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润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马克思利润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马克思利润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利润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2674(1999)10—17—06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分析商品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中,运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所要求的等量资本“均衡分配利润”的规律学说,论述了产业内商品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就必然会表现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总量增加这两种带有规律性的趋势,利润率下降规律必然引起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尽管利润率下降理论是马克思从研究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特定时代的现实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但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则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尤其是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利润率下降规律及提高利润率的方法或途径所作的科学分析和结论,对我国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现实的直接指导意义。

一、依靠要素市场建设和制度创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从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各产业(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不同产业不同利润率信号的引导下,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而实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主要经济杠杆,马克思认为是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的充分竞争。因为同一产业内的竞争使同类商品的无数个别价值平均化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如果商品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不同产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的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产业利润率,但产业之间的竞争又会使资本不断地从利润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抽走,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使不同的产业利润率平均化,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注:《资本论》第三卷,第218—219页。)

但产业结构调整或利润率平均化过程要能充分顺利地进行,马克思认为,必须有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完善的要素市场来支撑。因为如果没有较为完善发达的要素市场,或产业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则生产要素资源就很难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甚至在同一产业内也很难流动,因此,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决条件。对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产业之间竞争更加充分和利润率平均化过程更加迅速的两个最主要的条件:(1)资本要有更大的灵活性, 能够从一个产业容易地转移到另一个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商业竞争自由,消除除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形式的垄断,以及信用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2)劳动力要有更大的灵活性, 能够根据资本市场的需要容易地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废除限制劳动力自由转移的一切法律制度。

马克思对于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和条件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即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要素市场体系及其配套的法律制度。当前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尽快培育和完善包括股票、债券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金融体制创新及立法的步伐,为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和安全保障提供前提条件;(2)加快以住房、医疗、养老、 失业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为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提供制度保证;(3)打破除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行政性行业壁垒, 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行政性行业性壁垒是当前我国要素市场流动缓慢或阻塞的主要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使得生产要素难以从效率低的产业流向效率高的产业,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行业由于拥有政府的“金保护伞”,一方面,拥有较高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停滞,经营行为扭曲,服务态度官僚化。

在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仅要尽快建立较为完善和比较发达的要素市场体系及其配套的法律制度,而且还要通过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步伐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为生产要素市场的流动,实质上是独立市场主体之间的一种产权交换,如果产权不明甚至缺乏,那么,生产要素市场的流动就不是严格意义上市场流动,更谈不上其流动的有效性。因此,明晰产权关系,加快产权制度创新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战略性改组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已充分证明,凡是所有制改革越充分的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也越彻底,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速度也越快。因此,我国应在合理的产业政策指导下,尽快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化改造、合资、联营、出售等多种途径,降低国有资产的比重;同时,大力加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构造和激活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此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由此可见,通过对马克思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和条件分析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视角。

二、利润率下降规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

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告诉我们: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积累不断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改善和进步,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相应地上升,但利润率的总趋势是趋向下降。利润率下降规律是从社会或某一产业总资本平均构成的角度所作出的一般性判断,马克思认为,不仅不同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利润率水平不同,而且同一产业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利润率水平也不同。由于各产业资本构成有高位(即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相比,不变资本比重较大)、中位(即与社会平均资本有同样构成的资本)和低位(即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相比,可变资本比重较大)之分,因此,具有高位构成资本的产业,其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高于其市场价值,利润率也会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同理,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其资本的有机构成也会有高位、中位和低位之分,相应地,具有高位构成资本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会高于同类商品的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利润率也会高于同产业平均利润率。只要具有高位构成资本的产业或企业能够通过各种进入壁垒保持这种竞争优势,那么,其高利润率的就会持续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

可见,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所延伸的基本思想,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在:

1.重化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应向重化工业的方向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与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所揭示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相一致的。由于重化工业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本有机构成高;二是技术含量大;三是产业关联度强,因此,重化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利润率一般都较高。

从另一角度来看,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也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人们人均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后,耐用消费品将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由此也将拉动产业结构的重心向重化工业转移。

2.高加工度化。尽管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没有明确提出高加工度化,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中推断出这一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因为高加工度化工业不仅具有重化工业的一般特征,而且其社会分工较为发达,而社会分工发达又是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是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展开的一个必然体现。

3.技术密集化。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是伴随着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技术密集化之所以与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相伴随,是由于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产业一般规模较大,劳动的协作程度较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技术密集化或技术发明的有效利用,一般是以大规模的、结合的劳动生产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在大规模的生产中,才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发明和发现,而又不致使商品昂贵。总之,技术密集化只有在大批量的生产中才能更有效,更经济地加以利用。

4.知识密集化。知识密集化更多地强调技术或知识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来自于特定个体知识创新资本的运用和发挥,并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特定组织对分散的个体知识创新资本的整合,从而聚集并放大成一个特定企业或产业的知识创新资本。因此,知识密集化是技术密集化的必然的逻辑延伸,它鲜明地反映了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由于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产业是当今高科技人才聚集最为密集的产业,所以,知识密集化本质上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

此外,当今发明、技术、理念、能力、品牌等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本身也已成为特定企业或产业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又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之,我们从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展开中可以看出,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和知识密集化四位一体,它们共同来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而,利润率下降规律指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一般趋势。

三、提高利润率途径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

尽管马克思对阻止利润率下降途径的分析是立足于资本家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基点上,但他所揭示出的一般原理却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

1.按利润率信号调整衰退或夕阳产业。

马克思认为,“在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上,不仅要考虑到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求出它们的简单平均数,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利润率在平均数形成上所占的比重。而这取决于在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的相对量,也就是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多大的部分。”(注:《资本论》第三卷,第182页。)因此, 尽管商品在市场条件下都能实现其价值,并且在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剥削程度一定的前提下,特殊的产业利润率,并不因它所使用的资本的大小而受到影响,但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看,一般利润率也会由于投在各特殊产业的资本量不等而受到影响。

上述原理对我国当前调整衰退或夕阳产业有很大的启示。我国衰退或夕阳产业一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劳动密集,且基本上以手工劳动为主,资本的有机构成极低;二是产品的供给能力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量,并且市场需求还在日益萎缩。关于后者,马克思明确指出,每类产品的生产上,只允许花费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因为“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注:《资本论》第三卷,第716 页。)“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注:《资本论》第三卷,第717页。 )以上两个明显特征就必然使得衰退或夕阳产业的利润率偏低,甚至亏损。根据马克思的上述原理,只要能把这类产业的资源投向利润率较高的产业,那么,即使在社会总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也能提高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可见,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对待衰退或夕阳产业,不仅没有必要再进行保护和扶持,而且应该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方面,依据市场竞争规律,逐步将它们淘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私有化、承包、租赁、转向服务业等多种途径来调整衰退或夕阳产业。

总之,政府一定要下大决心,坚决关掉那些扭亏无望的企业,集中力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用高新技术提升成熟(传统)产业。

成熟产业一般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减慢或技术趋于成熟;二是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逐步明朗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目前,汽车、纺织、钢铁和建筑等四大产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产业,而消费类电子、一般机械、化工、纺织和食品等则是我国的成熟产业。但成熟产业不同于衰退产业,我国目前成熟产业之所以会出现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或供大于求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而造成的产品成本高、品质差、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成熟产业只要能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步伐,提升其产品品质,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并努力降低其成本,那么,成熟产业的市场需求仍会有较大的扩大,成熟产业仍会获得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利润率。因为按照马克思有关提高利润率水平的观点,当生产的技术条件得到改善后,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成本价格,从而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尽管资本有机构成得到了提高,不变资本的增长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但由于不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是和它的技术构成按同一比例提高,所以,这便减弱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

3.扩大对外贸易,壮大优势产业。

马克思在分析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利润率的影响时指出,由于进口廉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和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按高于本国商品的价值但低于不发达国家同类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此外,对殖民地直接投资,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也能获取高额利润。尽管这里马克思对对外贸易的分析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殖民地国家的资源的剥夺、商品贸易和资本的输出,但它实质上解释了涉及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马克思的这一对外贸易理论,为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壮大优势产业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的日益临近,对外贸易在我国的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因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暂时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境地。为此,我国要在未来的世界贸易格局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依据产业生产率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优势产业。

4.利用规模优势,增强主导产业。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延缓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而是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过程。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得劳动的协作程度提高,生产条件得到节约,因此,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不仅可以抵消利润率下降的效应,而且有可能大大地提高利润率水平。马克思这一资本积累和集中对利润率影响的理论,对我国当前发展规模经济、利用规模优势、增强主导产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导产业一般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业关联度高。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并可实现快速的产业升级换代;二是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一个主导产业内,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寡头企业。重化工业大多属于主导产业。我国当前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规模偏小,资源十分分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汽车行业,目前我国约有汽车整车厂22家,改装厂626家, 零部件厂2000多家,而汽车总产量不及通用的1/5,除一汽和大众以外,其余厂家的产量都还没有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最小经济规模。因此,我国今后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注重规模优势,通过购并、合资、控股、大中小企业合作或联合等多种途径,加速主导产业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时指出:“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和表现为利润率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分不开的,并且由于这种发展而加速。”(注:《资本论》第三卷,第263页。 )但相对过剩人口又对利润率的下降起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一个条件,使得“一些生产部门出于其本性而更加强烈地反对由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注:《资本论》第三卷,第263页。);另一方面, 它会促进一些以利用过剩劳动力为基础的由活劳动占优势的新部门的建立。在这两个场合,资本有机构成低,工资低于平均水平,结果这些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都非常高,从而阻止利润率的下降。虽然上述结论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基础上,对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现象的分析中所得出的,但它对我国当前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包括下岗待业在内的城镇劳动力的增长还快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因而,城镇劳动力剩余现象也十分严重。实践证明,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通过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或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途径来实现,而应立足于本地区,广开就业门路。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 )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多种经营来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就业结构来看, 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三产比重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重。而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较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第三产业的生活服务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并由此导致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的上升。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可以在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农业多种经营、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来推进。例如,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建立各种良种培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各种产前和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兴建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在城镇,应在传统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化的旅游、房地产、法律、会计、数据处理、广告、审计、咨询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顺便提及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等于技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可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软件开发、信息产业等。(3)加快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政府应通过财税、科技、培训等多种途径重点支持下岗职工自谋出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收稿日期:1999—05—09

标签:;  ;  ;  ;  

马克思利润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