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应该有所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所作为论文,英语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个题目是想表达一个可能带有一般意义的观点:我们在英语学习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要把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实现这个目的之行动过程。
学习目的(aim)产生于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并不是要成为英语国家的公民,所以不必学到连说话时摇头耸肩都像外国人。但是我们不妨怀着要成为“世界公民”的想法,因为英语是现今世界上的一个通用语言,掌握了英语就可以方便地与世界上的人们交往,随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这既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这样高远的目的,必须落实于一定的学习目标(objectives),即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有的人,英语学习经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和打断,他们总苦于找不到一条学习“捷径”。不少人都向我问过外语学习的诀窍,我的回答只有“念念不忘”四个字。所谓“念念不忘”,不是让人24小时都学习外语,而且每天如此。这只是说:要始终把它当成一件事,在能抓住的时间内(比方说,每天15分钟或每周半天),坚持学习和用心体会,务求学到手。但不少人到头来总还是让别的事情把外语学习冲掉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永远不可能把外语学到手。有的理工科学生外语也学得不错,因为他们的科学头脑也善于处理语言问题。但也确实有的人语言悟性较差,这就要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悟性,不过悟性也离不开多学多练。
又有的人,学英语学到一定时候自我感觉老提高不了,就无计可施甚至灰心丧气。这种心态是不必要的。这时候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坚持就会提高。当然还要讲究学习策略。必要时可改变一下学习方式:比如专门训练与人就英语问题进行切磋的本领(包括参加英语学术研讨),或专门去做一些与本专业或某特定兴趣挂钩的编译工作。当然,最理想的方式是出去“游学”,即改变学习环境,哪怕是到别的学校进修物理时顺便抓住机会设法接触一下那里的英语专家或参与一些当地的英语活动也是有益的。不过,要与别人切磋,自己先要有一定的看法或想法,至少提得出有些份量的问题。(我早年在中学教书的时候,同事里有个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教师,他把一部外国英语文选读得烂熟,整天拿一些困难的英语句子来问我。他确实具备了切磋的本钱。我被他“将军”近于“将”死了好几次;但我也从中得到锻炼。)
对于核心语言(Core language),我们要下大力气,务求牢牢掌握。什么是核心语言呢?它体现于通用的发音、基本词汇(比如大纲规定的或专家认可的5,000词或10,000词)、基本语法,连带一些基本的交际项目规范。权威的公外教材也着重提供核心语言。各种负责任的考试,考查的一般也是核心语言(不过有时方式不妥,产生误导)。现在有的读物和电视节目“洋话连篇”,但我们不敢保证其中的东西都属于核心语言。对于这些洋话,我们可以抱着这样的态度:学到一句算一句,但不能信之太过,因为它太零碎,而且可能有不少土话,掌握它并非当务之急。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只能集中力量掌握其核心语言。有几个标准能检验我们是否掌握了核心语言。比如:是否掌握基本的词汇,尤其是常用词的基本义项及其搭配,也包括其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是否掌握基本的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包括养成自动运用语法规则进行句法分析的能力;能否深入领会英语词句的精神实质,在积极运用(说话和写作)中随时自觉摆脱汉语的影响而使用地道的表述形式。有的东西很难说是母语的干扰还是外语的夹生饭。比如:很多学生知道while可以表示并列连接,相当于汉语的“而……”;但是他们却在本该作为半句打住(用逗号)然后说while…的一个大句子中拦腰把上半句截断作为完整句子对待(用了句号),然后用While(大写)开始本该属于后半句的内容。殊不知本族语者一看到这个While...开头的句子,他们的反应却是“虽然……”;他们期待着下半句出现转折的内容,可是这样的内容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中国学生本来并没想要表述这样的内容)!我们有些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不时写出As has been stated that this problem...这样的句子,甚至说As it has been stated that this problem...。其实应该说:As has been stated,this problem...(这里As引导一个关系从句),或It has been stated that this problem...(这里that引导一个主语从句)。诸如此类的失误,自己习焉不察,说明语法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也就是对核心语言的掌握还有欠缺。要培养自觉纠错的能力,不要等别人给你纠错。这样,也就是在尽量培养接近本族语者的语感。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向本族语者学习,留心体会他们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与人切磋,随时可做;给自己加任务,也随时可做。这两样都可随时使我们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一首英文小诗:Good,better,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这看似平常,但其意义用汉语如何表达?好像谁也不去关心。我却不嫌事小而不为,试译为:“好、善、精,功莫停:好上好,精又精。”过了许多年,我又找到了另外一种译法:“好、良、优,永勿休:好更良,良益优。”我不是说这译文有多好,只是想说:这种自我压担子的行动表明我愿意自己的头脑永远处于思考(工作)状态。我们外语专业工作者有个“坏脾气”,看到一个陌生的汉语术语,就即刻想:它是不是外来的?外文的对应(或本来)说法是什么?我们不轻易把一个翻译过来的术语辗转照抄。但在一些非外语专业人士那里,这样的事情是常见的,有时抄错了也不知道,意思偏离了原意也不知道,因为他们或是没有习惯,或是没有耐心,或是没有能力去做这种查证。我们会习惯在一个专门术语后面注明其外文原形,这样读者就可以复案而不致弄糊涂或搞错。从这种事情也可以看出:接受外语训练,也是接受素质训练和学术训练。学好外语可以提高一般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认为应该把学习英语的过程同时变成一个行动过程、工作过程。大家完全可以给自己寻找一些工作任务(学习性的任务或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边干边学,这比单调枯燥的学习会更加见效,而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学习的积累也就是工作成果的积累,会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并提高自己的信心。比如,为自己的专业论文试着写个abstract(提要)总可以吧?(当然写提要也要训练。)打基础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动手积极使用英语,不能等学好了再干。到哪天才算学好了英语?真难说。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来用,在某些方面永远也达不到本族语者的英语水平;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永远不能主动使用英语,甚至不敢使用英语呢?显然,我们能够使用它,也要敢于使用它。有些外国汉学家的汉语水平也不如我们,可是谈起中国的传统学问他们随时能打败我们中的许多人!这样反过来一想,我们是否应该增加一些自信心?
现在还有许多人是为考试而学习英语。这种态度是很有害的(虽说人不能完全摆脱眼前的功利羁绊)。学习为了应试,考试过了学习也就终结了。这样是不能学会英语的。我强调要把学习过程变成同时也是工作过程。这样的复杂活动要求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不知大家在看电视剧《西游记》时有没有注意到最后的简单化处理?唐僧四人到了西天,讨到了经书,挑着担子就兴高采烈往回走。取经就这么容易?看那画面,经书还全是用汉字写的!我们要想一想:唐僧取经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历史上的唐僧(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到了西天(印度),还在那里住了十多年,遍访名师,不但听课、研读,还登台宣讲,参加研讨和辩论。而这些活动都是用他刻苦学来的印度的语言(主要是梵语)进行的。这样他才真正取得了“真经”(严格地说,“取经”即引进佛教权威经典的过程,还应包括他回国后主持多年的译经工作)。电视剧里那种“得胜回朝”的喜剧式场面是对生活现实的歪曲,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效应。如果我们想学会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我们是否应该像真唐僧那样,要对之念念不忘,要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要努力让自己从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