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步入快乐作文的殿堂——滨州市滨城区“‘三#183;三#183;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滨州市论文,快乐论文,教学研究论文,殿堂论文,城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感到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事,害怕作文,甚至厌倦作文。为此,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直摸索着改变此类现象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是否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对作文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为此,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习作教学调查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组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从习作的兴趣、习惯、态度、能力、语文综合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并对影响作文兴趣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不想写;教师在习作教学时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写;习作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心理需要,致使学生不愿写;没处理好习作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关系,致使学生习作缺少内驱力;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生习作兴趣难以持久。最终调查结果是: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作文仍旧缺乏浓厚的兴趣,没有完全达到我们预期的改革效果。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为什么仍旧不能自由地抒写生活?在教育趋向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今天,学生为什么仍然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发现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没能有效地将习作教学与阅读积累、生活实践、情境创设和谐地融合起来;二是习作评改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于是我们在“低年级起步成篇”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三个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按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以情境创设、阅读积累、生活实践为活动主线,分别通过剪贴画、多幅图、单幅图、听读、阅读、品读、游戏、活动、综合实践等九种主要训练形式进行综合训练的“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新思路。该研究于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下面将我们对该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阐述如下: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启迪想象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特别强调在习作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剪贴画、多幅图、单幅图是贯穿三个阶段的主要方式。另外,实物观察、音乐渲染、范文激情等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1.剪贴涂画法。根据小学生:喜欢动手、爱好绘画的特点,我们运用剪贴涂画法创设习作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开展了“春天的故事”主题习作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欣赏春天。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彩笔和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景物、动物、植物的图片,剪剪、贴贴、画画,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用画面展现出来。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春天的故事。面对赏心悦目的图面,学生兴趣盎然,想象丰富而富有个性。
2.图画引路法。图画是生活的再现,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展开思路。用一幅幅漂亮的、有趣的图片展示生活,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事物,体味意境,组织语言。如在以“记一件小事”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幅图,这三幅图非常生动地层示了一个小男孩晚上睡觉前书本、衣服乱扔乱放,早晨起床后手忙脚乱的狼狈样子。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地将情境体验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找到写作的内容,产生写作的话题。图画一般采用多幅图和单幅图两种。多幅图往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对多幅图的观察,学生会逐渐领悟“段”的含义,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单幅图画面内容比较复杂,一般表现的是某一活动过程中的瞬间内容,通过观察图画,可以启发想象,帮助学生布局谋篇。通过图画引路、分步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写作的技巧,而且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的兴趣,促进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
3.实物观察法。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我们还经常运用观察实物的方法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对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借助实物将认识事物和语言训练相结合,为习作时进行形象的描述做好准备。如在写《我最喜欢的工艺品》时,教师让学生将工艺品带到课堂上来,和学生一起观察、欣赏,引导学生介绍、描述,把观察实物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4.音乐渲染法。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习作教学中,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恰当地引入音乐,借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顺利进入习作情境之中。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习作前,师生先共同欣赏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歌词,唤醒了学生记忆中的画面,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从而诱发学生表达亲情、倾诉亲情的强烈欲望,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
5.范文切入法。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有意地切入了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如课文《桂林山水》中山、水、洞的排比段落结构;《荔枝》中母亲舍不得吃荔枝的细节描写;《第一场雪》中对雪中美景的描绘……这些优美段落经过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再经过引导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范文切入法不仅易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而且可以从范文中习得方法,用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二、通过阅读积累,丰富语言,学会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借助阅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习得表达方法是我们强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以教材中那些构思、立意独到,写作方法典型的文章为根本,紧紧围绕习作主题,在切实完成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训练任务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积累,习得方法。
阅读积累的方法很多,我们经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听读吟诵法。听读吟诵是一种很有效的积累方法。这是我们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独立阅读能力较差、但听记能力较强的特点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通过听读吟诵的指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阅读、训练听记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根据教材单元编排特点,以单元内容为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说话、写话训练点,精心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听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听读吟诵进行积累。如,学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后,我们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精选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以及与春天有关的儿歌、童谣、小散文、童话等美文。学生通过听读吟诵不仅积累了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而且从中体验到春天的无限生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听读吟诵主要以听为主,先听后读,听读结合。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主要采用:感情诵读法(教师用抑扬顿挫、富有情感的诵读来感染学生),语言描绘法(借助教师语言的渲染使学生读的有情有趣),生活展现法(利用挂图、实物或教学媒体展示生活情境),绘画再现法(教师边诵读边配一板画,使其情境交融),音乐渲染法(放一段美妙的乐曲,进行配乐诵读),扮演体会法(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几种方法并不是相对独立的,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常常是几种方法并用,或者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采取更有效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听读完后,还要设计问题检验学生的听读效果,提示学生积累运用。
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听读本。每天早晨晨读时间,老师把选印好的听读材料发给学生,再由学生粘贴到听读本上。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结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上花边、插图等。学生对自己的听读本个个都是爱不释手,常常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在巩固记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识字量。
每组材料听读结束,我们都要做阶段性巩固整理。如举行赛诗会、诗文表演、给诗文插图等活动,以使学生保持听读兴趣,并巩固积累。
2.阅读摘记法。每确定一个习作主题,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为学生补充推荐相关的文章、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都有专门设计的积累本,阅读时,教师便引导学生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在本子上,以备习作时参考。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明月》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内积累《鸟鸣涧》《暮江吟》、贾平凹的《月迹》以及“语文天地”中名家描写月亮的精彩片段的基础上,以“月亮”为主题,由学生课外搜集和教师推荐,补充了大量的描写月亮以及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文和现代美文片段。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摘记,有些甚至要求熟读成诵,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片段,充实了语言库存,并从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为写月亮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材料和深刻情感体验。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通过阅读悟得了习作方法,但是运用时仍感到很难,读写不能有效结合。这是因为推荐的文章大多是名家经典,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这些名家语言及表达方法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因此,我们注意相应地补充了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摘记,以便学生能够轻松运用。如在进行“介绍自己喜欢的工艺品”的作文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天马》《冰灯》《中国结》,以及大量阅读名家文章后(冰心的《小橘灯》、席慕容的《一枚贝壳》、秦文君的《金狮扣》等),明白了介绍工艺品可以从与众不同的来历、独特可爱的外形、令人难忘的背后故事、包含的象征意义、从中悟到的启示等方面去介绍。但是,这些名家介绍的工艺品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他们的语言表达艺术更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距较大。教师就此再引导学生阅读小学生优秀习作,以同龄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进一步的读写指导,这样,将可望而不可即的写作方法内化吸收,最终真正学会了表达。
3.品读评赏法。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阅读时产生的感想和体会。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对结构、写法的见解、主张,对词句、观点的评价、质疑,对知识、理论的疑问、设想,联想到的格言警句等等。帮助学生及时整理阅读收获,加深阅读感受,感悟文章表达技巧,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品读评赏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表达形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比较高的层次领悟文章表达特点,并运用领悟到的表达技巧指导自己的写作。
品读评赏的积累形式与阅读摘记的积累形式基本相同,但品读评赏比阅读摘记更高了一个层次。如把握作品特点品赏,不同类型的作品具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品评鉴赏的角度和重点也应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加以引导。比较阅读也是鉴赏性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所读作品同以往读过的同类作品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到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品味,辨析鉴赏,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如阅读老舍先生的《养花》,可以拿《我们家的猫》一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老舍先生的生活情趣和表达风格。
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发现写作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及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就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作文,从多读多写中提高作文的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分层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积累。
1.仿。仿是对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习作方法进行模仿与借鉴的一种习作练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通过仿可以检验学生习作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这一基础阶段,让学生实现知识转换,掌握习作方法,形成习作能力,为下一步进行编创奠定基础。仿写训练要结合阅读内容有计划进行,内容可以仿文章的命题、立意,可以仿文章的结构、写法,也可以仿文章的内容、思想。如学习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小镇的早晨》一文后,学生积累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仿写训练,并告诉学生,掌握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对今后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有益的,以加强认识,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2.编。编是指学生在学习完同类题材、体裁的一组文章后,对一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的一种习作训练形式。编是对所积累的一组材料的综合运用。通过编,可以让零散的语言、内容、习作方法融会贯通,实现相关习作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编一般在同类文章学习结束之后进行,比仿写更进一步。学习完同类题材、体裁的一组文章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已积累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感悟同类题材、体裁的表达技巧,并提出习作要求,以督促学生进行“编”的训练。如,《天马》《冰灯》《中国结》都是写工艺品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解到《天马》主要从外形特点方面介绍了天马的艺术价值;《冰灯》是从一个感人的故事和来历来介绍的,而《中国结》则是从中国结的象征意义来介绍的。习作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激活学生同主题生活素材,写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时,学生自然会将积累的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3.创。编仍然受阅读的约束,学生习作时容易拘泥于现有文本。而创是把所积累的所有知识通过整合(整合写作特点)、内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而进行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形式。“创”是一种经过内化把积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随时提取创造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的“活用”能力,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对所有学生学习写作的最高要求。我们一学期至少两次放手让学生创作。教师的作用是运用谈话法、榜样法启迪创造的火花,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使写作成为表现自己生活、抒发个人情感、表达自己愿望的依托方式。如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即兴写作各类体裁、题材的文章,学生有的写想象作文、童话故事,有的写散文连载、小说连载,还有的编辑作品集、制作短片等,真正实现了对阅读材料的整合与内化,对知识积累的迁移与超越。
三、通过生活实践,丰富体验,加深感受
学生的习作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有了生活,学生习作时才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学生把习作看作传递心声、表达自我的工具,他们的心电会随着对生活的感受活起来,于是就会自觉地去写,就会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写,就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并从中享受到创作的快乐,满足需要的快乐。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将多姿多彩的活动作为支撑点,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生活,引导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主要活动有:
1.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结合小学生爱动好玩的特点,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像吹泡泡、贴鼻子、猜谜语等,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释放天性,放飞童心,感受乐趣,使学生进入“玩”的情境。教师趁机把“玩”的兴趣迁移到“学”这边来,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将游戏活动和语言训练相结合,使语言训练融入到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去。学生因为自身的参与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激起了主动表达的愿望,进而有了习作的兴趣。
2.精彩激烈的比赛活动。孩子们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会经常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如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每一次比赛的成功都会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每一次比赛的失利又会令孩子们产生深刻思考。此时,教师只要加以引导、点拨,孩子们便会争相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3.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除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美术课上的小制作,体育课上的比赛,科学课的观察、实验等,都是学生习作的丰富素材。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学科的学习内容,在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展一系列学科整合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把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操作和探究活动与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学科随笔,及时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与感想体会记录下来,使学科资源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独具特色的节日活动。我国拥有众多的独具特色的节目,如春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社会生活。我们根据当地实际组织了节日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参与生活。如母亲节“做一天家长”活动;五一节“卖一次报纸”或采访“最敬佩的一个劳动者”活动;清明节扫墓,了解本地革命烈士事迹、缅怀已故亲人;重阳节为家中老人或去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深刻的生活体验,表达的欲望自然而强烈。
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渴望探究周围世界的心理,及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富有家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如,在对滨州女英雄——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的研究中,学生上网搜集了有关唐赛儿的资料,到蒲城一带走访老人调查有关农民起义的故事和传闻以及唐赛儿英勇牺牲的事迹,最后他们来到位于黄河大桥一端的唐赛儿塑像前,看到唐赛儿骑马扬剑、昂首向前的雄姿时,自豪感油然而生。经过几周的努力,学生写出了几千字甚至是上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满足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习作兴趣。再如,秋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鸭梨之乡”阳信、“冬枣之乡”沾化;假日里,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惠民魏氏庄园、秦皇台古迹等等。当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他们会感觉到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绚丽的。
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阅读积累、生活实践三条活动主线要围绕同一习作主题展开,阅读与习作并进,情境与生活共融,不能割裂开来,孤立训练。一般分三步进行:
1.确定习作主题。习作主题的确定应紧密结合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最常用的是结合阅读教学,从学生学习的课文中寻找习作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学习的课文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进行读写结合。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文章结构独到、写作方法典型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为此,开学初,先进行全册备课,对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再对每一单元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每一单元的习作训练点。最后,再将这些习作训练点落实到各单元具体课文的教学中去。这样有了明确的习作训练内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手”,课文《一双手》就是通过描写育林模范张迎善的手来赞美其可贵品质,其写作方法和借手赞人的表达方法非常典型,因此,我们确定了“写周围人的手”这一习作主题。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马”,其中《天马》是介绍工艺品的文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典型,文章结构有特点,据此,我们确定了“写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这一习作主题。
2.围绕习作主题进行阅读积累、生活实践。明确了习作训练主题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体会写法的基础上,围绕着本次习作训练主题引领学生广泛阅读,丰富积累;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体验感悟。如在学完《一双手》后,教师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有关诗文,布置学生课下阅读摘记教师推荐的一组文章,进一步体会借手赞人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是怎样用双手料理生活、操持家务的。在学完《天马》一文后,教师推荐给学生一组介绍工艺品的名家名篇进行主题阅读积累,同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描写工艺品的小学生优秀习作;布置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工艺品,并通过回忆、问父母、查资料等手段了解其来历、背后故事、包含的象征意义等。
3.三线相融引导写作。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语言,习得了方法,在生活中积累了素材,丰富了体验,此时,再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进行写作已是水到渠成。仍以“手”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为例,在学生经过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又精选了四幅非常有特点的手的图片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情境体验与语言积累、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进行习作。再如,写工艺品的文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席慕容的《一枚贝壳》、秦文君的《金狮扣》等名家美文,又推荐阅读同龄孩子的优秀习作,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为习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同时,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工艺品,了解来历,观察外形特点,弄清背后隐藏的故事等,形成生动、形象的认识,积淀真实、丰富的情感。此时,教师再运用情景创设沟通习作与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自然会轻松而愉快地完成写作任务。
四、通过快乐评价,享受再创作的快乐
面对作文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个中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等,而当今学生作文评价,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开展了快乐作文评价的子课题研究。
1.创设习作评价情境,激活学生主体需要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例子:学校要组织六一庆祝活动。语文老师就宣布庆祝活动结束后写一篇描写六一活动的作文。常常是话音刚落,学生就长叹一声,甚至有的学生说不想参加六一庆祝活动,因为他不想写这篇作文。为什么学生为了不写作文而放弃参加他们自己的节日活动呢?原因是他们把作文看作了负担。后来教师转换思路,精心组织:在六一的前几天,教师先向学生征集庆六一活动方案,并宣布按照最具体、最能打动他人的方案庆祝六一。这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撰写了一个个自己设想中的活动方案。学生写完后,老师在班内进行了优秀方案评选活动。首先允许每个学生陈述选择自己方案的理由,进行毛遂自荐。然后,所有学生的方案在班内互相传阅,投票表决。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后,有不服气者还可以修改自己的方案,再进行竞争。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兴致勃勃,积极写作、评价、修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评价和写作,是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心中的需要。他们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庆祝六一,所以会很投入地陈述理由,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喜欢活动和玩耍,所以要积极地评选出精彩具体的设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里,学生不认为自己进行的是通常意义的作文评价,而是在完成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得到启示,教师可以变换角度,结合学校的大型竞赛、庆祝会、表演等活动创设习作评价情境,激发学生内心需要,让习作评价因为需要而变得主动积极,更具实效性,并让学生尝到评价的乐趣。
2.教师评语注重心灵交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与成就需要
学生在习作初始阶段,是十分喜欢老师的评语的,一篇作文结束后,常常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发作文。他们对老师的评语有着热切的期待,乐意按照老师的评语修改作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热情却消失了。这都源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教师评语的公式化和情感内容的缺失。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这种热切的评价期待呢?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做到不仅评文,更要评人。评价学生在作文准备过程中的态度,习作中的努力,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取向,满足学生心灵倾诉和交流的需要。在作文评价中给学生以成功感,加深学生完成作文后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激发学生盼望再度作文的创作欲。面对低水平学生,教师可采取面对面地交谈的面评形式,真心地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实现快乐习作。写评语时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如有位老师给一位水平较低学生的作文没有打分数,而写道:这次作文,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你认真地思考写出了这个活动方案,让老师了解了你想过的六一。如果你能逐字逐句地朗读你的作文,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从评语中我们看出老师对孩子努力的肯定,看出老师对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指导,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看出老师与学生的真心交流。当学生静心读着这段评语的时候,一定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和指导,不因评语的千篇一律而厌烦,期待着与老师进行下一次交流。
其次,注重评语的再交流。不要认为自己的评语已经写完,学生读了就是评价的结束,还应该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老师的建议。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当众读一读老师的评语,谈谈自己准备怎么做的方法,加强评语的再利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老师的评语后写感想,用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再评价的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学生保持了强烈的评价期待,评语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3.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
在快乐作文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并存。我们强调学生的白评和互评不仅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而且更强调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激励的良好安全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互评中反省自己的作文,提高自省能力,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激励和交流,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自评自改,培养独立思考的评改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评改方法。如:(1)细读全文,立足全篇,从大处着眼看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及材料安排是否符合要求。(2)逐段默读,寻找精彩语句,修改病句,调整语序。(3)出声朗读,检查错字漏字、不当用词。
在学生具备自评自改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互评。首先营造良好的互评心理环境,要求每个学生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同伴作品,以帮助同学进步的心态提出合理化建议。(1)传阅评定法。轮流传阅彼此的作文,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文末。几遍传阅之后,每个学生都得到许多建议,以此作为自己修改作文的参考。如前面谈到的六一优秀设计方案评选就是采取了这样的形式。(2)分角色评定法。小组内每人充当一个角色:作者、读者、校对者。作者可以为自己的文章辩护;校对者重点查找文字的错漏病句;读者对自己看过的文章提出疑问,谈谈收获。(3)榜样评定法。小组或全班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小组内集体交流文章的得与失,自己的文章该怎么改,进行充实,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作文如何自评自改。
这些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方式因学生自主意识被激发,信息的全方位流动,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同龄人互相欣赏、借鉴,习作被广泛阅读等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建议,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增强了他们更好地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信心和动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与他人分享写作的乐趣。
4.创设展示天地,满足成功需要,实现快乐评价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就会激发起无穷的信心。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有被发现、被认识、被欣赏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成功感和认同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和愉悦。这种积极的快乐情绪又会再作用于人产生更大的动力动机。因此,教师要有展示即评价的意识,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习作的机会,满足学生乐于被发现、被认识、被欣赏的需要,使其尽尝成功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写作动机,形成习作的志趣。
我们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1)当众朗读。每次语文课上专门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当众朗读作文。(2)建立快乐作文档案袋,进行习作积分。快乐作文档案袋一般分学期建立,指导学生把自己一学期的作文细心保留,整理。(3)编辑校园优秀作文选,出版校园小报,最后编成一本小作文书。(4)建立快乐作文博客。运用网络手段方便、快捷的优点,创建快乐作文博客,把学生的习作及时发送上去,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在博客上发表、当看到自己的习作被人点击的时候,他们心中那份被认同、被发现后的满足感、成功感便会随之而生,并因此而喜欢上写作文。
标签:体验式教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作文评语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文学论文; 活动主题论文; 读书论文; 月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