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1年北京楼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楼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粥多赶不上僧多单个项目销售速度放缓
事实上今年的市场总体需求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这一点反映在有关崐统计部门的数据中,也为市场所印证——从前年、去年至今年,持续三崐年供应量剧增,累计推盘总量在700个左右,至至今仍没有出现早就有崐人预测的“跳水”现象,这无疑是北京市场上坚挺的购买力给我们带来崐的幸运。
然而不可否认,需求量的增加总体上相对滞后于供应量的增加。加之崐市场上竞争项目之间日趋同质化,很难决一雌雄,只能平分秋色,于是崐反映到每个项目的微观上,难免僧多粥少,普遍出现项目推广难度增加,崐销售速度放缓的现象。
这基本上仍属于市场发育过程中正常状态,而且这恰恰说明北京房地崐产市场正在从一个非常状态进入相对平稳时期,是北京楼市成熟的开始。
开发商危机感增强加大油门或急踩刹车
在这场全行业的忧虑中,有识之士也指出:危机感正是市场自救本能崐的体现。
首先,危机感将促使发展商重新审视市场形势,调整产品规划以及对崐销售目标的预期,由此实现在较高性价比层面上的市场竞争。
风险意识的增强还会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投资决策和开发步骤。对于崐已经进入市场的多期开发项目,聪明的发展商会加快推盘步骤,避免被崐其他竞争项目后发制人;而针对那些还没有在市场露面的项目而言,做崐好充分准备工作,等待最佳的推出时机,谋定而后动将是最佳选择。
地方强龙进京京城汇集各路集团军
多年感叹于北京之众多天南地北的(包括珠江、金地、大连万达、产崐业等等)在2001年涌动进京潮,到这个全国目前发展潜力最为广阔的市崐场里来分一杯羹。
青青家园的推出,标志着最早进入北京市场的万科开始扩大北京的战崐略份额。而新进京的外地发展商没有那么顺利,除广州珠江外,大部分崐项目在2001年还只能停留在引而待发状态。尽管北京这个城市的进入壁崐垒还相当高,跨地域发展的步履还有些艰难,但是,他们未来的发展势崐头已经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今年的房展会成了北京地产集团军纷纷亮相的舞台。万通、崐首创、华远(今华润北京置地)等集团分别在4月、5月、9月集合旗下崐知名项目参加房展会,以打造地产巨轮的形象。有消息说,城开集团更崐将以前所未有的46个展位、四百多平方米、17个项目的气势参加新年房崐展。而华远与华润的分家,则预示着未来几年之后,一个新地产集团的崐诞生。
无论外地本地,挟人、财、地优势而来的集团军都将对北京房地产市崐场产生一种乌云压境般的影响。
热点恒热区域市场供应量集中
盘点今年市场上的区域供应量形势,发现市场的格局与去年比没有明崐显变化。几个热点区域:CDB及泛CDB地区、东三环、望京地区、中关村崐等仍然是新增供应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年初预计四环附近、尤其是绿化崐带里的项目会供应集中,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至接近年末之时,崐才隐约听到个别项目如郦城的一些动静,或许明年绿化带项目会有大的崐转机?
在热点区域之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个是西南二环——三环以里崐的唯一一个供应热点区域。三环以里的土地供应已日渐短缺,这里不是崐传统意义上的好地段,而广安大街的开通又大大改善了这一地段的城市崐面貌,因此,这个区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一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唯一一个具有大都会风采的低容崐积率地区。今年的地产市场给予这个区域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促进了崐该地区优秀项目如一栋洋房的销售。预计明年这个区域会有更多的供应崐量放出。
板楼流行 塔楼渐少住宅品质获提升
在两报的“十大明星楼盘评选”活动涉及到的76个楼盘中,纯塔楼项崐目已经退减到不足三分之一。板楼以及板楼的变种(如板塔结合)占到崐了55%。其余的15%是townhouse等更高形式的低密度住宅。尽管与南方崐城市比北京没有那样强烈的通风要求,尽管一梯四户点式塔楼的居住舒崐适度未必比小面宽大进深的板楼差,但是市场上仍然把板楼看成一种品崐质的象征。市场上板楼的比例增加也可以看成一种品质的普遍提升。
除此之外,品质提升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去年的智能化还是少数楼盘崐的卖点,到今年几乎家家都已经智能化;无论大小社区都有自己精心规崐划过的园林,只有园林的风格和主题有异;森德散热器的市场越来越广崐阔,甚至带动了一批合资和国产的新型散热器产家;塑钢窗早已不是新崐鲜玩意,关注焦点已经着落在平开还是推拉,外开还是内开的问题上…崐…我们总是在强调市场还不成熟,产品还不完善,蓦然回首,发现不知崐不觉中市场真的已经进步了很多。当然,这永远也不能成为我们就此止崐步的理由。
文火慢炖一锅“汤”Townhouse非主流
不知道是大家对townhouse的期望值过高,还是Townhouse真的遇到了崐意外,今年的Townhouse不温不火的现状确实令很多人失望。有人总结崐说:凡是不承认自己是Townhouse的卖得都不怎么样;而市场上公认是崐Townhouse的反而卖得不错。姑且不论这个论断是否正确,至少形象地崐刻画出今年townhouse“文火慢炖”的尴尬局面。
Townhouse代表着一种新人的居住观念,与去年盛行的"5+2"生活方式崐是相对应的。从客观规律来看,一种新兴的居住观念的传播需要过程和崐时间,即使是业内人士充分认同,离广泛的消费者层面也还有相当距离,崐更何况业内人士对townhouse的认识也是各有千秋。今年Townhouse的发崐展态势说明:Townhouse在北京仍然是非主流的居住形态,只有像一栋崐洋房那样,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充分条件,才有可能获得热烈的崐市场回报。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加大制约力度现在回想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崐说,1998年底到2000年上半年也许是过去乃至未来几年里的黄金时期。崐个人购买能力被取消福利分房的政策激发,加之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崐以及还没有规范的行业管理,造成许多可乘之机。
今年出台的行业管理举措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崐。市场上至少五成以上的项目尤其是新项目,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崐开发商来说,以往惯常采用的提前内部认购抢占市场的策略已经失去了崐意义。项目迟迟取不到销售证,就只能白白坐失市场良机。
新格式合同的启用无疑也是规范市场的一个重要措施。尽管细究起来,崐其中某些条款的制定仍然有一点点漏洞。而关于市场上不得出售毛坯房崐的规定,则因为既不能满足购房者的实际需求,又不便于发展商操作,崐还等待进一步的落实。
金融政策一紧再紧开发商、购房者门槛加高
人们还回想得起,在99年、2000年,银行关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工作中崐心还放在加强服务、提高效率、扩大规模等方面。尽管过去两年的住房崐金融实践中,不良个贷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加高门槛、减崐少个人信贷的风险仍然成为今年金融政策的主题。
一方面,个人贷款对项目开发进度的要求提高,有的银行规定高层、小崐高层必须达到主体7层以上,多层必须达到主体结构封顶;另一方面,崐银行对个人的首付要求也更为苛刻,大部分项目已经很难提供八成二十崐年的贷款,而如果是外地人,难度就更高。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确有其必要性,而且上有政策、崐下有对策,这些措施大多都能在发展商精明的太极拳下一一化解,目前崐还没有项目因此而陷入困境。尽管如此,在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金融政崐策上,我们已经嗅到了越来越紧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