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有效提问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欣赏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笔者有幸参与了音乐教师优质课的评比,在众多的优质课中,有几节欣赏课“脱颖而出”,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仔细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设计的问题不仅清晰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主线,也体现了整个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正是这些“问题”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更深刻地品味音乐作品的内涵。现与同行交流这些课在“问题设计”的成功之处与笔者的体会。
一、直奔目标
1、紧扣目标,适时提问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就某首歌曲、乐曲所提出的一个或一组问题实际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清清楚楚地知道教学生哪些音乐知识,发展学生哪些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哪些音乐素养。
课例:欣赏《伏尔加船夫曲》
1、初步欣赏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歌曲属于哪个国家?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生:(1)我听到了沉重的号子声;(2)俄罗斯歌曲;(3)力度有弱有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响的乐趣,从音响中能有所闻。)
1、播放音乐开始部分(1-20小节)A
师:1=D 4/4 5 3 6 3 0 | 5 3 6 3 0 |力度很弱,你从音乐中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纤夫在远方拉纤时沉重的步伐,渐渐向我们走来,只能听到隐约的号子声,同时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呻吟和叹息。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哪些号子?它们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聆听音乐,深入理解音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深入理解号子,体验音乐的情感,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案例中,教师以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和作品的表现手法,避免了一些说教的生硬方式,巧妙达成教学目标。为此,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需要明确提问的设计目标,将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
2、激发兴趣,课前设问
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突破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课例一:欣赏《葬礼进行曲》(【波兰】肖邦曲)
1、学生想象创作
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的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你将会如何处理它的旋律节奏?为什么?
生1:我会把速度处理得慢一些,以表达我沉重的心情。
生2:我也会放慢速度,还要把旋律写得很低沉,这样才能体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
教师利用悬念性的问题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在这种带有兴趣的问题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此时的问题已是一种镇静剂、一股凝聚力,同时又将音乐学科的主要表现:“聆听音乐”成为学生的能动力,促使学生在音乐中主动探求知识。
3、师引生问,共同探究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好,老师就可引导全班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放手和换位,其实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那么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
课例:欣赏新疆的乐曲《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一课时(因学生对此教材内容比较陌生,教师在预设时担心学生不感兴趣,于是就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发问的环节)。
师:看到这个歌曲题目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生:(毫不思索地纷纷举手)乌夏克是地名吗?
生:木卡姆达斯坦又是什么呢?
生:间奏曲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乐曲,先一起来聆听,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了解这些名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极为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教学提问艺术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在教学中多创设这种问题情境,让有价值的问题为教学增添生机。以上课例中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对音乐的关注就可想而知了。
二、直对学情
1、面向全体,体现主体
在音乐教学中问题的难易层次,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能面向每一位学生。
课例一:在欣赏了用我国民乐和电子合成器分别演奏的民族乐曲《渔舟唱晚》后,向学生提出:你认为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的好,还是电子合成器演奏的好?为什么?再如欣赏了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后,我问学生,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联系?各有什么特点?
这种被称为认知层次的提问,学生最开始的回答可能质量不会太高,必须通过问:“为什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等进行探询,以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问题。杜威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并给出判断的理由,这样做会使他们回答问题时的理由更为明晰。
2、关注差异,分层提问
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对学生人格的建构高度关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分步达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补充,达到共勉,并培养整体意识。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个别教师一节课的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好像一节课只是面对这几位学生,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便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为此,笔者建议课堂提问可以划分三个层次,分层提问。对于A层学生,可增加些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如以上课例可以回答:“你是从哪几方面想的?”对于B层学生居班级大多数,因而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的基础目标。以上课例可以回答:“这段乐曲是交响音诗还是交响音画?为什么?”对于C层学生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
3、语言规范,有情提问
一个好的提问宛如一条纽带,将师生之间的认识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所以教学提问会渗透一定的教学观,有时它常常体现在一句话中。如:“当学生听完一首乐曲或歌曲后,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常听到:谁来把想法说给老师听一听、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语言的潜台词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必须靠拢教师。而“谁愿意将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想想”。虽然只有一个词的改变,但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三、直面技巧
1、把握提问节奏
音乐教学往往以学生听、议、演为主,为了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体现教学情趣,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评价与表现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使问题节奏适度、适量,特别在初步欣赏音乐时,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让学生产生无从着手的感觉,不知关注哪一个问题。例如在初听音乐之前的问题:这段旋律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
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不同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2、提倡生成提问
课堂上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随着预设问题的抛出,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发生碰撞,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对话和发展的过程中,课堂上会不断生成一些新信息、新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有的教师要么期望学生能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千方百计地“牵引”,直至学生钻进课前预设的“套子”答出预定的答案为止,要么就全盘托出预设答案。课堂教学中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能体现一定的教师素质。以下课例中的教师不仅围绕音乐特点提出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而且面对教学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问。
课例一:欣赏《鳟鱼》
师:歌曲结尾“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受欺骗”,结果怎么样呢?
生1:可怜的小鱼被渔夫钓走了;
生2:小鱼迅速往前游,给渔夫一个措手不及,让他掉进了河里;
生3:渔夫的钓竿过来时,小鱼跳了出来,用尾巴打渔夫的眼睛,逃出了渔夫的追捕;
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停顿,(随机将问题变为质疑抛向学生)要是这样的话,这结尾的情绪应该是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作曲家,该怎么写呢?
生1:结尾的情绪是轻快的,音色是明亮的,因为小鱼没有上钩;
生2:结尾带点诙谐吧,有点童话色彩。
师:大家在这段优美的音乐声中又产生了这么多美丽的联想,小鱼变得聪明了,不再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弱者。老师被你们的描述所陶醉,看来音乐魅力真大。
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在这种可能下,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抓住教学的契机,那么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生成性的提问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是情感艺术,把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摆在首要位置是我们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自由畅想,为了使学生审美能力能得到全面提高,在欣赏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地、艺术地对待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找准教学切入点,潜心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撞击学生心灵的火花,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坚信教师的有效提问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美化音乐课堂的色彩将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