗。本次选取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的初衷是探讨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所获颇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选取例数为56例。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6.5 3.5)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3.27 1.56)年;主诉症状:浓涕14例,鼻塞7例,回吸血涕5例,头眼面等部疼痛8例,鼻内异味22例;病史:哮喘史8例,糖尿病史12例,变应性鼻炎36例;专科检查:黄褐色干酪样块状物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18例,钩突肥大14例,中鼻道息肉样新生物或中鼻甲息肉样变9例,鼻中隔偏曲15例;上颌窦病变23例(18例单侧,5例双侧),额窦病变13例(8例单侧,5例双侧),筛窦病变13例(11例单侧,2例双侧),蝶窦病变7例(6例单侧,1例双侧)。给予患者鼻窦水平位或冠状位扫描发现:患侧的窦腔存在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存在粘膜增厚;43例窦腔与软组织块影为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条索状、斑片状钙化灶,33例上颌窦窦口扩大、鼻腔外侧壁不明显外移、软组织影像突向鼻腔,24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损坏。56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中6例为毛霉菌感染,50例曲霉菌感染。

1.2 方法

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均在局麻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中将鼻息肉摘除,或将钩突切除,在鼻内镜辅助下开放与扩大上颌开口;采用刮匙、咬切钳在内镜不同角度下进行操作,将窦腔内菌团、病变黏膜、脓液清除干净;在弯头吸引器的引导下应用生理盐水对窦腔残留霉菌团块进行反复冲洗;给予筛窦病变患者开放筛窦,从前向后对病变组织进行清理;针对蝶窦病变患者,将蝶窦前壁开口扩大后清除窦腔中的病变组织;给予额窦病变患者去除鼻丘气房,将额隐窝扩大后清理额窦开口的病变组织;针对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鼻腔狭窄等患者矫正鼻腔框架结构。术毕应用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清洗,嘱患者术后1~6月定期来门诊换药,同时清除鼻道窦口止血海绵、水泡、血痂,可在必要时采用弯头吸引器将病变鼻窦的新发病变抽吸出来。保持窦口引流通畅,加速窦腔粘膜的恢复,嘱患者离院后应用抗组胺、鼻用激素、克拉霉素与鼻腔冲洗治疗,3个月内不用抗真菌药物。鼓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6个月~3年,随访一直持续至鼻窦炎症状完全消失。

2 结果

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42例为真菌球,14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其中10例患者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在术后的病理确诊中毛霉菌感染、曲霉菌感染分别为3例、53例,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后56例患者均痊愈,术中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无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患者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大部分患者术腔完全上皮化,窦口引流通畅、开放良好,而且窦腔中没有异常分泌物,有2例患者在6个月~3年的随访期复发,给予鼻内镜清除病变组织、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后,至今仍未复发。

3 讨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包括真菌球与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属于是非侵袭性、慢性变应性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真菌感染,存在一定的膨胀性、复发性,致病菌多为曲霉菌,发病机制是粘性嗜酸性黏蛋白积累后造成鼻窦口阻塞,同时鼻窦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增殖或沉积酸性黏蛋白,炎症因子恶性循环下对鼻窦作缓慢的扩张,甚至侵蚀骨质。通常情况下,患者长年存在鼻塞、流涕、喷嚏以及慢性头痛等鼻窦炎症状,此类疾病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获得进展,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湿疹、哮喘等疾病,那么嗜酸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而且总真菌特异性IgE也发生显著提高[1]。在鼻窦CT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多为鼻窦炎,可涉及至筛窦,同时因变应性黏蛋白而引起高密度影填充窦腔,而鼻窦内衬粘膜属于低密度影[2]。

真菌球主要增殖于鼻窦粘膜外,可充填1个或多个鼻窦,属于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女性与老年人较多发,可涉及一侧上颌窦、蝶窦,较少发生在额窦、筛窦[3]。临床认为发病机制和继发性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削弱有关,可造成真菌有机物无法被清除的严重后果[4]。在鼻窦CT中,单一受累的鼻窦存在1个高密度点作为中心的真菌球,可伴临近骨质硬化,又或者存在卵圆形与窦腔轮廓[5]。本研究显示鼻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功能恢复快、微创等优势,能够有效的矫正患者的鼻腔框架结构,而且复发率极低。

综上所述,给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可彻底清除其鼻腔病灶,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武大伟,王建亭.96例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病案,2014,03(21):78-79.

[2]汪东,方平.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03(123):405-407.

[3]袁帅.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5):108-109.

[4]蔡丽,杨莉萍,何丽.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18(24):2815-2816.

[5]吴素娟,沈志豪.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治疗[J].医学综述,2014,24(132):4482-4484.

作者简介:郜一琼;出生:1972年11月27日;籍贯:大理州 鹤庆县;民族:汉族;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疗工作。

论文作者:郜一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  ;  ;  ;  ;  ;  ;  ;  

鼻内镜手术应用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郜一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