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igh Performance Fairness Algorithm for Resilient Packet Ring(论文文献综述)
金建南[1](2012)在《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有线电视技术飞速发展,IP技术因其成本低、通用性好、使用便捷等特点而在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中被广泛应用。有线电视业的整合及联合发展使得基于IP的干线传输成为广电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不同的网络,IP传输有多种技术实现方式。MSTP由于可靠安全的传输特性而在电信系统的长途干线、城域网以及广电系统的骨干传输网上广泛使用。构建在MSTP上的RPR over MSTP凭借广播级的传送质量、对组播单播等多种IP传输模式的良好支持性及对传输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在数字电视的干线传输上广泛应用。本论文以华数数字公司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全省干线传输项目为契机,重点研究了RPR over MSTP技术在广电干线传输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主要研究基于IP技术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技术。首先对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进行分析,针对几种MSTP上的IP传输技术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了MSTP上的RPR技术,包括RPR over MSTP的技术架构,保护机制,带宽公平算法,空间复用技术;分析说明该技术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2.通过对华数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测试运行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RPR over MSTP技术适合基于IP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的观点。3.本文还对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业务类型的规划、拓扑的设计、节点优先的权重设计以及用IGMP Snooping来实现组播等。这些技术要点的总结有助于帮助RPR技术有效融合到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很好地为广电网络整合服务。这对各地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有较好的借鉴意义。4.本文最后还对RPR over MSTP在863计划NGB试验床浙江段试验及杭州市网中的应用做了对比研究,对在广电有线接入网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该技术应用的趋势。
李长礼,吴绍琪[2](2011)在《一种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实现方案》文中指出弹性分组环技术是一种融合了SDH和以太网技术优势的新型媒体访问控制(MAC层)技术。弹性分组环兼具以太网的经济性、易扩展性和SDH的快速保护倒换、传输可靠特性,同时拥有空间复用、带宽动态分配、支持业务分级、公平算法控制等特性,在城域网方面拥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出现背景、基本技术原理和关键技术,针对城域网范围的工业控制网络,给出一种简单经济灵活的弹性分组环技术实现方案,并对一些关键模块的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兆佩,张勇[3](2011)在《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弹性分组环技术的特点,结合实例介绍了利用RPR over SDH技术组建IP网在增强网络的可靠性、提高SDH带宽利用率方面的优势,为利用SDH传输通道组建高可靠广域网提供思路和参考。
王姣侠[4](2009)在《基于弹性分组环技术的企业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可靠、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煤炭行业的迫切需求。而目前的企业城域网组网技术如SDH、以太网等呈现出了技术复杂、服务质量低、可靠性差、带宽管理能力弱等缺点,弹性分组环技术融合了以太网和SDH技术的优点,并具有网络拓扑自动发现、环路带宽共享、公平分配、故障自愈等技术优势,为煤炭企业的数据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用RPR技术来构建煤炭企业网。首先从煤炭企业的网络现状、业务发展情况出发,研究和分析了RPR技术原理;归纳了RPR技术构建企业网的三种方案,研究和提出了最适合煤炭企业的方案;运用RPR技术设计了RPR传输加集中式路由的企业网及多业务运转和独立专用网的解决方案;并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平煤集团)企业网为例,实现了煤炭企业多业务应用、带宽管理、50ms环保护、独立专用网通道、强大路由等煤炭企业网构建,满足了煤炭企业对企业网的业务和功能需求。经过测试,验证了本方案在平顶山煤业集团企业网中的成功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能力,较强的传输能力、路由能力和可靠性,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稳定、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为煤炭企业的企业发展和安全生产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RPR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不过本论文只是对RPR的一种组网方案进行了研究,要想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RPR,还需对其他的组网方案及实现进行研究。相信随着RPR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前进和相关产品的不断完善,RPR技术在煤炭行业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王嵚[5](2010)在《ORPR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RPR网络作为一种MAN的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RPR环中,传输使用光域技术,但是节点对分组的处理都在电域完成(这里为了与光域处理的ORPR相区别,简称为ERPR).然而,由于电域处理固有的速率局限和频繁的光/电/光转换,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也影响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将全光分组交换技术引入这种网络,利用光缓存代替电缓存,就构成了全光弹性分组交换环网ORPR。ORPR直接在光域处理转发数据,不需要对包的净负荷进行光电光转换,净负荷可以以高于帧头数倍的速率传输,因此简化了节点结构,显着降低了节点的工作负载,提高了系统吞吐量,是一种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全光包交换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ORPR网络节点结构,对该结构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如引入光缓存后系统通信性能的变化,光分组的组装机制,MAC层的公平性协议,以及对ORPR网络时延,吞吐量等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具体来说,本文的工作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深入分析了RPR和全光分组交换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ORPR节点结构,定义了ORPR网络分层结构和协议,分析了数据传输层和控制层的关键技术,指出了该ORPR结构相对于ERPR的优点以及ORPR和ERPR在网络调度,公平性算法等存在的差异。2全面研究了在光弹性分组环(ORPR)节点中,使用光纤环路缓存器作为光缓存器时,缓存器容量和光纤环的环长对通信报文丢失率的影响,给出了相关的解析公式,指出由于光纤环路缓存器引入的附加业务强度,造成了ORPR节点报文丢失率等通信性能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光缓存的精细度概念,指出缓存精细度和缓存容量共同决定系统的报文丢失概率,得到了最佳缓存精细度的值,它与缓存容量大小基本无关,而与数据流业务强度有关3在深入分析ORPR网络流量成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ORPR网络的基于控制发送时间的光分组组装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的算法结构。该算法在混合门限组装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控制分组发送间隔的参数,使得光分组单位时间内流量的突发性被平滑,同时可以保证ORPR网络的QoS性能,适合于使用容量有限光缓存的ORPR网络。同时,新算法通过对分组发送间隔的调整,使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组装时延的概率分布基本相同。在ORPR中,平均组装时延的稳定对ORPR网络的QoS性能和公平性调度有着重要意义,而发送时机的合理选择,可以保证ORPR网络的QoS性能以及公平性。4详细分析了ORPR环中报文端对端时延的组成,导出了在ORPR节点使用光纤环路缓存器做为转发缓存器时不同业务等级分组的端对端平均等待时延的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分析了该时延与节点上路流量的业务量强度以及光纤环路缓存器的环长之间的关系。对ORPR节点光分组平均组装时延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使得ORPR网络中的光分组平均组装时延相对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证ORPR网络的调度要求。5深入研究了ORPR网络中的公平性准则,提出一种适合ORPR网络的前摄性公平性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实现方案。该算法针对ORPR节点中光缓存容量较小的特点,提出了分组在节点转发的调度方案;通过一个在环中和发送数据流相反的方向循环流动的速率控制帧,将各个节点的速率信息分布在整个ORPR网络上,从而实现共享某链路的各个数据流公平的分配带宽资源,能够实现整个ORPR环网的公平性与高的链路带宽利用率。该算法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不使用传统的缓冲器占有量监测来调节速率,其前摄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各个数据流流量在发送时就受到控制,从而使该数据流在途径环中节点和链路时,不会发生拥塞现象,因此适合于缓存容量相对缺乏的ORPR网络。
史晓飞[6](2009)在《MSTP中弹性分组环MAC数据通路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与业务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电信网上传输IP数据成为必然,于是人们提出了下一代电信网(NGN,Next GenerationNetwork)这个概念。下一代电信网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网络架构,是纯IP的智能网络。基于弹性分组环(RPR,Resilient Packet Ring)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Mulli-ServiceTransport Platform)在“城市信息港”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城域传送网的主流技术。RPR是IEEE为在环形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包传输而提出的一种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MAC,Media Access Control),其提出及不断完善是受市场需求推动的,因此,RPR出现伊始便受到运营商以及研发人员的广泛重视。在很短的时间内,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成立相关工作组进行标准化工作,并将多个厂家设备互通作为一个重要议程。RPR的基本数据单元是RPR数据帧,还为实现网络管理、公平算法以及速率同步定义了控制帧、公平帧以及空闲帧。RPR环由顺时针、逆时针两个传输方向环组成,顺时针的环称为外环,逆时针的环称为内环。双环拓扑赋予了RPR更强的鲁棒性,由双环结构提供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弹性”,这是RPR的一个重要目标;RPR通过对业务流量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流量采用不同的带宽分配方式,以此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这是RPR的一个重要特点;RPR的带宽公平调度为每个节点提供最大的带宽,防止个别节点发生带宽饥饿和节点阻塞,实现带宽公平调度的核心是公平算法,这是RPR的另一个特点。RPR能够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无缝结合,为多业务交换提供优化网络资源利用和流量性能,同时能够促进网络运行稳定性的流量工程。根据IEEE 802.17标准,通过对RPR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帧的数据封装格式、环形拓扑结构、网络性能要求以及网络故障恢复保护的分析,结合网络节点实际工作需求与当前的实验条件,确定本文的设计方案。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弹性分组环MAC数据通路设计方案,该方案将RPR MAC数据通路划分为数据接入、数据接收过滤以及数据发送三个部分。其中,数据接入进行数据上环操作,是把从其他接口转发过来的数据插入到RPR环的数据流中。数据接入过滤进行数据下环和过环操作,也就是节点设备将帧从RPR环的数据流中接收数据并交给节点上层做相应处理;数据发送模块需要完成的是将待发的数据在各种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送出去。整个设计过程中结合链路速率同步、节点速率控制和流量公平控制等功能,从而完成RPR节点的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数据处理的设计。系统中多次用到队列技术、总线技术和并行CRC技术。本系统采用可综合的Verilog HDL完成设计,并且使用C/C++对部分功能进行了建模、使用SystemVerilog对部分模块进行了验证。本设计的开发平台采用Xilinx的集成软件环境(ISE,Integrated Software Environment),硬件平台采用该公司的Spartan3E XC3S500E,最终完成了电路的功能仿真、时序仿真、逻辑综合、静态时序分析,并在硬件平台上对接收控制、发送控制、信号检测、并行CRC等模块进行了FPGA验证。实验结果证明符合相应协议以及实际组网对节点设备的性能要求。
颜莉萍[7](2007)在《弹性分组环关键技术研究及其MA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RPR)融合了以太网的经济性、灵活性以及SDH的可靠性以及对服务质量严格保障等特点,能在光环网上优化数据业务传输的同时有效支持实时业务,是一种全新的下一代城域网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RPR MAC控制协议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公平性算法及智能保护倒换算法的研究与改进,设计实现了具有国内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RPR MAC专用集成电路MXRPR01-7,该集成电路的设计对我国高速信息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的成果和结论有:1.深入研究分析协议中定义的公平性算法,针对其在带宽分配算法中存在的缺陷、非平衡流下算法的局限性以及绕回保护倒换下算法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易于硬件实现的公平性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表明,该算法解决了现有算法中上述缺陷,性能稳定,硬件实现代价小。2.弹性分组环协议中所定义源路由保护倒换倒换速度慢,丢包率高;绕回保护倒换非最佳路由,带宽利用率低;此外,弹性分组环协议视所有的链路故障均为双向链路故障,导致单向链路故障时环路具有不必要的链路带宽损失;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入研究分析弹性分组环两种智能保护倒换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智能保护倒换方案,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高速、低丢包率、高带宽利用率的智能保护倒换,且在单向链路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最大的环路带宽利用率。3.在深入分析研究弹性分组环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RPR MAC专用集成电路的最终电路设计方案,并对一些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完成了芯片的最终电路设计;利用多机通讯原理设计并实现了芯片的软件验证系统,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模块在FPGA系统验证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站点、大容量信号的实时监测问题;提出芯片样片测试方案,设计了样片测试系统;完成了芯片的系统级功能仿真、综合、后仿真、功能测试矢量生成和样片测试工作,成功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RPR MAC专用芯片MXRPR01-7,填补了国内空白。
王兆佩,张勇[8](2007)在《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现有SDH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IP广域网的最佳方案是引入弹性分组环技术,将IP数据业务与SDH传输通道完美地适配起来。文章分析了弹性分组环技术的特点,结合实例介绍了利用RPR over SDH技术组建IP网在增强网络的可靠性、提高SDH带宽利用率方面的优势,为利用SDH传输通道组建高可靠广域网提供思路和参考。
刘俊景,蒋华,梁桂英[9](2006)在《RPR中一种高性能公平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应用于弹性分组环(RPR)的公平算法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公平算法—HP-fa(HighPerformance-fairnessalgorithm),并对此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带宽利用率高、收敛迅速,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环网的公平。
李靖[10](2006)在《MSR/RPR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以太网、SDH和DWDM技术的飞速发展,接入网容量和骨干网容量的大幅度提升逐渐使得城域网成为网络瓶颈之一,实现综合接入多业务的城域网技术日益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科技基金项目“城域网多业务环MSR支路业务传送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弹性分组环RPR及基于RPR的多业务环MSR的关键技术、仿真性能评估及其功能扩展。论文在简述RPR和MS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基于OPNET网络仿真软件的RPR/MSR性能评估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并在不同网络配置下对RPR和MSR over RPR的混合业务传送性能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论文还提出了RPR和MSR的功能扩展及改进建议,包括RPR/MSR多环互连机制、MSR支路保护机制的改进和TCE混合支路传送方案等。论文工作为RPR/MSR技术的发展及其实际网络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High Performance Fairness Algorithm for Resilient Packet R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gh Performance Fairness Algorithm for Resilient Packet Ring(论文提纲范文)
(1)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解析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STP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1.2.1 SDH概述 |
1.2.2 MSTP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 |
1.3 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 |
1.3.1 传统有线数字电视的组成 |
1.3.2 基于IP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
1.3.3 有线数字电视的干线传输技术 |
1.4 MSTP上几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技术的比较 |
1.5 RPR over MSTP 的发展及概念 |
1.5.1 RPR的发展及其概念 |
1.5.2 RPR over MSTP的技术实现 |
1.6 项目来源 |
1.7 本论文结构 |
第2章 RPR over MSTP 技术综述 |
2.1 RPR 技术特征 |
2.1.1 RPR的基本原理 |
2.1.2 RPR的拓扑结构及空间复用 |
2.1.3 RPR的帧结构 |
2.1.4 拓扑自动发现 |
2.1.5 三种业务类型 |
2.1.6 广播、组播和单播的实现 |
2.2 RPR带宽的公平算法 |
2.3 RPR保护机制 |
2.3.1 Steering转向保护 |
2.3.2 Wrapping环回保护 |
2.3.3 Wrap and Steering保护方式 |
2.3.4 几种保护方式比较 |
2.4 RPR 的带宽利用率分析 |
2.5 RPR over MSTP |
2.5.1 具体架构 |
2.5.2 MSTP上的RPR环结构及实现机制 |
2.6 RPR over MSTP 技术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数数字电视信号全省传输项目分析研究 |
3.1 项目需求 |
3.1.1 组播节目 |
3.1.2 交互信号单播 |
3.1.3 异地备份信号 |
3.2 承载网络现状及技术选型 |
3.2.1 网络拓扑 |
3.2.2 网络功能与作用 |
3.2.3 技术选型 |
3.3 具体设备介绍 |
3.3.1 OSN7500/3500 设备 |
3.3.2 RPR单板工作原理 |
3.4 设计方案 |
3.4.1 网络拓扑 |
3.4.2 节点设备参数配置 |
3.4.3 业务分类及带宽配置 |
3.5 项目实施 |
3.5.1 网管配置 |
3.5.2 业务分类的实现 |
3.5.3 保护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RPR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技术融合测试与分析 |
4.1 项目实现的应用分析 |
4.1.1 实现数字电视信源调度 |
4.1.2 数字电视前端信源备份 |
4.1.3 CMMB组播及高清轮播 |
4.1.4 点播业务传输 |
4.2 RPR相关功能测试 |
4.2.1 测试环境及配置 |
4.2.2 Latency时延指标测试 |
4.2.3 拓扑更新功能测试 |
4.2.4 空间复用功能测试 |
4.2.5 链路故障保护测试 |
4.2.6 节点故障保护测试 |
4.2.7 业务优先级功能测试 |
4.3 运行实时数据的分析 |
4.3.1 RMON远程监控 |
4.3.2 RMON数据分析 |
4.4 RPR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技术融合分析 |
4.4.1 保护机制的协调 |
4.4.2 业务类型的选择 |
4.4.3 拓扑的设计 |
4.4.4 节点优先的加权 |
4.4.5 IGMP Snooping 实现组播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应用案例分析 |
5.1 试验床浙江段干线链路上的应用 |
5.1.1 基本任务 |
5.1.2 RPR网络规划设计 |
5.1.3 试验床链路运行情况 |
5.2 在广电本地传输网的应用案例 |
5.2.1 网络拓扑 |
5.2.2 业务规划 |
5.2.3 以RPR+IP实现交互服务集中化管理 |
5.3 RPR over MSTP技术网络应用的下移趋势 |
5.3.1 NGB的发展 |
5.3.2 RPR应用的下移趋势 |
5.3.3 接入网应用的技术方案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一种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弹性组换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 |
1.1 RPR的总体结构模型 |
1.2 RPR的关键技术 |
1.2.1 双环拓扑结构 |
1.2.2 严格的业务分级 |
1.2.3 空间复用技术 |
1.2.4 公平算法 |
1.2.5 快速保护倒换机制 |
1.2.6 拓扑发现 |
1.2.7 典型帧类型 |
2 一种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案 |
2.1 节点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 主要模块的实现方案 |
2.2.1 物理融合子层 |
2.2.2 队列技术 |
2.2.3 公平算法模块 |
2.2.4 快速保护切换机制 |
2.2.5 拓扑发现机制 |
3 总结 |
(4)基于弹性分组环技术的企业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RPR技术原理 |
2.1 RPR标准进程 |
2.2 RPR技术特点 |
2.3 RPR城域网组网特点 |
2.4 RPR产品及技术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型煤炭企业传输网需求分析及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煤炭企业信息网特点 |
3.1.2 功能需求 |
3.1.3 业务需求 |
3.2 方案设计 |
3.2.1 RPR传输+集中式路由的整体架构设计 |
3.2.2 RPR传输层设计 |
3.2.3 集中式路由层设计 |
3.2.4 多业务部署平台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PR的平煤集团企业传输网的实现 |
4.1 平煤信息网络现状 |
4.2 RPR传输层的实现 |
4.3 集中式路由层的实现 |
4.4 平煤集团多业务部署 |
4.4.1 财务管理系统 |
4.4.2 办公自动化OA系统 |
4.4.3 企业网站业务 |
4.4.4 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 |
4.4.5 视频应用 |
4.4.6 医疗保险系统 |
4.4.7 IP电话 |
4.4.8 宽带因特网接入服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及运行效果 |
5.1 测试 |
5.2 测试结论 |
5.3 业务应用效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ORPR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弹性分组环(RPR) |
1.2.1 RPR网络结构 |
1.2.2 RPR的主要技术特点 |
1.3 光分组交换网络 |
1.3.1 概念和内涵 |
1.3.2 主要技术特点 |
1.3.2.1 分组的竞争 |
1.3.2.2 光分组格式及组装技术 |
1.3.2.3 协议 |
1.4 ORPR网络及其关键技术 |
1.4.1 全光缓存器 |
1.4.2 ORPR节点结构 |
1.4.3 全光分组组装 |
1.4.4 网络时延和QoS |
1.4.5 公平性调度 |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ORPR节点结构研究 |
1.5.2 光缓存器对ORPR节点丢包率的影响 |
1.5.3 ORPR节点光分组组装机制研究 |
1.5.4 ORPR时延分析 |
1.5.5 ORPR公平性算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2 ORPR节点模型 |
2.1 引言 |
2.2 全光缓存器 |
2.2.1 全光缓存器的发展 |
2.2.2 延迟线+光开关结构全光缓存器 |
2.2.3 DLOB全光缓存器 |
2.3 基于全光缓存器的ORPR模型 |
2.3.1 基于全光缓存器的ORPR节点结构 |
2.3.2 ORPR节点数据传输层 |
2.3.3 ORPR节点MAC控制层 |
2.3.4 ORPR帧结构 |
2.4 ORPR节点性能的研究 |
2.4.1 ORPR节点仿真模型建立 |
2.4.2 泊松模型下ORPR节点通信信能的研究 |
2.4.3 自相似业务模型下ORPR节点通信信能的研究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ORPR节点光分组组装机制 |
3.1 引言 |
3.2 ORPR节点的光分组组装单元 |
3.3 传统光分组组装算法及性能分析 |
3.4 一种新的ORPR节点光分组组装算法 |
3.4.1 算法实现 |
3.4.2 算法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ORPR的端对端时延分析 |
4.1 引言 |
4.2 ORPR网络端对端时延的组成 |
4.3 ORPR的业务等级分类 |
4.4 ORPR节点平均等待时延分析 |
4.4.1 ORPR节点平均等待时延求解 |
4.4.2 ORPR节点接入时延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ORPR公平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ORPR协议公平性 |
5.3 ORPR公平性评价准则 |
5.3.1 ORPR流传送速率公平性评价准则 |
5.3.2 ORPR典型流量场景 |
5.3.3 ORPR流传送速率的公平性评价指标 |
5.4 ORPR协议公平性算法设计 |
5.4.1 全局公平机制和链路公平机制 |
5.4.2 ORPR公平性控制机制 |
5.4.3 ORPR协议公平性算法实现和分析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缩写词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MSTP中弹性分组环MAC数据通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RPR技术的背景与现状 |
1.2 SoC与NoC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1.1 分析技术目标 |
2.1.2 EDA设计方法 |
2.1.3 设计定位 |
2.2 开发板与工具介绍 |
2.2.1 开发板介绍 |
2.2.2 工具介绍 |
2.3 脚本语言Tcl/Tk介绍 |
第三章 RPR技术 |
3.1 RPR的MAC参考模型和帧结构 |
3.1.1 MAC参考模型及环结构 |
3.1.1.1 MAC参考模型 |
3.1.1.2 环结构 |
3.1.2 RPR业务类型 |
3.1.3 RPR帧 |
3.1.3.1 环控制 |
3.1.3.2 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 |
3.1.3.3 帧校验序列 |
3.1.3.4 扩展环控制和首部CRC |
3.1.3.5 净负荷 |
3.1.4 MPLS介绍 |
3.2 MAC数据通路 |
3.2.1 数据通路结构 |
3.2.1.1 添加通路 |
3.2.1.2 转发通路 |
3.2.2 速率同步与速率控制 |
3.2.2.1 发送速率同步 |
3.2.2.2 速率控制 |
3.3 RPR公平算法 |
3.3.1 RPR的公平性目标 |
3.3.2 CQMA公平算法 |
3.3.3 RPR的标准公平算法 |
3.4 RPR的拓扑、保护和管理 |
3.4.1 网络拓扑结构 |
3.4.1.1 拓扑发现消息 |
3.4.1.2 环拓扑发现算法 |
3.4.2 RPR的网络保护 |
3.4.2.1 定向保护 |
3.4.2.2 环回保护 |
3.4.3 RPR的网络管理 |
第四章 RPR数据通路设计 |
4.1 RPR的系统组成 |
4.2 接入模块的设计 |
4.2.1 数据接入过程 |
4.2.2 RPR成帧电路的设计 |
4.2.3 成帧控制器的设计 |
4.2.4 CRC电路的设计与优化 |
4.3 接收过滤模块的设计 |
4.3.1 数据接收过滤 |
4.3.2 RPR检测模块设计 |
4.3.3 RPR解帧电路设计 |
4.4 数据发送模块的设计 |
4.4.1 发送控制模块设计 |
4.4.2 MAC调节器的设计 |
4.4.2.1 空闲帧调节器的设计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弹性分组环关键技术研究及其MA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1.1 城域网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城域网的特征 |
1.2 现有的一些城域网技术 |
1.2.1 基于SDH 的MSTP 技术 |
1.2.2 城域以太网技术 |
1.2.3 WDM 技术 |
1.3 弹性分组环技术 |
1.3.1 弹性分组环技术的提出 |
1.3.2 协议分层和拓扑结构 |
1.3.3 帧格式 |
1.3.4 业务类型 |
1.3.5 分组交换结构 |
1.3.6 MAC 队列结构 |
1.3.7 弹性分组环MAC 关键技术 |
1.3.8 弹性分组环特点总结 |
1.4 弹性分组环技术发展历程 |
1.4.1 弹性分组环标准化进程 |
1.4.2 弹性分组环产业化进程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贡献 |
第2章 弹性分组环MAC 公平性研究 |
2.1 RPR 公平性算法介绍 |
2.1.1 RPR 公平性评价准则 |
2.1.2 RPR 公平性算法工作机理 |
2.1.3 RPR 公平性算法实现 |
2.2 RPR 公平性算法问题分析 |
2.2.1 非平衡流下算法的局限性 |
2.2.2 绕回保护倒换时公平性算法的问题 |
2.3 一种易于硬件实现的改进公平性算法(LEMFR 算法) |
2.3.1 非平衡流下速率振荡问题分析 |
2.3.2 绕回保护倒换下公平性算法问题分析 |
2.3.3 现有的一些改进公平性算法 |
2.3.4 LEMFR 算法 |
2.3.5 仿真验证 |
2.3.6 LEMFR 算法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弹性分组环保护倒换研究 |
3.1 弹性分组环保护倒换概述 |
3.1.1 绕回保护倒换 |
3.1.2 源路由保护倒换 |
3.1.3 RPR 保护倒换协议存在的问题 |
3.1.4 RPR 保护倒换性能研究现状 |
3.2 单向链路故障下的改进源路由保护倒换 |
3.2.1 改进的源路由保护倒换方案 |
3.2.2 理论分析 |
3.2.3 仿真验证 |
3.3 集成保护倒换 |
3.3.1 方案简述和问题分析 |
3.3.2 集成保护倒换路由算法及倒换方案 |
3.3.3 仿真验证 |
3.3.4 集成倒换方案适用性 |
3.4 小结 |
第4章 弹性分组环MAC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 |
4.1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概述 |
4.2 RPR MAC 专用芯片概述 |
4.2.1 芯片概述 |
4.2.2 芯片总体设计方案 |
4.3 RPR MAC 专用芯片设计 |
4.3.1 物理层接口 |
4.3.2 客户端接口 |
4.3.3 外部转发缓存接口 |
4.3.4 环路数据判决模块 |
4.3.5 本地业务整形调度控制模块 |
4.3.6 前传调度模块 |
4.3.7 RPR 公平性操作模块 |
4.3.8 拓扑保护控制模块 |
4.3.9 其他接口和模块 |
4.3.10 节点数据同步处理 |
4.4 芯片设计难点及主要参数设计 |
4.4.1 芯片水线流控机制设计 |
4.4.2 基于动态堆栈的异步FIFO |
4.4.3 整形器整形参数的计算 |
4.4.4 芯片内/外部缓存容量设计 |
4.4.5 复位电路设计 |
4.5 RPR MAC 专用芯片仿真与验证 |
4.5.1 功能仿真与验证中的难点 |
4.5.2 RPR MAC 芯片功能仿真 |
4.5.3 RPR MAC 芯片FPGA 验证 |
4.6 RPR MAC 专用芯片实现 |
4.6.1 RPR MAC 芯片后端设计 |
4.6.2 MXRPR01-7 芯片特征参数 |
4.6.3 RPR MAC 芯片样片功能测试 |
4.6.4 RPR MAC 专用芯片的应用 |
4.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RPR的技术特点 |
(1) 环形结构 |
(2) 高效的数据包处理能力 |
(3) 业务等级分类及支持TDM业务支持 |
(4) 空间重用机制 |
(5) 带宽动态共享 |
(6) 较好的带宽公平机制和拥塞控制机制 |
(7) 快速业务保护能力 |
(8) 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与更新 |
(9) 灵活的环路带宽管理和业务配置 |
(10) 物理承载方式多样 |
2 RPR over SDH组网应用实例 |
(1) 需求分析 |
(2) 组网方案 |
(3) 方案实施及实用效果 |
3 结束语 |
(10)MSR/RPR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RPR和MSR的标准化和研究现状 |
1.2.2 RPR和MSR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弹性分组环RPR和多业务环MSR技术 |
2.1 弹性分组环RPR技术 |
2.1.1 RPR协议栈 |
2.1.2 RPR MAC层组帧格式 |
2.1.3 RPR MAC层工作机制 |
2.1.4 RPR物理层原理 |
2.1.5 RPR over SDH保护机制 |
2.2 多业务环MSR技术 |
2.2.1 MSR协议栈 |
2.2.2 XP层组帧格式 |
2.2.3 XP层工作机制 |
2.3 RPR/MSR组网应用 |
第三章 RPR和MSR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OPNET软件简介 |
3.2 MSR/RPR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
3.2.1 网络模型 |
3.2.2 结点模型 |
3.2.3 进程模型 |
3.2.4 分组模型 |
3.2.5 链路模型 |
3.3 MSR/RPR仿真目标及场景设计 |
第四章 RPR和MSR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 RPR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
4.1.1 各类业务同时递增 |
4.1.2 不同预留带宽 |
4.2 不同物理层/不同封装协议 |
4.3 MSR支路保护仿真研究 |
4.3.1 业务呈均匀分布 |
4.3.2 业务呈热点分布 |
第五章 RPR和MSR功能扩展研究 |
5.1 RPR多环互连机制研究 |
5.1.1 RPR多环互连机制 |
5.1.2 RPR多环互连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3 MSR多环互连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 MSR支路保护倒换原理及改进 |
5.2.1 MSR支路保护倒换原理 |
5.2.2 MSR支路保护倒换的改进 |
5.3 TCE混合支路传送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四、High Performance Fairness Algorithm for Resilient Packet Ring(论文参考文献)
- [1]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D]. 金建南.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2]一种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实现方案[J]. 李长礼,吴绍琪. 微型电脑应用, 2011(08)
- [3]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A]. 王兆佩,张勇. 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二届优秀论文汇编, 2011
- [4]基于弹性分组环技术的企业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D]. 王姣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5]ORPR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D]. 王嵚.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6]MSTP中弹性分组环MAC数据通路的设计[D]. 史晓飞. 山东大学, 2009(05)
- [7]弹性分组环关键技术研究及其MA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D]. 颜莉萍. 清华大学, 2007(08)
- [8]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J]. 王兆佩,张勇. 电力系统通信, 2007(03)
- [9]RPR中一种高性能公平算法的研究[J]. 刘俊景,蒋华,梁桂英. 光子技术, 2006(03)
- [10]MSR/RPR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李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