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洪深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作家论文,洪深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洪深,字浅哉,又字伯骏,学名洪达,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官宦世家。1912年考取清华大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政府保送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陶瓷工程。洪深自幼就十分喜爱戏剧和文学,清华四年更是热衷于戏剧活动,不仅擅长表演,还兼编剧,那时清华上演的剧目十之八九出自他手。在美国三年他依然对戏剧一往情深,只是开始并未决定把戏剧作为自己一生从事的事业。直到1919年,一方面目睹官场中的种种腐败丑恶心中无比痛恶,另一方面父亲又因涉嫌宋教仁暗杀案而被处以极刑,他决心一辈子不做官,要暴露上层社会的人。于是于1919年秋,以英文编演的《为之有室》和用英文创作的《回去》两部剧作,战胜了300多名竞争者, 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戏剧教授贝克每年仅收的13名学生中的一员,成为我国去国外专攻戏剧的“破天荒的第一人”。洪深在贝克教授门下学习“戏剧编撰”,这两年多的学习,为他毕生从事戏剧事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22年春,获悉茅盾、郑振铎、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在国内成立“民众戏剧社”,提倡戏剧改革,他怀着献身祖国戏剧事业的宏愿踏上归途。在船上,一位老先生询问他的志向,他毫不含糊地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一个易卜生。”〔1〕
回国后,他便写出了成名作《赵阎王》,开始引起戏剧界重视。参加过戏剧协社、复旦剧社、南国社等,担任过明星影片公司编导。1930年以后,参加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参加戏剧活动的同时,他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30年之久。“七七”抗战爆发,他毅然辞去大学教授职务,与金山、王莹等组织上海救亡话剧队第二队,任队长,赴内地农村,致力于救亡宣传工作。1948年冬由厦门经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到北京。
全国解放后,洪深主要从事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55年8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岁。
二
洪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耕耘,创作、改编和翻译了三十多部多幕、独幕戏剧剧本和三十多部电影剧本,为我国现代文艺宝库贡献了极有价值的丰厚财富。
洪深的处女作是写于1915年的独幕剧《卖梨人》,写一个卖水果的小贩的梨不仅被巨绅的恶仆、少爷,还有官老爷白吃了,最后还被押进了监牢,矛头直指恶绅污吏。第二年洪深又写了《贫民惨剧》,写一群城市游民在贫困中赌博、典妻的种种劣行,矛头却是指向罪恶的社会。从这两部剧,我们可以看到洪深的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看到他创作伊始便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手段的自觉意识。
1922年,洪深写的《赵阎王》,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写一个守本分的农民赵大被洋人、豪绅、军阀欺压,家破人亡,走投无路当了兵,在军队中被腐蚀得无恶不作,人称“赵阎王”。混到40多岁,当了营长的护兵。一次,他从营长屋里偷出大量军饷,逃入森林,最后被追兵击毙。作者要求每个剧对社会说一句话,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企图说明社会对个人的罪恶应负责任”〔2〕剧作通过赵阎王的经历, 既使我们看到了普通士兵的作恶是军阀逼迫和腐蚀的结果,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惨重灾难。剧作者对生活把握的独到与深刻之处还在于,他不仅看到了下层人民被压迫、被宰割的一面,还看到了他们被异化而走上人生歧途的深刻悲剧,有力鞭挞了黑暗野蛮的封建军阀统治。
《赵阎王》的表现形式很特殊,第一幕特别精彩——尤其是字句凝炼,对话非常有力。总的说来前半部比较成功,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赵阎王做好人心太坏,做坏人心太好,好人坏人都做不到家,性格复杂而真实可信。营长则是一个暴虐凶残的反动军官的典型形象。这在当时戏剧中是杰出的。剧作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并大量利用独白、旁白、幻觉、意识流、象征等手法,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更直接、更深刻的揭示。同时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戏剧氛围,为中国剧坛带来新鲜气息,在刻划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上的尝试是开创性的,为话剧提供了新的技巧与经验,为戏剧突破传统、走向现代化铺下了第一块基石。但在借鉴现代主义手法上作者经验不足,没有把这种方法与现实主义手法有机融合,致使观众感到不太习惯,影响了演出效果。
洪深参加“左联”后,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写了反映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反映30年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朽与黑暗,是“五四”以来戏剧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民的苦难与斗争的剧本。这三部剧作中,又以《五奎桥》为最佳,可以说是洪深的代表作。欧阳予倩说到《五奎桥》和《香稻米》是“洪深同志两部最有力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创作之一”。陈瘦竹也评价说:“《农村三部曲》是洪深第一次较全面地描写江南农村的作品,也是从‘五四’以来的现代戏剧中第一次较全面地反映农民的苦难和斗争的作品。”“如果将《三部曲》和前一时期的《赵阎王》相比,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他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加彻底,而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也进一步发展了。”
《五奎桥》写于1930年冬。作者说:“《五奎桥》所写的是乡村中残留的封建势力。”〔3〕剧本以《五奎桥》为名是有深刻含义的。 五奎桥为江南某村的地主周乡绅家的先人状元公所造的一座私桥,他家曾有“三代五进士”的“盛事”,因此桥名“五奎”。筑此桥“一以纪念盛事,二以保全风水”,它是周家世世代代欺压农民的威权的象征,是地主阶级“威权”的象征。剧作描写江南久旱,农民抗旱保苗要拆此桥与周乡绅保桥的一场激烈斗争。反映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阶级对立与冲突,揭露了封建势力与反动政权勾结为一体的反动实质,歌颂了农民的正义反抗,表现了他们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一场在土地革命浪潮影响下的自发的农民斗争。作者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当时农村的状况,写的是社会分析剧,发表在农村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展开的30年代,现实意义是很强的。
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青年农民李全生和恶霸地主周乡绅的形象。李全生虽然还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农民,但他刚强正直,无私无畏,对地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头脑很清醒,有胆有识,为了桥东农民能活命,他“宁愿做周乡绅的冤家对头”,也不愿意“来啃他吃剩下的骨头”,是他第一个向周乡绅挑战——提出要拆掉五奎桥;是他,为向邻村租借抽水机日夜奔忙,老母病在床上也顾不得照顾;是他,首先识破周乡绅妄图笼络人心分化农民的毒计,他既不为周乡绅引诱所动,也不为他的淫威所屈。他直接蔑视了地主阶级的神圣威严,夺过周乡绅犀角装镶洋金的手杖,撕碎了他绿玉柄的全白羽扇,带领大家拆桥,夺取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李全生的性格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完成的。人物形象鲜明可信,是“五四”以来戏剧创作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农民形象,他的觉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农民阶级的觉醒,具有典型意义。
周乡绅的形象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出场前,我们先听到了他装腔作势的咳嗽声,接着从他的外貌、穿着与谈吐,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行动斯文、吐属文雅、气度大方、颇有势力的官绅,是位颇有城府的人。他出场后的第一招是假献殷勤,笼络人心;第二招是摇唇鼓舌,愚弄农民,表现自己的学问见识,蛊惑人心;第三招是搬出法律,威吓要挟;第四招是挑拨离间,造谣诬陷;第五招凶相毕露、以势压人。作者通过一系列行动,一步一步向人们揭示这个恶霸地主的性格特征:虚伪、狡诈、狠毒、虚弱、阴险,真可谓五毒俱全。同时,从侧面通过全生娘的口为他画了相,概括了他的主要特点:“笑面虎”,既狡猾又凶狠。
周乡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们鲜明地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基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制度,意义是很大的。
其他一些次要人物,如林升、陈金福、王老爷等,也都有各自的性格,对推动戏剧情节、表现主题思想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五奎桥》构成戏剧冲突的矛盾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善于提炼情节、激化矛盾,使情节张弛适度、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把农民群众都跑来拆桥的场面作为高潮,很有气势和力量,高潮也是结束,十分紧凑。剧作真实展现了30年代农村的斗争画面,技巧较为圆熟,虽然反映历史还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仍不失为“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
由于作家对农村生活体验不够,三部曲的后两部概念化的毛病较明显,成就小些。
1933年,洪深创作了最享盛名的电影剧本《劫后桃花》,是部反帝的影片。作品通过一幢花园别墅和它的主人在25年间的几经变迁,由小见大地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同时也勾画出一伙汉奸的卑劣嘴脸。此外,他还创作剧本。话剧剧本《走私》、《咸鱼主义》等,以抗日救亡为题材,思想与艺术成就都很不错。
抗战初期,洪深创作锋芒主要指向投降的亡国论。代表作是《包得行》。作品描写一个绰号叫“包得行”(四川方言,意谓“保证什么都办得到”)的无业游民包占云,从卖身代人当壮丁的落后分子,转变为先进的抗日志士。一方面揭露国民党敲诈勒索、鱼肉乡民的腐败黑暗,更重要的是通过抗战中的进步现象来驳斥亡国论,向人们指出:只要坚持抗战,就可以改变腐败现象,胜利是“包得行”的。《包得行》全剧四幕却安排了三个场景,把前方与后方生活都铺展在观众面前,四川地方色彩浓郁,又富抗战生活气息,演出很受欢迎。
抗战胜利后的重要作品是《鸡鸣早看天》,剧本采用的是横断面结构,描写同一辆车上的乘客被迫滞留在川北公路一个小旅馆里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里有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有特务的凶残卑劣,有妇女们的可悲处境,总之反映出经过八年抗战,国统区的人民仍处在黑暗的境地,并独具慧眼地提醒人们:日伪汉奸正摇身一变潜伏下来。洪深还十分真实地写出了青年人对光明的向往,写出了新旧交替时节进步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揭示了“老中国”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鼓舞人们去创造光明的新中国。剧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悬念迭生,引人入胜。1948年该剧由作者改编,应云卫导演,由启明影业公司拍摄成影片,受到好评。
洪深的剧作我们仅择其要介绍这么多,而他的剧作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
第一,现实主义戏剧的写实观和表现主义戏剧的写意观彼此交杂,构成洪深戏剧创作的基本特色。
洪深由用戏剧“为痛苦的人生叫喊”到“左联”时期有意识地反映农村的阶级斗争,再到抗战时期以戏剧为武器,为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服务,他是沿着一条坚实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一方面,洪深恪守现实主义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则,他表示“我是从来不用力在故事本身上,而去了解认识剧中人物的性格。”〔4〕另一方面, 他又与表现主义戏剧一味表现主观意念的创作思想很合拍,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只是作家主观思想的传声筒。这就使得洪深的剧作富有社会意义,且塑造了众多的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仅在《农村三部曲》中,他就塑造了5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洪深一向认为“戏剧是表现人生的”,他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人生”中提炼富有戏剧性的题材,发掘人与人关系中具有戏剧性的因素,使“日常照例的人事”变得富有了“戏剧的趣味”。〔5〕然后精心组织戏剧冲突, 使冲突一层深入一层,一步逼进一步地展开,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展示其性格,这样他的戏剧也就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当表现主观意念的思想占上风时,难免就出现了说教性超越形象性的毛病,这就必然要影响到戏剧的艺术效果。
第二,洪深在美国所受的系统的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和戏剧表、导演教育奠定了他深厚的西洋戏剧功底,这就决定了在戏剧表现手法方面,他主要走的是“洋为中用”之路。同时,也借鉴了我国戏剧的一些传统手法,在运用时依据内容的需要变化自如,常有独到之处。《赵阎王》借鉴外国文艺中当时最新的意识流手法,通过人物的潜意识来展现他的一生。《狗眼》有未来派之风,拟人化的狗和狗性化的人互相映衬,以近乎荒唐的手法,嘲讽了骄横无耻的奴才性格。《米》在一景四场的时空中,构成了一问多答的“问答式”结构,第一场提出问题,第二、三、四场展示三种不同答案。它们互不相关、平行发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成主题,打破了话剧单一结局的传统结构。《樱晚宴》将表现派与荒诞手法彼此结合,剧本通过汪精卫的梦境鞭挞卖国贼。构思别致,锋芒锐利,言词深刻。他的大部分作品朴实无华,颇具地方色彩,如《包得行》中的“川”味,地道醇厚,无疑受民族戏的熏陶。他的剧作有时也过分地采用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致使中国观众难以接受,影响了演出效果,但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之功则是不可抹煞的,而且从整体上看,其剧艺是达到了郭沫若先生的评价的“中西共治,新旧兼融”境界的。
三
洪深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我国戏剧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剧作家,又是杰出的导演和演员。他经过严格的科班式的训练,是戏剧上的全才。在上海戏剧协社担任排演主任时,他利用执排《终身大事》、《泼妇》、《好儿子》、《少奶奶的扇子》的机会,作出了几项载入史册的重大改革,为我国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一,他废除了男扮女的陈习。他先让女演员演胡适的《终身大事》,然后再让著名旦角欧阳予倩演他自己写的《泼妇》,观众看到女演员扮演的女角感到十分自然,再看男扮女的演出便觉别扭,于是男扮女的陈习便在观众的阵阵笑声中宣告结束。其二,在导演《少奶奶的扇子》时,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演制度,演员也开始掌握科学的创造角色的方法,舞台美术被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茅盾曾赞赏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中国话剧艺术的演出规范也由此形成。其三,1928年4月, 在上海戏剧界人士的一次集会上,洪深建议把当时称之为“爱美的(即非营业性的)戏剧”改称“话剧”。这个建议被众人采纳,“话剧”之命名由此开始。他是最早创作话剧剧本的人之一,也是最早的专业话剧的名导演,所以有人称誉他为中国话剧运动的三个创始人之一。
第二,他的戏剧与电影理论系统全面、丰富充实、独树一帜,且在现代戏剧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他撰写并出版的著作有《洪深戏剧论文集》(1933年)、《编剧二十八向》(1933年)、《电影戏剧表演术》(1934年)、《电影术语词典》(1934 年)《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1935年)《现代戏剧导论》(1935年)等,开辟并繁荣了这块处女地,其贡献无人可比,也超过了他自己剧运与剧作的成就。有人说,直到现在,也很难有人超越他,其建树之功不可磨灭。
第三,洪深又是我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一身兼任电影的编、导、演工作,他是电影方面“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6〕1922年写的《申屠氏》便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1931年创作的《旧时京华》则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他的电影剧作有比较完整的格式,具体规定字幕、表情、景物乃至镜头的性质和数目,这种格式一直为后人所沿用。洪深无愧为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艺术的前驱。
第四,剧艺与人品交相辉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洪深五十寿辰时,剧作家曹禺曾赠一寿联: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敢说敢写敢做是吾人的模范。论剧艺他是著名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而且也是名教授,曾在上海、广州、厦门、北京等地大学任教三十多年。论人品,他生前有两个外号,一个是“黑旋风”,一个是“洪老夫子”。他大气磅礴、大刀阔斧,本人就是戏剧性人物。他嫉恶如仇、为伸张正义不惜牺牲,确有“黑旋风”精神。三十年代初为反对辱华影片《不怕死》而大闹上海大光明剧院;四十年代初为《再会吧,香港》的禁演在临场伪军警的监视下慷慨陈词,激起了观众对国民党的愤怒;1946年抱着“准备做闻一多第二”的决心,在大会上揭露国民党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第二年为解救复旦学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身闯见并质问上海市长……他对一切后学者,对他的学生确是诲人不倦的“老夫子”。他的高足赵丹曾在《地狱之门》中讲到过洪深的导演风格:善于抓效果、抓风格、抓节奏,他善用点拨法、画龙点睛、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他创办过戏剧学校并在多所戏剧学校任教,组织和领导过好几个剧团,可谓桃李遍天下,象蓝马、舒绣文等著名艺术家也都他的学生。
洪深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他紧跟时代、紧跟历史的步伐不断向前,由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逆子,成长为一名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战士,最后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
洪深剧艺与人品交相辉映,他以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为后来者作出了榜样。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又使他出众的才华得以发挥,并对中国的话剧、电影事业的发展起过奠基、开拓、繁荣的重要作用。
注释:
〔1〕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
〔2〕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
〔3〕洪深:《农村三部曲·自序》
〔4〕洪深:《创作的经验》
〔5〕洪深:《“戏剧的”是什么》
〔6〕洪深:《现代戏剧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