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获取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获取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采访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文献论文,采访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对图书馆工作产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影响,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结这一时期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变化,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献采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采访工作对象的发展趋势

1.1 发展趋势之一:文献采访的对象从以印刷文献为主向印刷型文献与数字化文献并重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产生文献的主体是印刷型文献,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对象也只能主要是印刷型文献,辅之以少量的非书资料,如视听资料等。计算机磁盘这种最初始的数字化文献存在形式,对于大多数的文献采访人员来说只是图书馆学专业教材中提到的一种文献形式,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很少涉及。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引入我国,光盘、网络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步成为图书馆文献采访的重点对象,文献采访工作对象进入印刷型文献与数字化文献并重的阶段。适应文献采访工作的这一发展趋势,各个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文献采访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2000年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的采购经费占文献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82.41%和17.59%,2002年电子资源的采购经费占文献总经费的比例为20.86%[1]。现在,不与数字化文献打交道的文献采访人员恐怕是凤毛麟角。

文献采访对象的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图书馆经常需要在印刷文献和数字化文献之间进行必要的抉择,为二者确定合适的经费比例。由于印刷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各有长短,因而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以期刊文献为例,国外有研究表明,订购印刷型文献以获取论文是最不经济的;但也有国外研究表明,印刷型期刊是除印刷型图书外最重要的馆藏文献。虽然每一个采访人员在对数字化文献和印刷型文献进行取舍,以及为二者确定经费比例方面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理论界也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但如何针对本馆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仍然是采访人员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难题。另外,相对于定价方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许多数字化文献定价方式复杂,价格多样,也增加了采访人员对文献进行选择的难度。采访人员必须从多个方面对需要采购的数字化文献进行考察、评价,才能既避免花冤枉钱,又能以适当的价格获得在版本、功能、信息量等方面最适合本馆需要的文献。

1.2 发展趋势之二:文献采访对象的信息容量从少到多,单个采访对象的信息量不断增大

从文献采访工作对象的信息容量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采访工作中面对的文献单元的信息容量都是比较小的,无论是印刷型书刊还是非书资料都是这样。90年代以后,随着数据库生产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数据库进入了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的视野。数据库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另外,随着网络信息的急剧增长,海量的网络信息也已经成为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对象。

文献采访对象信息量增加给采访时对文献资源进行评价带来了困难。过去采访人员在对书刊进行选择时,一般可以通过作者、出版社、前言、后记、目次、浏览内容等途径了解图书的内容,作出比较恰当的判断。而对于封装型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由于信息量大,就很难再用选择图书的方法对其内容进行评价。因为对于数字化文献来说,在很多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对其内容完全负责的作者,找到的可能只是制作者,而制作者可能并不对数字化文献的信息内容尽任何审查、把关之责;同时,由于目次和信息内容多,或者根本找不到全部内容的目次,也就不可能通过阅读目次,浏览内容的方式来判断其内容是否符合本馆的需要。所以在对以信息容量大为基本特征的数字化文献进行选择时,采访人员一般需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对文献的内容作出评价,许多时候还要参考兄弟单位的采购经验。

另外,一些以集成大量个体文献制作的数字化文献,如包含多种期刊的全文数据库,虽然信息量大,但由于它对文献的集成并不是针对具体的图书馆个体进行的,对于购买这些大型数据库的某个图书馆来说,在为本馆信息资源总量迅速增加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为许多对于本馆来说毫无用处的信息支付费用。这恐怕也是文献采访对象信息容量增加后,图书馆必须接受的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1.3 发展趋势之三:文献采访的目标从确保拥有文献信息资源,向确保用户能够使用文献信息资源转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所有权不再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必然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文献采访就是要实现对文献所有权的实际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献提供给读者使用。长久以来图书馆文献采访一直如此。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文献资源,如数据库、网络期刊开始通过网络发行,而且通过网络发行的文献信息资源有时还没有相应的实体文献可以作为替代选择。图书馆采访这类只有通过图书馆外部网络才能向用户提供使用,而不是安装在图书馆本地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获得的只是信息资源的访问权,也就是说,文献采访实现的只是信息资源的许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图书馆采访使用权获得的馆藏是虚拟的馆藏。换言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了使用户能够使用信息资源而要确保拥有它,而是确保本馆的用户能够在必要时使用它。因此,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已经成为当前文献采访工作的一条准则。

文献采访仅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权,对文献采访工作的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一方面,由于一种电子资源可供多人同时使用,读者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一部分信息资源使用的人会比较多,可以缓解采访工作中信息资源量增加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具备网络使用条件,图书馆购买的信息资源使用权对于没有网络使用条件的图书馆用户来说可能毫无意义。考虑到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对于获得使用权的信息资源,在同时可以获得实体文献的替代品时,可能还需要购买相应的实体文献。文献采访中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二者是选择其一或是都选,是文献采访人员必须作出的选择。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必须认识到购买使用权和购买所有权是不同的。表1以笔者所在单位购买的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F、G、H三个专辑为例,比较购买所有权与购买使用权的不同。最终在拥有和存取之间怎么选择,各馆只能根据本馆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来决定。

表1 CNKI的F、G、H专辑价格及运行要求

建立镜像站点包库

报价 27750元 40340元

所订购专辑2005年的所订购专辑1994-

使用资源范围内容 2005年的内容

存储设备、局域网,适

合军队等无法接入因接入因特网,适合已

特网或因特网接入条经接入因特网,并且

本馆条件 件差的单位,需要另外 接入条件较好的单

支付服务器、存储设备 位,需要另外支付网

的购买、维护、更新络使用费用

费用

数据库网络查询服

务,年底提供所包

厂商提供的服务 镜像光盘和管理系统库专辑当年的数据

光盘

使用期限 无限期一年

下一年使用同

样方式使用上

年订购的内容 否

同时,采访人员必须对购买使用权带来的可能风险有足够的认识。这些风险包括一旦停止购买该数据库的使用权,或供应商停止相关服务,本馆读者能否继续使用该数据库,如何使用,可以使用其中的多少信息资源等。

2 文献采访原则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从避免内容重复到允许重复

内容重复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大忌,每一位文献采访人员都熟悉这一点。但作为文献采访对象的数字化文献除了一小部分仅有数字化版本外,大多数都是数字化版本和印刷型版本同时存在,或者是已有的印刷型文献经过数字化加工而来的,如《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有些数据库是汇集众多文献形成的,如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而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能已经拥有了其中的一部分文献资源。虽然说由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和传统的信息资源体系构成的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整体,这两部分之间不应当重复,但鉴于数字化文献生产的现状,文献采访工作中必须采取适当重复的原则,也就是数字化文献、印刷型文献内容可以有一定的重复,具体的度要由采访人员根据经费、读者、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

事实上,如何处理信息资源重复的问题,在重复与图书馆经费承受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已经成了文献采访人员,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两难选择。不购买数字化文献资源,图书馆所能向用户提供的资源有明显的缺憾;购买数字化信息资源,又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和资金的浪费。

3 文献选择标准的发展趋势

3.1 发展趋势之一:与文献采访对象相关的技术因素成为决定文献信息资源取舍的重要因素

传统书刊的选择,所采用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文献生产者的权威与知名度、文献主题范围、读者对象、内容的组织、版式、语种等,与文献采访对象相关的技术因素一般不能影响文献选择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书刊无须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阅读,使用方便。由于数字化文献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阅读其中的信息内容,因而随着数字化文献的大量出现并成为重要的文献采访对象,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因素就逐渐成了重要的文献选择标准。图书馆采购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时,必须考虑它的硬件要求、软件要求、网络环境要求、维护技术要求、维护责任、长期存储技术要求、数据技术规范、并发用户数量限制、检索功能等等因素。如果这些方面与本馆的实际条件或需要有不可弥补的差距,即使一个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信息内容很适合本馆的需要,采访人员也只能是暂时或永远放弃对这个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选择。

文献选择标准的这一变化给文献采访人员带来的挑战就是文献采访人员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了解文献出版信息、图书馆馆藏状况、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还必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否则,文献采访人员就难以适应不断趋向于技术化的文献选择工作的要求。

3.2 发展趋势之二:法律因素对文献选择的影响不断扩大

对传统书刊的采访,只要选好供货渠道,在采访过程中一般不会碰到什么法律问题。对于数字化文献的采访,法律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献选择标准。数字化文献,特别是数据库产品,对使用的范围、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都有明确的限制。法律因素对文献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数字化文献的内容来源是否合法,有无版权纠纷,使用来源不合法或有版权纠纷的信息内容生产的数字化文献显然也是不合法的,至少在使用上会受到干扰(如国内某期刊数据库因版权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就曾被管理部门宣布为非法出版物[2]);数字化文献的许可使用范围,也就是图书馆在购买了数字化文献后可以在多大范围内使用也有严格限制,可以在局域网上使用,还是只能在电子阅览室使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数字化文献生产者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目的对使用有哪些限制?是否允许批量下载?能否长期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法律因素成为文献选择的标准,就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在进行文献采访时,必须考虑到文献如何使用的问题。内容来源不合法、使用范围要求不符合本馆实际需要、不能满足本馆使用要求的文献,在采访时就要慎重。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采访人员要注意与图书馆内部的其他部门进行认真沟通,然后进行取舍决策。另外,允许在不同范围内使用的文献在价格上也有差异,网络版价格一般是单机版的2倍以上。如果仅仅注意文献的价格因素,而忽视文献的许可使用范围,会给正常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困扰。

4 文献采访方式的发展趋势

4.1 发展趋势之一:文献采访方式趋向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方式比较单纯,基本上可以用“预订为主,零购为辅”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文献采访的上游环节——文献发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是网上书店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为文献采访提供了新的了解文献信息和获取文献的渠道;二是出现了许多专门为图书馆供应书刊的文献发行企业,这些企业有的依附于新华书店,有的依附于出版社,有的独立运行;三是大型文献发行企业大量出现。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供应现货品种在10万种以上的书店就有20多家[3]。文献发行的这些变化促使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供货渠道多样化。图书馆不再仅仅依赖新华书店和邮局供应书刊,而是主要从现货供应品种多的大的书店或图书馆专门供应商那里采购所需书刊。二是采购方式多样化。现在许多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采购是以现购为主,预订为辅。部分图书馆已经开始通过招标、网上购买、纲目采购、集团采购等方式购买所需文献资源。这些采购方式有的是理论界已经研究多年,最近几年才成为现实,如纲目采购在国内是浙江大学图书馆首先采用的;有的是刚刚出现,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网络采购,还处在通过网络传送定单、获取书目信息阶段,真正从网络书店订购大量书刊的事例并不多;有的则是借鉴其他行业经验进行的新尝试,如招标采购。

文献采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文献供应渠道和采购方式的特点和不足,趋利避害,及时将所需文献采购到馆,满足读者的需要。

4.2 发展趋势之二:文献采购从图书馆单个行为到集体行动,集团采购已经渐成气候

我国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提倡文献资源共享,开展馆藏共建工作。当时,主要以外文馆藏体系的共建共享为主。90年代部分地区建立联合采编中心,开展中文书刊的联合采购,或者说集团采购工作。90年代后期,联合采购逐步扩大到了数字资源的采购。出于资源共享、减少采购成本和营销成本的要求,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文献供应商都对集团采购比较感兴趣。近年出现的一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或者图书馆联盟对集团采购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作用(如CALIS全国文理中心和工程中心组织高校图书馆以集团采购方式引进了91个数据库,涉及19个厂商)[4]。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许多文献采购活动逐步从个体行为发展为集体行动,集团采购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文献采购方式。它在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尤其是数据库采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集团采购有许多好处:如可以从数据库供应商那里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在采购国外数据库时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5 文献采访书目信息获取、处理与传递的发展趋势

5.1 发展趋势之一:文献采访书目信息来源多样化,书目信息电子化,覆盖面更广

十几年前,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实际工作中,提到图书馆文献采访的书目,都只有那么几种,如所谓的三目报、沪目、中图公司编印的外文书刊目录等。从总体上看,这些书目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供的书刊信息以期货信息为主,二是书目信息覆盖面比较窄,三是书目信息主要由新华书店提供。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献采访的书目信息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书目信息的来源趋于多样化,新华书店、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图书馆供应商、书刊进出口公司、出版社都提供书目信息。其次是书目信息以现货和准现货图书信息为主,图书馆供应商和出版社的书目提供的是现货信息。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的《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提供的是正在编印过程中的图书的信息。过去主要提供图书期货信息的《新华书目报》、《上海新书报》,现在也利用一定的篇幅提供图书的现货信息。三是书目信息覆盖面更广。虽然还没有一个定期更新的全国性的在版图书书目,但文献采访工作可用书目信息的覆盖面已经大大增加,为中文图书选择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特别是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编辑的《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由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收到的各出版社的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编辑而成,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每年的新书出版信息。四是采访工作书目信息逐步实现电子化。中文图书采购中使用的《新华书目报》、《上海新书报》、《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都有相应的电子版本。中图公司的外文图书、港台图书征订目录也都有相应的电子版本。

文献采访书目信息的变化,对文献采访工作来说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大量现货书目信息可以提高图书采购的到馆率;全面的书目信息为采访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文献选择空间;电子版本的书目信息便于采访查重、制作订单、进行工作统计分析,有利于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从不利的方面讲,书目信息来源渠道多,而每个来源提供的书目在著录上是不统一的,这就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查重系统;同时,一种书的书目信息可能会多次进入采访查重环节,相应地增加了采访人员的工作量。书目信息为采访工作带来的这些不利因素,要求采访人员工作必须细心、耐心,熟悉各种查重的方法。

5.2 发展趋势之二:文献采访信息获取、处理、传递网络化

许多文献采访人员都可能对过去各种书目报的报订截止日期记忆犹新,如《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的图书馆报订截止日期是报纸出版后的30天,新华书店总店对直报店的最后报订截止日期是报纸出版后的50天。预设报订截止日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去书目信息的处理、传递是手工作业,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需要选择一个时间点督促各个环节加快工作速度。随着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采访书目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基本实现了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采访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电子邮件等方式获得电子版的书目信息,一般为MARC格式;然后可将获得的MARC格式的采访书目数据直接导入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采购查重、订单录入、生成;生成的订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图书供应商,从而完成订购过程。由于整个采访过程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大大缩短了所需的时间。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新华书目报》上的报订截止日期了。

文献采访信息获取、处理、传递网络化,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要求文献采访工作必须相应地调整工作流程,如过去采购要经过初选、领导审查,才能进行订单录入,现在使用电子书目就难以再按如此流程操作,因为MARC格式的采访数据虽然适合计算机系统查重、录入,但不适合阅读,必须在查重后由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将采访数据转换成初步订单,才能提供给领导审查,而这时定单数据录入已经完成了;听取读者对图书选择意见同样也只能借助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其他功能模块(如BBS)来实现。如何在新的采访流程条件下保证图书选择的质量,是一个新的问题。

标签:;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获取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