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_科技论文

科技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_科技论文

科技研究与开发(Ramp;D)的国际化及中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科技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竞争更加集中到经济领域,而经济上的竞争,归根结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R&D, 以下简称为“科技研发”)。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各种政策,抛出种种发展计划,竭力提高本国研发的能力,增加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企业及个人间又不得不大力加强科技研发方面的合作。最近美国、俄罗斯在空间探索方面的合作,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东芝公司和美国的IBM公司联合开发256兆动态随意存储芯片的计划,只不过是成千上万这种合作项目中的几片花絮。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蕴涵着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科技研发的国际化。这一趋势从70年代开始显现,80年代迅速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股滚滚洪流,迫使各国政府、公私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美国工程科学院为此事专门设立委员会,研究美国政府所应采取的对策;日本的通产省则于1990年提出“科技全球化”的概念,开放许多政府资助的研究发展项目,鼓励外国公司参加,并提出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希望能够站在这一趋势发展的前列。值得注意的是,研发的国际化目前主要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的圈子之内,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只处于一种旁观者的地位。中国作为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亦只能有限地参与。但是,局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政府加紧研究,调整政策,利用巨大的科技人力资源,积极促进科技研发的国际化,使国家迅速跨上这一发展的时代列车。

一、促进科技研发国际化的原因

科技研发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技术及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技术发展及创新过程的深刻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由于知识量的剧增所引起的创新与风险的增加。从1665年人类社会第一种科学杂志问世以来,新的科学杂志及其所发表的文章以每年3 %的速度持续增长,到1990年止已达到40000种; 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是一两个人写成的,1989年版则由125000位专家合作完成。知识量剧增使得科学家、工程师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与知识总量相比显得越来越支离零碎,科学领域中的专家虽然越来越多,但像达芬奇、牛顿那样精通多种领域的巨匠却越来越少;现在任何一项较为重要的新技术发明或创新都离不开多门学科的通力合作。这迫使很多公司不断招收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扩展研究方向,从而使研发的费用越来越高。但是,不确定性本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科技开发往往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风险;再加上科技竞争异常激烈,在同一技术领域内,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竞争对手奋战于同一难题的情况十分常见,一旦晚于对手一步,全部努力则都付诸东流,这一切使科技研发的结果与效益更难预测。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就成了各公司降低研发成本与减少风险的必要手段。

2.各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水平日益接近。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它们与美国在科学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例如,日本通产省198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以技术水平而论,在从计算机到飞机引擎等16项高科技工业项目中,美国领先日本2项,日本领先美国4项,其余诸项两国并驾齐驱;以促进技术发展能力而言,日本在10项工业中领先于美国,数据库系统是美国唯一领先于日本的领域。这种变化使得世界高科技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中各领风骚,互相依赖,任何国家都难以独立于这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网络之外。

3.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促进了高科技工业新的组合。关贸总协定的通过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北美、日本、西欧各大公司纷纷加速向对方市场渗透和对新市场的争夺。以对外投资为例,从1980年到198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加了3倍, 许多大公司都制定了全球战略,以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建立零部件网络或组成策略联盟等方式,迅速开发市场,推销产品,提供服务,这一切都为科技研发国际化奠定了需求基础。

4.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科技现代化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使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大规模的分布计算,模拟和模型的实时图像化,对实验的远距离调控,以特种功能数据库对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提取和查询,等等。遍及全世界的各种计算机网络更为处于世界不同角落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跨国公司可以从其在全世界的子公司内组成最精良的研究队伍,借助全球电子信箱系统、远程电象会议等远距离通讯工具,使跨越巨大空间合作比传统工作方式效率大为提高。美国有很多大的软件公司就在印度设立研究机构,利用印度良好的科技人才资源,在印度编写计算机程序,然后用卫星通讯网发至美国进行调整试机。以上种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使得科技研发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二、科技研发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

科技研发国际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个人、政府以及企业这三个层次上。

在单个研究者的层次上,跨国合作是主要发展趋势。1973年在世界所有发表的研究论文中,不到4 %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到1990年这个百分比已上升到10%以上。1989年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领域中, 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7.8%及4.3%。仅隔一年的1991年,这些百分比就猛增至16.5%、12.0%及7.5%,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改善, 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的不断扩大,各国学者之间的国际合作还将进一步增强。

在政府的层次上,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并存,国际合作主要以双边合作的形式出现。双边合作既有关于某一具体技术的合作,也有范围更广的合作形式。例如,在日本通产省资助的REEL WORLD COMPUTING (RWC)项目中,美国和日本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允许两国政府的实验室交换光电技术方面最新发现。德国和俄国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合作则更为广泛,包括航天、核能、农业等领域。有趣的是,德俄合作是以前东德和前苏联1986年签订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合作的方式是由德国政府提供资金,主要由俄国的研究人员在俄国从事研究,德国则分享研究成果。从1990年到1993年,德国政府为与俄国的科技合作投资1亿6百万马克。多边国际合作更多的是注重于某一具体技术领域。例如,由日本东京大学校长提出的全球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计划,注重计算机人工智能在制造过程方面的应用;欧洲联盟的ESPRIT则主要支持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在改善本国研发能力、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1988年,美国国防部与14个制造半导体晶片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SEMATECH,旨在增强美国工业界在半导体晶片方面的竞争能力,打破日本公司的垄断。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组织的技术再投资计划和先进技术研究计划,是以政府与私人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促进美国工业界在关键性高技术领域方面的研发,以增强美国工业界的国际竞争力。同样,欧洲联盟的ESPRIT计划及EUREKA计划,也是注重加强联盟国家内企业间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以增强联盟在国际技术竞争中的地位。

与前两个层次相比,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推进科技研发国际化的进程中更具活力。在各个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多方合作,策略联盟,其竞争之激烈,其联盟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跨国公司在科技研发国际化方面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建立国际策略联盟,在海外分公司设立研发机构,雇用国际高科技人才。策略联盟往往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交换技术,交换专利,合作开发,合作生产等。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联盟成员各自的相对优势,利用最少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产品推入国际市场。从70年代后期开始,各种形式的研发策略联盟迅速发展。据统计, 1975 年至1979年期间在信息技术领域新建立的策略联盟不到200家,但在1985 年到1989年7月间新建立的策略联盟就猛增到近1500家。 在海外分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另一重要方式。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费用的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其在国内研发费用的增长。IBM公司和惠普公司将近30%的研发活动是在海外进行的。日本跨国公司在最近几年之内也大幅增加在海外的研发活动。日本跨国公司在欧洲联盟国家中从事研发的厂家,从1990年的73家猛增到1994年200多家。最近IBM公司已决定在北京成立一个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语言翻译及中文会话识别的研究。雇用国际高科技人才是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向来是吸引国际高科技人才的磁石。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统计,1991年从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亚洲学生(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南韩)有66%的人打算在美国呆下去,其中63%的人被美国大学或公司雇用。与此同时,日本也极力加强了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据英国科学周刊《自然》对日本16个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6 年中,这些公司雇用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了10倍。这些人虽然大部分是以合同制雇用的,但一些大的公司,如NEC和SONY, 则采取在试用之后即发给永久聘书,极力把他们固着在本公司之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的不断完善,以上种种趋势将更加深化,同时,新的合作与竞争方式亦将不断涌现。

三、中国进入科技研发国际化的对策

中国参与科技研发国际化的进程还面临种种困难。除少数领域外,中国总体科研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基础环境仍很不完善,资金短缺、企业缺乏创新活力。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也有许多参与研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有广大的亟待开发的市场,而且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现在中国要做的是,面对现实,认真分析,尽早拿出研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战略。

研发国际化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业企业所起的主导作用。因为,科技研发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球的各种资源,最快最有效地开发国际市场所需的产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所替代不了的。研发国际化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在研发活动方面非常活跃。在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大科技强国,企业界研发活动占全国的百分比均超过或接近70%。与此相比,中国的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则异常薄弱,其研发活动仅占全国研发活动的22.7%,而且40%以上的课题是来自于上级的计划;同时,企业研发人员或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研发活动更为有限。以发表国际论文为例,虽然企业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占全国总体数目的27.5%,但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仅占全国数量的1.8%。 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总体水平仍有待加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十几年里,在鼓励大学和研究所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仅有供给一面的热情还不够,因为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最终还是要由企业来实现,同时,在产品开发等应用方面的研发,企业比大学和研究所更有优势。因此,中国科技研发的国际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与能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具体建议:

1.制定措施,鼓励企业和大学及研究所的合作交流。由于目前实际情况所限,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一时还难以与国际研发活动接轨,而大学及研究所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具有优势,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大学和研究所作为窗口,了解国际发展动态,争取早日参与国际研发活动。在具体措施上,美国的一些作法可供我们参考。其中一种是建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这种研究中心可以有多种形式,政府也常常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所支持的工程研究中心, 就是针对某一技术而拿出部分资金在大学设立研究中心,吸引工业界加入,与大学一起从事工业界所需要的研究。还有一种形式,也是由NSF 资助,就是大学与工业界人员交流项目,鼓励大学的研究人员到企业或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从事具体合作研究,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2.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鼓励一些研究所合并到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涌现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将会在中国研发国际化的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前不久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交由联想集团管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大胆尝试。

3.政府应当为企业参与国际研发活动创造条件。例如在签订与外国的科技合作协定中,应当包括促进企业科技合作交流的具体条款。同时,在一些大型的国际工业合作项目中,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资助,鼓励企业参与这类研究项目。此外,政府在派访问学者的计划中,可以为企业研发人员拨出一定名额,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

4.制定优惠政策,改善研发环境,鼓励外国公司在中国独资或合资创办研发机构。这样,不但可以使这些研发机构的成果更快地在中国转化成生产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研发机构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推动改善中国企业的研发管理。同时中国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海外独资或合资创办研发机构。

总之,中国在加入科技研发国际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关键的是要重视这个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制定中国的对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能否尽快加入研发国际化的潮流,将对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技术分工中定位,对中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早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产生重要的影响。

标签:;  ;  ;  ;  

科技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