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1]2004年在《欧盟结构基金援助的重点领域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盟结构基金是欧盟第二大财政支出,它以增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收入为基本目标,致力于消除地区不平衡的原因,抑制落后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生产成本的上涨和地区间竞争的扭曲。 本文通过对欧盟结构基金的目的、运行与管理,特别是对结构基金援助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指出结构基金在乡村开发、对中小企业支持和对落后地区技术开发推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原则、支持的方式、使用的工具和援助计划;其次从就业、GDP增长和结构调整叁个角度分析了结构基金的政策效果,指出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结构基金的效果并不像它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方面那么成功;最后分析了欧盟结构基金政策与欧盟竞争政策、欧盟非地区性政策以及欧盟成员国地区政策的关系,并提出了待深入解决的问题,以及欧盟结构基金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邹峻[2]2007年在《欧盟地区政策研究: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文中研究说明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巩固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体化经济集团中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之一。欧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也存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欧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地区政策制度安排。本文针对欧盟地区政策的提出、发展、决策机制和实施的整个政策过程,力求按制度安排和实施工具的两条主线对欧盟地区政策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战略采取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制度安排,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在带来整体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公平性的缺失,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存在政策需求和政策缺失的矛盾。有鉴于此,欧盟地区政策的制度安排和工具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价值。本文研究分为叁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欧盟地区政策的基本问题。第二章讨论欧盟的地区问题的界定,及地区问题的严重性,分析欧盟制定和实施地区政策的必要性。第叁章对欧盟地区政策的发展及变革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完整政策的分析评估应包含其制定机制、实施机制、实施工具、政策效果评估。本文第二部分将以此为主线对现阶段欧盟地区政策机制和工具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包括第四至第七章,分别分析欧盟地区政策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欧盟如何定位其地区政策(政策的目标与原则);欧盟如何量化的识别地区问题(地区遴选机制);欧盟如何应用基金这一政策工具(财政预算安排机制)和欧盟如何评估政策实施效应。第四章详细分析评价欧盟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地区政策,包括其政策基础——政策的原则和目标及相关的特定制度安排;第五章分析欧盟地区政策中一个重要制度安排,即欧盟如何界定地区问题,如何遴选问题地区,只有在明确界定地区问题和问题地区的前提下,才能有针对性的使用政策工具。第六章,具体分析欧盟如何对既定地区进行使用政策工具,即如何分配政策基金;第七章,详细讨论对地区政策的评估方法,及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欧盟地区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结论,通过两种模型分析,分别评估对欧盟地区政策的正面和反面观点。第叁部分是借鉴部分。首先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及我国相关政策进行分析,然后在欧盟地区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进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的机制设计和政策工具进行初步构想。
张秀静[3]2016年在《欧盟结构基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启示》文中提出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又促进了该地区的进一步繁荣。但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为了缩小其成员国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国家之间平衡发展,欧盟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欧盟首创了一种全新的区域政策工具——结构基金,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持落后地区或产业衰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欧盟结构基金在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显着特点。也是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东西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欧盟相似,我国同样面临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助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吸收和借鉴欧盟结构基金在促进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结构基金。尤其对于京津冀结构基金资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资金可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投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财政分配体制调整转移部分及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这些资金筹资模式的提出会解决困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问题-资金问题。除此之外,本文还就京津冀结构基金如何使用管理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本文结合欧盟结构基金运行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京津冀结构基金的使用过程中采取中央财政转移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分配机制,由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理事会对结构基金实行严格监管,以确保把基金真真正正用在需要的重点项目上,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对于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推进区域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欧盟结构基金”。首先介绍了欧盟结构基金的形成及经历的5个发展阶段。经过5个发展阶段之后,欧盟结构基金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而且资助的内容更加具体和高效。第二部分,“欧盟结构基金的运行”。为了确保基金使用的有效性,欧盟结构基金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实施规范,基金的申请和使用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原则,执委会通过结构基金对成员国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环境建设项目、生产性项目等进行有比例的财政投入,帮助这些地区扩大就业,振兴经济。第叁部分,“欧盟结构基金援助的效果”。欧盟的区域政策使得欧盟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促进了成员国家经济的增长;结构基金为受援国创造了工作岗位,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基金巩固和完善了欧盟的内部大市场,加强了欧盟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欧盟的竞争力,促进了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区域经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落后地区提供支持的区域政策结构基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本章节指出了欧盟结构基金存在的资金缺口大、援助效率有待提高及结构基金的支持导致企业重新选址,这不利于提高欧盟的经济效率。第四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结构基金的构建”。欧盟结构基金以其操作性强、效果突出、运行规范、政府高投入、高效运行的特点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在这部分首先从结构基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出京津冀结构基金构建的必要性。再次提出了京津冀结构基金的形成来源及基金管理使用原则。有效确保结构基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真正投入到最需要项目和领域,使结构基金真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助推器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臧术美[4]2009年在《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盟地区政策是欧盟政策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对该政策的研究,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欧洲一体化的困境与未来的重要切入口。本文对欧盟地区政策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展开:改革与效应。随着欧盟(欧共体)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竞争的加剧,从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立开始,欧盟地区政策先后经历了1988年、1999年、2004-2006年等多次重要改革,并逐步确立起完善成熟的政策体系。欧盟地区政策改革呈现出几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凝聚力”与“竞争力”双重目标强化趋势;程序的不断简化;欧盟、国家、地区等不同层级间“合作”不断加强,各自职权也进一步明晰,等等。欧盟地区政策的“效应”研究主要分为叁个纬度:一是经济与社会效应,二是地域和空间效应,叁是制度效应。从经济、社会和地域效应看,欧盟机构本身对欧盟地区政策的评估,以及经济学家借用新古典经济学、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等理论方法的评估,都没有得出足够乐观的结论。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欧盟地区政策效应评估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地域化”和“空间化”趋势,这一趋势也同样反映在欧盟建设整个过程中。总体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欧盟国家间的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而国家内部地区间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欧盟地区政策的功效。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政策,欧盟地区差距或许会更加严峻。此外,欧盟地区政策的“制度效应”主要表现在欧盟推动下的成员国“地区化”进程中。以波兰为例的中东欧国家“地区化”进程的“失败”,说明没有统一的“欧洲化”的“模板”,欧盟应该尽可能的尊重各国的“多样性”,实现“多样性中的统一”(Unie dans la diversit(?))。与此同时,欧洲“地区化”进程所遭遇的困难也让我们思考“地区”层级的相对地位问题,而“多层级治理”的模式关注不同等级之间资源的共享而非竞争,能够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诠释。最后,欧盟地区政策对中国地区发展有着一定的“启发性思考”和“可能性借鉴”:兼顾公平与效率,简化程序,加强各层级合作,通过“分权化”使职权明晰,加强监管,改变法律和制度“缺位”等等。
孟繁伊南[5]2013年在《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对爱尔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爱尔兰与欧盟关系深刻影响着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对爱尔兰的影响深远而广泛。爱尔兰加入欧共体的时候仍然是比较落后的。欧共体也面临着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国之间经济状况差距较大等等许多挑战。爱尔兰与欧共体(欧盟)各自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爱尔兰的经济落后局面。其中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对于爱尔兰的资金援助十分重要。这种援助主要表现在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方面,两大基金对爱尔兰国家社会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农村发展,交通运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等许多方面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政策下,爱尔兰的经济发展速度飙升,20世纪90年代的爱尔兰经济奇迹被称为“凯尔特虎”的奇迹。欧盟的地区经济政策大大的影响爱尔兰国家的经济,同时也渗透到爱尔兰的社会各方面中,以至于最终使这个古老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在个过程中,爱尔兰政府与普通百姓对待欧盟及其地区经济政策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而显着的改变,甚至引发了一些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独立的担忧,欧盟地区政策和区域一体化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爱尔兰应该如何继续发展本国经济,正确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融入到地区乃至世界新格局中,这个古老的凯尔特民族国家正在积极面对全新的挑战。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欧共体和欧盟的诞生与扩大,欧盟地区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目标,这个政策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形成内部政策和基金作为工具来实现欧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局面,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第叁部分为第二章,以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在爱尔兰的具体实施为研究对象,其政策指导下的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作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数据图表等方式,论述欧盟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对爱尔兰的大规模援助。第四部分为第叁章,论述在欧盟地区经济政策的帮扶下,爱尔兰在经济领域取得快速发展的表现和成就,深入探讨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爱尔兰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深层次的变化,比如爱尔兰国内外的经济关系,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爱尔兰社会各阶层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认识等等,本章试图论证欧盟地区经济政策的援助不仅仅促进了爱尔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改变了这个曾经十分恪守传统的社会,使得爱尔兰越来越融入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爱尔兰和欧盟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面临着许多已知或未知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时代的机遇,是摆在爱尔兰和欧盟面前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对爱尔兰的巨大影响,既包括了经济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深层次方面,使爱尔兰发生了转变,同时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曹攀攀[6]2014年在《欧盟区域发展政策中中东欧国家结构基金的吸收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盟的区域发展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援助,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帮助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共同体的一般水平,使其可以和其他地区处在相同的起点上共同竞争,从而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完善欧洲内部大市场的建设,并以此加强欧盟地区的政治凝聚力。结构基金是欧盟推行的旨在促进欧洲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中东欧国家通过对结构基金的吸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但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出结构基金的最大作用。本文根据大量实际数据分析了转型时期中东欧国家对结构基金的吸收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结构基金自身存在的缺陷,中东欧国家实际吸收结构基金的能力普遍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通过数据和事实剖析了影响中东欧国家结构基金吸收能力的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和转型进展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解释变量都与结构基金吸收率存在正相关性。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为中国在处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借鉴。
张静[7]2007年在《欧盟区域援助与成员国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差距是任何一个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就会出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区域政策就是针对这种问题而制定的协调政策,通过积极的区域倾斜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援助作为区域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对缩小区域差距和寻求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欧洲大多数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各成员国之间、欧洲内部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欧盟除了各成员国政府,欧盟执委会作为一个超国家的权力机构也有对成员国的落后地区进行援助,扶持落后国家和问题区域。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各种“问题区域”的援助,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欧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聚合,巩固和完善欧盟的内部大市场,加强内部凝聚力,提高欧盟的国际竞争力。欧盟的区域援助主要是通过结构基金、聚合基金、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和共同农业政策等来实施的。自20世纪70年代欧洲区域发展基金设立以来,欧盟通过实施区域援助有力地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欧盟对爱尔兰的援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欧盟区域援助成功实施的典范。爱尔兰入盟时还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成员国之间区域差异的扩大受到关注。欧盟大量援助爱尔兰的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扶持和人力资源等,开发经济发展潜力。欧盟区域援助在爱尔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推动这个传统农业国家迈向工业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欧盟援助的范围和力度,更重要的是爱尔兰做出的一系列相关努力,其具体操作和方法技巧为爱尔兰吸纳援助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尔兰为积极争取援助资金以及其它经验做法值得其它成员国和地区借鉴。欧盟东扩给欧盟区域援助带来的新的挑战。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的加入使欧盟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加严重,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成员国之间就收益和支出的敏感话题受到更多关注。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高援助的有效利用率,迅速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和机会的公平,增强内部凝聚力,巩固内部团结,是欧盟区域援助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欧盟区域援助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是成正比的,援助的积极效应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四个聚合国家的对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东欧国家可以借鉴但不一定照搬爱尔兰利用欧盟援助的发展模式,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总有差异。爱尔兰拥有的许多优势与欧盟区域援助共同发挥作用,创造了爱尔兰奇迹。欧盟实施区域援助有多方面的考虑,其存在的问题受到更密切的关注。欧盟应对区域援助困境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结语中分析了欧盟区域援助对其它区域性组织和国家的借鉴意义。其它区域性组织与欧盟在组织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成为这些组织借鉴欧盟协调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做法时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差距问题,从欧盟和爱尔兰的实践中可以获取相关经验,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张广翠[8]2006年在《欧盟区域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欧洲大多数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各成员国间、欧洲内部各地区间一直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欧洲区域发展基金设立以来,欧盟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盟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是,随着2004年5月1日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的加入,欧盟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加严重。欧盟的区域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欧盟进一步拟定了2007~2013年区域政策发展规划,并确定了提高欧洲的投资和工作吸引力,增强知识储备和提高创新能力等目标。与欧盟相似,我国同样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适度非均衡发展等战略,并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借鉴欧盟区域政策的有益经验。
管仕平[9]2012年在《区域基础研究援助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基础研究的地区差距,提升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落后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增强科技援助的效应,缩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差距。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本文以地区基础研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基础研究援助对象的识别模型以及落后地区基础研究的资助方式,目的在于提升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增强落后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系统分析了国家援助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基础研究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和意义,并明确了基础研究援助机制的主要内容。2.定量研究了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情况。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体的视角,以地区获得资助主体的竞争性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地区基础研究能力的衡量指标,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思想,构建了基于项目类别和区域类别的地区基础研究能力差距指数模型,测量了我国各省区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在全国各省区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从项目类别分解指数的结果看,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与总差距呈现一致的特征,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一些地区不具有稳定的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区域分解能力差距指数的地区分解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基本保持稳定,但是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却呈现上升态势。3.通过采用Panel Data变截距模型,分析了影响上述地区基础研究能力的因素。计量结果表明,SCI论文数、EI论文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这些因素与地区获取基础研究项目的多少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从地区固定效应系数看,北京、广东及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基础研究资源转化为能力的效率更高。4.构建了地区基础研究援助对象评价和遴选的二维矩阵评价模型。对落后地区开展援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哪些地区进行援助,即援助对象的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从地区基础研究资源和基础研究能力两个维度开展对地区的评价,以更好地刻画地区的特征。构建了以研究基础资源(SCI论文数、EI论文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为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础研究资源指数;然后以各地区获得的竞争性基础研究项目的比例份额为基础研究能力指标,构建了基础研究能力指数;同时每个维度都将地区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五类地区,建立了“基础研究资源——基础研究能力”二维矩阵评价模型来评价地区的基础研究状况。5.针对援助对象的特征,构建了落后地区基础研究的“项目—设施—合作网络”叁位一体的资助方式。从科研项目、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网络关系叁方面对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开展援助,其中科研项目是核心,是拉动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首要因素,科研基础设施是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基本条件,而通过建立网络关系,使落后地区的科研人员得到发达地区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支持,提高落后地区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6.最后是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际运作模式,重点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落后地区的资助工具,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项目—设施—合作网络”叁位一体资助方式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实施侧重点。
喻锋[10]2009年在《治理视野下的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当中一个极为突出的体制特征。区域化从属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其持续推进有着区域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实践。随着国内和国际的界限逐渐淡化、区域间范围的日趋模糊,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互动日益密集,区域主义向上影响到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秩序的构建,向下与国家以及地方、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等多元化角色紧密相联,构成了对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结构进行塑造的主要推动力量之这就为治理的擢升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土壤。治理是为社会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激励和制裁、进而监督和调控社会依从的持续的政治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全球和区域性公共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的社会管制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治理作为独立于主权国家及国家间治理框架之外的新的治理范式应运而生。在区域主义安排当中,区域各成员通过创建公共机构、塑造公共权威、制定管理规则以维持区域秩序,为满足和增进区域共同利益而走向联合或者共同行动,从而推进了治理在区域层面的实践。概言之,区域治理就是径由区域主义的实践步伐来推动区域共同福祉、秩序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新的进路。区域协调发展缘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区域发展差距的客观事实,它不仅与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等经济问题息息相关,也同样关乎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以自由流通和配置,区域性制度安排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不断涌现,这些就使得一国之内的不同区域之间、跨境经济区内的不同部分之间、以及区域共同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市场机制作用空间的持续扩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各个国家和地方之间由于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等差异所导致的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进而对政治社会稳定以及区域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由此,传统的区域协调发展出现了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被赋予了有关经济与社会聚合、区域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意涵,其关切的视域也更开始超出传统的国界阀限,更趋整体和宏观。在有着纷繁复杂的整体性地区史、区域主义实践最为成熟的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展已经构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就微观意义上的区域观念而言,欧盟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以欧洲次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发展为其社会基础的;就宏观和中观意义上的区域观念而言,欧盟的区域协调发展又是以欧洲一体化和次区域合作为其整体性社会背景的。因此,欧洲的区域协调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一体化的发展史。现如今,欧盟的区域协调发展已经逐步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关切,迈向一种新的以兼具内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为特色的区域发展聚合;在特定区域内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从而达到一种区域内部和谐及与区域外部共生这样一种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正是在欧盟治理的宏观范式下,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议程经历着一个治理转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间合作的框架,经历着从国家中心朝向多层网格的结构再造,从政府管理导向合作治理的路径变迁,从单纯的政府间主义迈向超国家主义和区域间主义的层次升级。具体而言,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转向体现在其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过程的变化当中,从而构成了欧盟治理作为一种独特治理范式的权力架构、制度规范与政策过程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图景。其一,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结构演进。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超国家机构、次区域组织、主权国家、次国家区域和地方乃至个体等行为体都参与其中,同时也实现着自身权利地位和作用方式的扬弃,其相互间的关系模式也朝向开放、透明和包容的方向实现了演进。今天的欧盟是一种多层次、组织间多层网格状治理结构。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治理结构的演进表现在叁个维度:上行扩展:从政府间主义到超国家主义的跃升。下行延伸:次国家区域主义的复兴。外向互动:区域间主义的崛起。其二,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机制变迁。欧盟治理是一整套相对系统和完整的制度框架,是成员国应对共同面对的形势所集体作出的一项积极的制度反应,也是区域层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制度竞争优势的新的制度形式。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欧盟基础条约法律、成员国法律和跨国法律机制中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实体规范,以及治理决策运作机制的程序规范和一般性原则的“软法”规范。在此基础上,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治理机制遵循其独具特色的民主机理,呈现出以共同体方法模式为主、兼有社会伙伴程序和开放协调方法模式特性的混合状态。其叁,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过程转型。区域治理是一种社会政治运行模式的创新,区域性公共政策及其政策过程构成了区域治理的基本实现路径。现如今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过程业已超越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间合作框架,超国家实体、成员国及其地方实体乃至个体等各个层级都在其中结成伙伴关系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多维互动的治理格局。基于其谋求“善治”的诉求,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过程囊括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一整套政策网络,配置以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并附以官方评估、市场反应与公民参与叁位一体的治理评估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循环。诸行为体在其中的关系又非等级制的,而是在一种扁平化、透明化和非排他式的新型伙伴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协调互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政策流程。总之,欧盟是一个利益与价值共同体,为了平衡欧盟内部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实现一体化的均质化发展和平稳升级,构建一个多维度、网格状、机制化和开放式的区域治理框架就成为欧盟的现实选择;而弥合区域发展差距,构建欧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与地域聚合,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构成了欧盟治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欧洲的成功经验表明:欧盟致力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和发展业已擢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理实践,它是对欧盟治理范式的一种具体阐释和运用。正是欧洲政治文化传统中长久以来一直浸润着的公平、聚合与多元统一的价值理念,映射在欧洲区域整合的现实当中,并塑造着其具体政策进程,这才成就了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深远影响。从更宏观的视野观之,欧盟致力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治理的价值取向、行动理念和基本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产生一定的普适性影响,这一治理范式所代表的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实现取向将会通过欧盟的影响力而辐射、扩散到更广阔的范围。具体到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而言。在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当中,如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统筹东西部平衡发展、统筹国内外协调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健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促进区域公共管理治理转型以及推进跨境区域合作治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经验,以此来观照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欧盟结构基金援助的重点领域及政策效果研究[D]. 王瑜. 河北大学. 2004
[2]. 欧盟地区政策研究: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D]. 邹峻. 复旦大学. 2007
[3]. 欧盟结构基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启示[D]. 张秀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4]. 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 臧术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欧盟地区经济政策对爱尔兰的影响[D]. 孟繁伊南.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欧盟区域发展政策中中东欧国家结构基金的吸收能力研究[D]. 曹攀攀. 辽宁大学. 2014
[7]. 欧盟区域援助与成员国经济发展[D].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欧盟区域政策研究[D]. 张广翠. 吉林大学. 2006
[9]. 区域基础研究援助机制研究[D]. 管仕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10]. 治理视野下的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喻锋. 武汉大学. 2009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政策评估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