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度的成本效益研究_投资论文

成本—收益视角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徒论文,视角论文,收益论文,成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85-09

      2014年《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该文件对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地位做出规定:“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国家从宏观层面的大力支持,为现代学徒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也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积极变革,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参与态度并不积极,形成了一种“冷热不均”的怪象。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态度不是社会各界“美好期望”所能左右的,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育投资,合理地对“成本—收益”(cost-benefit)进行分析,是影响企业做出参与现代学徒制决策的关键。为此,合理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才能寻找企业“冷”存在的根本内因,从而有利于找到合理的路径,激励企业由“冷”变“热”,使得现代学徒制真正走上正轨。

      一、企业成本—收益的实现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曾写道:“人们拥有的经济能力绝大部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进入校门之时就已经具备的;换言之,后天获得的这方面能力非同小可。其能量之大,可在根本上改变通常的储蓄与财产收入的相对数额。”[1]对于企业而言,其缺少的不是那些能够为其创造价值的人,而是培育和引导人成人的机制或制度。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或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培育所需技术性人才的模式。

      (一)企业投资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分析

      企业在考虑对现代学徒制的投资行为时,要考虑一个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投资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够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吗?从理想角度看,这也许被诸多研究者看来是一个能够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从现实角度看,这又是一个难以通过数据容易回答的问题。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投资各类教育活动能够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诸多收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特征,而且基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又有不同的划分。本研究借助于教育收益的分析框架[2],对企业投资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收益进行剖析(见表1)。

      

      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解剖现代学徒制的收益,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一是市场化私人收益,指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学徒会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能够在企业中比普通生产工人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二是非市场化私人收益,指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获得休闲娱乐、人生价值等收益;三是市场化外部收益,指现代学徒制项目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四是非市场化外部收益,该维度往往体现在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期待,例如促进技术变革、满足技术性人才需求、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

      就投资性质而言,现代学徒制项目应该划分到准公共产品一类,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现代学徒制项目具有正外部效应和共享性特点,政府可以从现代学徒制中获得外部收益,例如,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型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对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具有巨大贡献,以及国家技术变革、失业率的降低等非市场化收益;职业院校可以获得直面职业教育脱离实践“顽疾”的问题,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非市场化外部收益;企业既可以获得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市场化外部收益,又可以积累人才培养经验,提升企业声誉等非市场化外部收益;个体既可以获得由于教育培训质量提升而带来更高工资水平的市场化私人收益,又能在现代学徒制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技能的乐趣、确定人生目标等非市场化私人收益。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能从中获得其所需要的收益,且收益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冲突,因而,从收益角度看,各利益相关者可以和谐共处。当然,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则是现代学徒制另一个不可忽略的性质。不充分的非竞争性是指现代学徒制具备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即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随着学徒人数的增加,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室、设备、师资队伍等人财物成本,企业也需要投入学徒实习期间的耗材、管理成本、师傅成本等,学徒个体也需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等。学徒培养成本的增加使得现代学徒制并不等同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其边际成本也会逐步增加。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现代学徒制消费(成本)由谁承担”成为困扰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理想状态下,“谁投资,谁就收益;谁收益,谁就投资”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在现实中,正因为现代学徒制具备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击碎了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理想模式。所谓“免费搭车者”是指没有承担或支付相应的成本但却享用和消费公共产品的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为一个社会提供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转的人才资源,如基础教育等,其收益具有较强的外在效应,故一般采用义务的、普及的、由税收支持的公共教育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方式;而专业技术教育投资,具有较为直接的内在效应,作为收益者的个人或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私人投资”比重较大。因此,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企业应该是其投资的关键性主体,“免费搭车者”也更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由于教育投资的外部效应,不进行或投入较少的资本,通过其他手段获得所需的人才一直是许多企业在人才投资方面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类思想也就打破了现代学徒制理想的投资收益模式,一方面没有企业愿意为消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人才产品而付费,另一方面那些投入了资源的院校、企业由于较高的投入成本难以回收,使得现代学徒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将现代学徒制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来分析,投资从成本支付到收益取得,期间有一定的时滞,期间还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未来收益预期评价就低于当前一些直接招聘人才的收益。因此,企业如何做出投资行为的判断,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二)企业投资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美国学者贝克尔(Gary S.Becker)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上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及收益分配在“一般项目”和“特殊项目”上存在行为倾向性差异。[3]从企业主体利益的视角,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两类:“一般投资项目”,即投资所带来的效应具有普遍受益性,获得的人才不仅适用于本企业,其他企业也可以利用;“特殊投资项目”,即投资只能为本企业效益提升做贡献,对其他企业的贡献率不高。由于两种项目的成本及收益机制有所差异,考虑到人才流动及人才培养投资成本等因素,这会影响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决策。

      1.“一般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企业提供一般投资项目不仅可以使员工的未来边际生产率提高,也会增加其他企业的边际收益。此时,人才培养的成本主要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一方面,企业在投资过程当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资源等资源,如果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承担着人才被竞争者“挖墙脚”的风险,除非个人愿意承担全部人才培养的成本,否则其投资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会大幅度削弱;另一方面,员工个人也需要承担部分投资成本,虽然,这些成本可能不是由员工直接支付的,而是在人才培养期间以薪酬收益扣减的形式和时间成本构成。在企业人才培养“一般项目”的成本-收益动态变化中(如图1所示),直线

表示忽略工作经验的影响,没有接受一般培训项目的员工,无论在企业工作多久,其薪酬水平都一样(理想状态);曲线

是考虑的工作经验对薪酬的影响;曲线WW则表示接受一般培训后员工的薪酬水平,在T之前(即培训期间)发生的是人才培养的成本部分,在T之后发生的是收益部分。

      

      图1 企业人才培养“一般项目”成本—收益动态变化

      2.“特殊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特殊投资项目”,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多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水平,对其他企业辐射效应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是独享人力资源能力提升带来的收益,投资成本的理想状态就是企业全部承担投资成本。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是种“乌托邦”式的状态,因为,员工参与项目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直接与间接成本,而且存在流失风险,假若员工一旦流失,企业照样会丧失原先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通过对企业人才培养“特殊项目”的成本-收益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分析,曲线

表示不进行特殊培训时企业获得的边际生产率,曲线UU表示员工接受特殊培训前后的边际生产率,曲线

表示特殊项目的实际投资策略。员工在T之前(即培训期间)会以薪酬扣减形式及时间成本存在一定的成本,但投资项目结束后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好的收益,即为(

部分),如果离职就会丧失这部分收益。对于企业来讲,它在培训期间给员工支付部分薪酬,投入一些资源承担了投资成本,但在未来会获得高于普通项目投资的收益(

—UU部分),如果企业不进行特殊项目投资,就会丧失这部分收益。因此,在特殊项目投资中,企业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共担成本与共享收益。投资成本或收益。

      

      图2 企业人才培养“特殊项目”成本—收益动态变化

      通过比较“一般项目投资”与“特殊项目投资”的过程可以发现,企业投资“特殊项目”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决定性。如果是“一般投资项目”,员工离开了投资的企业,一样可以从其他企业获得投资收益,投资成本的损失就完全需要由参与人才培养投资的企业承担,因此,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较弱,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企业参与人力资本项目的投资积极性。如果是“特殊投资项目”,员工离开企业,企业会因一时难以寻找到替代者而导致效率的损失和生产能力的下降;员工会由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而蒙受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因此,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较强,企业在“特殊项目”投资上会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较大份额的投资成本。

      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看来,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最直接触点就是学徒培训结束所产生的成本—收益率(即投入成本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能够在学徒制结束后获得足够的回报,如熟练的技能型员工等,那么它就有愿意投资现代学徒制项目,如培训成本、人员成本等。

      (一)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分析

      从经济学来看,现代学徒制在组织体系上是以职业学院和企业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如同一般的现代工业一样,也应该被认定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产业。这种经济型产业,主要由专业化的学校教师及企业师傅将一些技术性知识要素,借助教学手段及实践过程,传授给学习的对象学徒,其基本过程同样是一种投入经济要素、产出人才等有用成果的“生产”过程。因此,在整个的学徒培养过程中,作为重要投资主体的企业如何组织投资及运行相关资源的是剖析现代学徒制成本—收益机制的前提。

      1.学徒制模式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针对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性的技术性人才,其培养的人才往往更具有针对性、条件性,换句话说就是现代学徒制对参与培训的企业具有内在效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导向,“谁投资谁就收益”的基本原理一直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的信条。因此,为获得所需求的人才资源,企业应该是现代学徒制项目的重要投资者。当然,企业的成本不一定是企业直接支付的费用,还有诸多间接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徒工资:定期的工资支付、不定期的工资支付,补偿的食物,旅行费用或生活开支等;二是培训人员费用:指导学徒的企业内部培训人员及外部培训人员、全职人员及兼职人员等产生的培训费用;三是招聘和管理成本:招聘学徒及相关的管理成本;四是基础设施成本:工作场所中机械设备、场地成本、培训中心的费用等;五是相关培训用品成本:工作场所非生产性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如,图书成本、学习软件和视频以及工作设备耗材成本等;六是其他费用:费用成本(如考试),招聘/管理学徒培训相关的资金成本、外部课程以及教育税收等。这些成本与学徒的年限、培养模式、培养内容息息相关。其中,也包含一些国家在企业税收等当中争取的人才培养费等。当然,由于国情及现代学徒制模式不同,企业投资现代学徒制中的成本有所差异,对学徒制的投入力度也不尽相同。

      2.培训周期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对于任何投资来说,时间是价值实现的发酵剂。从学徒制项目投资开始到收益获取具有一定的过程性,从而使得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投资成本的不确定性问题随之而来。一般说来,项目周期越长,其成本越高。在学徒制开始实施的初始期和发展期,企业需要支付学徒工资、培训者费用、耗材费、管理费等,但随着培训进入成熟阶段,学徒所掌握的技能逐渐熟练,并投入到生产,从而帮助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获得工资补偿。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看,人才培养存在规模效益,现代学徒制也同样存在这种福利。企业在发展学徒制当中,其管理成本、培训者成本等逐渐完善、固定化,这些资源是可以为后来的学徒制项目提供便利的,减少未来的学徒培训成本。

      3.学徒工资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提出的“工资铁律”认为:“工资不可能下降至可供生存的水平以下,因为劳动者不能在未满足生存所需的情况下工作”[4],许多国家也就规定了学徒的工资得不低于最低工资水平,正是这部分工资成为企业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工资本身就是成本,即所谓的“工资成本”。企业中还存在人工成本,即雇佣劳动力所有费用,包括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费、管理费等费用。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需要降低人工成本,而降低人工成本则需要从工资成本和生产率两方面着手。对于雇佣学徒的企业来讲,一方面是学徒作为廉价劳动力会为企业带来价值,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面临这种劳动力由于技术能力有限而带来的生产率较低、需要投入培训成本、损耗成本的问题。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雇佣学徒的企业虽然付出了较低的工资成本,但其人工成本依然较高。所以,企业面对着两难的抉择,学徒工资成本较低既可以使得企业降低人工成本,但也面临着人工成本不降反升的风险。从工资成本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衡量工资成本与人工成本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

      4.招聘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录用员工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招聘的成功与否,招聘过程中也会产生招募、选拔、录用和安置等成本。这些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徒制中,具有学生与学徒(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特征。作为学生身份,职业院校负责招生,一般是通过国家教育系统进行学生的录取,相对于企业招聘而言,目标更有针对性、渠道性更强、信任度更高,就节约了部分宣传、人员差旅费等费用。作为学徒身份,企业负责招聘,与普通招聘相比,招募学徒可能需要企业专门开发招聘、增强宣传力度来吸引学徒,并且在后期由于学徒制项目的开展,还会增加培训成本、管理成本等,这也是由于招聘学徒员工引起的,这些费用可能会比招聘普通员工费用更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特点,将招聘成本分割,进行科学的招聘成本控制也是企业发展现代学徒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收益分析

      基于企业对专用性人才的定位需求,企业需要对学徒的人才培养过程参与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获取人才收益。

      1.专用性人才需求引导特殊项目投资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研究发现:很多劳动力在一个特定企业比在其他企业更能体现自身价值。[5]完全通用的培训使得工人的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且提高的程度在提供培训的企业和未提供培训的企业中是同样的。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项目能使得企业生产能力更高提升,那么企业会获得更大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对信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所形成专用性人力资本是难以被模仿的。在企业特定的环境中。学徒可以在“干中学”的机制中积累许多精细的专用性操作知识;在特定企业氛围中,学徒与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团队环境。通过企业的一些“特殊培训”,学徒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岗位职责,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一些技术信息的传递性、创新性发展。

      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定位于企业的需求,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具有人才培养的一些固定要素,也称为人才投资的锁定性。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在企业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专用性技能的传授与积累,这种专用性投资持续时间越长,锁定性就越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更多。作为正式入职前的一个培训项目,时间既可以是学徒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也是企业缩短员工完全在企业进行专用性人才培养时间的一项策略,或者说是收益。因此,现代学徒制项目应该归属为某一企业培养专用性人才而进行的“特殊项目投资”。

      2.技术差别引导特殊项目投资

      技术都具备专业化的形式和载体,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其习得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在企业中,技术性任务就像机器的动力,牵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非技术性任务则是机器运作的润滑剂,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技术性工作更具有专业性、特殊性,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从事技术性任务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接触专业技能,积累经验,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意识较强。从产生之日起,学徒制就肩负着技术传承的使命,学徒更多是从事技术性任务或是从事非技术性任务向技术任务转变的工作。基于技术专业化的要求,学徒在企业中更倾向于从事技术性任务,区别于一般简单的操作工人,学徒是要在工作中形成对技术的透彻理解和熟练操作,具备专业性素养。现代社会中,技术与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通过从事技术性任务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学徒正是支撑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学徒们所拥有的技术技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服务水平,还影响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现实中,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存在从事非技术性任务与技术性任务的区别。对于从事非技术性任务的学徒来说,他们从事着与普通员工同样的工作,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创造的价值与普通员工一样;对于从事技术性任务的学徒来讲,他们在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岗位上锻炼,技术技能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普通工人更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比普通工人更大。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偏向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能够使企业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获得更大优势。

      3.人才流动引导特殊项目投资

      人才在区域或行业间的迁移、流转,一方面会提升人才的价值,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人才流失会对企业的投资产生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的高低,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据美国管理学会(AMA)公布的员工流动成本调查结果:如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员工流动成本至少达到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的130%。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于特殊项目投资,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专用性,就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雇员在机会主义动机下会借助人才的专用性“要挟”企业,例如,增加工资、福利等。由于企业提供的特殊项目培训是针对本企业的情况而言,技术专用于投资企业,对其他企业效用较小,企业也可以借此“要挟”雇员。雇主企业与雇员之间就存在一种博弈,员工离开企业不仅会使企业蒙受培训成本的损失,还会使得员工付出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两者构成了人才流动成本的主要部分。这种博弈的存在,使得特殊项目投资越多,也就是专用性投资越强,双方解除契约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发展特殊性项目投资有利于降低学徒培训完成后离职的概率,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作为一种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等会在工作场所中对学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成功留住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徒弟”。在“特殊项目投资”看来,员工离职后,其培训期间的一切投资都会损失,因此,特殊项目会对员工的流失产生一定的约束或限制,有利于员工工作的长久性。此时,企业减少了由于人才流失的成本,在特殊项目培训上更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会主动承担较大份额的人力资本投资。

      三、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的成本收益思考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决策不能仅凭感觉,也不仅来源于零碎的经验,必须是建立在对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当前,现代学徒制存在“冷热不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其存在一种“投机”行为,存在“免费搭车”的现象。扭转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平衡机制出发,通过外部推动与内部激发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地控制成本,帮助企业提升效益,从而激发它们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一)政府发挥公共治理功能,控制项目成本

      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生产和积累活动,现代学徒制具有一系列特殊复杂性,例如,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等。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但“政治上层建筑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于科技生产力来说,在性质上更趋于封闭性、不对称性,在动态上有更多的保守性和滞后性,这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及趋势往往是不合拍的”[6],现代学徒制项目面临着政府权威与市场民主的两难选择。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外部收益,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政府的相关投资是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表现,或是最佳的、公平的公共投资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消费并非不能排他,完全由政府投资就容易产生“福利病”,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现代学徒制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率。因此,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绝非主导角色。

      现代学徒制本身就是一个投资项目,政府是重要的投资方,可以通过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合理地帮助企业控制现代学徒制的成本,其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直接投资,包含对职业院校划拨专项经费,在设备配备、培养方案等方面给予政府财政支持;对那些参加现代学徒制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部分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对于学徒,通过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方式,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直接的财政划拨固然对现代学徒制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发展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是那些隐性政策支持,重视对现代学徒制的间接投资。其中减少企业成本策略有:制定关于现代学徒制税收、培训补贴制度。例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中,政府不仅为学徒的脱产培训支付经费,同时也为学徒在企业中的培训支付经费。对一些特殊项目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如接收残疾青年、濒临倒闭时的政策支持等。由政府设立学徒制咨询研究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向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提供管理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咨询等。[7]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支持无疑会降低企业参与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直接或间接成本,提升企业预期价值判断,进而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二)院校做好服务角色,降低项目成本

      现代学校教育是专业化从事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具有主导作用的社会分工体系,它与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学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主体网络构架。[8]职业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投入产出部门之一,是作为社会再生产体系中从事学徒培养的部门,通过对作为现代学徒制系统的“初级产品”的入校学生“再加工”,把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技能附加到学徒身上,从而逐渐向“高级产品”过渡。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现代学徒制包括投入与产出要素。从投入角度,现代学徒制成本包括如教学设施、设备、工具等物质要素,也包括教师等精神要素;从产出来看,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总之,职业院校是现代学徒制存在与发展的要素,也是影响企业成本—收益的重要部门。

      职业院校虽然是承担教育任务的部门,但其教育项目也是多样的。作为承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职业院校来讲,其性质可以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私营学校;从事的教育活动可以是由政府及教育机构依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也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与商业化运作,开展与企业亲密合作。现代学徒制正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在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增强学徒制对企业的吸引力。一是开发与合作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学徒制项目。职业院校立足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特色专业,寻准专业对接的企业,为它们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项目培训经费,甚至可以为一些特殊项目提供理论支持;发挥招生优势,招生即招工,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成本等;共同开发培训团队,利用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优势,为企业节约培训人工成本。二是加强学徒管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学徒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学校与企业需共同承担学徒期间的管理成本,这就需要双方有效沟通,共同参与到管理中去。例如,学校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委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既可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转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管理,降低企业风险及管理成本。三是提升学徒职业素质,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许多企业不愿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原因是担心为他人做“嫁衣”,为此,如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和谐友善关系,从学徒进入学校伊始就将企业的文化、人才管理理念融入培养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徒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满意度,降低流失率。四是依托多元主体,开展灵活的合作形式。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可以开展灵活的合作形式,如针对规模大、人才需求量多的企业,可以专门设立现代学徒制班,培养特定专业所需人才;为满足那些规模较小、人才需求量较少的企业,可以针对行业特点,采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规模效益,既满足企业需求,又利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可以与有资质、有经验的一些培训机构合作,在国家质量监管体系下,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灵活性,满足企业需求。

      (三)企业合理进行现代学徒制投资决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James Heckman)曾指出:“在大多数政治家、所谓的‘有识之士’甚至专业学者的既有观念中,正式的教育机构都被看成是现代经济所需各种技能的主要投资渠道,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观念忽略了家庭和企业在培训技能及确保技能多样性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9]在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背景下,企业作为社会化人才培养场所的功效逐步被放大,这种在企业中通过内化、群化和融合等方式凝结在个体身上的“附加价值”是任何正规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才是其发展的关键。为了合理地规避成本,提高现代学徒制的收益,企业应该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

      1.理性进行“现代学徒制”投资

      虽然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培训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作用远大于对工人工资增长的贡献,甚至一些研究发现前者的效用是后者的五倍[10],但企业仍需要正确对待现代学徒制项目,理性进行投资。所谓“理性”,就是需要合理选择。从现代学徒制产生的历史来看,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和技术工人短缺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促使因素。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为此,现代学徒制应景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发展现代学徒制。首先,考虑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寄希望于通过现代学徒制来提高产品的工艺和劳动生产率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此时,现代学徒制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更是一种关系企业生存的方法。其次,考虑企业所需劳动力的市场情况。在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如果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社会地位与项目权力,能够通过压低学徒工资、调整培训内容等更容易实现投资的正回报。相反,在劳动力卖方市场,企业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所需的人才,并且要面对竞争对手在培训后学徒流失的风险。第三,立足企业实际。现代学徒制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手段,必然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较大规模地开展学徒制试点实验班是符合的,但对于规模较小又有人才需求的小企业,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聘用职业院校特色班的学生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此外,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必然有一定的人才培养周期规律,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专业性需要企业具有长远的眼光,不应有“免费搭车”的心理,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各类项目,良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2.合理发展特殊项目投资

      人才特殊项目投资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企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受人力资本载体——学徒在目标定位、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有限性。对企业而言,发展特殊投资项目在对企业产生一些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担,如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特殊投资项目虽然跨行业的“跳槽”情况减少,但是同行业的“跳槽”风险依然存在,甚至由于人才流失会引发技术流失。从学徒的角度,学徒接受培训期间较低的工资,更希望获得一般技能项目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认证,以确保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潜在雇主。由此看来,企业在学徒制中发展特殊项目投资应该斟酌利弊,适度开发。究竟如何利用学徒制中特殊项目投资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企业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学徒的人才培养中,一般性技能和专用性技能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绝对的,现代学徒制是两者的“调和器”。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中,由国家及职业院校规定的标准是为了保障学生的社会就业面,体现的是一般性技能的教育特色,而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内容设定则可以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体现企业的专用性技能培养特色,又有利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特殊项目投资的举措有:一是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特色,立足企业行业或产业情况,将一些技术要求精细、熟练操作的工种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二是营造技术运用的组织氛围,企业是一个不同人力资源协作的系统,学徒所学到的技术要与一些特定的物质资料、团队协作相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良好的企业氛围能减少同行业的人才流失。三是注重学徒内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美国经济学家哈里斯认为,内生学习的生产、积累和扩散被置于生产过程之中。当学徒具备一定的认识及创新能力进入生产领域后,运用已有知识技术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具备一定的内生学习能力能够缓解企业的矛盾情境,并且将现代学徒制融入当前建设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中。

      3.正确处理成本控制与收益获取的关系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项教育投资,企业需要正确处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一是整合资源,优化利用。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中会产生一些成本,减少成本的办法不是去降低学徒工资、减少培训项目等,而是资源合理利用。例如合理安排学徒培训周期和时间,减少设备损耗、人员抽调及实习参观所产生的成本。二是招工与招生结合,节约成本。在企业中,招聘与录用成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学徒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如果企业能够实现两者身份的顺势变换及合理过渡,就可以节省企业招聘员工、新进员工熟悉企业等一些时间成本与人财物成本。三是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效益并重。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成本效益观念强调成本绝对数的节约与节省,但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要分析成本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标准是成本与收益的比值。因此,企业追求成本最小、效益最大是一种理想模式。对于现代学徒制,企业不仅仅是要靠压低学徒工资、减少企业实习期间的耗材投入及人员投入,也要衡量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合格。倘若因为企业一味降低学徒工资,将学徒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那么最终学徒的技术技能水平也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学徒制的优势就不能发挥,这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企业要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树立成本收益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与收益分析系统,全面分析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培训项目框架,从而做出正确的参与投资决策,真正改善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状况,促进企业发展。

      投资分析最终是要判断一个投资项目是否有价值,基本标准就是投资项目的收益是否足够大到超过成本。在企业眼中,现代学徒制就是一个投资项目,仅仅了解投资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有哪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揭开学徒制项目投资收益实现机制的“黑箱之谜”,才可能做出是否发展或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决策。因此,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的重要举措就在于分析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为企业提供投资决策的便利,从而吸引企业投资的目光。

标签:;  ;  ;  ;  ;  ;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度的成本效益研究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