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2
摘要:新媒体的开发与普及一方面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的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加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了解,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宽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政教育
新媒体的开发与普及一方面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的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加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了解,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宽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介依次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传播史上,媒介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语传播、手抄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媒体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相对于古时的口语传播、文字传抄等形式,近代以来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媒介具备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丰富性,尤其是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从平面媒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声音、影像全方位、立体型的信息传播渠道把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并成了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内人们所赖以交流的重要媒介工具。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实现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最先体验者,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他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痕迹。
二、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
新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相较之传统媒体较为显著的特征。
(1) 广泛参与
从传播源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其中,新媒体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等官方及权威机构的事情。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运用,全民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将信息传播出去,不仅是电话、电脑,手机的网络化更是使信息传播的源头多样化。从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
(2)及时传播
由于新媒体的高科技手段,在世界上任何角落,所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一秒钟之内,以文字、声音,或者图片、视频的形式传遍世界。新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播、被动接受的规律,在信息传播时效性上表现出即时、实时、全时的特征。
(3)行为个性
博客、微博等作为新媒体代表的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在这其中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这种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个性化方式的流行,在很多新媒体的领域里,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传播者通过信息的传播体会着发布信息、引导他人的快感,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鱼龙混杂等弊端。
(4)内容丰富
在电话普及的年代,即时声音成为主要且基本的沟通内容和方式,而传统媒体更多地利用图片、文字与受众沟通。在新媒体主导的当下,新媒体媒介不仅支持文字、图片的传播,还支持音频尤其是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且其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方式的综合化、一体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三、新媒体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新闻和资讯的同时,它的开放性、低门槛性也给这些资讯的真实性打上了问号。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高校相关老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具体到思政教育,大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合理利用新媒体,提升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展开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是教师群体,由于年龄差异的原因,大学教师与大学学生之间信息来源的途径会有所不同。微博、QQ、人人网等信息交流方式不但新颖,而且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利用新媒体,教师很容易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通过加关注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向,更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只有了解了学生们在想什么,才能够让思政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的传播与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数倍增长或指数值上升的趋势,新媒体将对热点信息的传播发挥几何倍增作用”,这也要求参与思政教育的老师正确的运用思政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
第三,新媒体具有承载大、速度快、多媒体、速度快、覆盖广等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得信息不仅更加的方便快捷,也开始往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的促进下,学科间没有了界限,理论与实践也能通过咨询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读书方式让人们只看一本书,只学一种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获得一种知识,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答案,大学生也可以在这里与答题者进行沟通交流,知道他们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与此同时,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来进行,而且可以更大范围,更加主动快速的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最后,新媒体打破了真是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在以往的思政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使得学生对老师不敢讲真话,或者是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利用新媒体,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动态了解学生的性格,生活方式,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内心,而学生也会对教师有深入的了解。这种使教师不在神秘的做法,很快的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使得思政工作更加方便的进行。
四、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理念创新
(一)创造双向交流,互相探讨的交流渠道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一种思想观念,使得预先构建的思想观念体系能够深入地植入学生的心中。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很大程度地取决于所灌输的思想观念的来源方式,带有很强目的性的说教只能被动地逼迫学生接受,收效不佳,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各种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并做及时引导,打开师生交流的渠道。”
(二)构建回归生活,辨证引导的务实路径
传统的德育教材充满正面事迹,而且人物选材方面基本上是伟人、名人,这种德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给人一种高、大、空的感觉,也让学生产生了教材是教材、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课外是课外的二元思想,这就明显违背了德育的初衷。现代信息传播的渠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十分顺畅,只让学生接受正面的熏陶已不可能,全面地、客观地介绍事情的全貌,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维,在真实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经之路。“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到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学习者在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意义,生活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三)落实结合实践,促进外显的习惯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解决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距离的最好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提出要加强对实践育人的认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现在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界和高校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两者中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决定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为更好落实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加强社会实践在这两者之间作用的研究,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联结理论与实际作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坚持与教育方向的把握,注重社会环境对人思想政治意识的泛化、不确定的影响,才能更好彰显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必要性。
(四)促成教育本领创新,开拓教师主动参与的新空间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具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成效。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汲取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传统就是要重视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自己,这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当代高校肩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有益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成果都应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是需要用文明的方式加以传承的,这是人类文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特殊性,其对象、主体、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因此老师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在工作方法上重引导轻灌输,用人类文明的成果促进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1】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0》[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3-3
【2】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学术论坛,2011(07)
【3】王波.《班级博客:学校德育的一种新方式》[J],中国德育,2007(7)
【4】唐慧兴.《浅论中学生网络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论文作者:杜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媒体论文; 思政论文; 方式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媒介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