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_课堂教学论文

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_课堂教学论文

区域性推进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区域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凸显的许多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正迫切地呼唤着校本教研,因而作为担负着教学研究任务的教研室,探索和实践区域性推进校本教研,对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并收到实效,在具体操作这个层面上,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做支撑和保障:一是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教研理论做专业引领,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二是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做约束,使其能够激励、敦促所有学校、全体教师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这一工作之中。这是因为,只有理论的引领而没有管理机制做保障,理想的改革可能只会引发部分具有创新精神和教改意识的学校、教师的实践行为,而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仍会置身于事外而无所作为,因为它缺少政策的约束和必要的规定性;而只有管理机制的约束却没有专业理论的引领,校本教研则可能会限于同一水平、同一层次的低水平重复,因为它没有当前工作明确的要求和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只有实现了上述两个支撑与保障条件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实施校本教研,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生的许多现实问题。

一、明确教学研究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定位,确立新时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策略

学校是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汇集之地。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校本课程,都必须通过学校这一层面才能得到实施和落实。只有所有学校工作的能力、水平提高了,我们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才会有一个新的跨跃,就校本教研而言,学校是真正的主体。因此,教研室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策略是:工作到位但不越位,研究形散而神不散。“到位”是指作为教学研究部门,要最大限度的为基层学校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这种支持和服务,包括对区域性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决策、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人、财、物及技术上的扶持和指导,使之能够开发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潜能,激励开拓创新,促进整体发展。“不越位”是指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要重在各阶段工作目标的确定、教育理念的引领、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教育教学案例的指导、分析、评价、反馈,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规划、指导,而不是各种具体工作行为的规定和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安排和布置。“形散”是指鼓励学校、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实践研究,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百花齐放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神不散”是指作为教研部门要在不同的阶段、每个学年,确定一个阶段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中心和重点,并制定出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相关管理、评价制度,保证整个地区教学工作能够统筹优化、有机整合,能够有序、健康、高效地整体发展。

为此,吴忠市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构建以校为本研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帮助基层学校和教师明确了新时期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工作的意义、特点、目标、任务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校本教研工作相关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保证了教学教研工作的规范、顺利、有效推进。

二、确定新时期校本教研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倡导在行动研究中使学校常规工作专题化

吴忠市区是宁夏首批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几年来,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暴风骤雨”式的课改理念洗礼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后,我们逐渐学会了理性反思和冷静分析。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实践过程,理想的教育境界和本地的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许多问题绝非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几次集中培训可以解决的。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相互对话、交流、结合的载体。为此,校本教研要将关注的焦点移向课堂,把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做法是:(1)每学期末,由学校教务处、教科室自下而上地组织各教研组、年级组、全体教师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及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排序,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寒暑假放假前,学校自上而下从中选定一部分课题公布于众,由教师或个体、或学科组、或年级组依据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研究的能力选题。(3)假期中,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选的课题,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一些相关的理论著作,搜集一些相关经验文章,做学习笔记摘抄,为新学期的教学研究进行理论储备。(4)开学后,教师要根据所选研究课题制定个人业务进修、教学工作计划,学科组、年级备课组也要制定相应的专题教研活动计划。(5)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为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和协调合作,组织开展一些诸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开放日、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问题会诊、教研沙龙、教师论坛、工作总结等常规性教学教研活动,而这些活动和教师、年级组、教研组自选的研究专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常规工作有了专题性。(6)期末,学校再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工作总结,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将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反思、专题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汇集成册,使大家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这种教研形式和内容,真正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大家阶段性的学习专题化、日常工作研究化,在学校教师中初步形成了集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也被学校和教师认同并接受。

三、发挥教学研究、师资培训部门及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合作、指导作用,研训一体化,最大限度地为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服务与有效支持

教学研究、师资培训部门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有效参与是校本研训的源头活水。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时对外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对内为了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指导,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可结合开展“书香校园”等活动,每个学期为全体教师选定一至两本教学理论书刊供教师学习。教研室和师资培训部门则可利用寒暑假期举办不定期专题学习班。我们曾先后数次邀请区内外专家教授来市属学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等专题讲座,自治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更是我们每年教师培训班必请的讲课教师。

为了增强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采用派出去参加学习考察、交流研讨、短期培训、聘请基层学校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及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强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等形式,培养、锻炼和形成了本地区阵容较强的教研队伍。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教研人员深入一线兼课、听课、调研、指导制度,要求教研人员深入学校、课堂,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研、培训活动。由于这部分同志大多来自基层且不脱离一线工作,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他们的讲座、培训也更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更具针对性,因而也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使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的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根植学校,根植课堂,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提供了有效服务。

四、新时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应注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对学校全体教师教学教研的最基本的共同要求,因而它具有墓础性、普及性。所以,校本教研起点应低一些,课题可小一些,参与的学校、人员尽可能多一些,涉及的范围广一些,指导教师以校为本开展教研工作,及时反思,快速反馈。但是,作为学校、教师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同时也应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和较强教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承担一些国家级、省级教科研部门的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成长。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小学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但实践者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学理论,不懂教育科学,实践者同时也应是研究者。学校领导、教师应用研究的目光看待自己每一天、每一项工作,课堂教学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对话、交流、结合的载体。校本教研中学校、教师的实践应更具理性的思考,而理论的学习则更要体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论与实践应在校本教研中有机结合。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管理而言,校本教研可自外而内、自上而下实施行政上的管理举措,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学科多、地域广、交通不便,因而校本教研更应是体现学校、教师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就业务研究而言,各级教研部门、师资培训部门、学校教务处可以发挥其指导和引领作用,但更主要的校本教研应是学校、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应是自身内部持续不断的业务进修、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的改进。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培训的实施,应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上找到新的关注点和结合点,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最好案例,而教学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又必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开展校本研究的终极目标应是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表几篇论文,而应是为了提高所有学校和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校本教研应重点关注学校、教师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评价、自我管理、自我调控,主动谋求发展意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广大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那里才是教研室工作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工作应突出的重点和关注的难点,也是校本教研成果的收获之地。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城乡联动、校校互动、片区教研、教学互访、送教下乡等形式,把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校本研究的突破门,重点构建起“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研训制度,逐步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我们各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标签:;  ;  ;  ;  

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