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城镇论文,对策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是涉及到城市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它的正确与否,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的战略误区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学术界创造的一种提法。它的本意是想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将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让农村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而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要与农村拉得太大,有必要时,城市的人要迁移到农村去劳动和生活。1978年以后的“城乡一体化”含义是城市要提高生活水平,要将乡村变成城市。
“乡村工业化”是我国较权威的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里,一是城市工业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积累资金,农村几乎没有乡村工业化的能力;二是农村以粮为纲,如果搞工业,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嫌疑, 大多数地方刚露头就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后,乡村工业化发展战略才得以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形成的乡镇企业发展,确实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许多农村的房子建设得与城市一样,甚至比城市还要好;农村里修了公园,有了街道,晚上有路灯。农村变成了城市。
从外部景观看,有些典型地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这种人文地理景观可以起一个名称,叫“村城”。对这种做法有人称作“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在农村中开花”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我们从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反观和反思这一切,“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很麻烦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以来,有的学者总是这样认为,城市占用了耕地,浪费了耕地。因此,他们强烈呼吁,要控制城市的发展,不要再让城市占有耕地了。也有一些人潜意识中以为,“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占用土地最少。其实这里是可以用数据说话的。据统计计算,一个小城市万元工业产值所要占用的土地比一个大城市高出80倍!在乡村中发展工业和建设街道,占用的土地更要比城市中多得多,同样的产值产出,在农村中需要的土地约是城市的几百倍!在一个村里投资建一个工业企业,需要一条道路,要有一个污水处理厂,要有一个交通和储藏体系,要在工厂里建一些诸如后勤等服务设施,占地面积大大上升;而在一个城市里,可能十几个企业,甚至上百个企业,合用一条路,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也可以用一个交通和储藏体系,而企业内部的一些后勤可社会化,占地面积大大下降。同样,把乡村变成“村城”,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村里几百人,多也就几千人,要建街道,街道上却没有多少行人;要建幼儿园、学校、医院、邮电所、银行、公园、自来水厂、煤气站等等,利用率却很低,没有多少人看病、上学、游公园;要修一条甚至几条公路和其他的“村城”连接起来。在城市中,可能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有一个公园,有一个自来水厂,其它设施也是如此;而几十万人的城市与几十万人的城市之间,有一条或者两三条公路连接就可以了,公路网密度大幅度下降。同样的居住人口,在农村需要土地为城市的十几倍。是将人们都几百人几百人地分开来,建设他们需要的这些“村城”不可缺少的设施和密度很大的公路网,占用土地多,还是将他们集中到城市中,占用的土地少呢?毫无疑问,还是城市占用土地要少得多。
2.分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发展得不到聚集经济的推动。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带来聚集经济效应。“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一是地域内的企业太少,无法进行分工和协作。如一个机械厂,里边要有一个铸造车间,但是铸造车间效率又很低。而一个城市内,企业较多,可能有十个机械厂,这样铸造车间就可以变成铸造厂独立出来,为十个机械厂配套,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村子里的企业,与远离企业的别的村子里的企业分工协作,则交通运输等交易费用太高。二是企业规模不大,每一个企业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在一个村子里建一个企业,往往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市场容量、交通运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制约,规模都很小,达不到经济规模,固定成本较大,效益较差。三是企业由于建设在村子里,基础设施、市场容量、劳动力素质、信息流动、交通运输等等外部条件不经济,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为什么乡镇企业近几年效益滑坡、销售困难、结构急需调整,与这些原因不无关系。
3.分散型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较小,无法调整产业结构,也无法大规模地增加就业。时常见到一些地区的文件,提出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在农村中是无法很好地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无法发展现代第三产业的一个商场、一个小饭馆,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人口,也需要人口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在农村,一是服务业需要的需求人口少,达不到需求规模,二是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很低,除了公费用餐和一些非饭馆不可的请客外,人们很少到饭馆去消费。更谈不上更高级、大规模的服务业消费。有资料分析过,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25万人口的城市,这是其需要的最低规模。低于25万人的城市,发展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从消费市场容量的规模条件上看,是十分困难的。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蜂窝煤”式和“蛇皮”式即“村城”式城市化,还带来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交通紊乱,运输时间加长,运输速度放慢。比如,一些“蛇皮”式“村城”地段,公路两旁商店、饭馆等林立,之间常有行人横过,影响了交通速度和流量。比如由于村与村之间要修公路,但是由于路网太密集,资金有限,只能修低等级路和窄幅路,影响速度和流量。结果是运输效率降低、费用加大。二是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家家厂厂流污水,垃圾遍地,江河湖海受到大面积污染。而且由于污染分散防治和治理成本太高而无法控制和根治。三是与城市相比,“村城”使人口交流范围很小,交流机会不多,人口的素质提高受到影响。在一个大城市里,人口流动频繁,信息交流量大、速度快,人们思想观念和习惯容易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人口多,迁移性人口比例大,人们的通婚范围扩大,人口的优生素质也得到人口规模条件的保证。历史和现代有许多案例,人口迁移性和流动性强的国家、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就快。比如美国、深圳、温州等,无不是这样。
二、究竟如何发展小城镇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市化的压力较大,如果都向大中城市转移,城市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因此,要发展小城镇,而不应当用特大、大中小城市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城市和城镇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中,是一个在农民转移成本、就业机会、劳动力报酬率、投资收益率等信号和机制引导和调节下,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在地理上自然流动和集中的过程,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存在和发展。
如果政府硬是要偏向于遍地发展小城镇,而阻碍人口向城市流动,抑制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有城无市场,有城无企业。典型的是三峡移民镇,外观上是一个小城镇,居民楼都很漂亮,马路也很宽,但是,这种小城镇里,企业很少,没形成市场集散中心,农民天亮要到很远的地方种地,天黑而归小城镇的居民楼中,楼房里还养了一些牛羊猪鸭,农民生活和从事农业的成本反而增大。二是小城镇不能提供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大中城市中,细分的消费需要因有规模化的需求,第三产业要比小城镇发达得多,第二产业在大中城市中发展,其外部也比较经济,因此,大中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远比小城镇提供的多。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比在小城镇上容易得多。这就是虽然小城镇进入容易,但农民务工还是要向特大、大中小城市流动的经济动因。从经济学上明白了这样一些道理,不难看出发展小城镇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第一,不能运动式和行政命令式发展小城镇,避免有城无市,有城无企业;要以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依托形成小城镇。避免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修街道,盖楼房,归大堆,投入很大,但最后形成的只是缺乏经济功能的行政性和地理性小城镇。当然,行政手段并不是一点也不能用,而是要发展城镇和发展企业及市场并行,才能形成经济性的小城镇。在小城镇的发展上,打破行政割据,要让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自由流动和集中,偏重于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和形成小城镇。
第二,发展小城镇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一些县域中较大的中心镇。有的地区,财力、物力、人力遍地分散地发展小城镇,一个县域里,发展了二十几到三十几个小城镇,但是一个都没有发展成规模化的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的加工和集散功能都不强,地域上分工、协作和交易的成本还是很高,没有形成强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这种现象需要避免。
第三,小城镇要成为链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经济关系的地理上的结点。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中的工业品,在这里向小集镇和农村集散;农村的农产品,在这里集中,甚至初步或者全部加工后,发往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另外,农业产业的技术、金融、市场等社会化服务,一个小范围农业区域内的卫生医疗、文化娱乐、教育、通讯交通等公益设施和事业,也需要有一个小城镇加以集结和进行功能提供。在这样一个结点上,交通成本最经济,交易成本最小。因而,在城市和小集镇及农村之间,需要这样的结点式的小城镇。
第四,发展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小城镇。实际上,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城市之间,既存在着经济上的依赖和合作关系,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中,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消失,其人口、生产要素、企业等等向竞争力较强和报酬率较高的小城镇和城市流动,最后衰败。从经济学的另一个方面看,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小城镇相比,小城镇是节约交易成本的地理形式;而城市与小城镇相比,城市又是比小城镇更加节约交易成本的地理形式。因此,在小城镇继续向大中小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哪些小城镇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些小城镇专业化提高效率和独有性带来的差别收益能否抵消规模小而交易成本较高的不利因素。因此,发展景区旅游、专业加工、农业产业化、地理集散等有特色的小城镇,应当是小城镇发展的类型之一。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和提醒注意的是,有一些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有的要发展成为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有的要衰落;有的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上的结点,有的是专业化和有特色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可能永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从政府的力量讲,如果强制地和过多地发展小城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衰落的小城镇就要多一些,可能会如同“三线建设”、“离土不离乡”、“乡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等给我们造成的后果一样,当时觉得是发展生产力的好方式,实际会造成投资和生产力的极大损失和浪费。关键是,政府不要有一个发展小城镇还是发展大中城市的主观思维定式,城市能够发展到多大,由人口、劳动力、投资、企业等较自由流动下的经济规律起作用。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其聚集效应、综合效益要比小城镇强和好一些,用地要比小城镇少一些,就业机会比小城镇要多得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还是要重视大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剩余及富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还是不能忽视城市的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只有这样,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动力。
标签:小城镇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