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熊炳杰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雅安)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步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显得极其重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条件是要搞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要遵循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规律,让受教育者清楚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最终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应有之力。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出现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提法,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决定。十九大报告表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事实上,美丽中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就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为之付出努力。高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蕴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认为“生态”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用指生物群落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后来,生态专家罗伊·莫里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为世界广泛接受和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他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认为它是一种新型文明。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节点,出现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后,是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它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而不是一种依附文明。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作了相应解释。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1。”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二)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教育人的活动,是一项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提高人们生态素质为目的,从而促进人们在实践中自觉遵守自然法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进而保护自然,推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致残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其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以提升其生态素养,最终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生态自觉,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成果融入教育实践中,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以此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尽管近些年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与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支持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政策、立法,对保险行业规范发展加以引导,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自16年以来,一再强调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支柱的功能,以及在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细过滤器过滤的海水过入脱氧塔,通过真空泵使脱氧塔形成真空,海水中的游离氧在真空条件下从海水中分离出来,使海水中氧的降低于0.01 mg/L。同时,为了提高脱氧塔的脱氧效果,在增压泵到脱氧塔的回流管线上注入脱氧剂,脱氧剂经海水稀释从脱氧塔中部均匀喷撒在塔内。为防止地层结垢在脱氧塔出口管线注入钡锶防垢剂。油田注水各项水质指标[1]要求见表1。
1.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学生只有清楚并掌握了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在生态实践中才有理论支撑,生态实践才有科学保障。 生态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应该多关注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等生态科学研究热点,提升自身生态科学知识储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也最棘手的问题。生态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包含对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观念的规范,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等。生态道德作为一种品德修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全方位地协调控制各个影响因素,创造条件培养出大学生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良好生态道德观。
(1)体验爱情,寻求精神寄托。随着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90后大学生不再像父辈们一样听从家里安排,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们离开父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为缓解心理的空虚,90后藏族大学生会选择一个学习伙伴或生活伴侣。
生态环境现状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警醒作用。当前,全球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大学生只有清楚了解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才会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迫切,从而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3.生态道德教育
2.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在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十二生肖中,狗是忠诚与温厚的化身。相较于功名利禄,狗为人们带来的欢乐与友谊更加弥足珍贵,它的形象中寄寓着信任与忠诚,以及无比强烈的道德感与伦理观。享誉全球的珐琅工艺大师Anita Porchet充分发挥创造力,在独具个人风格的演绎中鲜明展现这一生肖的文化精神内涵。借助巧夺天工的掐丝珐琅技法,她将这种动物描绘为神采奕奕的忠实伴侣,以明暗浓淡层次分明的灰白色调创造出丰富细腻、纤毫毕现的精致观感。
4.生态法制教育
根据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明系统3。”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结果,它有自己独立的属性和特征。第一,它独立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是一种依附文明。第二,它在社会文明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各文明产生影响和制约,它是各文明的生态前提,是各文明形式演化的生态基础。总而言之,生态文明是各文明发展的生态方向,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生态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系统科学的法律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红线战略,严守生态红线这条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法制教育是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里程,生态文明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在文明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
大学生是按时代要求培养出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高校学生正值青年,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正走向成熟却又不完全成熟,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在社会中的宣传作用。大学生可以向家庭成员和社区宣传自己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积极带领周边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等,帮助这部分人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带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伟大事业的建设,形成全民生态实践的时代潮流。
2.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为此,很多高校都会定期开展生态保护活动,组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社团等实践活动,直接地带动大学生这个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大学生自身也要更加自觉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学习,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将生态文明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小见大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工程。
3.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时期决定他们充满了无限可能,青年学生应该自我发掘,充分发挥这种无限可能性,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健康快速发展的路上,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的血液和力量,使生态文明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4.生态文明创新的推动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创新精神,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段,必然离不开创新,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鲜力量,应该自觉承继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文明创新向前进步。
生态文明教育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存状况,让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现状。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要加大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制的宣传力度,做好道德与法制两手工作,刚柔并济,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
(二)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
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行为先进的特殊群体,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生力军,是实现民族奋斗目标不尽的动力源泉。生态文明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1.在文明系统中的重要性
幼树修剪,有利于主枝发育,提高核桃树的长势。幼树修剪从每年8月下旬开始,秋季修剪有助于伤口愈合。修剪过程中一般将主干的高度控制在50-80 cm之间,定植当年通常不做任何修剪,只需要将主干扶正并且对顶芽进行保护即可。等到春季发芽之后,需要对顶芽进行控制,一般在5-6月进行修剪,将顶芽下部分布均匀、生长较为旺盛的5-6个嫩芽作为萌发的侧枝予以保留即可。次年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修剪,培育第二层的主枝,留2-3个主枝即可,第三年对第三层主枝进行修剪。
2.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维系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条件。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其次,生态文明会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党根据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要优化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发展理念就深刻体现出了我国发展的生态方向;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着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人民福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都需要依靠建设好生态文明来实现;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打造良好生态文化能够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文化向前迈进。总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关系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1.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公共课程教学
“Let's go find their tradition……”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竞存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张安琪正在上英语课,她头戴耳机,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电影《冰雪奇缘》的台词,手中的平板电脑同步播放着电影画面。张安琪的英语老师张玲说:“以前根本不会想到,我们的孩子上课也能用上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能像大城市的学生一样,说出这么流利的英语。”
反应结束后,体系中仍有大量的溶剂,同时由于乙酸铵的过量,造成溶剂中仍有未完全反应的氨气,如果直接对反应后的溶剂进行回收:一方面,回收结束后仍有大量残液被视作固废进行处理,明显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过量的氨气不能得到重复利用,增加了原料成本。因此,脒基化反应的循环实验显得极其重要。
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因此,高校应该把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连接打通,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在我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课程教学来完成的,公共课程作为必修课是高校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因此,这是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一条路径。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要深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自然是属于人的自然,人和自然是通过实践这个转化器连接起来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和睦相处。恩格斯曾提到“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第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所包含的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则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和策略。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从“大力发展经济”到“美丽中国”的变化,都生动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些也都是每一个中国国民应该深入了解的国家大政方针。第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深入学生头脑中,最终增强学生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第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的好习惯。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4) 核心交换机CS6509与汇聚交换机CS3560G之间的链路利用率、吞吐量、排队时延:根据这些指标以观察NIC与Student子网之间的链路情况.
除了在公共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应该结合具体实际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起到巩固学生的生态观念的作用。例如,在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更应该将生态科学知识适当地嵌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不仅看到化学工程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化学工程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将二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念。
(二) 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1.建设生态校园
人的思想品德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双重作用的结果。除了主观因素外,外部环境的作用也应该受到重视。校园环境会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要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从校园生态环境入手,提高植被覆盖率,注重校园的清洁,打造绿色校园、清洁校园、文明校园,增强学生的生态体验,将校园打造成为适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空间,增强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
2.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除了注重建设绿色的校园环境外,高校还应该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直击学生内心,从精神上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生态文明。例如在植物旁、垃圾桶旁、宣传栏等地方张贴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保护标语,定期举行生态文化作品比赛等,以此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
(三) 利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现代网络技术将人与人的交流距离缩到了最短,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成就了当下万物皆可的新媒体环境,高校要抓住新媒体这个影响巨大的教育平台,把新媒体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融媒体中心和学生手中的通讯设备进行生态科学知识宣传,巩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它网络平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蚂蚁森林种树活动就非常可行,蚂蚁森林种树活动是一项适合大范围推广的全民绿色公益活动。蚂蚁森林种树主要是通过支付宝上的惠支付、线上缴纳水电费、计步器等渠道赚取绿色能量,赚取的绿色能量可以用来浇灌树苗,每浇灌一棵树苗都会被生态环保基金会种植在阿拉善等荒漠地区。因而,校方可以与第三方合作开展类似于蚂蚁森林的绿色环保项目,引导学生参与这类活动不仅可以真正意义上直接减少学生对交通工具的使用等低碳行为,还能间接将学生带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实践中去。
(四) 开展生态实践活动
1.开展生态教学实践基地
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区别就是,旧哲学家们总是在为这个世界发生的种种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同理,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般的课程教育,它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传,其最终目的是要引导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创造出积极、进步的生态成果。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也要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践,将学生的生态观念外化为生态行为,反过来以生态行为促进其生态素养进一步提升。高校可以建设生态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社区、街道、乡镇进行生态科学知识宣传,参与街道环保监督工作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开展环保实践对接项目,形成生态建设合力,为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出力。
同其它入仕途径特别是科举制相比,门荫入仕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因此虽然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假荫,但假荫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假荫因其缺乏公正性和合理性,导致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官僚系统,不利于为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从侧面也反映了唐后期社会吏治腐败,国家混乱。假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2.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小组
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喜好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小学生处在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的世界里,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都保持三分钟热度,因为体育锻炼的劳累和艰苦,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选择逃避,所以教师要想办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很多学生厌烦广播体操,觉得这样的活动既没有美感又比较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当下流行的网红舞蹈进行代替,简单的舞蹈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可以采取比赛赢奖品的形式建立足球队,在全校进行足球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热情。
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自主参与度,高校可以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小组,由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开展生态文化展览活动,定期展示生态文明实践成果。由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小组成立监督会,一方面,监督会负责监督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督促学校生态工作开展进度;另一方面,监督会负责督促学生的文明行为,促进学生严以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重自身生态道德修养。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带动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 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高校在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从而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最后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投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怀抱。
参考文献
[1] 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研究,2006(05):25-30.
[2]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2013:10.
[3]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2017:1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1.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程程.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浅析[J].西部皮革,2018,40(14):118+121.
[10] 罗伊·莫里森.生态民主[M].刘仁胜,张甲秀,译.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11] 姜鑫,闫怡宁.浅析对高校师生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3):201-202.
本文引用格式: 熊炳杰.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 教育现代化,2019,6(57):170-17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7.056
作者简介: 熊炳杰,女,重庆人,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新时代论文; 高校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教育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