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工业企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北京市工业基本情况及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也给北京市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1998年全市共有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18089个(不含个体企业),其中中央企业922个,市属工业企业2687个,区县属及街道、乡镇企业14480个,工业总产值达1926.8亿元。20多年来,北京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实施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限期治理力度,搬迁污染扰民企业等措施,促进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0年以来,北京市工业企业共投资26.3亿元用于污染治理,完成了3985个治理项目,特钢南厂炼钢车间等134个污染扰民严重的工厂、 车间停产或搬迁,消除了市区一批重点污染源。特别是1993~1998年,北京市先后在化工、燕化、一轻、纺织、机械、医药等工业部门的55家企业、89个车间,开展清洁生产推广示范工程,实施了1250多项清洁生产方案,使工业污染控制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走出了一条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新路。
据1998年环境统计,北京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3.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7%;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达到89.6%,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3%,工业窑炉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77.2%;工业粉尘回收率达到8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8%。在工业产值增加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没有增加,重金属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市工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偏大,以原料为主的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能耗、物耗高,排污量大。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重轻工业产值比重为68.6∶31.4。由于城市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与商业、居民混杂情况较为普遍,化工、机械、汽车、轻纺等污染企业大多集中在城近郊区,近年来虽加大搬迁治理力度,但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市工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影响和制约着首都城市功能的发挥。
从全市污染情况看,工业污染还占有相当的比重。1998年全市年用煤量2678万t,其中工业用煤2083万t(含原料煤848万t, 电力用煤600万t),占全市煤炭消耗量的77.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3227亿m[3] 。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分别为19.2万t、7.9万t和12万t,其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排放量的63.8%和68.7%。1998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约9.42亿t, 其中工业废水(含冷却水)排放量为4.5亿t,约占47.6%。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仅为70.7%。1998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8.3万t, 处置率为97.3%。部分冶炼废渣、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锅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尚未得到综合利用。因此,工业污染对北京的环境污染仍有较高的贡献率。特别是在工业比较集中的石景山地区、东南化工区和房山区,工业已成为影响当地环境的重要污染源。1999年底,北京市属工业企业和列入北京市重点污染企业名单的276家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需要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工业部门污染物总量控制则是北京市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
2 北京市工业污染防治目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内外交往的窗口。 1998年,国家将北京市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列入“33211 ”工程,即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湾)。要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尽快改善环境质量。
《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确定的环境目标是:1999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以良好的环境迎接国庆50周年;2000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非采暖期的空气质量、城市中心区地面水环境基本达标;2002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据此,编制确定了北京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
北京市确定的工业污染防治总体目标是:在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提高废水、废气的治理技术水平和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工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能耗降低,进一步改善首都环境质量。
工业污染防治的近期目标是: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现到2000年,所有的工业污染源都要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规定的标准。1999年底,市属各工业部门所有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列入北京市重点污染企业名单的276 家重点工业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届时,不达标排放的要停产、限产治理。二是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到2002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有毒有害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三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在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削减20%。四是节能降耗,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1997年的1.67t标准煤降到1.5t标准煤,水耗由60t降至54t, 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 北京市工业污染防治主要对策
3.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首都经济”
1993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重申:北京不要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占地多、运输量大、污染扰民的工业。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必须满足首都城市功能和做好“四个服务”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节约资源,环境清洁的“首都经济”。充分利用首都的科技、信息、人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技术和装备等高科技低污染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2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认真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继续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根据分散集团式的整体格局,建设和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适应,有主导产业,有特色的工业小区,综合体现首都的整体优势。要集中力量,加快中关村、丰台和昌平科技园、空港工业区、酒仙桥电子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调整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使其向低消耗、低污染和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
要结合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四环路以内工业企业的调整搬迁,为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要限制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附加值低、工艺装备落后、缺乏技术优势和市场的棉纺、非精细化工、一般橡胶制品和运输机构、普通机械等行业和产品的发展,逐步淘汰制革、小化纤、小化肥、有色冶炼及部分加工等行业和产品。
3.3 加速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要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按照国家经贸委6号令的要求,北京市提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工艺和产品目录(第一批),涉及11个行业119项。对浪费资源、 技术落后、治理低劣、污染严重的产品要坚决淘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关停“十五小”企业的决定,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出现反弹。
3.4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企业现代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环境管理。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改革生产工艺,促进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化, 实现节能、 降耗、 减污。 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通过认证促进企业的环境管理,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按照北京市下达的“九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削减排污总量,对总量达不到要求的行业或地区停止审批新建项目;对持排污许可证的单位要持证排污、持证申报新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照“以新代老,总量减少”的原则,严格控制新污染。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控。列入北京市重点污染企业名单的276 家企业,要按统一规定整治排污口,安装标志牌,年排水量在72万t 以上的企业要安装自动污水流量计,年排COD500t的企业要安装在线监测仪,随时掌握重点企业的排污状况。
3.5 加强区域污染物集中处置
现有的和新建的工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要尽快规划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取消分散的污水处理装置。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要加快区域集中治理步伐。2002年前建成北京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3.6 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冶金、电力、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四大行业的废气排放总量约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四大行业的治理是重中之重。以采取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技术改造和末端治理,降低产品排污量,在实现达标排放基础上继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对造纸、化工、纺织、电力、冶金及食品酿造等行业的工业废水,要通过推向清洁生产,工艺改造和强化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治理进度,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并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要实施源头削减和总量控制措施,使主体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不得超过1995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