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颜色词汇的修辞造词义论文_段绪

汉语颜色词汇的修辞造词义论文_段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颜色词汇是现代汉语言中使用者们用来形容描绘各种色彩的词。前人在于总结汉语现有的颜色词汇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对颜色词汇的研究在方法、视角方面也有显著成就,而在颜色词汇的修辞造词中谈得不多。汉语发展至今有着极为丰富的颜色词汇,这些词汇由单音词、双音节词组成,又在后来的发展中扩展成为数不尽的美丽的词组。

关键词:颜色词汇;词汇发展演变;修辞造词

1.颜色词汇

“色彩”即颜色。在中国古代“颜色”的意义与今天“颜色”的意义却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是用来指面色。比如《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在“和颜悦色”中,用“和”、“悦”表示和蔼喜悦来修饰人的面部“颜”、“色”,由此可见“颜色”最初指的是人的面色,而不是万物的色彩。发展到了唐朝,“颜色”便有了形容自然界万物色彩的含义。例如:

单音节词:红、橙、黄、绿

双音节词:豆青、水红、土黄

词组:石榴红、鸭卵青、吊钟花红、芍药羹红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单音节颜色词汇都由单音节名词发展而来,且最初不是用来形容表示颜色的。例如:“翠”是青羽鸟雀;“棕”是棕榈叶鞘的纤维;“蓝”指用来染青的草;“碧”是极美的青石;“黛”是指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描画眉毛的;“灰”是火焰熄灭后继续自燃的余烬。这些词之前皆是充当指称某种事物的名词的角色,后来借指用来表示该事物的颜色即变成了颜色词。接下来便讨论修辞造词在颜色词汇发展演变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2.颜色词汇的发展演变

根据颜色词汇发展进程中所借助的修辞手法,将修辞造词分为:比喻造词;仿拟造词;通感造词等。

2.1比喻造词

比喻,修辞学论著一般定义为“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作“本体”,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词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某种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颜色词汇中“喻体”和“本体”的出现情况有两种:两者都出现和仅喻体出现。

㈠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两者都出现的情况下,结构一般是“事物名词构词语素”后加上“单音节颜色词”形式。前者构词语素是喻体,后者颜色词是本体,含有着“像……那样”的意思。这些组合过的颜色词汇都是由明喻凝缩成的,构词语素之间的意义上的互相联系,也就和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一样,即用事物的具体颜色来比喻新的色相。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此形式的颜色词汇。例如:

柳黄、柳绿、豆青、松柏绿、竹青

经过扩展后的此类颜色词,它们的所指色彩就十分明显了。如:“火红”就是“像火一般的红色”;“石榴红”就是“像石榴那般的鲜红色”。

㈡仅喻体出现

不出现本体而只出现喻体的颜色词汇,结构一般是“事物名词构词语素”后加上语素“色”形式。这类颜色词汇与本体喻体都出现的颜色词不同,通过只出现喻体来表达描述一种颜色,却也一看便知其颜色,比如:古铜色,即“像古铜肌肤般的颜色”。在现代汉语中,此类词亦大量存在。如:

松花色、樱草色、樱桃色、秋香色

在这类颜色词汇中,本体未出现,与一类相比形象性稍弱一点,但是它们表达颜色色相的能力都是相同的。

2.2仿词造词

仿词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言语格式,临时新创一一种说法的修辞手法。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叫“仿化”,还包括仿句和仿调,在颜色词汇的仿词造词中不会涉及仿句和仿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仿词是在现有颜色词汇基础上进行仿造,通过更换现有词汇的部分语素来构成,在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颜色词汇近似的特点,在表达颜色的词汇内容上又产生新意。在现代汉语颜色词汇中,存在着以仿拟方式新造出的颜色词汇,例如:“大红”、“大紫”。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ABB”式的颜色词汇(A指单音节颜色词汇,如:黑、白、红、绿等;BB指一些重叠词缀,如:油油、闪闪、亮亮等。)如:

绿油油、黑黢黢、蓝瓦瓦、黄焦焦、红扑扑

2.3通感造词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人们把它称之为“通感”。它“在人类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构词及词义转移功能;继而它又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因此,汉语中出现“清香”、“热闹”、“响亮”、“清脆”。“清”属于视觉类词汇,本义是水清,与表示嗅觉类词汇的“香”进行组词,构成“清香”来表示味道;同样“热闹”是肤觉与听觉接触而构造出来的表示当下情景人多声音鼎沸;“响亮”是听觉词汇用来描述声音如何,与视觉词汇沟通进行组合而成;“清脆”是视觉词汇与听觉词汇沟通而构造出来的。现代汉语中,以通感修辞方式造出的颜色词汇种类主要有三类:色觉沟通听觉、色觉沟通肤觉、色觉沟通味觉。

㈠色觉沟通听觉

在意义较抽象的单音节颜色词汇后边加上表示某种声音的后缀而构造出来的颜色词。例如:“粉嘟嘟”、“红嘟嘟”、“黑嘟嘟”、“黑隆隆”、“黑喳喳”、“黑咕隆咚”等。通过这种方式构造的颜色词,大多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带给色彩具体、形象的听觉效果。在现代汉语的颜色词汇中,只有“黑、白、红、粉”等少数的单音节颜色语素,才能够用来构成此类的颜色词汇。

㈡色觉沟通肤觉

在意义较抽象的单音节颜色词汇后边加上表示某种具体事物的语素构造出来的颜色词。“黑”、“白”、“绿”、“黄”,后接“绒”、“茵”、“茸”语素的重叠形式。例如:“黑绒绒”、“绿绒绒”、“白茸茸”、“绿茸茸”、“黄茸茸”、“绿茵茵”。还有很多相同构造方式的颜色词汇,譬如:“绿油油”、“黄巴巴”、“黄焦焦”、“灰冷冷”、“红烫烫”、“冷金”、“冷绿”、“干黄”、“枯黑”、“枯黄”、“黑不溜秋”等。

㈢色觉沟通味觉

在意义较抽象的单音节颜色词汇后边加上表示味觉的语素构造出来的颜色词,如:“黑”、“白”、“红”、“绿”、“黄”的后边加上“嫩”、“生”、“甜”等的重叠形式,构成具有口感意味的颜色词汇。例如:“翠生生”、“白生生”、“白嫩嫩”、“黄嫩嫩”、“红嫩嫩”、“黑甜甜”。另一种构词是在单音节颜色词汇后边加上表示味觉或口感的语素,会产生出“嫩白”、“嫩绿”、“嫩碧”、“嫩黄”等颜色词汇。

3.结语

总结上述,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汇的修辞造词,主要有比喻造词、仿拟造词和通感造词等。这些修辞造词法,对发展扩充现代汉语颜色词汇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比喻造词,是现代汉语颜色词大量产生的直接原因,亦可以说,这已经成为现代汉语颜色词汇的显著特征。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中,我们肉眼能够分辨出来的色彩多达4000种,若用仪器测定更可分辨200万至800万种色彩。那么,我们语言中的颜色词汇数量,是远远及不上自然界中的颜色数量的。因此,充分利用修辞造词手法不断地新创出颜色词汇,来弥补颜色词汇中的空白。

参考文献

[1]何耀宗.色彩基础,东大图书公司印行[M],1990年.

[2]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1996年.

[3]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张延成.(汉书)中的修辞造词[J].语言学刊,2000.

作者简介:段绪(1994.11-),女,四川省遂宁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作者:段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汉语颜色词汇的修辞造词义论文_段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