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二九0农场学校
初登中学的数学讲台,总是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不断地努力思索着,尝试着,但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枯燥乏味地讲,学生是昏昏欲睡地听,整个数学课堂几乎看不到生命的活力!为改变现状,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名师大家的教学风格。渐渐地,我发现,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积累,而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美的学科!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下面我就从一节记忆犹新的数学课说起: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去感知数学教学的美,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几年前,我有幸聆听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南京市东路教科室主任----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数学课堂原来也可以这样美!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理性的线条,而是充满了数学美,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力量。
张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关注了数学教学文化,彰显了教师数学语言的魅力。
第一环节: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张老师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圆形,并且自己用语言描述对圆形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达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之中,圆最美”,为什么说圆最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了本课的内容“圆的认识”。
第二环节:在操作中丰富感受。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画圆,交流画法,在操作交流过程中真是彰显张老师大师级的风采:机智、幽默、敏锐,孩子在交流自己的画法:圆规的针尖不动,转动纸张来画圆,张老师就说:“啊!是啊,我们山不转水转!”就是在这种精彩的引导无痕的过度之中,孩子们归纳出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第三环节:在交流中建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变的距离在黑板上画出来,揭示半径及圆心,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并标出字母。在进行小结时,师生共同回忆,整个过程给人一种美感,在概括时还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所说的“圆,一中同长也”,让数学融入中国文化传统。
第四环节:在比较中深化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等,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当正多边形的边无穷无尽的时候,就变成了圆。
最后一环节:在拓展中深化体验。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圆的重合,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还呈现直线图形绕某一点旋转后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关系,体会圆与旋转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触很深。不仅让我领略了他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让我感悟到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美。我们都有美好的期待,总希望能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总是很难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可以说张老师是在朴素中追求深刻,这样一位很年轻的数学教师用充满文化气息的、耳目一新的《圆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数学文化在他的这节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厚重、开阔、深邃、美丽。
这节课中,张老师两处引用了经典------“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圆、一中同长也”(墨子,中国古代思想家)。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入数学课堂,使严谨的数学课堂也洋溢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了智慧和美感。张老师并不是单纯的为引用而引入,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让学生理解这些经典名句的内涵,真正让学生去接受去感悟。通过张老师这节课,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张老师课堂里所透露出来的数学涵养,数学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是学习的结果,这也正是我所要进一步去做的。作为一个教师,他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才不会仅仅是通过外在的包装去打动孩子,可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正如张老师所说,如果你觉得数学不够美,千万不要以外在的东西去打动别人,要向广告说的那样“以内养外”。
总之,数学是“小儿科,大学问”,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贮备自己的资源,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获得一种力量,从而形成一种素质。如果知识储备不够,教师可以把这节课上的很好,但是不一定上的深刻,就像张老师所说的: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我会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学习,与学生共同感受数学教学的唯美,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文作者:阙惠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数学论文; 张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环节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