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观察论文_贾航 朱坤 吴燕玲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361001)

摘要:目的 探析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肠套叠围手术期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45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几率37.7%显著高于观察组2.2%,差异显著(c2=6.35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40.0%,差异显著(c2=2.4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用综合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

小儿肠套叠是指患儿一段肠管套入相连的肠腔内,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常发生于小肠末端、大肠始断,即大肠小肠连接的部位。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婴儿期,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首位,2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发病原因与饮食改变、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季节因素、回盲部解剖等有关。临床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吵、果酱样血便、腹部有包块、精神萎靡、严重时出现休克等。临床治疗手段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其中非手术疗法适用于早期患儿,对中晚期患儿必须采用手术治疗。研究显示[1],如何提高患儿治疗舒适性,改善手术预后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一大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探析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肠套叠围手术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肠套叠围手术期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4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2.3±0.6)岁;观察组: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2.7±0.5)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

纳入标准:第一、患儿均符合肠套叠临床统一判定标准。第二、患儿无认知障碍和其他先天性疾病。第三、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第四、所有患儿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第一、排除具有精神疾病史、药物过敏史患儿。第二、排除严重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性疾病患儿。第三、排除拒绝配合或故意破坏研究过程患儿。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患儿入院时对患儿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的操作处理、监测患儿各项体征等。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术前:(1)心理护理。患儿入院治疗时,护理人员应用积极热情的态度接待患儿,给予患儿适当的关心爱护,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2)知识护理。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取得有效沟通,询问患儿发病原因,了解患儿病情发展状况。通过向家属讲解手术过程细节,介绍手术优势和特点,消除家属紧张、不安心理。叮嘱患儿及家属术前患儿注意事项,做好最佳术前准备,提高治愈率,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3)灌肠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呼吸等指标,询问患儿有无腹痛、便血、腹部包块等。灌肠第一步需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支持。观察患儿体征和临床症状,待患儿体征稳定后可使用阿托品、地塞米松等药物,注意灌肠力度不宜过大,减少肠道损伤。同时应备好急救用品,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灌肠结束后,关注患儿腹部变化,避免误吸。(4)评估护理。了解患儿排便、饮食、睡眠状况,避免术中缺氧或休克,若发生结肠穿孔等并发症,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5)日常护理。术前指导患儿及家属按医嘱禁食,视患儿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做好术前准备,预防感染,保持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协助患儿完成所有项目检查。

术后:(1)监测护理。术后24h内观察患儿术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患儿术后易发生呼吸急促,护理人员应注意患儿麻醉前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同时给予氧气支持,监测血氧饱和度。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助于恢复患儿呼吸功能。术后每30min检测并记录一次患儿心率、血压,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寻找病因,作出处理,避免患儿心衰。若患儿术后高热,应开展抗感染治疗,采用冷敷物理降温或直接服用退热药物。(2)饮食护理。观察患儿胃液颜色、性状,完善胃管护理,保证患儿营养摄入可充分支持患儿伤口愈合。嘱咐患儿家属进食应尽早,并以流食如糖水、乳汁等为主,遵守少量多次的进食原则,关注患儿不良反应情况。(3)并发症护理。根据患儿切口感染情况,按照不同的病原菌培养和试敏结果,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病房环境清洁力度,严格遵守消毒原则,减少病菌滋生。密切关注患儿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肠瘘属于常见并发症,若患儿并发肠瘘,需减压、禁食,开展抗感染治疗。若患儿伤口无法愈合,应提高换药频率,条件允许时,可使用红外烤灯照射[2]。同时护理人员需定期更换患儿药物,保证患儿创口愈合完善。

1.4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患儿满意度。其中患儿并发症包括合并肠瘘、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患儿离院时,患儿或患儿家属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数范围0-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一般:50-69分;不满意:30-49分;非常不满意:0-30分。并发症几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满意率=满意及以上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c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45例实施常规护理后,其并发症发生几率为37.7%,显著高于采用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小儿肠套叠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3],90%以上的肠套叠为原发性肠套叠。若肠管套叠1-2d,套入肠管血液循环将受阻,伴随肠蠕动过程,肠管越套越紧,进而引发缺血性坏死、穿孔,严重时可危害患儿生命安全。临床治疗中,婴幼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灌肠复位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几率。而常见的手术治疗肠套叠方法,围手术期存在一定风险,爆发一定的并发症,通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质量,帮助患儿早日愈合。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并发生几率2.2%,这与李莹光的研究中,对照组37.7%,二者差异显著(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率40.0%,这与李丽梅的研究中,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95.6%,差异显著(P<0.05)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用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减少患儿并发症,加快创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用坪.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6):220.

[2]李丽梅.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3):142-143.

[3]李莹光.小儿肠套叠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8):7587.

论文作者:贾航 朱坤 吴燕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观察论文_贾航 朱坤 吴燕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