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钢[1]2016年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三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赵俊华[2]2006年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至今我国已正式组建成立40家报业集团。作为欠发达西北地区首家和唯一的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在创办子报、组建报业集团、强化采编业务、人事改革和建立激励机制、运用传媒新技术等诸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欠发达地区报业集团的突破性改革及成效看,尚未取得开创性的成果,而其发展和运营状况、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无疑更加贴近广大欠发达地区报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翔实、细致的分析,可以为其自身及欠发达地区的其他报业实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决策参考,也给欠发达地区报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本文主体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传媒结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采编业务、技术实力、发行实力等六个方面描述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现状;第二部分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运营状况进行了概略评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指出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需要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环境,在体制改革上应积极重塑市场主体,对外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地域的限制,跨媒体跨行业开展多种经营,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同时深化采编改革,提高办报水平,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全员素质,并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建设数字报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这种双向发展思路,是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欠发达地区报业实体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陈啸[3]2017年在《ZJRB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推进,信息的传播都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原先可以用手触摸文字的报纸已渐渐离开年轻人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携带方便,更加多样化的电子信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格局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转变,然而新媒体给传统报业集团带来的是全新的机遇还是灭亡的讯号,传统报业集团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与其融合发展,是报业集团十分关注的问题。论文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意义开始,运用文献研究、横向比较、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目前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经典理论提出融合的逻辑框架,对ZJRB报业集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的经验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当下传统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及发展之路,借鉴国外传统报业集团发展过程中成功案例的宝贵经验,来分析ZJRB报业集团的融合发展策略,最后对目前基于融合发展的新科技进行阐述。传统报业市场日渐被新媒体产业给占领,传统报业集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主动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传统报业集团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目前传统报业集团的唯一出路。本论文提出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对传统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分析,通过论文的分析研究,希望能触动传统报业集团人融合发展的相关思考,对传统报业集团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沈国麟[4]1999年在《《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的新闻媒介在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大步子,特别是报业集团的出现,实现了新闻改革上的突破。大刀阔斧的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理论研究,经济日报曹鹏博士的《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部著作。
游梦华[5]2007年在《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重点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得出制度变迁与新时期报业发展密切相关之结论,即制度的变迁是新时期广东报业迅速发展的动因,广东报业要进一步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也同样要从进一步的制度变迁入手。本论文把1978年报业申请“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至今的一段时期界定为新时期,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新时期广东报业的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的过程,揭示了广东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即广告经营、发行、集团化、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形态发展、拓展农村市场和专业镇以及人才制度改革等,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制度可以限制报业的发展,制度也可以推动报业发展。本论文将历史分析和现实比较分析相结合,将产业经济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相结合,将新闻学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将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层逐段剖析广东报业的发展轨迹和面临问题,并提出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本论文按照下述步骤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新制度经济学及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介绍报业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有关文献综述。其次,厘清报业的基本概念,展现广东报业的历史与现状。再次,着重分析广东报业的广告经营、发行、集团化、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形态发展、拓展农村市场和专业镇及人才制度改革等诸多发展关节点,揭示制度变迁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对比报业与其他传媒、广东报业与日韩、英美报业的制度原因后,提出目前广东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可供选择的对策。本论文从制度变迁入手,又回归到制度变迁,并不是同语反复,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事例和细致的分析,得出制度更替与报业发展的同步互动关系。本文试图揭示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交互结合,直接影响广东报业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全方位具体分析广东报业新时期的整体发展情况,总结和提炼出广东报业发展的具体经验启示,以期供全国报业进一步参考与借鉴。同时,梳理出广东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主要对策结论,供政府决策部门和报业实践部门参考。
罗娜[6]2006年在《报业集团子报刊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报业集团化的不断演进,“报办集团”理念转变为“集团办报”,子报刊发展问题逐渐显露,成为当前报业集团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子报子刊的基本概念界定及发展历史溯源入手,在第一章着重对“子报刊”这个看似约定俗成的名词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子报刊发展的历史;继而在第二章从宏观上对我国报业集团子报子刊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进行了梳理概括;本文在第三章,则选取目前中国报业最发达而且报业集团高度集中之广州的三大报业集团子报子刊发展问题做研究对象,运用经营学领域的报刊定位理论以及波士顿矩阵分析工具,从宏观、中观层次对三大报业集团子报子刊产品定位与组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当前我国报业集团中子报子刊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苟燕华[7]2007年在《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展望》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人们取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报纸通过广告收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促使了报纸大规模的扩张;一些报社形成了多刊多报体系,具备了报业集团的规模和结构条件。1996年5月,广州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的报业集团,它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报业集团走上了制度化道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功试点更是给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报业集团已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有了可供参考的基础,但是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机制等还存在许多问题。地处西部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是西部第一家以党报为主体组建的报业集团,成都更是西南经济文化的重镇,目前与成都传媒集团(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两军对垒之势,报业竞争十分激烈。由于成都传媒竞争的特殊性和地域的限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更是步履维艰,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报业集团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报业集团的特征以及发展优势,进而阐述了中国报业集团产生的背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功试点为组建其他的报业集团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和模式;详细阐述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相关情况,对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组建后的业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剖析报业集团存在的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研究对症下药提供现实依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借鉴国内外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的成功经验,与成都传媒集团的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学习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党报市场化的成功典范;学习成都商报模式的灵活经营机制;学习南方报业集团的多品牌战略,分众占领市场;学习新闻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之路等。这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管理、资本、经营等多方面实现改革创新,才能在中国改革开放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加入WTO国外传媒形势逼人的机遇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成全国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
陆舰[8]2000年在《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报业集团从我国报业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报业最具活力的一种形态。 本文在系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报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策略和经营管理机制,并对报业集团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从中探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集团可行的集约、高效发展模式。
李婷菊[9]2017年在《契机与困境:中国报业新闻客户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报业移动新闻客户端是报业专门针对手机等移动端,为用户提供新闻的程序、应用,是当下报业转型的重要探索路径之一。目前报业建设新闻客户端正值热潮,它为报业转型带来诸多发展契机,但是鲜见靠客户端盈利的案例,报业转型遇到阻碍,笔者希望探究这一路径不成功的原因。文章由此出发,先通过文献法追溯“新闻客户端”的由来,描述报业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类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比众多媒体平台的优劣势,发现新闻客户端在新闻的更新数量、频率、及时性、个性化、权威性、专业性、各方面优缺点、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客户端为报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研究发现靠新闻客户端转型的路径尚未成功,分析这条路径并未给报业转型带来成功的原因,发现,客户端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多重困境,在个案访谈中聚焦报业客户端在受众量、内容、盈利、技术、来自社交媒体的挑战等方面的困境,总结提炼出业界最前沿的应对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够给处于困境中的客户端提供借鉴,并试图提炼总结出笔者的思考。希望笔者的研究能为报业新闻客户端如何成为报业转型的有利路径提供建设性意见。
陈玥[10]2014年在《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路与范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就某学科的发展历史进行撰写,自公元前四世纪起就已出现。十八世纪后,学科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学科史的研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进程都有着十分巨大地促进作用。与众多传统学科相比,传媒经济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其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亦只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时间,国内仅有二十年左右。因此,传媒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在系统地梳理国内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科史视野下,运用文献计量研究、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本论文以时间作为研究线索,从“内史”与“外史”这两个维度同时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对史实的了解和文献分析基础上,描绘出西方传媒经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起始、发展的过程。在对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后发现:在其早期研究阶段,经济学家是最先介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而这段时期的研究呈现出独立、分散的研究格局。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全球传媒经济大繁荣的现实背景下,西方传媒经济学发展迈入了成熟与范式建构阶段。此时的研究拥有了一批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的学者是其主要研究力量。核心研究者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科学共同体已经形成。经济学研究范式是西方传媒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范式。这些都标志着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已经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基于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将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初始研究时期、“前科学”时期、迅速成长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初始时期,由于中国民营报业的兴起以及新闻学的发展,新闻传播学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了传媒经济相关议题,但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体制变迁,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传媒经营活动的终结一样,相关议题两次提出、两次被终止,实质性的研究尚未展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在传媒业界对“经营”的呼唤下,传媒经济相关领域研究才再次引发学术关注,传媒经营问题,广告问题在以业界为主的研究者中被提及。1993年至2000年,本文将这段时期划定为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这时的传媒经济学相关研究是在国家政策与业界发展的推动下展开的,学界和业界同时构成了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研究者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绝对主力。这段时期的研究没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没用科学共同体,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现缺失。2001年至今,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迅速成长期。在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从文献数量、研究队伍、研究内容、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界成为其绝对研究主力,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更为多样、学科的自觉建制亦已开始,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正向着“常规科学”阶段迈进。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其研究范式的困惑,预示着中国传媒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危机。2008年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出现“放缓”现象,学科自身发展遇到阻碍。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笔者认为对西方传媒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范式导入未完成,新的一系列问题又等待着解答所带来的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双重范式危机“是阻碍该学科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中国传媒经济学期待着范式的建构。而根据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所面临的现实,在由五部分组成的研究框架下,笔者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传播学三大理论范式维度出发,为中国传媒经济学构建了集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为一身的研究范式,试图解决传媒经济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局限。而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为今后传媒经济学学科发展研究也提供足够的线索与空间。
参考文献:
[1]. 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D]. 赵俊华. 兰州大学. 2006
[3]. ZJRB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陈啸. 浙江工业大学. 2017
[4].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J]. 沈国麟. 新闻记者. 1999
[5]. 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D]. 游梦华. 暨南大学. 2007
[6]. 报业集团子报刊发展问题研究[D]. 罗娜. 暨南大学. 2006
[7]. 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展望[D]. 苟燕华. 四川大学. 2007
[8].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D]. 陆舰. 暨南大学. 2000
[9]. 契机与困境:中国报业新闻客户端发展研究[D]. 李婷菊. 深圳大学. 2017
[10].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路与范式建构[D]. 陈玥.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新媒体产业论文; 四川日报论文; 新闻集团论文; 传媒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