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上海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适应论文

试析上海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适应论文

试析上海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适应

□姚瑞曼 刘成峰 杨桂臻

【内容摘要】 随着新疆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内地援疆力度的加大,维吾尔族到内地就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本文以上海就业的维吾尔族为例,考察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信仰、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文化适应困境,思考了如何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优势,引领维吾尔族同胞适应现代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 上海就业;维吾尔族;文化适应

近些年来,随着新疆开放步伐的加快,在中央大力扶持和内地省市大规模的援助下,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新疆主体民族的维吾尔族也有了更多到内地就业的机会。上海作为我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考察从封闭落后状态中走出来的新疆维吾尔族同胞的文化适应,对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极具典型性和启示意义。

一、上海就业维吾尔族文化适应的现状

通过对十几年来陆续到上海就业的部分新疆籍维吾尔族同志的观察、访谈,结合对相关部门的咨询,可以发现,维吾尔族同志到上海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早一些到上海的维吾尔族,大多数是农民工,而且是通过政府部门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实施的。晚一些来上海的维吾尔族,在就业途径上呈现出自主选择的倾向,他们来上海也多是自己联系的。他们普遍反映,上海能给他们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改变着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处境。在上海,他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价值理念,并进而影响到家乡更多的本民族群体。上海的开放环境和包容胸怀使维吾尔族同胞投身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迫使他们改变一些陈旧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从“文化乡愁”到“文化自觉”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过程在近几年来到上海的维吾尔族群体中体现得更为迅速和深刻。究其原因,新疆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和开放步伐加快,而且从中央到新疆各级地方部门,普遍重视了对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新疆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各民族通用语的教育,使维吾尔族同志的汉语表达水平和中华主流文化的认知水平大大提升;全疆范围的去极端化运动极大地改变了维吾尔族群众的精神面貌,使许多人从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解脱出来,现代化和世俗化观念大大增强;内地兄弟省市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援疆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改善着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各民族的情感认同,也展示了内地发达地区的现代气息和文化魅力。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维吾尔族同胞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适应方面,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维吾尔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从最西部到最东部,从内陆边疆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从民族特色鲜明、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到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必然经历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经历文化震荡和心灵冲击,文化适应还面临诸多困境。“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1]比如,他们普遍感到难以适应上海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语言交流上仍有许多障碍,似乎好多上海人不愿意跟他们交往、找不到适合自己娱乐的环境等。这说明,文化适应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必须深刻反思造成这些困境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二、上海就业维吾尔族文化适应困境的原因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维吾尔族同胞大多生活在新疆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上,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造成了他们较为封闭保守的心理状态。而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从边疆的农村来到上海,必然经历融入城市化的艰难历程。有的维吾尔族同志感到来到上海不仅仅是空间上离家乡远了,而且整个时空似乎都改变了,好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感到上海的工作环境特别拥挤,没有闲暇空间可供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在饮食、交往等方面,也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到与主流社会有更大的分界,自我认知更为强烈,造成文化适应上的惰性。

(二)语言交流仍有较大障碍。“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缩影”[2]。虽然近些年来新疆的双语教育在蓬勃发展,维吾尔族使用各民族通用语的能力迅速提升,相对于十年以前而言,维吾尔族同志在上海的语言交际水平已经发生质的飞跃。但是,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大幅提升。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恰当的语言交流,还任重道远。他们有的同志感到,“上海话”很难听得懂,语言都很时髦,感觉语言的交流老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这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问题,维吾尔族在新疆所接受的双语教育,还远远跟不上大都市生活的需要。

(四)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的影响。从上个世纪末就有一些新疆籍维吾尔族同志在上海等内地城市打工、经商等,那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不好的社会评价,比如认为他们手脚不干净、不遵守城市规则、没有契约意识等。近些年来,由于新疆出现一系列的暴恐事件,甚至暴恐活动蔓延到内地城市,这更加深了内地大城市部分人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误解,诱发了防范和抵触心理。比如,有的出租车拒载相貌特征明显的维吾尔族同志;重大节日等旅游旺季,有的宾馆歧视维吾尔族旅客;不愿购买维吾尔族的商品,对大街上摆摊的维吾尔族同志有种“惹不起但躲得起”的心理等。由于一少部分暴恐分裂势力的恶劣影响,使广大无辜维吾尔族同胞受到不良影响,这平添了他们在大都市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加深了文化适应的难度。

阿姆斯特丹等荷兰的城市与威尼斯一样,都是移民城市。威尼斯人是从大陆上躲避战乱逃到了如今的威尼斯,而荷兰这个国家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则是逃亡的农奴。中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农奴只要住上40天就可以成为市民,因此城市的人口增加很快,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碳数-MMP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变化趋势分为3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快速上升阶段、平稳上升阶段。其中,C8及以下碳数为缓慢上升阶段,C10~16为快速上升阶段,C18及以上碳数为平稳上升阶段。三段式的数据变化很难用线性方程或多阶方程准确描述,描述“Sigmoid”型曲线的Hill'S方程能够考虑起始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影响,因此更能明确表述碳数与MMP之间的关系[7,12]。Hill'S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13]:

(三)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宗教是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影响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群众的生活和心理有着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在上海就业的维吾尔族,大多来自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广大农村地区。在他们的家乡,宗教氛围一直很浓厚,许多村落是几乎全民信教,在乡镇和村庄,清真寺的数量甚至多于学校的数量,宗教人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基层干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维吾尔族同志,由于长期受宗教情感的浸润,宗教成为他们精神的重要寄托。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后,很难找到伊斯兰教的活动场地,这对于他们快速适应世俗的现代生活是有利的,但是在难以表达宗教情感的环境里,他们的精神生活必然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必须正视这一事实,积极进行世俗化的价值引导。

三、发挥上海独特优势,积极引领维吾尔族现代文化适应

其中,百联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案例中,百联包含连锁超市、购物商场等多种零售模式。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拥有近6 000家经营网点,并在2015年的时候,探究实体店铺O2O的升级与改造[8]。在 2016 年的时候,发布“i百联”全渠道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业务的共同打造,满足了即时性的零售服务和体验。重构“人、货、场”等传统商业要素,并更好地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整合资源以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创新零售盈利模式,优化价值链网络体系,最终创新更多的企业价值。

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在对各民族群众进行现代文化引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上海优越的文明传统和人文环境,加强对维吾尔族同胞的现代文化引领。

(一)在理念上,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视野,加大对维吾尔族的人文关怀。不能把维吾尔族看成是“边民”,而应当平等对待,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话语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公民文化氛围,淡化民族界限。要积极主动引领维吾尔族同胞适应现代城市文化,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必须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有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在新时代,上海一定能发挥好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优势,引领维吾尔族从保守封闭中走出来,成为文化适应的典范。

(二)加强对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检查检测和统计工作。做好这一工作,并不是对维吾尔族同胞不信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在上海的居住和生活状况,切实根据他们的迫切需要来开展各项工作。在调查中也确实发现有的社区组织对维吾尔族同志在上海的活动情况不了解、不关心的现象,这不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使惠及维吾尔族群众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好落实。因此,加强对上海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信息的及时动态把握,有利于开展就业培训和现代文化活动,提高针对对少数民族同志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更好地融入社区环境,更自觉地做守法的好公民,从而为文化适应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大型豪华轿车家族,捷豹XJ已经成为英国汽车工业,甚至豪华轿车领域的一个文化符号。捷豹XJ也和其他知名的“英国制造”一样,有着鲜明的英国文化象征意味。如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真爱至上》等知名影视剧作品中,总少不了捷豹XJ家族成员的身影。

(三)加强维吾尔族同志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4]。新疆维吾尔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现代公民意识更是缺乏。对他们进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是上海这座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对他们的时代要求。这也有利于他们从狭隘的部族意识和浓厚的乡土观念中走出来,以开阔的胸怀融入现代化,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做出更大的时代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

[2](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3]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

[4]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改革,1999,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内地就业维吾尔族文化适应研究”(编号:15CMZ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姚瑞曼(1991~),女,山东沂水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成峰(1977~),男,山东沂水人;山东沂水一中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通讯作者】 杨桂臻(1982~),女,山东沂水人;塔里木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标签:;  ;  ;  ;  ;  ;  

试析上海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适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