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吴华林[1]2001年在《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口泥沙通量不仅是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而且是与河口工程、环境等有密切联系的实际课题。本文以长江口为背景,以入海泥沙通量为目标,采用GIS技术与泥沙动力学、水文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长江河口冲淤演变、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长江口泥沙通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长江水通量由中游向下游逐渐递增,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3×10~(11)m~3(1951-1999),比上游宜昌站增加近一倍。悬沙通量由中游向下游略有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6亿吨(1953-1999);与悬沙数量相比,长江干流推移质输沙量极少,且有从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减趋势。大通站来水年通量无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悬沙通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甚。水量年内变化由降雨量在年内的分布决定,下游大通站径流一般集中在5-10月,占全年径流的71%。大通站洪季(5-10月)输沙量占全年总输沙量的85%,其洪季集中程度显然比水量更甚。 用Matlab语言实现了对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的人机交互式计算,基于1977年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获得的调和常数,研究了长江口10个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探讨了不同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冲淤量的精确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总结GIS和DEM的定义、特点、应用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应用GIS和DEM技术计算河槽冲淤量和进行河床演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基于这一手段,首次将整个长江口和杭州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组成区域在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冲淤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力求提供有关长江口及杭州湾百余年来平均冲淤状况全貌的认识。 分别对南支、南北港、拦门沙、口外及杭州湾多个区域百余年来的泥沙冲淤量进行了计算,并对各区域在不同水文条件下表现出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南支河槽暗沙众多,频繁移动,造成局部演变剧烈,但总的河槽容积变化不大,来沙基本属过境性质,南港和北港河槽容积的变化呈此消彼长之态势,与分汊口的河势演变有密切关系,但两汊总的河槽容积基本保持稳定,变幅较小。拦门沙地区呈累积性淤积趋势,平均每年约有6.8%的来沙在此落淤。口外水下叁角洲及杭州湾是长江来沙的主要淤积地,过大通断面的泥沙约有70%左右进入此区域沉积。 在冲淤量定量计算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较精确的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长江来沙10%左右淤积在大通至徐六泾河道,6.5%左右淤积在北支,徐六 华东师范大学2001届博土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u 径至口门的南支汉道略有冲刷,约 31%淤积在口门以外的水下叁角洲,40%淤 积在杭州湾及其近海,4%左右泥沙用来塑造陆地和岸线,其它的泥沙,主要沉 ’”积在浙闽沿海近岸区域,极少量扩散至深海。通量与断面位置密切相关,考虑 一 不同的时间尺度可分为年通量、月通量、日通量等。若以口门作为河流与海洋 的作用界面,那么长江人海年均泥沙通量为3.70亿吨,同时还计算了长江口其 他若干重要断面的泥沙年通量,其中大通断面为 4.sl亿吨,徐六注断面为屯刀6 亿吨,长江口与杭州湾界面为2.30亿吨。

潘威[2]2009年在《1861—1953年长江口南支冲淤状况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GIS技术构建网格体系,处理叁份近代实测海图汇编资料,重建了长江口南支河段(徐六泾口-吴淞口)1861-1953年期间的冲淤强度及其分布,基本理清了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现代观测制度确立前研究区内河槽冲淤状况及变化过程,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南支处于强烈冲刷阶段,至20世纪中期冲淤大体平衡而略有淤积;其中≤3m和≥10m水域的冲淤变化状况最为明显。今南支航道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自然冲淤基础上进行人工整治的产物。在重建冲淤状况的基础上,对崇明县城南侧扁担沙——南丰沙的变迁过程进行重建,以此为例探讨了典型河槽断面的演化过程。

季飞[3]2007年在《长江感潮河段推移质输沙初析》文中提出推移质是河流泥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虽然比悬移质少,但是由于推移质的运动与河床冲淤变化息息相关,所以,研究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对于水利工程和港口航道工程意义十分重要。长江感潮河段的推移质研究工作较少,主要集中在河口地区,而对大通至徐六泾河段的推移质输移规律了解欠缺。由于近年来气候条件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的变暖、长江叁峡等水利设施的大力兴建、长江水的北调以及两岸工农业用水需求的激增等等都导致了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所以有必要研究该河段即大通~徐六泾河段的推移质输沙规律。本文总结研究了该河段的水文泥沙资料,通过建立的该河段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出沿程的水动力条件;比较选用能较适用于该河段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计算出各断面的推移质输沙量,得出推移质输沙量与流量的关系曲线。研究长江感潮河段推移质输移规律和沿程分布规律。分析推移质输沙与潮汐、流速等因素的对应关系。研究长江上游水沙条件的改变对该河段推移质输沙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沿江抽引水、河床粗化、水库调洪削峰等。

参考文献:

[1]. 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D]. 吴华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1861—1953年长江口南支冲淤状况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J]. 潘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

[3]. 长江感潮河段推移质输沙初析[D]. 季飞. 河海大学. 2007

标签:;  ;  ;  ;  

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