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全景”英语课堂观察研究_英语论文

初中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英语论文,课堂论文,全景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课堂观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究竟选择什么作为自己观察的主题。

观课主题分为一般观课主题和特殊观课主题。一般观课主题是指“全景式”或“全方位”地观察整个教学过程。特殊观课主题是指集中观察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技能(王斌华,2005)。目前,对后者的研究较为普遍,也有较为成熟的观察表可供借鉴,如陈瑶(2002)所著的《课堂观察指导》等。而对前者的研究,尤其是结合英语学科特点的“全景式”课堂观察研究较为匮乏。对一般观课主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启发教师多元化、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本研究着重于“全景式”教学过程观察,主要以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力图构建简明的观察框架,并以此作为教师开展课堂观察的依据,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整体解读课堂提供依据,避免片面观察课堂中的问题。

“全景式”课堂观察是对传统听课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尽管传统的听课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有其可取之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观察了近600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和提炼出新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课堂观察的重点和思考点,同时融合了国内专家有关英语教学与课堂观察方面的研究成果(陈瑶,2002;沈毅、崔允漷,2008),从课堂教学环节切入,构建全景式英语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观察表。两年来,本研究取得以下成果:构建了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框架;研制了相应的课堂观察工具;探究了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的意义;总结了实施“全景式”课堂观察应注意的事项。

一、构建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框架

尽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对课的结构也有不同的划分,但课堂结构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本研究根据加涅的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匹配的理论,将课堂环境中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注意、回忆、感受、加工和应用(楮献华,2008),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以及本地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提炼出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导入呈现、学习巩固和拓展运用。在三大环节中我们选取了9大视角,确立了34个观察点,构建了英语有效教学的整体性观察框架(见表1)。

表1 基于英语学科的课堂观察框架

注:表1的框架借鉴了沈毅、崔允漷(2008)的研究成果。

1.引发注意、内容相关的导入呈现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借助课件、歌曲、简笔画及体态语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议在导入呈现环节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观察:

(1)趣味性。导入环节的趣味性非常重要。趣味性会直接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有效学习需要具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应具有适当的知识准备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学习者头脑中有了适当的知识准备,但没有学习的愿望或积极性,学习仍然不能发生。

关于趣味性的观察点是: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相关性。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在导入时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但这些活动或者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或者耗时过长,致使教学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导入呈现的相关性是指导入环节的活动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关于相关性的观察点是: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3)精确性。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课堂上,教师常使用图片、实物、课件等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下述情况:活动效果似乎不错,教师就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而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误解甚至未理解语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时应关注其精确性,并需提供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活动。

关于精确性观察点的内容见表1。

2.富于变化、全员参与的学习巩固

如果说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操练这一环节的话,那么当前的教学可能走向了另一面。有些教师因过于追求教学的“灵活性”而有意无意地排斥操练这个环节。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不关注操练环节不符合教学现状和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当然,有效的操练有别于传统的机械背诵,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和态度等因素。在该阶段可从以下几点观察其有效性:

(1)变化性。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技能,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从而激发兴趣,并促进其英语语感的形成。

观察点:有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训练听、说、读、写等各种技能的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是否多样,如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全班讨论、集体活动、合作学习活动、个体学习活动以及竞争性活动等;有无不同形式的会话活动,如共同叙述、点名回答等。

(2)层次性。长时间集中操练某个知识点不一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在内容安排上交叉重叠;在教学上体现层次感,而不是条块分割。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关注活动的层次和梯度,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关于层次性观察点的内容见表1。

(3)全员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参与面的大小。操练环节应该而且必须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关于全员性的观察点是:活动是否调动全员参与;是否顾及一部分学生而忽略另一部分学生,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内向、不举手的学生。

3.目标指向明确的运用拓展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活动,并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乎语言规律的示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并适当评估学生的语言行为。在语言输出的练习中要注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而所有互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目标性。所谓目标性是指活动应具有目标指向性。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于真实情境中。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活动时在关注其真实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趣味性。

关于目标性观察点的内容见表1。

(2)反馈性。运用环节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环节。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什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关于反馈性的观察点是:是否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说或写的展示与交流;展示后有无进行交流与反思;有无引导学生对任务展示进行评价;在发现共同问题时有无及时改进;是否作出及时反馈并要求学生作相应调整。

(3)开放性。综合性活动一般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此外,多样化的活动也体现了情境的丰富性,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于开放性的观察点是: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灵活运用语言的空间;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激励性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三个环节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教学活动不能截然分开,对教学框架中三个环节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一致性。

二、“全景式”课堂观察工具应用示例

表1为观察者整体观察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框架,也为他们“观察什么”提供了思路,而观察工具的研制为观察者提供了观察的聚焦点和操作的便利。本文将通过教学实例来说明“全景式”课堂观察工具的实际应用。

[实例1]

课型:新授课

执教者:S老师教龄:2年

课题:外教社英语(综合教程)Unit 3 Item 1

观课人:P老师 教龄:4年

(使用说明:对观察到的典型问题可直接标号,并进行描述。)

1.评价细节

(1)环节之间是否有过渡:是。

(2)input-intake-output各环节的内容是否具有一致性:前两环节比后一个环节做得好。

2.观察视角典型问题描述、分析及建议

(1)精确性方面

在呈现词汇housing estate时,授课教师借助图片展示不够精确。S老师提问后,学生虽然都在说在housing estate里能喝茶、能散步等,但是不能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housing estate这个词。

原因分析:授课教师在展示这个新词时,选用的图片不够准确;而且在没有先让学生真正理解新单词的情况下,就让学生用新单词操练。

改进建议:选用能充分体现housing estate特点的图片,并辅以英语解释:This is an area for people to live.In Wenzhou,there is Xialupu housing estate.Do you know other housing estates?让学生列举一些温州的住宅区,这样从学生的反馈中就能确认他们是否准确理解了所学词汇。

(2)开放性方面

拓展部分开放过度。在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朗读课文后,授课教师进行了拓展部分——辩论。授课教师事先已通知学生:今天课上会有辩论,辩题是“居住在城市和郊区哪个更好”,并让学生认真准备。学生辩论时,授课教师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坐在规定的区域,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有的学生说,孟母为什么三迁呢,郊区环境不好,在郊区就学农民了;马上又有学生说,在郊区吃烧烤,飞过的鸟儿有可能将粪便撒在食物上;于是有学生反驳道,那城市里也有鸟呀。还有学生说,烧烤是垃圾食物,接着就有学生说,吃垃圾食品也无妨。还有学生说郊区好,也许你的祖辈就是住在郊区的。

实效分析:尽管上述辩题开放性较强,但作为课堂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活动,不宜脱离课文背景。课文是一个对话,夫妻两人就丈夫要去城市工作,家是否从郊区搬到市区展开了争论。文章的最后一句是“那我们把问题留给父亲吧”,感觉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而授课教师抛开了这个故事,设置了一个开放的情境,给人的感觉是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差。而且辩论看似与课文有一定的关系,其实还没有挖深、挖透文章。

改进建议:课文内容创设了家庭成员讨论城市和郊区利弊的语境。建议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

(注:由课题组成员潘爱杰老师观察并分析。)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以教学有效性为研究目的的观察都要涉及框架提出的所有内容。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巩固环节,那么此环节提到的3个观察维度就可以提供参照。若要研究巩固环节的层次性,则所建议的5个观察点就可以成为观察的参照标准。

[实例2]

观察维度:学习巩固·层次性

研究问题:学习巩固环节的练习是否具有层次性?

深型:新授课

执教者:Y老师 教龄:1年

课题:《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

观课人:P老师 教龄:4年

典型事例描述及分析:

观察点:能为学生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

帮助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脚手架”搭得不够完美。在呈现如何提建议的内容后,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的环节:用PPT呈现了一位女教师的图片,旁边写着:A teacher has a sore throat.She should/shouldn't...

S1:She should drink more water.

S2:She had better have a rest.

学生给不出更多的答案。

原因分析:也许对学生而言,平时嗓子不适的情况并不多,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这个话题他们讲不出太多。而教师之前没有与学生就为何会导致嗓子不适展开讨论,因而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都显得不够。

改进建议:如果教师在前面的铺垫中能讨论更多的导致嗓子不适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此外,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提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如可能由于吃糖多或不注意口腔卫生引起的牙痛,学生或许有更多的话可说。

(注:由课题组成员潘爱杰老师观察并分析。)

三、实施“全景式”课堂观察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的大多是分类框架观察量表,不仅为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提供了支架,还可用于指导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教师用这种量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会明白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1.明晰了课堂教学的框架

观察表(尤其是整体性观察表)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总结的过程,有利于教师纠正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错误。整体性观察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学会从宏观上把握一节课的结构。

2.增强了课后反馈的准确度

传统的课堂观察主要采用大脑记忆、书面记录等手段,要求观察者课后边回忆边向执教者提出反馈意见,给出的反馈意见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而采用观察表后,观察者能较为完整、准确地记录所观察的点,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反馈意见的可信度以及执教者对反馈意见的认可度。观察表指标比较集中,它把完整、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观察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也使观察的重点更为突出。对于各观察点的比较明确的要点提示和描述有助于增强量表的可操作性,便于观察者对执教者的表现做出清晰、直接的反馈。

3.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本研究提供的整体性观察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观察和分辨能力,而且能启发教师多元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课堂结构以及课堂节奏,规范课堂教学。通过使用该观察表,教师会明白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清楚以后备课时要注意从各个角度来设计教学,了解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重点需解决哪些问题。

4.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观察表所提供的观察框架、所列出的观察点,所使用的概念性的词汇以及供参考的评价指标,在理论和实践间搭起了桥梁,使理论更加具体、形象,使教师获得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机会,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四、“全景式”课堂观察在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全景式”课堂观察是带有研究性的课,无论作为执教者还是观课者都需做好准备。参与者需要通过开学初的集中培训统一思想,掌握必要的观课手段,达成共识。当然,培训有必要并且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期。

1.心理上的准备

通过培训使所有观课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观课者和授课者对课堂观察有统一的认识。观课者要意识到在观课活动中,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研讨者,应以平等的视角、学习的心态参与观课活动。授课者也应清楚地意识到,公开课活动的目的在于借助他人对自己真实教学活动的观察,帮助自己发现、弥补教学中的缺陷,提高教学水平,因而同样应以学习的心态对待观课活动;在选择课题时不应回避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而只挑选自己得心应手的课题。总之,观课者与执教者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观课的对象是“课”不是“人”。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以开放、健康的心态来对待观课。

2.观课技能的培训

“全景式”课堂观察要求观课者根据观课主题,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课后分析与讨论。以往的课堂观察活动一般由若干个观察者同时进行,由于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即使针对同一项内容进行观察,其观察记录也会有偏差,从而降低观察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参与者进行培训,以保证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解读观察表,理解整个观察体系,明晰某些概念,统一认识,以提高不同观察者在观察同一对象时的一致性。培训活动初期由研究的组织者实施,集中一段时间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在后续活动中可由观察者在对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学习中进行自我培训。

3.倾听、表达技能的培训

在同伴指导过程中,教师之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所持有的观点与想法也往往不同。在一个学习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形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师之间要真正达到有效的沟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在活动初期,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教师不愿说;随着活动的深入,另一问题随之显现,如有些教师缺乏表达和倾听的技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教师倾听、表达的技能。清晰的表达是双方成功沟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的“清晰”有两层含意:首先,必须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应在情景中描述、交代事件的背景,即描述者尽量避免只陈述事件结果,而应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加叙述,并随时根据同伴的理解来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缩短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参与的教师觉得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

作为倾听者,观课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不可简单、孤立地看待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观课者,在试图理解授课教师时,必须关注授课教师的全部,而不仅是其在课堂上的言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洞察授课教师教学思路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共同探讨某些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对教学做出调整。

五、结束语

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有所感悟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景式”课堂观察以改进观课教研活动为抓手,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使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分析和研讨,改进教学行为。“全景式”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

标签:;  ;  ;  ;  ;  

初中“全景”英语课堂观察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