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设计论文_宋文娟1,王娣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设计论文_宋文娟1,王娣2

1.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 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中难免会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保持能够防止人为活动、自然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与国家提倡的节能、高效、环保生产政策相契合。本文主要对水土保持作用与设计原则、实施措施展开分析,希望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引言

20世纪末,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网络及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球信息化建设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已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部党组也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土保持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普遍存在水土保持监测手段、监督方式及相关行政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与城市水利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更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如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建设项目动态、生态治理成效、土石方综合利用等水土保持相关信息难以实时掌控,又缺少水土流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技术,则无法全面、动态地统筹决策和布局,将严重影响水土保持工作高效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水土保持作用

水土流失环境问题,不仅影响水土资源利用,同时会减少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对此,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同步展开,成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灾害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建设区域,改良与综合治理水土环境意义重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引用水土保持,可降低洪涝灾害,提高土壤入渗量,拦蓄径流等作用,在汛期可削减洪峰,同时提高防洪能力。在旱季能够补充径流,降低径流年际改变。排灌沟渠等水土保持设施,能够提高塘库蓄水能力,拦泥拽沙,减少河道、水库等的淤积,提高水库使用效益、寿命。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2.1隧道施工

首先减少占用绿化用地,缩小临时施工面积。施工后,对占用土地施以绿植处理。其次控制项目施工中对土壤、水质的污染,尤其是隧道施工,对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需通过实时检测、堵水设计完善、防水混凝土注浆等方法减少对水土环境的污染。最后通过建设集中堆放处、修建临时排水系统与坡顶截水沟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及其影响。通过坡顶截水沟,能够减轻水力侵蚀程度。临时排水系统可减少生活、施工排水、工地污水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生活与施工垃圾集中堆放,做好隔离措施,避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出现。

2.2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技术,以小流域为单元,按项目和行政区两种空间逻辑进行一体化协同管理,以项目、项目区、小流域三级空间分布,将项目现状和治理措施落实到1∶1万图斑,实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图斑精细化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业务管理的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包括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4个阶段)、过程(监督检查)、验收(包括单项措施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等3个阶段)、效益评价、后评估等各环节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空间信息上图,规范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行为,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水平。

2.3综合治理

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堤防、蓄水与引水等工程的认识,改善坡形与沟床,切实预防水土流失。挖方区需设置排水渠、截流沟、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措施;降低重力侵蚀影响。回填区应整理坡形,同时敷设林草,减少施工中的水蚀风蚀等侵蚀。临时占地加强防护与以整理、补植。施工中的弃碴循环利用。

2.4定期监测水土

隧洞进出口、弃渣场、沉沙池、临时中转场、临时表土堆场等应作为固定检测点。在其基础上,隔10d监测1次项目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隔1个月监测1次挡拦工程的效果,了解其地表扰动面积与挡拦成效。隔1季度监测1次植被生长状况、水土保持限制因子,以及隧道工程进度情况,恶劣气候条件下提高监测频率。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需在发生7d内完成监测与报告生成,确保水土流失区域治理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5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对水土保持、治理工作顺利展开有着重要意义。资金投入有利于工作技术与设备的优化,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引用,从而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成效。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成立科研队伍,加大先进治理技术的借鉴与引进,确保水土保持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展开。

2.6数据采集方法

针对不同监测需求,根据各项工作对空间、时间、光谱尺度的具体要求,经充分考察对比,引用国内外先进监测技术和设备,合理配置、组合使用高分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测、智能终端、微型探测等一系列“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中的方法,为全面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生态治理项目“图斑精细化”管理、全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重点关注项目水土流失预警、突发水土流失事件应急等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2.7应用生态修复新技术

针对于地势陡峭、降雨量小、土层瘠薄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分、土壤对施工区的生态恢复影响大;对此,可引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技术、材料等,减少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同时确保生态恢复效果。

结语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展开也越发自如。为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生态效益,除原则性展开水土保持工作外,还需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宣传与资金投入,切实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刘济云,杨亚珠.浅谈“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01).

[2]熊平珍.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方案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01):68-69.

作者简介:

宋文娟(1982年6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咨询方面工作,E-mail:24665678@qq.com,联系电话:13933814798

论文作者:宋文娟1,王娣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设计论文_宋文娟1,王娣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