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武术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中华武术是现代体育大家庭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她的灿烂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技术,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人文伦常、兵备武略等几乎所有传统文化的因素。由于武术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蕴含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包容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不重实证的传统思维习惯拓展了遐想的空间,使武术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博大和深邃。然而,由于时代的需要,武术加入到竞技体育的行列,并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加入”是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冲突和融汇的结果。在这个“深入”“继续”的过程中,也势必会带来许多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时的迷茫。
例如,武术中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释,即使有也未必就是准确的结论;众多理论研究的成果只能在技术主体的外围游离徘徊;理论和技术、继承和发展还没有做到和谐统一;武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缺少实践与评判的标准,不管正确还是谬误都可以问世,这样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技术发展上的底气不足。
所以,面对武术,我们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渐进的,如同雾霭不能靠利斧去驱散一样,寻找答案的途径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托起武术向高水平、多层次、立体结构、融合发展的支点。为此,本文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推动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2 武术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武术安身立命的根基。什么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经过几十年的讨论,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这种观点得到了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何谓“技击”,简而言之,就是人体格斗的技术。但是,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拳击、摔跤、跆拳道、泰国拳、自由搏击等项目都是人体格斗的技术。为什么武术套路运动的技术与上述的各种搏击项目有很大的差异?
既然,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而且特别是有关传统套路的“技击”理论颇为丰富,但在“格斗”的实践中却又表现不出来?例如,“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放长击远”的通臂(备)拳,“击打一挂鞭”的翻子拳,“大开大合”的劈挂拳,“积天下之大成”的大成拳等。在体现人体徒手格斗技术的竞技场,不能印证它们的“技击”理论,显现它的“技击”作用,其动作的合理性、有效性,用“技击”所需要的人体运动科学原理来分析,又存在着背道而驰的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武术散打是在冲破“技击”禁区之后,继承与发展、延续与更新、历史与现实的产物。武术散打运动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它引发了武术运动的概念,武术运动的特点,武术运动的形式,武术运动的分类,武术“技击”本质特征的解释,是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重新认识的连锁反应。
武术套路中的绝大多数动作通过散打实战的检验,不能直接用于格斗的客观事实,与武术的传统“技击”观念相悖,承认这个事实不但痛苦而且需要勇气。因为,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武术套路“技击”功能的故弄玄虚和误解已经达到了迷信的程度。20多年的散打实践,使得我们对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套路作为发展主线的武术“技击”本质特征有了新的评估和认识。这种新认识的核心问题就是能不能动摇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
武术主要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武术的散打运动能“技击”,而套路运动的大部分动作不能直接用于人体的徒手格斗,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从理论上来解答这些问题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武术套路动作不能直接用于人体徒手格斗,不仅不能动摇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不仅不能使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积累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结晶的武术黯然失色,而且恰恰相反,更能衬托出千姿百态的武术套路更加璀璨夺目。问题的关键是武术必须面对现实进行反思,重新对“技击”本质特征进行再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求得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和价值判断。
3 武术繁衍的本源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武术已经成为武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相继有许多专著和论文问世。它的功绩就在于逐步揭开了武术博大精深的神秘面纱。有关专著和论文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核心成果,就是把传统文化和武术技术看成一个立体的文化系统,外层为武术的技术行为,中层为相适应的文化内容,内层为折射出来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个成果的最大贡献就是勾画出了传统文化与武术技术融为一体的轮廓。
既然是轮廓,存在一些粗糙之处在所难免。例如,在武术这个系统内,传统文化和武术技术到底是怎样融合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传统文化作用于武术技术?还是武术技术作用于传统文化?又如,拜读过有关武术文化的专著和论文以后,感觉到十分宽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庞大的武术技术体系好像处处都有联系,但是,到底怎样具体联系却又模糊不清。
武术的形成,如果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技术,或者说是技术借助于传统文化而形成武术,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就会对以前一些武术形成的论述带来冲击。首先,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原始人狩猎活动是武术的雏形,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推动了武术发展。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繁衍武术的重要因素,但是解释过于简单。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人类活动的起源都是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开始的,为什么其它国家就没有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套路运动?
其次,在武术文化这个系统内应该明确武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本源关系。武术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结构,在其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儒、道、释思想、宗教意识、伦理观念、中医理论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才能孕育出了诸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形式多样的拳种。可以肯定,它们是根据相关的传统文化学说和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相结合创编出来的套路动作,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技术。由此而推论,中国传统文化是繁衍武术技术的一个重要源泉。
另外,武术的繁衍与社会的需求有直接的联系。首先,人们在社会生产的实践中,必须掌握总结出应对外界维护自己的方法,这在开始不叫武术,但它是武术的雏形,它是人们获得生存的最初的方式和能力;再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理性思维,而且需要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特别是当物质富余之后更是如此,人们把武术中的技术动作编串起来成为套路,并不断地加以丰富和美化来得到审美的欢愉;还有,是政治的需要,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统治者为了保家卫国,拓展疆域,它一方面需要大量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来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对不能直接服务于它的这种技能加以“异化”,即用正统思想的教化来改变人们对武术特质的认识。因此,社会需求是繁衍武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源泉。
还有,武术中的醉拳、螳螂拳、猴拳、蛇拳等模仿动物而形成的象形拳,是传统认知方式——经验理性的产物,也都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不但丰富了武术的内涵,而且是武术文化的直接张扬。武术中的象形拳是仿生体育的具体表现,在这里动物也成了人们创编武术套路启发灵感的源泉。
由此可见,武术的发生、繁衍、发展,是中国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构建了武术的骨架,传统文化健全发达了武术的肌肉,社会需要充实了武术的血脉。我们认识武术不能以偏概全,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才能使浩繁复杂的武术正本清源,从宏观到微观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武术技术的结构体系
武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技术的结构体系和发展方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对武术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武术列为竞技体育项目以后,传统武术观念和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发生冲突,在武术技术发展方向问题上,不同认识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才致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竞技武术,对技术不同的建构和相应的发展方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逐渐显现出来。
武术技术的发生与发展,不可否认,曾与军队的练兵、打仗,政府的武考、武举等,有关军事活动有过紧密的联系。但是,武术本身如何定位?明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戚继光所写的《纪效新书》中,就有“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的精辟论述。这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在“体育”和“人体运动科学”这些概念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把武术提前定位在“体育”的范畴,对武术的作用和价值做出了结论。
虽然,武术发生与发展的那个久远年代,社会的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信息不畅,生活方式单一。但是,人们用武术来健身则已是极为普遍的事。虽然,人们没有现代的体育理论来指导,没有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的运动术语,但是,睿智的中国人民发明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的武术健身方法。武术中速度性的手法、步法、腿法功;力量性的步型功;灵敏性的跳跃功;柔韧性的腰腿功;耐力性的套路功,古老的武术运动与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人们早就认识到武术的体育功能,而且武术的生存空间主要在民间,爱好武术的人们以强身健体、提高格斗技能、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以练习武术动作为主要手段,以师傅带徒弟为组织形式,以口传心授为教学方法,能够在刻意追求动作形似“技击”的前提下,创编适合自己需要的拳种,使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并且这种模式在认识上形成“流程”,久而久之,“传统武术”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进入了体育竞赛的行列,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武术的继续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武术不进入竞技体育的殿堂,可以保留民间传习时以突出“技击”本质特征的技术模式;进入竞技体育的殿堂就必须按照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基本原则来改造自己。武术必须进入竞技体育的殿堂,这是武术适应社会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武术界仁人志土的共同心声。然而,具体行动时,竞技武术在自我改造的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竞技武术只是武术适应社会需求,进行自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支,是武术技术结构体系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部件,在竞技武术没有产生之前,传统武术只有单纯地追求形似“技击”的行动坐标和轨迹,它们不能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就应该建立与自己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衡量坐标和行动轨迹,按照这个坐标和轨迹向前延伸。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建立竞技武术的衡量坐标,武术与竞技武术,总概念与子概念混为一谈,坐标不同衡量的标准不一样,这就是传统武术思想的惯性与竞技武术相冲突,而引发的对武术发展方向问题认识不统一的关键所在。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需求裂变的越来越多元化。在多元的社会里,武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武术进了竞技体育的赛场,进了学生的课堂,进了机关、工厂、城镇、街道、社区、农村、部队,进了文学、艺术、影视,进入了商业领域等等。武术要生存,要发展,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
武术技术的构建体系适应社会的需求,就要对适应社会需求而派生出来的不同技术特点的武术,在理论上建立各自的衡量坐标,在技术上要建立各自的行动轨迹。否则,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固定不变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已经发生变化的武术技术,肯定会求全责备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武术技术体系的构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高水平、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融合贯通,交叉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研究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首先应该定位,在武术架构体系中找到所要研究的武术的结构位置,千万不能错位而一统概之。
按照社会需求的理论,武术技术出现多元化的结构体系,多元化的技术发展方向,不但不能排斥或者否认以追求“技击”特点,保持传统本色的武术存在。相反,练习武术的主要人口在社会、在民间,注重“技击”与“健身”的传统武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把武术看成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保持传统本色的武术是武术的基石,竞技武术、文学武术、影视武术、康乐武术、商业武术、其它武术等,只是武术技术结构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
武术群体中适应社会需求而派生出来的有新的特点的武术,有各自的衡量标准和行动轨迹,有各自的作用和价值功能,不能用武术大一统的陈腐观念,不能用“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狭隘思想,互相之间进行排斥、干扰、指责。因为,武术和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不一样,它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分担着不同的责任,应该形成整体的合力,使世界的竞技体育、人类的健身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生活等,实实在在享受到中华武术的更多魅力。
5 武术理论的研究框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大规模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展开以来,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风气日渐浓厚。许多武术的科普和专业刊物问世,武术教师、教练、研究工作者,武术学者、爱好者,在武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勤奋耕耘,出版专著、撰写论文,全国每年都举行各种武术论文报告会、研讨会、并有武术论文专辑出版。
最近,对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的体育学术刊物,刊登的有关武术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其中有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把文字和图片记录武术技术动作的内容除外以后,80%以上武术理论研究的成果,没有直接研究武术技术方面的内容。
武术技术是武术实践的主体,武术理论要为技术服务,要为实践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武术理论研究是武术体系中的“动力”结构,武术技术则是“动力”结构的外围组织,没有“动力”结构的推动作用,武术技术不可能蓬勃发展,没有外围组织作为导体,“动力”结构也不可能起推动作用。理论与技术应该是一个整体,“动力”结构在中心支持外围组织的发展。武术理论研究的成果大多数游离徘徊在技术外围组织的周边,说明武术理论研究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而且折射出了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风气偏离了航向。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武术理论研究者主观上有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唯心主义的因素作怪以外,客观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术界乃至体育界都存在“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及知”的状况。所谓“知者不能言”,就是指武术技术很好而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文化和理论知识的欠缺,不能从理论的高度用语言和文字归纳、总结和表述出技术的规律和深刻的内涵;所谓“言者不及知”,就是指有文化和理论知识的人,一方面有的人对武术技术了解的不深刻,没有教学和训练的实践体会很难出真知;另一方面有的人武术技术熟练,有实践经验,但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问题不能说到点子上;还有一方面,武术技术本身复杂,每一个动作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运用武术专项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宏观把握的难度较大。
正因为这样,有些人在进行武术理论研究工作时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利用其它学科现存的理论研究成果,简单结合、直接移植到武术理论研究上。这样,虽然成果出的多,但是,文章内容与武术技术的实际不贴切,降低了论文的实用价值。虽然,不应该否认武术一般规律的研究,但如果研究的问题不能指导实践,不能推动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失去个性与特性,理论研究就没有什幺实际意义。
武术理论研究要联系实际,要为实践服务,这是武术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按照这条原则,我们应该确立武术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应该以武术的技术研究为主体,紧紧围绕着主体向“内”、“外”延伸。“内”指的是武术技术、教学与训练,“外”指的是与武术技术相关的内容。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总量,应该“内”大于“外”。因为,练习武术的业余爱好者,武术学校、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学生,优秀运动队的专业教练、运动员等,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深刻认识、理解武术的技术,能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在武术技术理论的研究领域,其成果的最高水平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院校和教练员培训的武术专业教材上。除此之外,武术技术的理论研究或理论阐述有许多还是停留在“拳似流星,眼似电”的感性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什么武术技术的理性认识还没有完全飞跃起来?为什么武术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于武术技术的存在还有很大的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武术技术理论研究的通道还没有真正被打通。
这条通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武术技术本质认识的思维方式,另一个是完成思维方式的操作手段。思维方式是前提,操作手段是途径,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操作手段。对武术技术,甚至于每一个动作,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个理论研究的公式。这条通道只有被打开以后,才能够使联系实际的武术基础理论,不断揭示武术技术与教学训练客观规律的理论,能够指导武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理论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