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与企业责任会计新模式_会计论文

行为科学与企业责任会计新模式_会计论文

行为科学与企业责任会计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会计论文,科学论文,责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为科学,形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它主要利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生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人们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探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的条件以及行为的预测、控制、评价等问题,以利于达成组织预期的目标,同时个人也获得满足与发展。将行为科学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旨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在不增加或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使工作成绩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因此,可以这样说,行为科学的核心在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它应用于企业管理和会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行为本身以及作为其对象的与价值运动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行为,都属于行为科学所涉及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把人放在首位,才能使会计事半功倍地发挥作用,已为不少人所认识到。那么,既然会计中也存在对人及其行为进行管理的问题,而且应该说是管理价值运动的“杠杆”与根本点,便必然应利用以人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成果。行为科学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系统理论。因此,它完全可以成为会计从新的角度展开研究与实践的指导理论。

一、行为科学给予会计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竞争,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灵敏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否则便只有被淘汰、破产倒闭一条路可走。然而所谓“经济头脑”也好,“管理能力”也好,并不单纯指会算经济帐、能赚钱,而更要体现在对整个以人为主导的经济运行过程的操作运营上,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的艺术方法。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会计管理也同样如此。行为科学正是按这一观念来展开自己的理论研究,而反过来又对管理、对会计以指导和启示。

启示之一:人与物、行为与结果不可分离。前者是重心、是出发点,是“牛鼻子”,切不可本末倒置。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也必须将人与物、行为与价值运动联系起来进行,不科学地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必然使会计的职能作用难以正确发挥。

日常生产中,常常有为了寻找丢失在阴暗处的一分钱,而不惜蜡烛和时间的例子;也有为了买到便宜的东西而花更多的车费和精力舍近求远的情况。不容置疑,一分钱的拣回与便宜东西的得手,单纯从东西或结果看,显然是件好事。然而,对从行为到结果的全过程综合考察,是明显的不划算、不经济。

而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中,此类事也是屡见不鲜而人们又似乎熟视无睹的。最明显的是,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核算与管理,管理者们往往只注意了自己的目的以及事情本身的最后结果如何,而忽视或不去过问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在整个事情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说,我们似乎过多地注意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资产、成本、利润等物性因素,而忽略了主宰和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而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目的,生产出来的物只是手段;人及其行为既主宰了资金、资产的耗费,又决定了最后的产出结果。只有抓住了这种内在的关系,才能抓住管理的根本。会计作为经济核算手段,便须将这种人及其行为决定、影响、引起的价值运动的全部反映出来;会计作为管理的一种形式也应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制度、方法,预测、影响与控制人的行为,以促使因行为获得的收益与行为导致的耗费之差尽可能增大,同时让行为者的需要得以一定的满足。

启示之二:重视人才,不等于重视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企业的财富;忽视了人,尤其是忽略了人心,才有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铁饭碗”的恶果。经济体制的总体设计中如何考虑人的因素且先不说,就会计领域而言,其使命之一正是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将一个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及其成果与另一个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及其成果正确地区分开来,做到信息明确、责任清楚、评价有针对性、赏罚有依据。

按照人是根本这一思路来探索会计的改革方向,就应很好地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突破会计只进行单纯价值核算的框子,把价值核算、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统一起来。为此,首先要以影响人的行为为目的和中心,设计、采用一套科学的新会计体系,这是最基本的。其次,会计资料所提供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其它信息,是一个人工作时各种心理影响下的行为结果。通过行为结果可以了解人的工作心理,从而可以分析人的各种需求。所以,要影响、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就要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激励。会计是实施激励的信息依据的提供者。

这里,我们试图把人的因素的系统引进作为会计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企业建立责任会计的新路径——行为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模式。这不仅是说人成为会计第一要素的认识要确立,并进而建立完整的行为会计系统,而且也要使会计真正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成为会计的奴隶或异化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现代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发展的标志由物的发展指标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纵观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市场经济管理的计划化,还是计划经济改革的全面引进市场机制,无一例外都是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注]因此,重视人、发展人,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行为会计也正是试图担负起这一责任的有益探索。

二、建立以人为中心“全方位双向责任管理制度”

任何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中每个成员,在与企业总目标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并相互配合地进行工作。经济责任制作为一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达到的就是组织人们去有效率地工作,同时,又必须让工作者个人从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去协调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职工个人需求与企业总体要求之间的关系,才能长久而有效地促成有关方面内在的积极主动性与外在的要求规范性之间的统一。

然而,人又是复杂多变的。他不是单纯的物质形体,而是具有思维、情感意志、兴趣、习惯、灵气等等思想意识和特性的高级动物。因此,对人的管理是最复杂、最艰难、最模糊的工作。与此相应的,将人的因素考虑进一项管理制度之内,也必然意味着这项制度在抓住了根本的同时,也变得复杂起来。但这显然又与管理制度或方法的无效是两回事。

鉴于现行经济责任制及其形式有诸多不足,我们运用行为科学的观念,直接重构新的、利于行为会计实施的新型经济责任制度——“全方位双向责任管理制度”(简称“双向责任制”)。

1.“双向责任制”的六要素及其内容

(1)责任要素

一般意义上的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由此必然涉及至少四个方面的内容:谁做事、为谁做、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事。这里所说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中的“责任”,因此便产生了责任关系。这样,置于责任关系体系之内的“责任”,就必然涉及关系的两方或几方。“谁做事”即责任的主体,有国家、社会或其代表者,企业或其代表者,企业所属单位职工等。“为谁做事”即责任对象,是上述各方自己及其相互作为对象,也就是说,各责任主体,不仅为自身而尽职,也要为责任关系的对方而尽责。“做什么事”即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如何做事”则指履行责任的方法。责任关系的形成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经济领域的责任关系之所以产生,可以归结为社会化生产、社会分工、国家的产生和商品经济规律等等原因而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才导致了相互的责任关系。可以说,社会经济生活中,明确每个部门,岗位及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应尽的职责,以便把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机地组织起来,是一种内在规律,即责任规律。尊重并利用责任规律,是保证整体系统和谐、高效率运转的前提条件。

具体到“双向责任制”系统中,责任关系表现为两个“双向”的层次:

第一,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责任。首先,国家及其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负有责任。这是对去我们忽视甚至不敢正视的方面。因而导致了政企职责不分、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互相扯皮、职能部门及上级机关领导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也无人负责等现象。实际上,这是最大的责任,将最大的责任承担者置于法律之上,必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负影响。只有将最大的责任承担者,也置于法律的规范之内,才会使政府及上级领导的决策趋于科学化。国家要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必须明确其责任。国家及其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负有的责任,主要在于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其范围和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①制订切实可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方针和政策的责任;②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的责任;③制定、颁布体现全社会利益并与企业相关的法规的责任;④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协调企业与外部关系的责任;⑤代表全社会利益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责任;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的责任,包括建立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等等;⑦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责任。如办理各种批准、登记手续,提供信息、政策咨询等等。

其次,企业对国家、社会负有责任。这里,除了现在一般人们所说的经济责任以外,还应包括社会责任,如消除公害,保护资源,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提供真实的会计、统计信息,正当竞争,真实广告,所在城市的改革和开发,吸收就业,对政府的监督等等。值得强调的是,经济责任的明确,首先应把企业置于市场体系之中才合理。传统的资金、成本、消耗、质量、品种等责任指标,往往脱离市场而下达硬性计划任务,结果是企业履行不了责任还可以找到种种借口,完成指标了往往出现“短期行为”现象。其次,不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全面的,也是导致“短期行为”的一个原因。

第二,企业与内部单位、职工之间的“双向”责任。首先,企业对内部单位、职工负有责任,这也是我们过去不予强调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为企业为所属单位、职工提供正常的工作环境、生活、福利及发展的条件等。具体内容包括:①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长、短期计划,方针和政策的责任;②制定一整套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责任;③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责任;④提供正常的生产、工作条件的责任;⑤提高职工收入、福利待遇的责任;⑥进行职工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的责任;⑦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的责任;⑧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丰富文化生活的责任;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正常的企业风气的责任;⑩正确评价内部各个单位和职工业绩,公平待人、严格赏罚的责任等等。

其次,内部单位、职工对企业负有责任。其中,责任中的经济责任部分,是我们一般所强调的方面,此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责任中还应包括非经济责任的方面,诸如配合支持领导、同事工作的责任,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的责任;维护企业、集体荣誉的责任;维护企业良好风气的责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责任;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责任;等等。这一层次的责任,越具体、越明确,越能加强内部单位和职工的责任感,明确努力的目标,并为考核评价提供条件。经济责任方面,应尽量全面、具体地数量化;而非经济责任方面,也不应因其考核有难度而予以忽视。相信只要企业风气越正常,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越健全,定性的评价越会公平、体现出共同的意见,从而起到不可轻视的激励作用和正效应。

(2)权力要素

这里主要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是与责任紧密联系的一个因素。责任关系一旦形成,关系各方在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不应有一方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享有特殊权利,否则这种责任关系便应重新调整。责任关系一经体现社会共同意志的法规所调整,使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严肃性,形成法律关系。一方违背法律关系的规范,便应受到至高无上的法的强制和制裁。在这种责任关系中,有二种特殊的责任主体由于其特殊地位,极容易在责任关系中享有特权而破坏已形成的甚至经法律调整的责任关系。一是国家,它是以全社会的名义实行统治的组织。二是企业组织,它是一个经法律程序批准的法人,拥有组织管理其所属单位和职工的权力。

处于“双向责任制”中的权力表现为,享有权力的一方,可独立地作出一定的决策和行为,或能够要求他方作出相应的行为。为了履行经法律调整的责任,有关各方应自然地享有职责范围内的权力。把权力作为一种“东西”,人为地给与不给、放与不放,必然破坏责任关系,使责任不能最后落实。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权力主体主要包括:①国家及其经济管理机关。利用经济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从宏观上控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及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运行。②企业及其管理机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内部单位及职工所负的责任后,应直接面对市场,在市场体系中,享有与责任相对称的以生产经营为主的自主权。例如,选择灵活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权力;安排自己供、产、销活动的决策权;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权;资金筹集、支配和使用权;劳动人事权;职限范围内的收益分配权;商品定价权;对外贸易权,等等。③内部单位及职工个人。内部单位(如车间、班组、仓库、运输等)和职工个人,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便要在其位,司其职,行使与其责任相对称的权力。其权力主要有:部门、岗位工作权;生产劳动权;生产条件要求权;参与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权;技术和生产方法改进权;劳动保护、相应福利获得权;对企业干部、管理人员行使民主监督权;按劳取酬权;辞职权;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了解权;其他企业内的民主权力等等。

(3)需求要素

需求是一个经济组织或个人由于对事物或目标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或欲望。从其内容的性质来看,一般可分为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二种。从需求的主体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或社会)的需求。这里指对企业的要求。过去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一面,因而对企业的要求,往往先于市场,以种种指令性的指标形式来表现,而且重物质性要求,使企业不是片面追求产值,便是片面追求利润,企业围着国家指标要求转,而脱离了市场。结果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不理想。要真正把企业搞活从而达到国家(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便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企业置于市场中去评价,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企业实现目标。国家(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上交税利要求;商品和服务质量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安排就业的要求;提供真实企业信息的要求;真实广告的要求,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要求,应尽量通过政策、法制的途径来实现,其中经济方面的要求应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达到。过去诸如对品种、成本降低率、工资总额、职工总数、劳动生产率、产量、产值、消耗、资金占用甚至质量等等要求,都将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会自动由价值规律作用而得以实现,而没有必要由国家指令性规定。②企业的需求。企业是由许多人的群体组成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也有自身的需求,它的需求,从对象上分,有对国家的需求、对社会的需求、对内部单位及职工的需求;从内容上看,也有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对国家的需求是企业为自身的正常运转而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例如,下达切实可行的计划,正确的方针、政策的要求;确立合理经济体制的要求;制定有保障企业权益的法规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指导、协调的要求;让企业充分享有生产经营权的要求;给企业以适当经济利益的要求;对企业进行荣誉评价(如授予“国家一级或二级企业”、“质量信得过企业”称号等)的要求;给予优惠政策的要求,等等。对社会的要求是企业与民众、社会团体、其他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等的关系。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社会也有种种要求。诸如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工作上的合作配合;不对企业提出非职责范围的无理要求、不干涉企业权力、乱摊派乱收费;经济业务往来单位要讲信用、及时履行合同,等等。对内部单位及职工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即内部单位及职工对企业负有责任。③内部单位及职工的需求。企业内部所属单位的需求,分为对企业的要求和对其所属职工的要求。其性质与企业的需求相类似。职工个人的需求,是最具体的需求。以上二者基本上就是前述企业对内部单位、职工负有责任的方面。

(4)监督要素

社会经济关系的各方,都有各自的责任,各自的利益,又相对独立地行使权力,责任是否履行、利益是否被侵占、权力是否滥用等问题需要监督来解决,使之按要求运行,它构成责任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从不同的监督主体来考察“双向责任制”中的监督包括: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企业监督、内部单位和职工的监督等。

(5)评价要素

评价是对责任履行情况、权力的行使情况及其形成的最终工作成果,按一定标准进行鉴定、分析并得出总结性结论的行为。评价是利益分配、奖优罚劣、满足需求的依据。评价的难题是客观、公正标准的确定。

评价按评价主体不同,分为社会评价、国家评价、企业评价和内部单位与职工的评价。

(6)法规要素

法规要素是指在“双向责任制”中,将责任、权力、需求或要求(利益)、监督、评价等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及要求,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下来,并加以严格地贯彻执行,对责任制度的实施起到保障的作用。有关责任制的法规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违法、违章等破坏规章制度的行为,应追究什么责任,受到什么惩罚;各自的行为应依据什么样的规范去进行等等。总之,法规既是对违法、违章行为的调整,又是活动的规则,也是将其它责任制度要素调整为具有法律严肃性的手段。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模式

“全方位双向责任管理制度”的六要素,具备了该项管理制度所应有的基本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只要具备该项制度的适用条件,它便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在六要素的关系中,责任是目标和核心;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手段、条件;需求是组织、个人行为或履行责任和行使权力的动力;监督是对责任履行和权力行使情况以及整个责任制度实施过程的调控;评价是对责任制运行及其结果的总结评定;法规则是保障。这里,组织或个人的种种未满足的需求或要求,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动机促使人们寻求各种解决的途径、方法,其中被纳入工作中的正常途径便是要履行责任。这一制度让人明白,只有履行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客观地使责任得到落实,从而使责任和需求得到统一。

三、“双向责任制”的应用及其与会计的关系

前面我们用了一定的篇幅来研究责任制度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中责任规律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将其制度化、模式化是非常必要的,还因为它是利用会计进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双向责任制”的应用条件

“双向责任制”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对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应是适用的。对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责任要素的体现,表现为计划指标,以及责任指标。因此这时的指标构成便对企业或职工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不科学的指标,往往导致这样或那样的负作用。而对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责任的“双向”性能得以充分体现。单就最难处理的国家与企业之间这个层次的责任关系来说,一方面,国家必须履行对企业负有的责任,否则企业有提出要求甚至诉之以法的权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负有的责任,少量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责任,表现为指令性或指导性指标,如上交利税、控制基建规模、治理“三废”措施等;大量的应由市场运动规律来自动调节,如质量、成本、品种、普通商品的价格等等。因此,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才会使“双向责任制”更有效地实行。“双向责任制”在实际应用中,还必须结合实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这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目前经济责任制的具体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完善的途径,除了需要贯彻“双向责任制”的精神外,还必须由国家从整体上不断改善社会的经济环境。不断改革完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

2.“双向责任制”对会计的要求

“双向责任制”是一项整体性的基本管理制度。它的实施需要运用很多种职能性方法或手段,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等。其中会计方法,因它本身具有反映和管理两个基本职能,因此便成为“双向责任制”的最重要的基础方法。

会计在“双向责任制”中作用的方面是:①主要运用货币量度反映“双向责任制”运行的全部过程,提供信息而起着“经营罗盘”有作用;②通过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具体的反映过程以及会计的管理方法,促使行为者的自我管理与外在管理统一起来;③进行“双向责任制”评价工作中的会计分析、评价,衡量责任落实情况,为赏罚提供依据;④通过执行会计法规,审核经济业务,对“双向责任制”执行情况起监督作用。

那么,会计又如何才能保证以上作用的发挥?换句话说,“双向责任制”对会计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第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首先必须能促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例如,领用材料时注意寻找价值低的替代品,生产中怎样节约耗费、保证质量、谋求科学的加工方法等等观念在脑中形成;其次,在行为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自觉控制。

第二,标准的确立、推行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若是管理者自己掌握作为衡量尺度的标准,就不应让行为者知道;若是让职工作为奋斗目标和控制的标准,要让工人参加制订。要注意利用有关会计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能鼓舞人心的行为标准,而行为的结果应是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

第三,会计反映系统必须灵敏、及时,不仅让管理者掌握,而且也要使行为者清楚自己的行为结果。因为当事人是第一个有行动权利和机会的人。

第四,责任必须明确,核算必须落实到有关人员。对生产行为的核算,最好到个人或具体行为,也可以到同类生产行为的班组。应注意的是,班组的组成,应考虑团体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既要注重行政组织的作用,又要利用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五,提供真实可靠的行为信息资料。这里不仅包括传统的经济信息,更主要的是将经济信息与人联系起来,附带提供诸如工作情绪、心理等有关信息。值得强调的是,过去认为会计只提供价值核算资料,通过核算和管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才是会计的目的。而要实现有效的会计管理,只注意人以外的单纯经济信息是不够的,管理成功的秘诀在于着眼于主宰经济过程的人本身。

第六,会计应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核心,应是将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会计的工作重点不应是提供信息,而是信息利用和展开会计的管理艺术。

上述六个要求,也可以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来实践,它体现了我们的基本目的——激励职工采取建设性行为。

《行为会计核算与管理模式设计》节选

注释:

李玉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6页。

标签:;  ;  ;  ;  ;  ;  ;  ;  ;  ;  

行为科学与企业责任会计新模式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