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可行性及条件的调查及结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大学论文,师资论文,性及论文,条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1)01-0068-05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国家民族自立、自强的保证。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几种模式,尽管这些模式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在变革当中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从体制上讲,当前各国师范教育由原来的封闭型向混合型、开放型转变。如英美在二战后就逐步由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取代原来的师范学校培养中小学师资;日本在二战后则全部取消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所有中小学教师一律由大学培养;法苏等主要沿用“定向型”师资培养的国家也逐渐扩大采用和转换为“开放型”。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它有一系列条件做支撑,是师范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独立的“定向型”师资培养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面对社会和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需求,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第一次正式提出非师范院校参与师资培养的问题,这对于我国师资培养,尤其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全教会的召开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综合大学对于中央这一精神,实际上作出了怎样的准备和举措?了解综合大学对于贯彻和实施中央这一精神的情况,无疑是具有意义的。据此,接受教育部师范司的委托,我们进行了《我国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可行性及条件的研究》。
调查目的: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综合大学对参与师资培养的具体认识和反应。主要包括:综合大学是否有必要参与师资培养;其可行性如何、实施的困难的条件又是什么;对办学方式以及培养模式有些什么看法和意见等等。本问卷旨在就这样一些问题搜集各种信息,通过分析概括做出结论和建议,为有关决策提供基础。
调查对象:本调查以全国所有综合大学为对象,属于总体调查。综合大学的名单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高等学校目录。根据这一目录,截止问卷设计时,全国共有综合大学100所,其中包括公办、民办、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
问卷的设计和结构:问卷的设计:对目前综合大学办师范学院的大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提炼了14道题目。问卷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了解综合大学对参与师资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识;实施师资培养的困难和条件,对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具体问题的看法;此外,由于近年来在高校改革的潮流中,不少大学合并了一些师范学院,一些综合大学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师资培训工作,为了解有关情况,特意为这部分学校设计了几个问题。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教育部师范司和国内几位从事师范教育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后定稿。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问卷在2000年6月初向各综合大学发放,截止到7月20日,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实际回收到50所大学的51份问卷,其中琼州大学寄回两份。按照总体调查的标准,问卷回收率较高。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回收的问卷中,有98%的学校表示在收到问卷之前,对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作出的师资培养新举措是知道的。回答不知道的学校仅占回收问卷总数的1.99%。在校务会议上讨论过这一问题的学校有30所,占回收问卷总数的60%;未讨论的学校有18所,占回收问卷总数的36%;有两所学校未做回答。据回收的问卷看,半数以上的学校对这一问题做过讨论,极少的学校对此一无所知,并认为综合大学没必要参与师资培养,自己也没有意向参与。考虑到问卷的回收率是50%,所以实际上,正式表明在校务会议上讨论过参与师资培养的综合大学只占全国综合大学的30%。
在回收的50 份问卷中, 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有28所,占全部学校的56%。在对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必要性的回答中,28所已经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全部认为“必要”,其中有25所学校曾设想过在自己的学校中办师范学校;在23所还没有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中,有20所学校认为“必要”,其中有18所学校设想过在自己的学校中办师范学院,有2所认为综合大学没有必要参与师资培养。综合起来,在回收的问卷中,认为综合大学要参与师资培养的学校占总数的96%,并有86%的学校设想过在自己的学校中办师范学院。
在办学方式上,有74%的学校主张采用将本地区的师范学院并入自己学校,或者与采取本地师范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有28%的学校主张招聘师资自己办。在目前已经参与过师资培养的28所学校中,通过合并本地师范学院或与师范学院联合办学的占32.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在办学的占67.9%;而还未参与师资培养的学校在回答该题目时,选择合并本地师范学院、与师范学院联合办的占69.6%,选择依靠自己的办量师范学院的占30.4%。这些数字说明:尽管目前参与师资培养的大多数学校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办学,但如果有条件,他们将会选择合并师范学院或者与师范学院联合办学。综上所述,促进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为其创造与师范院合作的条件将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在办学层次……即学校倾向于为哪一级别的教育培养师资上,回收问卷中有56%的学校愿意参与培养普通中学的师资,其次是职业教育的师资占44%,高等教育的师资占40%,最后才是初等教育的师资占18%。值得注意的是,分别有综合大学单独选择培养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资,而没有任何学校单独选择培养初等教育师资,只有9所学校在提到培养中等或职业教育师资同时也提到了初等教育师资。可以认为,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将培养初等教育的师资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仍然还很薄弱,基础教育师资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整个师资培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必须注意到,综合大学对初等教育的师资培养,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参与师资培养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条件:问卷回收情况显示,已经参师资培养的学校和尚未参与的学校之间的回答有些差异。已经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中46.5%的认为困难主要是经费紧张,35.7%的学校认为是管理上的难度加大,10.7%的学校认为不存在什么困难;尚未参与师资培养的学校在经费、管理、师资、校舍方面的选择几乎是均等的,没有明显的差别。在所有学校中,有14%的学校认为在师资、学校用地、教学设备上存在问题,希望国家在经费方面给予补助,地方政府在学校用地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希望国家在毕业生分配上给予照顾,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享有与师范大学学生同样的公费补助的学校占回收学校总数的72%;无所谓,看国家政策的学校占23.5%;有5.9%的学校认为公费补助应该废除。学校要求国家在分配制度上予以保障,说明在教育领域内,人们在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接受竞争机制。这一方面说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其待遇和社会地位还不足以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说明,由于教师资格制度还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学历和能力的差别虽然已经为人们意识到,但还没有真正接受。
在培养模式上,问卷中例举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三种主要做法,即:(1)4+1模式——学生在综合大学接受专业教育, 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后进教育学院接受半年或一年的教育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2)2+2模式——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合作,学生在综合大学学习两年学术科目,然后在自愿的条件下再到师范学院接受两年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3 )选修模式——综合大学里设置教育选修科目,即教育学分课程,使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期间有可能修满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要的学分,毕业时同时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问卷的反馈来看,倾向于采取第(1)种模式的学校占34%,倾向于采取第(2)种模式的学校占18%,倾向于采取第(3)种模式的学校占60%。 这一结果与下一问题中对办学模式的选择结果是一致的。
在办学模式上,回收问卷中70%的学校选择在本科的专业学习期间设置教育学分课程,给予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机会,而不选择单独设置师范专业,单独招生(选择单独设置师范专业单独招生的占34%)。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在毕业以后可以有比较充分的选择。
在已经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中,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定向型培养的学校有14所,非定向培养的学校有13所,另有一所学校同时存在定向培养和非定向培养两种培养模式。在非定向培养中,学生分流的时间各不相同,在13所非定向培养的学校中,三年级分流的有5所, 二年级分流的有3所,分流方式大部分是学生自愿选择, 也有的是学校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绩来最终做出决定。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将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根据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综合大学对参与师资培养这一问题的反应不够积极,典型表现为,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对调查作出回应,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悠久颇有声望且实力较强的综合大学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根据邮戳可以判断北大和清华两所学校之一寄回了问卷,但由于没有详细地址,无法确认是哪一所)。
2.从回收到的51份问卷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对参与师资培养这一问题较为关注(98%),进行过讨论的学校占回收总数的62%。但考虑到问卷的回收率仅为50%,所以,实际上正式表明在校务会议上讨论过参与师资培养的综合大学只占全国综合大学的30%。
3.对问卷作出反应的学校中有半数以上(50所中有28所)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师资培养。
4.在办学方式上,大多数学校主张通过合并本地师范学院或与本地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占回收总数的74%)。
5.在办学层次上,有心参与师资培养的学校大多选择培养普通中学的师资(56%),其次是职业教育师资(44%),高等教育师资(40%),初等教育师资(18%),极少有学校问津(没有单独选择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学校)。
6.在培养方式上,多数学校倾向于在四年本科期间给予学生学习教育课程的机会,学生毕业时,同时获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70%),不主张单设师范专业,单独招生(主张单设、单招的占34%),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7.目前已经参与师资培养的学校的现状:在28所参与过师资培养的学校中,现有的办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一些专业设置师范班,另一种是合并了本地的师范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上,有定向培养和非定向培养两种。定向培养的,一入学就确定了;非定向的又有多种情况,学生的具体分流时间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学生分流的依据以学生自愿为主,也有的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分。至于具体操作如何,在问卷中反应不出来。
8.在办学存在的困难和所需条件上,82%的学校认为经费紧张、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希望国家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地方政府在学校用地上给予优惠政策。
9.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这一问题上,各综合大学的认识还不充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问卷题目之外反应出来的一些细节可以说明一定问题:
(1)琼州大学寄回了两份答案有所不同的问卷,其中一份认为综合大学有必要参与师资培养,而另一份则认为没必要,在办学层次上,一份主张培养普通中学师资,另一份主张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在其他一些细节上也存在一些差别。反映出综合大学内部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
(2)浙江大学的问卷是通过几位校长传阅填写的, 并且坦承事先尚未讨论过这个问题。虽然问卷回答得十分认真,但也显示出这一问题对于某些综合大学既缺乏紧迫性,也没有成为焦点。
10.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问题还需要进行政策上的研究和协调, 特别是由地方部门主管的大学。例如,邯郸大学曾经参与过师资培养,并且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由于政策原因而被迫中断。全教会精神要切实落到实处,必须要保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上的一致性。
(二)建议
1.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进程不会很快,在短时期内不能期望综合大学成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
从调查的分析及各项结论来看,虽然许多学校表示这项工作必要,但不能据此认为综合大学已经就此做好了准备。一则如前文所言,一批著名学府对此反应冷淡,或者尚未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二则,作出反应的学校中,绝大多数倾向于选择培养中学、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师资。其中著名的学校更倾向于培养高等教育师资,初等教育师资极少有人问津。总之,对于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情况,必须有冷静、准确的估计。
2.现有师范教育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我国有规模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有数量最多的中小学生,因此也就有对于中小学师资的最大的需求。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的过渡,取消、合并了一大批中等师范院校。长期以来,主要由中等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重任。中等师范学校大量地被合并、取消、升级后,初等教育师资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冲击。综合大学无意参与初等教育师资的培养,对于保证初等教育师资不会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在争取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同时,现有师范教育体制必须保持一定规模和稳定性。“国外取消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师资力量基本得到满足;二是在职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完善且水平较高;三是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1]考虑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现有经验,国内现有的独立的师资培养体制在今后长时期内仍然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
【收稿日期】 200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