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面临的十大挑战_市场经济论文

出版社面临的十大挑战_市场经济论文

出版社面临的十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提出“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这不仅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赋予了出版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出版社作为受任主体,既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持自己的不断发展,又要在经济发展、科教兴国中担负起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可谓任重而道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一些出版社在其价值定位、产业发展、管理方式、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维理念、实践观念中却还存在着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囿于其影响,出版社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存在着压力,潜伏着危机,面临着挑战。

挑战之一:出版社唯我独尊的垄断地位与权力经济正在丧失

对策:在思维理念上——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越感向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危机感转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当其它行业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后,出版业这一尚带计划经济色彩的沃土、尚处在后发时期的朝阳产业,已经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冲击:一是海外资本的冲击,二是国内其它行业的冲击,三是行业内部的冲击,四是自我弊端的冲击。在这四重冲击波中,出版社在计划经济时代获得的政策保护所形成的垄断地位,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的竞争取而代之;由垄断地位带来的权力经营及其形成的权力经济,已经日渐削弱。这种发展趋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变得日益深入,甚至直到取消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政策性垄断及其附属的权力经济。因此,面对四重冲击波挑战的出版社,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首先在思维理念上适应市场角色的变化,给予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准确的价值定位,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优越感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转变,由行业中高高在上的主人变为市场中谦恭热忱的仆人,做出版行业的普通一兵,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努力培植自己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变坐享市场、等市场为找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挑战之二: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传统基础的崩塌是大势所趋

对策:在结构调整上——由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等计划性任务向立足本版纯图书转变

随着出版社唯我独尊的政策性垄断地位的逐步丧失,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传统基础已变得日渐动摇,如被出版社视为生存保障的教材教辅、政策学习类读物等,不仅现在已经被各利益集团以合作出书、系统发行、内部资料等各种形式所分割,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带政策性垄断的经济成分必定愈来愈淡薄,甚至基本消亡。它一方面会被市场经济中的法制建设、有序竞争所取代;另一方面还可能由国家来干预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义务性工作,如采取微利招标承包、义务分配任务等,甚至也不排除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来从事这些政策性、指令性的出版工作,使出版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因此可以想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传统基础必定逐渐由分割、动摇直至消亡。正因为如此,对教材教辅等计划性出版任务的严重依赖,已经成为制约出版社有序发展的痼结,一些老的大社也因之出现了滑坡的颓势。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出版社必须在结构调整中,由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等计划性出版任务向立足本版纯图书转变,通过对本版纯图书的大力开发,不断增强依靠自身发展的能力。

挑战之三:出版社固有的出版资源和市场正被日益分割

对策:在经营观念上——由被动受市场引导向主动策划占有市场转变

由于出版工作及出版产品的特殊性,出版市场及其附属的出版资源一直相对稳定,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的可用资金量必定会向利益最大处流动,因而作为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出版产业,便成为各个行业、各层人士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市场,国外的文化、出版机构,国内的“工作室”、“读书俱乐部”等变相出版中间机构纷纷介入,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一度宁静的出版界变得日趋白热化,出版社原有稳定的可坐享其成的出版资源和出版市场被日益分割,变得愈来愈狭小,出版热点也因之被炒作得此起彼伏,使一向习惯于计划体制和计划经营的出版社一度被动地受制于市场、跟着市场热点跑。面对这一危机,出版社只有由被动受市场引导向主动策划占有市场转变,利用自身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时了解、分析是什么在占有市场,是谁在占有市场,积极研究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并占有市场,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挑战之四:泡沫经济和短期行为愈来愈危害着出版社的发展

对策:在出版产品上——由追求品种数量的外延发展向以提高内容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发展转变

在出版社传统的经营中,曾一度以追求品种数量的增长为其发展特色,并与之相应地形成了一些诸如增大资源损耗、讲求短期效益、盲目追求上规模、虚假统计以追逐名利的泡沫经济现象。在国家提出压缩品种后,这种局面虽然有所好转,但相应地又使一些出版社被泡沫经济掩盖了的诸如资源耗损严重、产品库存增大、出版滑坡等潜在弊端日益充分地暴露了出来,使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后劲不足、竞争乏力等危机。为此,出版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真正实现由追求品种数量的外延发展向以提高内容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发展转变,实现由又多又快又滥向精品发展的战略转变;在努力开拓原创性、独创性的出版产品的同时,实现精品的“纯”和“群”,使出版社在增加质量效益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以确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挑战之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出版行业中的广泛运用正不断催生着新型的出版生命实体

对策:在发展战略上——由依靠原始积累发展向增大科技含量发展转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科技和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于集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以及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出版工作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从铅排到电脑照排的排版技术的更替,从纸质载体到音带、光盘VCD、 DVD、数码技术等出版载体的发展,以及运用苹果机、阿克法扫描仪、 校对软件进行编辑校对、封面装帧设计,利用Internet征集选题、进行版权贸易、合作出版,乃至新近出现的网络出版、数字印刷技术等,都证明了科技与出版的结合是何等紧密!也预示着在未来的出版工作中,谁先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的科技生产手段,谁就拥有领先的竞争实力。因此,出版社在发展战略上,必须着眼于未来,高起点地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重视科技生产力的开发和应用,使自身努力实现由工业化社会的原始积累向增大科技含量发展的信息化产业转变。

挑战之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愈来愈趋于统一

对策:在指导思想上——由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头的思想向效益就是效益的观念转变

在出版界一直强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思想,这实际上容易造成将两个效益割裂开来分而治之的弊端。这种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地暴露了出版者在经营和管理上的缺陷。首先,这种划分缺乏现实的科学性,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出版效益本身就应当是社会的效益,不论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益,我们难以想见那种没有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或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其次,这种割裂不利于出版社自身的发展,因为两种效益的割裂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出版社自身发展的绊脚石,或已经成为出版社要政策、避责任的托词。因此,在当今的出版工作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而治之的现象已经愈来愈少见,而且将成为过去;传统观念上的无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已经被社会效益所蕴含的无形资产(经济效益)观念所取代,而且两个效益日趋统一。故而出版社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由过去的抓两头的观念向效益就是效益的思想转变,只有这样,出版社才能摆脱二者相互脱节的羁绊,更好地发展自身,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挑战之七:产品的品牌特色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策:在营销策略上——由出版的面面俱到向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特色愈加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品牌塑特色、以特色促发展已成为企业的主要营销策略之一。作为出版市场也不例外,出版社的IC企业形象设计、企业精神的塑造、产品的特色定位,以及产品的策划、包装、宣传等运作均被列入了营销策略之中,其发挥的作用及效益也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正因如此,当读者想买什么书时,便会联想到哪家出版社;因而出版社也因出版产品的品牌特色而实现了其形象塑造,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出版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应尽快改变盲目发展出版品种的弊端;在营销策略上,必须尽快实现由面面俱到向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转变,在品牌特色中求得市场,求得生存与发展。

挑战之八: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愈来愈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对策:在管理方式上——由计划的定量定性化管理向科学化、市场化的规范性、规划性、预见性管理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出版管理模式已经愈来愈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要求,过去那种严格的有计划性的管理、完全凭计划的出版生产以及机械的计划性改革,已经远远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其管理滞后性、多环节等弊端已愈来愈明显,使人常有“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感慨。为此,出版社要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由计划的定量定性化管理向科学化、市场化的规范性、规划性、预见性管理转变,也即在管理的规划上要有较为科学的前瞻性,在管理的程序上要有系统成套的规范性,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有强有力的应变性,在管理的手段上要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依托,使科学管理成为一种生产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永不掉队,以真正达到管理促效益的目的。这是属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产业的出版行业所迫切需要的。

挑战之九:出版行业的产业地位及其产业效用在社会发展中日渐增强

对策:在产业规划上——由小农经济式的自耕经营、固步自封向多元化、产业化转变

在当今社会,出版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出版行业的产业地位及其产业效用在社会发展中也日益突出,这本是值得出版行业骄傲的事情。但是盛名之下的出版业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面对着更大的挑战;一些出版社不仅难副盛名,而且更加处境惟艰。因为在整个行业的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的时候,不仅行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大了,而且社会资金的流动也必然朝向于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汇集于此。出版社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淘汰的问题,如何才能在行业中保持有为而有位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的问题。因此,出版社在产业规划上,必须由小农经济式的自耕经营、固步自封向出版的大产业康采恩转变。为此,出版社必须站稳脚跟、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由相对封闭落后的生产观向开放性的大出版、大文化、大产业观转变,在市场经济中利用市场竞争的规律,努力开拓发展相关产业,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形成集约优势,产生集约效应,真正实现大出版的产业化机制。

挑战之十:社会的飞速发展、 科技的不断更新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

对策:在人才培养上——由静态的素质培养向动态的能力激活转变

在社会的发展中,科技被看作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又是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出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版行业的发展急需一批素质高、知识广、适应性强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作为集文化积累、文化传播、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出版工作来说,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在人才的培养上,急需由灌输式的静态素质培养向动态的能力激活转变,使人的素质及其潜能在实践的不断变化的刺激中变得活跃、得到发展。因为人的素质并不等同于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实践机会的激活,其自身的素质是很难飞跃为一种实践能力的,因而多种岗位的实践就是多种能力的激活。与之相应地,在人才的动态激活中还应重视对人、对事的科学的有机统一,对事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讲求科学精神,对人要尊重伦理情感教化、讲求人文精神;使对人的培养管理与事业发展紧密相联,使主人翁精神的培植与本职工作紧密相联,使人才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相联,并且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使每个成员都能具备一种充满生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具备一种为本职工作所思所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具备一种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无往而不胜的精神。

通过以上十个方面的简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特别是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出版社是压力与动力并存,危机与机遇同在,出版社的发展到了一个兴衰成败的转轨的关键时期。出版社要么迎接挑战,大胆改革,尽快使自身转换角色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在市场经济中一显身手;要么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逐渐被淹没,直至消亡。不容置疑的是,无论怎样,出版社的经营与管理、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再按以前的模式继续无忧无虑地延续下去了。何去何从,同仁们自当深思。

标签:;  ;  

出版社面临的十大挑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