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史研究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3)03-0061-04
近年来,由于学术界的重视,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资料的局限,仍有一些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不清楚的问题,诸如,中国北方民族与文明的起源问题,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序列及其继承问题,北方民族的统一对全国统一的作用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认识。笔者才疏学浅,无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只想把上述有关问题提出,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把北方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一、关于北方民族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惟一地区。后来,长江流域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人们开始对长期形成的“中华文化一元论”产生怀疑,认为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重要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诸如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辽宁本溪的“庙后山人”、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的“兴隆洼文化”、辽宁沈阳的“新乐文化”、以最早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命名的“红山文化”、以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命名的“夏家店文化”,等等,都是轰动世界的重要文化。这些文化遗存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冲破“中华文化一元论”的束缚,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起源问题重新进行审视,逐步认识到,不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北方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人说,中国北方文明是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以外的第三大文明。应该说,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这种中华文化和文明起源的多元论观点,打破了原来的中华文明一元论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学界同仁的普遍认识。
确实,兴隆洼文化椭圆形壕沟环卫的130多座房屋、小河沿文化陶罐上的刻划符号、红山文化的女神庙和大型祭坛、夏家店文化的祭祀遗址和近百座石城等,无一不显示着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北方文明不亚于同时代的中原文明,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古代北方的这些文明到底是属于哪些民族的文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根据初步研究,学者多认为,中国古代北方文明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文明,属于中华文明中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以外的另一系统,就是说,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起源绝不是一源,而是多源。如果这一论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属于中国第三大文明的北方文明就应该与当地生活的北方民族有关,应该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文明。当然我们说中国古代北方文明是北方民族的文明,并不否认北方民族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实际上,北方民族文明也是以北方民族文化为主吸收中原文化和中亚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如赤峰北部阿旗出土的红山文化彩陶罐,就绘有来自中原的玫瑰花、来自中亚大陆的菱形方格纹和红山本土的龙纹三种图案,说明北方文化也是各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虽然如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仍然可以独树一帜,她有着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无法取代的特点和特征,不可以轻视,也不可以低估。对此问题,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关于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序列及其继承问题
根据目前考古学和历中学、民族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序列,早在旧石器、新石器、和夏、商、西周时期,北方民族文化即有庙后山人、金牛山人、翁牛特旗上窑古人类遗址、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之后,又有匈奴民族文化、东胡系民族文化、貊系民族文化、肃慎系民族文化,等等。
匈权族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威震北方,在融合北方各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匈奴文化。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东汉打败以后,一部分南下依附于汉朝,一部分留在当地与鲜卑人融合在一起,一部分西迁。此后,匈奴人除了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个别政权以外,逐渐走向衰落,除了其中一支发展为突厥以外,大部分融入汉族之中。
东胡族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被匈奴冒顿打败以后,一支退保乌桓山,遂改称乌桓;一支退保鲜卑山,因名鲜卑。
乌桓族一度臣服于匈奴,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乌桓族附汉,逐步迁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后来,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乌西结成联盟,史称“三郡乌桓”。三郡乌桓于207年被曹操打败,除了少部分加入鲜卑以外,大部分融入汉族之中。
鲜卑族从大鲜卑山出来,在东汉打败北匈奴以后,逐步占据原来匈奴控制地区。檀石槐继任为鲜卑族首领以后,统一鲜卑各部,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鲜卑各部大联盟。檀石槐死后,鲜卑族内部矛盾激化,逐渐分裂为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拓跋鲜卑等。其中,慕容鲜卑势力发展较快,灭亡了段部鲜卑,打败了宇文鲜卑,在十六国时期曾经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等政权,后裔除了融入汉族以外,还有一支发展为吐谷浑。拓跋鲜卑先后建立代、北魏等政权,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成为隋朝的前身。宇文鲜卑被慕容鲜卑打败以后,一部分退到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分裂为契丹和库莫奚,后来,契丹曾建立强大的辽政权。源于鲜卑族中的室韦,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分为许多部,其中,蒙兀室韦在12世纪以后发展为蒙古族,曾建立强大的元政权。元朝灭亡以后,又有蒙古族的北元政权,后来,蒙古族逐渐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到了清朝,蒙古族又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
先秦时期的肃慎族,在西汉时期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改称靺鞨。隋唐时期的靺鞨分成许多部,其中,粟末靺鞨曾经建立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政权。黑水靺鞨在五代时期改称女真,受辽朝控制,辽朝将一部分女真人迁到辽河以南,后来称“熟女真”,留在长白山、黑龙江之地的女真人称“生女真”。后来,生女真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金朝灭亡以后,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逐渐与汉人融合到一起,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到了明朝末年,女真人又分裂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个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势力发展迅速,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强大的清王朝,同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满族民族共同体正式建立。清朝统治时期是满族发展中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此外,在北方民族中,还有属于貊族系的扶余和高句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北方民族发展虽然已经形成序列,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但长期以来,人们经常割断这一发展序列,割断这一联系,在研究和讲授每个朝代的断代史时,常常忽视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总认为各个断代时期的北方民族都是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比如,人们一般认为东胡族在我国秦汉时期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但在讲述东胡族分裂的乌桓和鲜卑时,仍然认为乌桓和鲜卑处于原始社会,并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认为鲜卑族在檀石槐联盟时期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但在叙述檀石槐联盟后来分裂的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时,仍然退回到原始社会,重新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认为宇文鲜卑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但在叙述宇文鲜卑的后裔曾经建立强大辽政权的契丹族时,又退回到原始社会重新开始;虽然认为室韦在南北朝后期向阶级社会过渡,但在讲述蒙古族的起源时,又从原始社会开始;蒙古族在元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在讲述明清时期的瓦剌、鞑靼、兀良哈、漠南、漠北、漠西等蒙古时,又退回到原始社会,重新开始。对东北地区肃慎系民族的估计也是这样,虽然认为黑水靺鞨以及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政权等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但在叙述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时,仍然让他们退回到原始社会,再重新一步一步走过来。这种割断北方民族发展序列,忽视北方民族发展的继承性,按照各个断代时期重新评价北方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做法,似乎对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估计过低。
也可能会有人认为,造成北方民族文化不断从头开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民族发到一定程度时即进入中原,原来他们生活的北方地区又由边疆地区的落后民族所填充,因而导致了当地文化的落后,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就不断地从头开始。毫无疑问,北方民族发展到比较先进时即进入中原,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民族迁入中原时,不可能全部迁入,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原地,这些留在原地的民族应该保留有原来的文化,其发展水平不会迅速倒退。况且,人员流动总是双向的,既有北方民族迁入中原者,也有中原人民向北方迁移者。自从战国时期的燕国秦开北击东胡以后,就有不少中原人不断北迁,这些中原人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他们来到北方民族地区,只能促进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会把北方民族文化拉向倒退。至于从边疆地区重新迁入的落后民族,倒可以在一定时期将当地文化拉向倒退,但也不可能总是退回到原始社会。我们在研究北方民族文化时,应该注意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除了上面所叙述的“人”这一生产力主导方面的基础因素以外,还要注意当地“物”的基础因素。北方文化中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已经发展为狩猎、畜牧和农业经济相结合的文化,其中、农耕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后来,这一地区畜牧文化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农耕文化也不应该中断,这种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经济,应该有一定的继承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北方民族文化时,一定要注意北方民族发展的序列性和经济基础的继承性,不要割断北方民族文化的连续性,把北方民族文化估计得太低。
三、关于北方民族统一北方对全国大统一的作用问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促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这一论题很有意义,但限于篇幅,以及个人水平所限,本文不想就这一重大的论题讲行论述,只想就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统一北方对全国大统一的作用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北方民族的局部统一和来自北方民族的大统一。如秦末汉初匈奴冒顿统一北方、东汉时期鲜卑檀石槐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北周统一北方、突厥木杆可汗统一北方、唐末五代时期契丹族统一北方、北宋末年女真族统一北方、南宋末年蒙古族统一北方,等等。这些统一,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巩固,都为中国的大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鲜卑檀石槐统一北方、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北周统一北方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契丹族统一北方为后来女真族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女真族统一北方又为元朝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最终确立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础及其格局。可以说,如果没有北方民族统一北方,就不会有后来疆域辽阔的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也就不会形成今天如此辽阔的中华民族的疆域。
来自北方民族的每一次局部统一,都将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统一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之间虽然有矛盾、有斗争,但统一以后,共同的生存空间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夷平了民族界垒,互相通婚,共同生产,逐渐融合到一起,这对后来的全国大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北方民族的每一次局部统一,也是文化方面的重新整合。通过统一,北方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采长补短,文化方面的一致性逐渐增强,这就为后来的大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北方民族的每一次局部统一,都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中互相影响,采长补短,逐步形成农、牧、副、猎并举的经济格局。在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北方各族的经济逐渐走向一致,并向中原经济靠近,就为后来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北方民族的每一次局部统一以及来自北方的大统一,都把北部边疆建成自己的内地,不断开发,使北部疆域逐步扩大,这是任何来自中原和南方的统一所无法比拟的。北方民族的统一,逐步将北方辽阔的土地和人民变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随着统一的发展日益强化和坚固,成为任何力量也无法分裂的势力,这对于巩固我国的边疆地区是有贡献的。又由于北方的统一逐步扩大,逐步进入中原,与中原的交往日益频繁紧密,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内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使北方各族再也无法与中原各族分开了,最终促使全国大统一的实现。
总之,北方的统一,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民族融合、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看,都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我国的国家没有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因此,北方民族的统一对全国的大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收稿日期〕200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