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习题中交际语境的缺失与回归_读者论文

儿童习题中交际语境的缺失与回归_读者论文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缺失与归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习作论文,缺失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习作教学中,儿童怕写作文的现象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常把儿童习作与儿童自身情感、生活隔离,造成儿童对空说话,说空洞的话。笔者认为,只有让“交际语境”归位,儿童习作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习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用”。本文所说的“交际语境”是指,习作教学中为完成一个真实或拟真的交际任务而创设的语言环境。儿童习作的“交际语境”包含作者(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和话题(写什么)四个要素。“交际语境”能引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决定语篇的内容与形式,是衡量判断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与否的依据。

      一、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缺失

      目前的习作教材体系建构主要以习作主题为主,即主要突出“写什么”,而对于“怎么写”关注不够,对于“为什么而写”则更是淡薄,因此习作教学的“交际功能”本质仍得不到彰显,儿童习作的“交际语境”严重缺失。

      1.习作价值偏离

      儿童习作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日常的表达和交流。然而在不少教师眼中,习作教学却等同于习作训练。将习作教学放置在“训练”的语境里,习作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习作知识、技能的传授,是教材内容在学生习作中的落实;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项追求熟能生巧的练习,是一种超越自身生活和阅历的作业,是一种枯燥的文字游戏。这就偏离了习作是真实生活本身需要的交际的本质要求。于是,妈妈送我上医院,从三年级一直送到六年级;星期天钓鱼,从小学一直钓到中学。

      2.命题语境脱落

      细看小学阶段的习作命题,会发现语境缺失几乎成通病。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演讲稿”,题目是这样要求的: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演讲作为生活中一种常用的交际方式,尤其需要语境的创设。而此次习作命题除了规定文体为“演讲稿”之外,看不到语境的其他要素:学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演讲稿?听众是哪些人?演讲者以何种角色演讲?没有对象、没有目的,学生何来习作的动机与兴趣?又怎能不怕这类习作?

      3.“读者意识”淡薄

      主体的“写”是为了客体的“读”。习作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根据一定的交际对象,为满足读者“读”的需要而习作,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而事实上,“读者意识”淡薄一直是习作教学的一个大问题。学生的习作往往只有一个读者——教师。导游词是写给教师看的,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也是写给教师看的,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还是写给教师看的。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倾向于将教师作为其作文的“评判者”而非“读者”来对待。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读者意识”自然淡薄。

      4.交际环节虚化

      传统的习作教学从“习作产品”的角度看待习作,“作文”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写文章”,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终止于“习作产品”——学生作文的诞生,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如何。少量的优秀作文会偶尔上墙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展示,其余更多的作文则是安静地睡在学生自己的作文本中。可以说,习作教学中交际环节是个空白。殊不知,根据习作的话题、目的、对象,增添实实在在的交际环节,让学生作文在具体而可感的交际语境中与读者建立互动,才可实现语言的真正运用,赋予“作品”真正的交际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二、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旨在回到儿童,定位习作,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实现习作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习作价值的实用指向,习作话题的情境设置,习作表达的读者需求,习作评改的交际实现。

      1.习作价值的实用指向

      (1)实现自我的情感交流

      儿童习作是应儿童自我情感交流之需,“我手写我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喜怒哀乐的一种需要,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种需要。像书信、日记、小随笔等以儿童生活再现为主的写实文章,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而像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超经验的虚构文章,则是儿童超现实的幻想性需求,是儿童认识生命、表达生命、提升和完善生命的需要。可以说,儿童习作是儿童的言语生命的回归。

      (2)满足他我的交际需求

      儿童习作应该成为一种“真实世界里的写作”,满足与世界、与他人的交际需求。比如短信、留言、备忘录等是,信息记录与传达、经验记录及文学审美也是。如借学校“传统游戏校园吉尼斯”大赛举办之机,笔者活动之前组织本班学生拟定大赛的活动方案,拟写给家长的邀请函,并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活动通知,参与了游戏项目的规则制定,写了活动开幕式学生代表发言稿,最后进行了活动总结,写了通讯报道,还为根据该活动制成的校园DV配解说词。真实的言语目的,真实的言语环境,赋予了习作是与人交流的一种社交活动的现实意义。

      2.习作话题的情境设置

      (1)接“地气”,让话题情境贴近生活

      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情境,能撬动儿童的言说欲望。教材中有许多习题命题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教师可进行习作话题的情境改造,使其更“接地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内容为“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不妨改为介绍自己家乡一处风景名胜的导游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情境:(教师手捧导游证进教室)自《爸爸去哪儿》播出后,咱们新叶村的旅游可火了。旅游公司想聘请一批小导游,周末带领游客游玩新叶古村。今天咱们就来学写导游词,学会的同学发给导游证,这个周末就可正式担任小导游。当习作情境与现实生活实现有效链接,学生便置身于一种非写不可的状态,不是老师要我写,而是生活中那个活生生的我要写。

      (2)有指向,让话题情境走向“真实”

      这里的“真实”,是指习作目的的真实,即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真实”的话题情境需有真实而明确的交际对象。“介绍一种物品”“写熟悉的一种动物”这样的习作命题虽也贴近学生生活,但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同样“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命题便成了“伪命题”。因此,在“介绍一种物品”时可创设有现实交际功能的情境:“里叶莲子”被推举参加市农产品展销会,组委会要求每种农产品自备一份宣传册。请你帮里叶村民写一篇介绍“里叶莲子”的文章,让市民们都了解并喜爱“里叶莲子”。真实的交际情境赋予习作真实的任务指向,能极大提高儿童习作的内驱力和责任感,让儿童习作走向真实。

      (3)给选择,让话题情境贴切个体

      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性格习惯不同,对习作视角的选择自然不同。单一的话题情境往往会限制习作的视角。而开放的话题情境,能为学生打开多个习作视角,实现个性化表达。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身边的艺术”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话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视角习作:①如果你要向远在外地的长辈介绍你看到的一次艺术活动,你可以写信的方式来告诉他们;②如果你要向好友介绍根雕、泥塑的制作工艺,你可以说明的形式来告诉他;③如果你亲历一次有意思的艺术活动,有感而发,你可以选择诗歌的方式写作……根据自身喜好,从提供的视角中选择一种,或是自己另辟一个视角,选用适合的内容与文体进行表达,这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习作热情,实现创意表达。

      3.习作表达的读者需求

      (1)切合读者类型表达

      基于“交际语境”的儿童习作,有明确的读者对象。习作过程中需针对读者的范围、身份有的放矢地习作,明确“文章给谁读”。第一,要明确读者的范围。同是“保护环境”的文章,写给广大村民阅读的“环保倡议书”,注意把最重要的信息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写给镇长阅读的“关于××镇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就要进行翔实的问题描述和细致的数据分析,强调专业性。第二,要明确读者与自己的关系。写给村民看,要注意语气的委婉,语言的劝说性;写给镇长看,要注意语气的诚恳,语言的谦恭。

      (2)迎合读者需求表达

      基于“交际语境”的儿童习作表达要树立目的意识,明确“读者为何读”。首先,要依据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来表达。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如果是一位想转到我们学校来的学生,那么就可针对那位转学生的特长介绍社团开展情况;如果是一群要来学校参观的外地小学生,就可以发言稿的形式介绍特色课程或是校园最美一角;如果是一位毕业多年的老校友来信,就可以书信形式介绍学校近几年的变化。其次,要依据不同读者的共同心理需求来表达。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写“新叶古村导游词”,就要依据游客的心理需求,除介绍新叶村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抟云塔、文昌阁、有序堂外,还要介绍他们最感兴趣的《爸爸去哪儿》中明星爸爸和孩子们住过的水云间、双美堂等新热门景点,以及拍摄花絮。站在读者(听者)的立场,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真正走进读者(听者)的心中。

      (3)契合阅读心理表达

      儿童习作过程中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努力寻找习作表达与读者阅读期待的最佳契合点,采用最利于读者接受的形式进行习作。如学生为“传统游戏校园吉尼斯大赛”DV作品配写的解说词,有的以广告词形式,运用风趣而富有节奏的语言:小小弹珠滑溜溜,瞄准洞口不怕输,让你一回先下手,最后怎样?你还是得甘拜下风!有的巧设悬念,激发读者(听者)进一步阅读欲望:预备,开始!左,右,左,右,绿草地上冒出了一溜溜长长的队伍,步伐整齐地快速爬动。小小个子,却身手不凡。他们是谁?又在做什么游戏?嘿嘿,且听我慢慢道来……契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表达,使语言所具有的“刺激”强度增大,效果更佳。

      4.习作评改的交际实现

      (1)课堂的模拟交际

      儿童习作的第一交际场在课堂。作者站在读者一方,想象他(她)读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这种自我模拟读者的评价使习作由原来的“自我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向。如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假如我是爸爸(妈妈),阅读后会有什么反应,是觉得确实对孩子过于苛刻而自责,还是为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做法而伤心……这样一来,可让习作的内容更充实,更全面,也更能打动人。除了作者自身模拟读者外,同时也可让老师、同学来模拟读者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可采用模拟读者身份向作者反馈:①作者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②作者的语言表达有无错误;③读者是否理解或误解了作者的意思;④读者有何需求;⑤作者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语言形式;⑥对习作的总体评价。模拟读者的反馈,向作者传递了极其丰富的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信息,对于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无疑是有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自然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成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过程。

      (2)生活的现实交际

      基于“交际语境”的儿童习作更应走出课堂,切实达成作品的交际功能。其一,开拓儿童习作的发表阵地。班刊、校报、宣传橱窗等展示平台,微信、班级博客等网络平台,让儿童习作拥有更多的读者。其二,接受真实读者的现场反馈。写给远方父母的信寄出后,接到他们的电话或是回信;周一“国旗下讲话”,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写给校长的要求“减少课业负担,增加文体活动时间”的建议书,被阅读并采纳……习作预设读者的阅读与反馈,无疑是习作交际功能达成的理想效果。在学生完成“新叶古村导游词”后,笔者在第一个周末安排他们去实地担任小导游。戴上导游证,拿起小广播,用上自己写的导游词,每个孩子都能真实感受到自己习作的价值,享受到习作的尊严和荣耀。同时也体悟到有待改进的地方。真实的交际环节,不仅使习作评改成为学生的现实需求,而且真正使习作的过程成为交际的过程。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儿童习作动机不足的问题,让“伪习作”走向“真交际”。基于“交际语境”的习作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应用中写作,无疑是培养学生真实写作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的习作会成为儿童真实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标签:;  

儿童习题中交际语境的缺失与回归_读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