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特殊性与路径选择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特定性与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对加入WTO的全球信息经济技术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在最近制定和通过“十五计划”过程中作出了关于加速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反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意思是,用高新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朱镕基,2000年)。为此,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形成信息网络技术与工商业的互动,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生长,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信息化是一个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和管理从产品订购、设计、生产、管理到流通、营销,再经过市场将用户意见、企业经营的外部市场信号反馈回信息化主体(工业部门),经过调整、完善既定目标,又进入新一轮工业经济运行流程的动态体系。这一过程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互为推动力量的过程。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含义与有关要素的关联方式,我们以图1来表示。

对图1作进一步的展开,有如下分析:

1.G-I现有工业(或传统工业)体系。开放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不可能不受国际开放环境变化的挑战与影响。当今世界范围的信息经济浪潮“波澜壮阔”,滚滚向前,信息经济的强劲发展态势正对像中国这样一些努力扩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领域的国家的工业化进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说其“广泛”,是因为从国家的工业“生态”到市场的工业品质与创新竞争,从工业大企业的战略投资(战略联盟)到工业小企业的内涵扩大行动等各个方面都在越来越明确地强化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价值;所谓“深刻”,意即“信息价值估测”、“信息经济性思维”开始深入到国家、企业、个体的决策行动中。于是从国际信息环境(图1中①标示的含义,或称“外部信息环境”)对工业先行者和工业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思维产生影响开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逐渐离析出工业发展的“信息因子”,又经过对离析出的“信息因子”进行系统化处理,整合出工业信息化(图1中②标示的含义)的整个范畴体系,及其相应战略策略行动。

图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模型

2.I-D信息需求。工业信息化的要求始自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环境条件下工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工业信息化对信息需求满足的同时又是对新一轮工业发展的信息需求的增强。需求的内容(图1中③标示的含义)包括: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设备(信息系统等);信息内容、信息管理方法与制度、信息投资、信息流通渠道等。

3.I-I信息的产业化组织与信息产业体系。工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向创造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信息产业部门提出组织生产的要求:求购信息(如下订单);信息企业通过生产管理和交易管理(图1中④标示的含义),形成对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产出;信息需求变化的周期越短越要求信息产业组织有较高的市场灵敏性,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适应需求快速变化的新情况与新特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信息产业组织有更具柔性的制造系统或产出系统。总之,信息需求总量的增加,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信息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推动了信息的产业化组织(图1中⑤标示的含义)和信息产业体系的形成与提升,信息产业也只有在适应信息需求变化的变革中取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源泉。

4.I-S信息市场(图1中⑥标示的含义)与供给。信息的产业化组织与信息产品的形成,通过信息市场的渠道,将信息产业提供给有关客户(工业部门),客户(工业部门)对信息需求的满足是信息产业的价值实现,从信息经济运行的角度分析实质上是对信息供给的回报,同时是对工业部门的新一轮信息需求的激励(图1中⑦标示的含义),信息需求的激励又向信息产业部门提出更新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要求,而信息产业部门的扩张实现需要取得基础产业的质量支持,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图1中⑧标示的含义)大小是制约信息产业部门扩张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近20年来的工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作用的结果。现实的考察表明,适应信息网络技术进步的趋势,在工业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近20年来的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展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信息产业规模扩大与结构变革。随着联想、方正等一批大型信息类企业集团的形成及其公司“龙头”作用的发挥,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逐步走上规模、确立新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轨道。当产业规模和结构成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以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来寻求产业的发展道路就成为不可避免。近几年来反映出来的信息产业结构变革主要是信息技术设备生产制造方面和信息服务业方面的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设备生产制造方面,“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大工业化和信息化交互作用的推动下,我国信息技术进步出现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以多媒体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取代以往的模拟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势头。这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数字式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一批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信息项目的开发,推动了我国,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信息服务业的扩展方面,随着工业体系的内部分工与合作的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家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创造、开发和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以因特网接入办公机构、企业和家庭为契机,一大批新兴的信息专项服务如电子信息服务、电信增值服务、商情调查等应运而生,大大扩展了信息服务业的内涵与内容,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整合。新的信息服务业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的扩张尤其明显。信息产业的发展从供给的层面激发了工业发展的信息需求,促进了信息市场的扩大与深化。二是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对现有工业体系的渗透和同化改造作用,极大地扩大了新兴信息产业的领域与范围,信息产业也因之而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广泛地渗入工业体系中,给创造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供给的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注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政策措施。1995年9月,我国政府把“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1996年1月设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5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的注入。工业信息化扩大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范围,促进了企业生产与库存的合理化,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顺德的科龙集团、南海的中南铝合金轮毂厂等企业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代替传统的制造技术后,既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周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并举中的工业信息化特定性与发展路径

在当今国际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冲击下,现实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得不在工业现代化任务远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踏上先天准备不足的信息化行程,这完全不同于信息化先行国家;中国必须继续致力于远未完成的工业化事业,又同时在落后于先行国家的条件下开拓信息化的重任,这种双重任务同时并举的现实是与发达国家极其不同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的并举中,客观存在着在两者交互作用中产生的“结合板块”,即工业信息化或信息产业化。(见图2)。

如图2所示,以G表示中国工业化进程,X为中国信息化进程,I是工业部门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反映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或信息工业化水平。显然,这一“结合板块”对中国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与意义,它既肩负着促使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完成的重任,又对整个国家产业转型与进步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2 中国工业信息化路径

进一步看,实际上工业产业体系中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加工环节、工业流程中距离市场交易行为发生的远近程度不同,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应用是大有差异的,为此,我们如上图将发展中国家中不同工业部门、工业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与阶段大体上分为G1、G2、G3个层次,将信息化发展水平分为低X1、中X2、高X33级,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吸收与应用程度,吸收与应用的差异程度又相应大致分为低I1、中I2、高I33个档次,它代表工业信息化或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发展着的中国工业信息化路径:既要遵循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快其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又得迈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步子;兼得两者的效果如何主要依靠工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结构,这就得提高工业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吸收与应用水平;由于工业的不同部门、不同的加工环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反应,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吸收、利用是有差异的。为此,宜选择系统性条件较好的部门、企业或生产环节,通过刺激其信息需求的办法,促进其信息化改造,形成工业信息化或产业信息化中的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既促进原有工业部门在技术层面与组织管理层面的升级,又以自身的信息需求动力推动信息部门的产业化成长。

三、把握中国工业信息化进程的几个要点

根据上述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分析,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离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实际而片面突出信息化,或看不到世界信息经济潮流而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的做法都是不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重任的,而必须牢牢把握住两者的结合部,即工业信息化。我们只有把工业信息化这一既连接工业化又贯通信息化的中介做深做透,才可能从根本上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两者互为需要,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也才可能主动地完成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并举的重任。把握我国工业信息化的要点,加速我国工业信息化的进程,需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立足全球,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处理好如下几层主要关系:

一是确立对信息化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的信息经济性思维。信息意识工业信息化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顺应世界信息经济发展趋势,要强化信息价值与信息经济意识,才可能真正从战略上“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才可能在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践中引导传统工业进行信息化改组与改造,凝结出工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之果;才可能达到信息资源的系统集成与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价值链整合;也才可能使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战略发展从计划变成现实。

二是工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互动共进。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将日益强烈地提出信息需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工业信息化过程提出的信息需求相配适。工业信息化作为以吸收和应用现代最新的信息技术改造原有工业的研究与开发系统,改造原有工业的生产、流通、管理方式等向信息市场提出信息需求,这样信息需求也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当然也有信息产业内互相交换而形成的内在推动力)。由工业信息化过程中提出的信息需求主要是生产性信息需求,与生活性信息需求不直接相关。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仍占很大势力的市场经济欠发达国家,工业信息化中的信息需求同样需要引导,而要使信息需求真实地反映工业信息化的实际,必须加强工业系统中信息分析人员的发现与培养,加强信息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对工业信息化过程的监测水平;各个部门都要认真作好现代信息网络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分析报告。总之,我国的工业信息化必须有一整套从信息创新、信息发现与分析、信息配适到信息安全监测的体系。

三是工业信息化推进与创新的关系。工业信息化是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装备现有工业体系,其精神实质是创新。创新既为推进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也是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方式取得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创新既有信息技术创新,也有信息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生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加强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在工业系统中的运用也将极大地触发传统工业的技术创新,而基于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也更切合我国实际,有益于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改组与改造。管理体制创新很大程度上形成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建立在管理实践基础上的体制创新将更加灵活地促进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体系的投入与管理注入,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是工业信息化与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关系。核心信息技术是衡量当代世界信息产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抢占或反抢占信息产业领域制高点的“利器”。而我国的现实是,工业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管理软件、信息内容管理、信息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等仍属弱项,工业信息化的核心技术、领先技术从根本上说是掌握在强国的手中。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门槛”也在核心信息技术不足。在加入WTO条件下,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增强对适于工业体系的核心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把研发工业核心信息技术与推进工业信息化上台阶的战略结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的我国工业信息化实践,要联系新世纪世界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加大我国对一些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信息技术作产业化实验与创新。影响比较大的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五是以信息同物质能量在对应关系的特点,协调好工业信息化与农业支撑能力的关系。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其工业化进程受农业发展水平的极大影响与制约,而工业信息化进程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与制约更大。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路径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路径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与不同,中国的农业大国特色,使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性与特点,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农业发展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再加上作为世界人口最多且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80%,低素质人口多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的工业信息化进程除了要考虑基础农业对工业信息化的支持强度与支持能力,还必须解决工业信息化效率与大量低素质农业劳动人口的冲突与矛盾。再说,中国工业化历史上,工业化模式与路径的选择一度偏离农业大国的国情实际,采用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发展道路,结果使当时作为中国新兴产业的工业与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严重脱节,且越到后来越深重,这从反面给我们今天留下一个教训:中国的工业信息化如果脱离国情,抛开农业大国的实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此外,当今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业信息化进程同样存在一个因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而提出的与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有机联系的问题。换句话说,正如信息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与支持一样,中国的工业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与支持一样,中国的工业信息与工业化进程同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信息化的支撑与支持,而且要互为推动力量,共同进步与提高。

六是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结构平衡与协调关系。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发展实际和基于因特网技术的信息体系兼容性以及兼容范围大大提高,这将有利于工业信息化过程中工业结构与信息技术结构在广度上的合理化,但不利于在深度上作配适。因为传统与现代毕竟有较大的距离。这就需要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在工业结构与信息技术结构方面作细致缜密的配适工作,以消减结构中的冲突现象和不确定性,协调好工业结构与信息结构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产业与技术的关系。比如增加适用信息技术对工业部门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注入,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优势,有效地提高工业体系与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系统集成能力。

标签:;  ;  ;  ;  ;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特殊性与路径选择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