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就业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力求实现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失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毫无疑问,这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不仅关系到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继续,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过程。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与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在这一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引导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走上了通过财政扩张以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之目的的道路,可以说,凯恩斯主义为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单纯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不能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的,如果没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持,则扩张性的财政亏空状态,要想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能通过赤字财政,而这又只能通过放松银根增加货币发行来解决,所以战后西方国家实际上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方针。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逐步上升,战后西方国家出现的周期性失业率也逐步降低。因为经济增长最能有效解决的就是周期性失业,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对相关性极强的指标,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去了,那失业率必然会大大降低。由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战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攀升,而失业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为代价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则和货币政策有着密切关系。英国的经济学家菲力普斯通过研究表明,在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有较强的转换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则失业率下降,通胀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在长期内通胀率则对失业率无影响,长期的菲力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有着密切联系,那么货币政策必然和失业有着密切联系。
进入70年代以后,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恶果逐渐显现,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并存。面对日益严重的“滞胀”经济,西方国家转而采用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这种政策虽然抑制了通货膨胀,但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却没有很大改观。进入9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考虑到庞大的财政赤字限制了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提升了货币政策的地位,美“联储”将货币政策目标由维持币值稳定转变为支持增长和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责任事实上落到货币政策肩上。进入90年代以来,美“联储”频繁动用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从而使美国经济走上了一条比较健康的道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平衡增长和低失业率。
我国虽然没有将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但不能说货币政策和就业就没有联系,相反,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和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的稳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只能是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内不仅无效,而且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最终反过来在治理高通胀时带来更加严重的失业。在长期内要想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就必须依靠正确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币值的稳定。唯有如此,通货膨胀率才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业率才能不断上升。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与1993年以前相比虽有所降低,但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周期性失业不是我国目前失业现象的主流,解决目前的失业问题不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财政仍存在大量赤字,财政自求平衡已很困难,我们不能过高地期望财政政策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有较大作为,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要有针对性治理失业。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减缓,经济效益下降所造成。当前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虽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国有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较低。说明较高的工业增长率主要是由集体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的快速增长拉动的。虽然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但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很高,如1996年采掘业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91.3%,制造业为60.8%,电力、煤气及水电业人员所占比重为91.9%,建筑业为57.5%。由于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必然造成失业下岗人员增多,由此波及的社会面较广,全社会就业压力也相应较大。因此,目前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以此来促进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二、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整个经济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带来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原理,失业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即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种类型的失业仍会存在。存在摩擦性失业状况下的失业率被称作自然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表现为对某一种劳动需求增加,而对某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而与此同时供给没有做出调整;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中总需求减少而产生的失业。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摩擦性失业可以视为正常的失业,它表明在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求职者在职业间的流动或对更好职业的选择;结构性失业是伴随一国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如果能够及时对衰落产业的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它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周期性失业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最大,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力图降低的指标。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说以上三种类型的失业都出现了。应该说适度的摩擦性失业出现对改革进程是一件好事,它说明我国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劳动就业方面也由过去的表面充分就业机制向市场经济下的合理就业机制转换,劳动者有了选择工作的自由,有了自由转换工作的可能,通过暂时的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可以竞争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可以挑选到合适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存在摩擦性失业会对在业者形成某种潜在威胁,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认真工作,对于医治以往的纪律松懈、出工不出力的“贵族病”是大有裨益的。结构性失业的出现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产业结构在逐步向合理、高级的方面调整,这一过程尽管是痛苦的,然而也是必需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大约5 年为一次。然而在80年代之前波动的幅度较为剧烈,到80年代之后,波幅明显减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微观上企业具有一定的调整机制,企业在总需求缩减时,能够实现关停并转并剥离出一些富余人员。这不仅有益于企业发展,也有益于宏观经济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期性失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中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也必须注意到,失业正面效用的发挥是有一定界限的,即在失业率保持于适度水平或者说自然失业率水平,如果出现严重的高失业率对整个经济则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失业压力不可小视。
首先,失业率过高将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函数,经济增长要求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而我国目前的失业现象则意味着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此以往将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失业、下岗职工增多使全社会收入总水平降低,消费总支出减少,这必然会影响消费总需求的增长。消费需求的乏力使其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将使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难以再上一个新的档次,不利于我国工业产品的升级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再次,失业率的上升将会重新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多,使地方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他们往往会要求中央银行放松银根,要求各个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贷款以增加就业机会。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就有可能受到干扰,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也就有可能加大。但是如果进一步从造成我国高失业率的原因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我国失业率的产生并不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因为尽管我国近几年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我国的失业率非但没有减缓反而有上升的趋势。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似乎不应和较高的失业率相匹配,这也与经济理论不相符。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恰恰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开始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优化组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产业的地区布局发行了调整。所有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因此,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最后,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多对金融运行会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为了解决失业下岗职工的吃饭问题,地方政府会迫使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这部分资金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却直接进入了消费领域,以后很难偿还。这势必会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二是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加会增加货币投放,减少货币回笼。失业下岗职工的收入水平较低,储蓄存款势必会影响作为货币回笼重要渠道的信用回笼。相反,为了保障失业、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却又不得不增加货币投放。
三、货币信贷政策建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存大较多的失业下岗职工,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仍然不容动摇。企业资金紧张、效益不佳导致失业、下岗职工增多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无关,相反,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解决失业问题,则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反弹,使中国经济再次陷入收缩——扩张——收缩的恶性循环中,最终会带来更大的周期性失业。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应当采取如下货币信贷政策以解决我国目前失业下岗职工问题。
1.继续在信贷投向上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使其发挥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应该看到,尽管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企业职工的绝大部分仍然集中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职工就业的主渠道。因此,金融机构在信贷投向上仍然要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那些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对其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因为这类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会吸纳更多的就业职工,而且会形成联动效应,以它自己生产的扩张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进而会提高其他企业的就业水平,对那些效益较差但有扭亏希望的国有企业,也要继续在资金上支持,使其扭亏转盈,职工的就业因此也就得以保障,对那些亏损严重的企业,银行要尽力通过资金来支持效益好的企业兼并他们并安排原有职工就业,当然要遵循效益原则。
2.下放银行贷款权力,支持民营、私营企业发展。我国现行银行贷款权力过于集中,上级行定项目定规模,县(市)一级的银行在放贷上没有什么权力,致使许多能够扩大就业容量的非国有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我国要想解决职工的失业、下岗问题,就必须下放贷款权力从资金上支持非国有经济,当然开大银行贷款之门要谨慎从事,但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一步,必须朝这个方向坚定地推移。
3.积极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失业问题。银行在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也应起重要作用。应设法创立新的贷款种类,结合服务业的特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当然同时要考虑这部分贷款的风险,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保证资金安全流动,以利增值。
4.加大支持科技开发贷款的力度。技术进步决定经济状况、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我国传统工业拥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亟需新兴技术新兴工业加以改造。大力推动新技术革命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银行的技改信贷业务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技改项目技术含量较低,属于外延型技改。还有的技改投资在方向上向基建倾科,许多项目基建支出超过50%,项目资金缺口大,倒逼银行追加资金。因此,要加强对技改贷款的科学经营管理。要对立案项目进行综合考察、全面评估,包括对企业设备、产品技术、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指标作出定量分析,以增强其科学性。对技改项目的投放,要看是否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否能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失业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充分就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央行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