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与演进过程论文

试论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与演进过程论文

试论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与演进过程*

庞跃辉1, 许尚立2

(1.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重庆 401120)

摘 要 :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主要是指交通审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内外动力和系统运行的演化机制及过程。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不是一个简单化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成化的范畴,也不是一个固态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范畴。在深刻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独特意蕴、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劳动生产审美文化、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宗教图腾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科学技术审美文化、自然生态审美文化等多维因素,发现制约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物质与精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联、互动作用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促成交通审美文化元素形成系统的合理结构、保持交通审美文化影响因素的协调关系、推动交通审美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交通审美文化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解决困扰交通审美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 交通; 审美文化; 生成机理; 演进过程

交通审美文化是在交通方式、交通设施、交通景观、交通管理以及交通服务人员所体现的具有审美文化属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主要是指交通审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内外动力和系统运行的演化机制及过程。由于交通审美文化是社会审美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审美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独特意蕴、鲜明特征和重要价值,因而交通审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其他审美文化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且具有自身产生与发展的特质性。深入分析研究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就是在深刻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独特意蕴、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多维因素,发现制约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解决困扰交通审美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因此,深入分析与研究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不仅有利于提升交通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而且对于积极促进交通审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LAS方法以当前设计点附近区域的样本为序列样本对Kriging近似进行更新,因此随着优化迭代的进行,Kriging近似的精度不断提高。由图6c可以看出,局部自适应采样窗口逐步逼近可靠性设计优化最优解,且最优解附近的极限状态约束边界能够被Kriging近似准确拟合。

一、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征

深入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征,必须首先深入认识事物生成机理的内涵及表征。从一般属性来看,生成机理主要是指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内外动力和系统运行的演化机制及过程。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内外动力状态,形成生成机理矛盾运动的基本态势,体现了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化过程;事物产生与发展的系统运行状态,形成生成机理变化更新的完善态势,体现了生成机理的调节机制及演化过程。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不仅充分证明了事物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化过程的可靠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事物生成机理的调节机制及演化过程的可行性,为人们科学把握事物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现代系统论认为,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都是在内外动力的交互影响下,通过一定的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换的生成机理作用,形成事物系统的有机结构,发挥事物系统的有效功能[1]。现代控制论认为,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需要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都是在不断更新的情形中,通过信息反馈的有序调节的生成机理作用,形成调控的良好运行,持续保持优化的发展模式[2]。此外,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都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充分论证了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内外动力和系统运行的演化机制及过程,为人们进一步科学把握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征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式中:CEC为阳离子交换容量,mmol/100g;C为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为加入NaOH 标准溶液的总体积,mL;m为APT的质量,g。

现代科学理论关于生成机理的重要认识,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征以极大启发。我们认为,由于交通审美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意蕴、鲜明特征和重要价值,因而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不仅具有事物生成机理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其自身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是:基于交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受到劳动生产审美文化、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宗教图腾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科学技术审美文化、自然生态审美文化等多种审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交通文明发展动力推动下所形成的具有交通审美文化特质的生发机制与演进过程。从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可以看出,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不是一个简单化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成化的范畴;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也不是一个固态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范畴。无论是从道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等交通方式来看,还是从乡村与乡村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交通方式来看,都可以发现各种交通方式所蕴含的审美文化具有集成化、动态化的生成机理属性。无论是从驿站、车站、港口、机场、收费站、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来看,还是从桥梁、隧道、索道、立交、廊道、观景台等交通设施来看,也都可以发现各种交通设施所蕴含的审美文化具有集成化、动态化的生成机理属性。交通审美文化的集成化、动态化变量式,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变化,其系统的构成要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交通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变量系统与影响交通的其他因素建立起相互关联、互动作用的运行机制,形成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通过这一生成机理的不断改善与有效运行,有利于促进交通审美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总之,交通审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具有集成化的生成机理属性,而且具有动态化的生成机理属性。交通审美文化集成化、动态化的生成机理,充分表明交通审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一个单向化、固态化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演化进程,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主要是指影响交通审美文化系统更新的相关元素所形成的运行关系和发挥作用的动态进程。在系统建构及其运行中,由于相关元素不同的结构状态和运行关系会对系统更新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促成相关元素形成合理的结构状态,保持系统元素的协调关系,对于促进系统更新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控制论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系统的相关元素形成层次分明、地位恰当、关系协调的状态,不仅能够促成系统产生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保持有序的运行状态,而且能够促进系统的积极更新。现代控制论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具有深刻启发。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道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等交通方式所营造的审美文化来看,还是从驿站、车站、港口、机场、收费站、服务区以及桥梁、隧道、索道、立交、廊道、观景台等交通设施所营造的审美文化来看,都应形成一种层次分明、地位恰当、关系协调的系统合理结构状态,促进系统元素保持协调关系,才能推进交通审美文化的系统更新。如果过分强调某种交通方式或某种交通设施审美文化元素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交通方式或交通设施审美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割裂交通审美文化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那么,必然会出现结构零乱、关系失调的状况,导致交通审美文化形态散落支离、相互掣肘的不良结果。这种不良结果,正是美学家所批评的貌似建构审美文化艺术,而实则贬毁审美文化艺术,因为不是对审美文化艺术的恰当把握,而是“美被极不适当地滥用了”[12]。因此,必须促成交通审美文化元素形成系统的合理结构,保持交通审美文化系统元素的协调关系,交通审美文化的系统更新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在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中,交通需求品位的日益提高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的交通需求,主要是解决如何提供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便利问题。近代的交通需求,主要是解决如何提供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快捷问题。现当代的交通需求,不仅要解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便利、快捷问题,而且要解决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问题。尤其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旅游产业日益繁荣的新时期,人们不仅对交通的需求量有了极大增长,而且对交通需求的品位也日益提高。在人们的交通需求品位日益提高的态势下,既极大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交通审美文化的发展。在提供交通设施良好、功能完善和保障安全以及良好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深广开发具有较高审美文化价值的交通新线路、新景点、新项目、新产品,对于提高交通产业品质和旅游产业品位,满足人们对交通需求品位日益提高的愿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非洲的埃及、南非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深广发掘交通审美文化资源,极大发挥交通审美文化功能,提高交通产业品质和旅游产业品位。在我国,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适应新需要、创造新供给”,“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支持为红色旅游景区直接配套的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支持通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等旅游景点的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发展旅游风景道,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色文化线”[11]等重要举措。大力实施这些重要举措,极其有利于广泛深入发掘交通审美文化资源,极大发挥交通审美文化功能,提高交通产业和旅游产业品位,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交通审美文化的丰富发展。

二、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主要是指引发交通审美文化产生与推动交通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关系及嬗变进程。由于交通审美文化是社会审美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影响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交通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互动增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交通审美文化的生长,交通审美文化的生长又积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孙中山先生不仅强调了“天下为公”的精神追求,而且提出了“交通乃文明之舟,产业之母”的发展理念[5]。从道路交通方式来看,道路交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道路交通史往往与人类文明史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类文明史离不开人类的交通发展史。在我国,周代建周道,秦时筑驰道,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唐代筑成了唐蕃古道,清代则将史上所有的驿道统称为官马大道,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的生产,公路应运而生……在西方,古希腊的城市道路以网格状分布,宽大平直之路总是与城市广场、神庙相连接;在古罗马,军用大道长达8.5万公里,被称为‘最持久的纪念物’或‘最长的纪念物’[6],不仅在军事交通史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所在区域的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所到之处的‘罗马化’进程。”[7]再从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以及城镇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来看,都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互动增进,其审美文化的生长都得益于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同时又积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总之,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进步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充分说明交通审美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结晶。

在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中,通过对交通审美文化功效的有机整合而充分发挥交通审美文化功能,对于彰显交通审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具有其重要意义。现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基于系统哲学的视角,提出了采用“动态的层次性管理”方法解决“复杂性管理问题”[15]的深刻见解,认为有机整合层次管理功效,有利于实现复杂巨系统的自组织有序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其系统的整体功能。现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具有重要启发。我们认为,在交通审美文化系统中,具有劳动生产审美文化、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宗教图腾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科学技术审美文化、自然生态审美文化以及交通建设审美文化、交通服务审美文化等多种审美文化元素。交通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不仅决定了交通审美文化系统结构的多层性,而且决定了交通审美文化系统功效的多面性。不仅如此,每一种类的交通审美文化元素也都可以形成各个子系统,并发挥其子系统的独特功效。有机整合交通审美文化功效,就是在深刻认知各个子系统功效耗散原因及结果的基础上,采取动态的层次协同管理方法,实现其交通审美文化巨系统的自组织有序状态,从而充分发挥交通审美文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特别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对交通审美文化各个子系统功效进行有机整合,必须处理好纵向与横向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哲学研究专家指出,由于构成文化系统的元素具有复杂性,因而“文化在纵向上的多层性与横向上的多样性是并存的”[16]。对交通审美文化各个子系统功效进行有机整合,既应当高度重视在纵向上对交通审美文化元素功效的多层性整合,又应当高度重视在横向上对交通审美文化元素功效的多样性整合。如对民族地域的交通审美文化传承功效的整合,就应当深刻认识到“传承不是单一元素功能的发挥,而是一个由传者、承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场域、保障体系等多种元素以文化输入、输出并借助反馈机制而实现的功能集结的复杂体系”[17],还应当高度认识到完全有可能“被纳入社会文化建构甚至制度安排”[18],科学把握民族地域的交通审美文化元素纵向的多层性与横向多样性并存状态,才能实现民族地域交通审美文化传承系统的自组织有序状态,从而充分发挥民族地域交通审美文化传承系统的整体功能。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深刻内涵,决定了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重要表现特征。我们认为,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重要表征:一是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体现了影响因素多维性的重要表现特征。无论是自然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还是社会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事物普遍联系之中得以实现的。恩格斯曾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就深刻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了事物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多维性。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是在相关影响因素的联系之中得以实现的,形成了交通审美文化影响因素多维性的生成机理。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影响因素多维性,不仅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蕴含劳动生产审美文化、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宗教图腾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科学技术审美文化、自然生态审美文化等审美文化因素的多元性,而且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审美文化、历史与时尚审美文化、自然与人文审美文化等多种审美文化互动的交融性。二是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重要表现特征。任何审美文化主体和审美文化活动的变化发展,都具有其传承的社会历史性演进脉络。正如美学理论研究专家所深刻指出:“任何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意蕴的一个原因。无论何种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会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意蕴的又一个原因。”[4]由于交通是重要的社会性活动,因而交通审美文化主体也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交通审美文化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其文明创造成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意蕴,决定了人们对交通审美文化的感受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意蕴。无论是人们对西方“古罗马亚壁古道”的审美文化感受以及对“美国现代66号公路”的审美文化感受,还是人们对中国“茶马古道”的审美文化感受以及对“现代京沪高速公路”的审美文化感受,都可深深地感悟到交通审美文化生长的社会历史意蕴和时代特征。

三、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

Hammerfest盆地识别出297个麻坑,并且可以分类为大麻坑(宽度达到100 m)、巨大麻坑(宽度从100 ~ 300 m)、超大麻坑(宽度超过1 km)。巨大麻坑仅在研究区的西南角分布。总体上来说,46个麻坑在50 ~ 100 m尺度范围内,60个麻坑在100 ~200 m范围内,9个麻坑在200 ~ 300 m宽度范围内。

在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宜的营造方式而提高交通审美文化品位,对于彰显交通审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交通审美文化品位并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交通审美文化本质的具体化的表现。交通审美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在人类交通活动文明演进中所生成的文化形态,因而交通审美文化品位就是对交通文明进步发展的具体展现。由于不同的交通审美文化形态具有不同的品位,因而体现在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交通构筑物中的审美文化价值也会有所不同。通过采取适宜的营造方式而提高交通审美文化品位,就是要积极提升交通审美文化价值。如以交通景观的营造来看,无论是在乡村交通所营造的景观还是在城镇交通所营造的景观,无论是在驿站、车站、港口、机场还是在桥梁、隧道、索道、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所营造的景观来看,都应当在不妨碍交通安全需要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而增强交通景观给人健康向上、陶冶性情的审美感受,以着实提高交通的审美文化品位,进而积极提升交通的审美文化价值。目前,在人们所看到的某些交通景观中,仍存在品位不高甚至品位低劣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景观所体现的审美文化意识错乱化、审美文化主旨随意化、审美文化趣味庸俗化、审美文化取材劣质化。某些交通景观之所以出现品位不高甚至品位低劣的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景观营造者的审美文化修养低下所致。正如美学研究专家所指出的,“对艺术特性的识别,涉及作为识别力的趣味;对审美特性的建构,涉及作为主观偏好的趣味。”[13]其实,不只是在某些交通景观的营造上,在其他某些交通审美文化形态的营造上,也还存在着品位不高甚至品位低劣的现象。毋庸置疑,那些品位不高甚至品位低劣的交通审美文化形态表现,不仅会给予人们的直接观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严重误导人们的审美认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交通审美文化价值。因此,深刻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运行机制及演进过程,必须重视提高交通审美文化品位,如加强“对现代道路文化景观设计研究”[14],以真正提升交通审美文化价值,有力促进交通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中,劳动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而且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极大推动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8],并指出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技术的应用,成为“上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9]。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极大促进了审美文化活动的丰富发展,为提升审美文化水准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专家针对“技术进步对艺术生态变化与作品形式表现的影响”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高技术条件下艺术创作中新材料、新介质、新方式的广泛运用,也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精神领域的审美表达。技术进步在当代社会形成了从未有过的艺术生态,传统艺术实现了大众化,艺术创作实现了产业化,高雅艺术实现了世俗化,经典艺术实现了波普化,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10]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动力机制及演进过程具有深刻启发。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道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等交通方式所蕴含的审美文化来看,还是从驿站、车站、港口、机场、收费站、服务区以及桥梁、隧道、索道、立交、廊道、观景台等交通设施所蕴含的审美文化来看,也都可以发现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所蕴含的审美文化与劳动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紧密联系。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为表现交通审美文化提供了新材料、新介质、新工艺,而且为丰富发展交通审美文化提供了新设计、新元素、新价值。

四、 结 语

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既具有事物生成机理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独特意蕴、鲜明特征和重要价值。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独特意蕴,主要体现为在交通文明发展动力推动下所形成的具有交通审美文化特质的生发机制与演进过程。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不仅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蕴含劳动生产审美文化、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宗教图腾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科学技术审美文化、自然生态审美文化等审美文化因素的多元性,而且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等多种审美文化互动的交融性。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内涵决定了其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交通审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是多元性与动态性的演进过程。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为形成有利于推动交通审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彰显交通审美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深入把握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的独特意蕴、鲜明特征和重要价值,有效促进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系统的有序运行,不仅是深刻认知交通审美文化生发演进过程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着力增强交通审美文化系统功效的客观需要。因此,对交通审美文化生成机理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既有利于提升交通审美文化的理论水平,深刻认识交通审美文化在社会审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有利于增强交通审美文化的创造活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交通审美文化的特殊重要作用,为努力实现“交通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二连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旅游景区。该景区目前已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保护与利用为一体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实行边建设边开放的策略,目前已建成的有恐龙科普馆、恐龙化石埋藏馆、矿物晶体馆;即将建成的有地层馆、恐龙蛋埋藏馆。2009年5月25日,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同年8月12日再次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 ]

[1] [奥]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82-85.

[2] [美]维纳.控制论:第2版[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4-5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4]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9.

[5] 王新华.公路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9.

[6] Romolo Augusto Staccioli.The Roads of the Romans [M].Los Angeles:The J.Paul Getty Museum,2003:105.

[7] 谢怀建.中国道路景观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0.

[8]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4.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6.

[10] 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生态变化与作品形式表现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4.

[11] 王成平.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性思考[J].科学咨询,2017(36):6-7.

[12] Arthur Danto.The Abuse of Beauty: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M].Peru,III.:Open Court,2003:88.

[13] 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7.

[14] 冯书芬,冯淑凤.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78-80.

[15] 唐建荣,傅国华.层次哲学与分层次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7(3):317-324.

[16] 郭湛.作为人之程序和取向的文化[J].哲学研究,2016(9):112-119.

[17] 柏贵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其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62-67.

[18] 徐碧辉.都市化语境下的审美需要、审美剥夺和审美权利[J].探索与争鸣,2018(9):106-115.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PANG Yue-hui, XU Shang-li

(1.The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2.Publicity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Chongqing 401120,China )

Abstrac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e forc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system oper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is integrated category rather than a simple concept, a dynamic category rather than a solid concept. On the basis of deep grasp of the unique implicatio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value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scientifically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labor production, national reg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nd religious totem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esthetic culture, natural ecological aesthetic culture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and found that the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terial and spirit, history and fashion, nature and humanit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elements,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Constructing the support system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ffic; aesthetic cul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evolution process

收稿日期 :2018-11-06

作者简介 :

庞跃辉(1958-),男,重庆市人,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交通美学研究;

许尚立(1986-),男,河南濮阳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视野下的中国道路景观文化研究”(10BZX80)

中图分类号 :B83-0;C913.3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2.0009

(责任编辑 文 格)

标签:;  ;  ;  ;  ;  ;  

试论交通审美文化的生成机理与演进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