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理解”:古汉语阅读的最高境界_读书论文

“三维理解”:古汉语阅读的最高境界_读书论文

“立体的懂”: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最高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2004年4月,《语文学习》就发表了钟启泉、王荣生合著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一文,该文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论文发表至今已有9个年头,然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围绕“教什么”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言代文”“以讲代学”“以高考题定一切”的现象还是严重困扰着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线的不少教师还是停留在只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只注重滔滔不绝、脱离文本的低效分析,只注重以高考题型来肢解文言文经典作品……

最近与一位高三学生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她非常愧疚地告诉笔者:“高考文言文模拟题已经做了不少,前面几道选择题尚可猜对答案,后面的翻译题可就惨了,因为看不懂,很难拿到‘采分点’,有时甚至是零分。”笔者善意地开导她:“你有没有背诵语文课本中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你有没有经常总结出自课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的基本规律?你有没有经常大声朗读课内外的古诗文?你有没有经常翻阅《古文观止》,挑几篇课外的古文背诵?你有没有选择自己钟爱的古文作家展开专题阅读?如果没有,就从背诵课文做起吧。”

曾拜读过周振甫先生著的《怎样学习古文》一书,其中有几句话令笔者怦然心动:“读一本书,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靠多读,可达到‘立体的懂’。”

对照自己近年来在指导学生展开文言文阅读方面的体悟,笔者觉得,“立体的懂”应该是阅读文言文的最高境界。下面就“背诵积累”和“专题阅读”两个方面试作探讨。

一、“立体的懂”,强调背诵积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且称之为“目标一”)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背诵积累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基础要求。鉴于此,笔者试着作了如下探索。

(一)强调入神读背,“背得,始得”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称“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古人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想必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早读课和语文课里摇头晃脑地读背,如入无人之境地读背;指导学生在闲暇时间挑一篇自己喜欢的古文反复读背。只有入乎其内,全身心投入到优秀古诗文所创造的语境里,与作者共喜同悲,与作者同命运共患难,才能收到背诵的最佳效果。所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获得“立体的懂”,始于读背。

(二)强调举一反三,“再背,始懂”

据周振甫先生介绍,以前小孩子开始读《四书》时,根本不懂。教师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再背一遍”。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

从前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才会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体解释的变化。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别的不少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别的古文,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古文中的字,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解释和用法的变化,切忌死记硬背。这就是“再背”的好处。

(三)强调积少成多,记诵精彩语段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说,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求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节目处来读,跟吕叔湘先生的讲法相似。

就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情况,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渐趋“立体的懂”。

二、“立体的懂”,强调专题阅读

《标准》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二(且称之为“目标二”)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文言文教学现状呼唤阅读专题化。由于受传统教材“选文”化的影响,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优秀篇目的数量少而又少,相对古代优秀文言文的“大海”而言,仅仅是其中的一滴水而已。而且,由于受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趣味的影响,高中学生因人而异的“胃口”无法得到普遍满足。如果仅仅学习教材中数量极其有限的所谓名篇(或选段),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必然受到严重束缚,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必然会受到严重挫伤,也必将无法充分感受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的艺术魅力。笔者极力主张“文言文专题化阅读”。

相对于阅读教材中零散篇目的“肤浅”阅读而言,专题化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智慧”‘传统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学生在专题阅读文言文时,既能实现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如“目标一”),又能同时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使自己做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人(如“目标二”)。鉴于此,笔者也试着作了如下探索。

(一)紧密结合课文,展开拓展性阅读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习了《论语》选段后,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课本中的选段外,为了把孔子由“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真正的“熟人”,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并引导课外阅读《论语》《孔子传》《史记·孔子世家》等书籍,而不能满足于机械熟记《论语》的编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概括性的文字。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文言文读物。通过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专题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课文的内容,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有关内容和思想的深度了解与把握,避免因阅读欣赏过程中出现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阅读现象所带来的肤浅和浮躁。

(二)结合兴趣爱好,开展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结合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专题。在高一阶段,笔者就开始让学生选读《大学》《论语》《孟子》《庄子》《荀子》《菜根谭》《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祖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历史,培养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明显提高。又如,笔者现在任教的一位学生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企业家,当他知道国内外一些有名的企业家都研读过《孙子兵法》后,他就从书店买来了崭新的《孙子兵法》原著,通过查工具书,一字一句艰难地“啃读”。笔者深为这位学生的人生理想和“好读”精神折服,经常帮助他解答疑难,并向他推荐了《孙子兵法通解与运用》等与《孙子兵法》有关的鉴赏资料。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学生终于把《孙子兵法》这部难“啃”的书“啃读”完,他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社会、历史、军事、人生智慧的感悟能力等,均有了长足进步。可见,这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境界已近乎达到了“立体的懂”。

(三)开发课程资源,推荐“地域文化”读本

《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校所处的县城余姚是江南名邑、“文献名邦”,这里有悠久发达的古代文化。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三国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的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余姚“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专题阅读教学时,就可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家乡先贤们的传世作品,让学生在紧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选择诵读先贤大作。如《王阳明全集》中的《传习录》,里面有许多对今天的教育颇有启发性的经典言论,诸如“随景点化”“知行合一”等教学思想。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他还认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相反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而且还隐约提出了学习更需创新,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哪怕平庸些也是可贵的……笔者选编了《王阳明传》《王阳明语录今译》等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文言文专题化阅读”与地域文化读本(乡贤著作)的结合阅读,了解了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取得了“一石多鸟”的良好效果。

总之,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选择“背诵积累和专题阅读”为中学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标准》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一”和“目标二”,走向中学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境界——“立体的懂”——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  

“三维理解”:古汉语阅读的最高境界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