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浅析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修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最重要论文,修养论文,学中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来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语言又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思维工具。不论是进行哪种类型的思维活动,人们只要是想把某种观念外化、表述和传达出来,就绝对离不开语言这个“外衣”。有了语言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个人的知识才会成为集体的智慧,前人的思想精华才能作为宝贵遗产而泽及后代,人类社会也才能不断前进。可以这样说,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人类社会的交往历程中,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对教师群体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应用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传道、授业、解惑”这几方面都离不开语言。教学艺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能力的积淀,或者说教学艺术首先即表现为一种“感发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凭借语言把知识融成乳汁,哺育学生成才;教师运用语言将道德化为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修养,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被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周密洗练,既要幽默诙谐又要典雅庄重,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和显著的教育功能。
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水平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勤加锻炼,增益才干。
一、准确精练,明白易懂
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修辞用典符合事物本质,遣词造句合乎语言规范,起承转合严守逻辑规则。概括地说,是能用规范的普通话确切地摹写事物、阐明事理、表达感情,做到“片言明百意”、“一字见多意”,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话语紧凑而又饱满,简洁而有韵味。特级教师钱梦龙便善于通过锤炼字句来阐发观点、界定概念,他提出把传统的“讲读法”改为“导读法”。从“讲读”到“导读”,一字之改,却反映了观念上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看似“虚晃枪”,却是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很自然地“生”出了教学上的转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式教学原则。
语言精练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阐明事理,要言不烦:分析问题,鞭辟入里;批驳谬论,一语中的;激浊扬清,一针见血。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扎根于教师思维的缜密性和精确性这一现实土壤之中。只有想得明白,思考得周密,才能说得准确,讲得透辟。教师每讲一句话之前都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做到字斟句酌,不失分寸,使字字掷地有声、句句珠联璧合,也只有准确精练的语言,才能令学生思路开阔,晓畅事理,语言的表意功能才能完美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舍筏登岸,得意忘言”的境界。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精练、明白易懂,教师必须下苦工夫学习名家著作,从中汲取营养。伟大的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都是现代语言大师,他们作品中的语言字字珠玑,堪为典范,如鲁迅描写孔乙己时用了“排出九文钱”几个字,生动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语点睛,妙笔生花。人民艺术家老舍笔下的车夫“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子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这里的“奔”、“灌”二字把车夫的形貌动作描画得纤毫毕现,真是“写景状物,如在目前”。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推敲功夫,在今天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书面语言如此,教学语言亦然。
二、生动形象,清新鲜明
语言的生动,主要是指句式灵活多样、用典新鲜别致、遣词考究动人。优秀的作家能驱遣各种修辞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把事物的情状、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的意蕴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宇之前,舒卷风云之色。”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深蓝”“金黄”两词描绘出斑斓的色彩,把我们带进了清明的月夜。教师在讲授这些文学作品时,也要借助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把作品中的画面和人物形象再现出来,感染学生。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漪是我们的楷模。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授课,她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妙语连珠,而优美自然。她的语言有时轻快活泼,如雨打滩涂;有时柔美舒缓,如风行水上。听她的课如听音乐,如饮蜜汁,如沐春风,令人心醉神驰,浮想联翩。
要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清新鲜明,教师还必须善于运用比兴和夸饰的手法。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将天地万物、情感百味统摄于心中,做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果教师还能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便更能活跃教学气氛,为课堂增色不少。我们要像说书的柳敬亭那样,“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之摇头而歌”,再加上“流离遇合,破家亡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的阅历和“五方土音,乡俗好尚”的经验,然后才能“进乎技矣”,才能“使人欢怡哈噱,使人慷慨流涕”,“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如刀枪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这样的语言,才算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教师要善于用极经济简约的语言包蕴极丰富的内容,使“深文藏蔚,余味曲包”,达到“义生文外,秘响旁道”、“情在言外,状溢目前”的境界,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和想像的余地。这就要求语言含蓄凝练而又余味厚重,描摹真确而又取境淡远,如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所说的:“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乎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言外也。”《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字面上是说滔滔江水日夜奔流不息,实际上是喟叹光阴飞逝,时不我待,应争分夺秒,奋斗不息,这就是意在言外、情蕴言中。又如鲁迅在《故乡》中写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蕴蓄哲理,教人求索。我们学文章要善于领悟“文外重旨”,听出弦外之音,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在语言中“藏龙卧虎”,善于愤而后启、引而不发。钱梦龙教《论雪峰塔的倒掉》一课,讲到“那些有些贵恙的人”为塔唱赞歌时问学生:“他们为塔唱赞歌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所以,他们要借题……”教师故意止住不说下去,而让学生说出“发挥”二字。学生受到启发后,钱梦龙又问:“复古派借的什么题,发挥的是什么?鲁迅先生也来了个借题发挥。他借什么题,发挥什么?”旁敲侧击,指而不达,把“借题发挥”的解释隐含其中,虽未明说,但学生必定能在抽丝剥笋般的推理过程中有所顿悟。
教师有时还可以用无声的语言,诸如使眼色、打手势、利用面部表情等进行教学,同样能达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境界。
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清新而不平淡、典雅而不晦涩、华美而不绮靡、言有尽而意无穷,还可以采用比喻、讽刺、反语等修辞手段。鲁迅谴责军阀的屠戮行为时说:“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鲜血抹杀了。”这段话字句简约平实、表达朴素简洁,但却字字铿锵、情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