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理论基础论文,民族传统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融入全球文化,与国际“接轨”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就必须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返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自身基础理论脆弱、学科建设迟缓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从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从危机中感悟启示,把学科建设作为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快速发展、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实验技术和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个人电脑和全球化通讯及多媒体网络,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由于各门学科本身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分化愈来愈细,学科愈来愈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传统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等交叉学科大量兴起。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综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不同学科虽然发展各不相同,或单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或多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但都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特定模式,并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学科体系结构。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进步并走上了科学发展轨道。然而,几年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基础理论还相当脆弱,在学科目录的内容体系中只出现了“武术(含气功)”这样的表述。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框架,使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仍然受到质疑。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仍然是处在混沌之中,有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然而,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考察,都无法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衰微和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人们在排除了对民族创造禀赋的质疑之后,只能把思维的焦点转向自身的理论和学科建设。
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文化“古今中西”之争的大背景下,激发了一些有民族正义感的体育界人士,展开了从“土洋体育”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争论,进而引发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并出版了一些颇有建树的著述和文章。以“科学化”为口号,一些人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武术进行整理研究,吸收并运用了一些西方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力学、卫生学的知识来说明、论证武术的健身作用和运动原理。有的理论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的礼教、娱乐和军事的附庸,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复苏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其进行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兴旺的趋势。在已发表的大量科研论文和著述中,打破了以往人们研究的局限性和传统的教育学框架,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由于起步晚,中间有断层,研究领域失衡,特别是缺乏宏观性、综合性研究,有价值的成果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没有起到显著的实质性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换,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和休闲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将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学科建设的作用将更加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东方文化优秀遗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体系的一部分,理应生动活泼地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庞大机体中去。而寻找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既是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需要。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引导的。因为,来自现实的许多困惑要求得到理论的清晰解析,许多新创造要求得到理论的有力证明,整个运动趋向也要求有比较正确的理论领引着走上开阔、通畅的轨道。没有理论的支撑,站不到制高点;视界窄狭,也就不可能放射出巨大的创造性的功能。何况,理论本身在史、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开掘和建树,对提高整个体育界的境界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科建立的基础
1992年11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收录学科的条件是“应具备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团体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问世”等。
评价角度不同,学科标准也有几许差异。有人认为,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学科。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还有人认为,学科的标准“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2]。因此,确立学科的标准必须具备3个条件:1)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有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2)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3)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形成中的新学科,需要按照学科标准尽快建立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并赋予其创新的功能。然而,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也决定了它具有不成熟的性质。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承认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但是,按照以上的几条准则来衡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学科的生长期来看,其尚处于童年时期。
3.1 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
概念体系是一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承认的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迄今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如对“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这些概念的把握还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难以进行统一话语的讨论。
由于我国体育学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在我国体育界,一些人存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其研究出发点多局限于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如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是为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区域内的优势,仅单纯从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缺少文化学上的观点论证;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出现重实用价值开发的急功近利现象,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注意力集中在对现代奥林匹克项目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比较,忽视对传统体育项目内在价值的研究,忽视对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及其文化底蕴的拓展性开发,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导致欠缺理论基础积累的深层次创新。
多年来,因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学科建设问题几经波折后始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2 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千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长期以来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主干——武术替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整体,以拳种、套路项目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性质,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且不说在目前对武术的历史渊源的挖掘、整理得不够,就武术特质而言,将其最具特色的技击格斗改变为“花拳绣腿”体操式的表演实不能代表武术本身,就更不要说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了。
目前,我国体育院(系)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
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仍然是处在混沌的迷惘的探索之中,因而需要努力在研究并确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生长点的揭示、学科发展方向的宏观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导引学科的布局调整,有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
3.3 缺乏研究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二是,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建设者们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由于研究仅局限在少数学者中开展,没有使其研究成果产生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传播,因而了解本学科的人甚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某些具体问题的局部研究、能够带来某种利益的研究,而忽视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种拆东补西“应急式”研究,终究是难以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的。因此,需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战略意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3.4 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研究队伍中有的缺乏实际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缺乏了解;有的缺乏理论修养,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不甚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知之不多,知识补充更新缓慢;有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全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缺乏一批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理论人才。由于研究人员少,群众基础差,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使得学科建设仍然是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单打一”的水平上,出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学科形成的现象。因此,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集中和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
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整体研究中还存在学科建树意识尚差,开拓创新意识不够,缺乏从宏观上对民族的传统体育实践进行应有的概括、提炼和总结等问题,致使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严重滞缓。
4、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担负着在成为体育学之下二级学科之后重建学科体系的迫切使命。从学科性质看,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民族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迁的关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等。其学科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结构、内容、变革、分类、发展等,总结、挖掘各民族体育项目,探讨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展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趋向。然而,在当前我国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自身尚未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领域上也就难免出现重叠的现象。
抽象意义上的学科,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成系列的知识领域[3]。在这种意义上,学科的形成也就在于它成功地界定了自身的研究边界,并规定了本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如今,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技术或方法上获取营养,形成学科发展的动力。民族传统体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保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色,需要对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活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能简单地以传统文化来替代,要从世界的高度,从整个人类实践的高度来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传统的单一封闭的学科格局已成为桎梏,学科调整势在必行。
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到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既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当代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于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学上的依据,大大强化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能力,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起点和研究水平,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区别于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又有别于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学科,两者的长处都被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做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会是无从谈起,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会倒塌。当然,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又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有类型、有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所面对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不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时,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出发,探寻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对的实践。
5、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体育现象,无论是从体育学角度进行探索,还是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综合性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考察,都应加强体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只有以多学科角度透视为基础,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善,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板块。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体系、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它与民族文化、民俗、宗教、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即它的流行、传播、变异和继承的理论;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得更合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规划,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等等,这些都是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一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原先的武术学科和专业的一些遗存,其基本理论还相当缺乏和脆弱,学科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这个长期存在并严重地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的现实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具体说来,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纵向上,涉及其理论知识体系与体育科学体系的主要理论领域的关系;横向上,涉及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区别,需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是立足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则是从其学科内部基本理论出发的;文化种族上,涉及的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文化与其他种族和文化的互动;学科上,研究应是开放的,研究的方法应是交叉的或跨学科的,不必也不应该是某一特定的、专门学科的专利。概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应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总结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况与问题、挑战与对策、优势与不足、理论范式与视野方法、资源配置与整合、学术规范与评估体系等一系列框架性问题的理论课题。
美国学者在创建体育人类学时,全面引进了人类学的理论模型,其中,有解释(explanatory)模型和说明(intexpretive)模型。解释模型是一种提出因果关系的明确的“科学”模型;而说明模型为观察者理解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不同的视点[4]。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理论说明模型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5]和建立理论模型的构想,并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提出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相对论是认识不同体育形态、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指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化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的关键是理论创新。
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体系,然而,任何学科的方法的选择都不是任意和无限的。作为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合目的性的方法来支持,就有可能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而其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方法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如利用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成果,拓展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层次探索,以求更深层、更准确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要依恃于一个哲学体系,要从这个体系中撷取一个或几个基本概念或范畴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要在广泛深入地观察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事实充实丰富这些概念和范畴,并对这些概念与范畴的运动进行逻辑的推演,以便得出相应的结论。所谓哲学的方法,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种时间空间形式,看成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演化的实在,从而用这种观念去看待、分析、评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无疑,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借鉴这种方法。
学科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的混沌统一到专业的精细分化过程之后,各门学科之间已呈现出日益交叉、渗透、融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知识领域整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且,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不仅局限于同门类、跨门类学科之间,且其渗透、交叉和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也加大加快,知识结合的方向由单一线性走向多维非线性,形成立体网络的学科发展格局。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人文科学,也是交叉性、边缘性科学。对于人文科学来讲,它所面对的是包括主体在内的作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人的总体。因为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所以,在方法上主体便可以直接融入对象中去体验,而不必也不可能置身于对象之外,做纯粹客观的观察或调查。对于自然科学来讲,它面对的是各种外在于主体的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证明的;对于社会科学来讲,需要的是调查、统计、综合分析,因为,它面对的是外在于主体的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虽然也有规律,但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类的长久的生活实践来体现的,难以用直接的观察去把握,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样需要观察、实验、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都需返回到主体自身,经过主体的体验去验证。当然,在方法上的这种简略区分是相对的,更何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分类形成时间不久,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这本来不够严格的界限日渐淡化。
今天,文化人类学把目光投向体育,正好担当了在体育学下属的学科建设最为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体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从体质和文化诸方面来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的学科[6]。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和处理不同种族、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的观点,为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学科、学科群具有一定体系,而且学科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同样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建设的整体与局部、规划与实施都有一个特定的关系,应该按层次分解,分阶段落实。
由于与人、社会和自然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广采博收,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民族传统体育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狭隘思维模式,要把学科建设置于广阔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全新的思路去建设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加强各门学科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之间的通力协作,共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运作方式。
6、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调节性,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严峻形势面前,我们须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贫困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