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允准任选词的理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Giannakidou & Cheng(2006)认为在“疑问不定词+‘都’”结构中“都”标记范围的有定性。本文认为“都”不具有限定范围的功能。汉语和英语中任选词的极性差异表现在修饰语和焦点标记是否必须出场,这反映了不同语言对概念结构的凸显密度的差异。在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和存现句中,英语的任选词后面通常必须添加限定语表示限定任意选择的范围,而汉语可以借助语境省略限定成分。汉语用“都”表总括,辅助和增强任选词的扩域功能,而英语的任选词后常省略总括词。 本文先介绍英、汉任选词的浮现极性特征和人们对不合格语句的病因的解释,然后介绍任选词的限定语的救活功能,综述人们对“都”的允准功能的解释,根据对立的经济原则提出显性与隐性限定说,分析“都”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 二、任选词的浮现极性特征 Haspelmath(1997)等指出任选词(如英语的“any”和汉语的“任何”以及光杆疑问不定词如“谁”、“什么”等)用在非极性语境(如类指句、情态句等)时不显现负极性特征,可以用于肯定陈述句。 (1)Any howl hunts mice.(转引自Kadmon & Landman 1993:405) (2)东西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民网,20110104) (3)Any lawyer could tell you that.(转引自Kadmon & Landman 1993:354) (4)我们可以把一个数无限地二分。(人民网,20131028) “Any”和“任何”用于叙事句、领属句和存现句时具有负极词的特征,能被否定陈述句允准,不能被肯定陈述句允准。 (5)a.Yesterday John didn't see any student. b.*Yesterday John saw any student.(转引自Chierchia 2013:319) (6)我们*(没)见到改善。(新浪财经,20140816) (7)a.I don’t have any potatoes.(转引自Kadmon & Landman 1993:353) b.*I have any potatoes.(同上) (8)奇怪的是,他*(没)有莫奈的作品。(新浪收藏,20150221) (9)a.There are not any unicorns in the garden.(转引自Ladusaw 1980:98) b.*There are any unicorns in the garden.(同上) (10)17岁的儿子贺胜斌还在读高中,家里*(没)有收入来源……(《长沙晚报》20140530) 任选词的负极性特征只能被有的语境触发,而在有的语境中处于惰性状态。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任选词的浮现极性特征现象(蒋勇、翟澍、邢雪梅2011;蒋勇、周云亮2013)。 三、对病因的解释 对以上不合格语句的病因的解释历来有三派观点:内在辖域观、信息观和变量观。 1.内在辖域观 Ladusaw(1980)认为any是一个同形异义词:分布在非极性语境中的any是自由选择的any(free choice any,简称为FC any),它表达全称量化意义;分布在极性语境中的any是极性敏感性any(polarity sensitive any,简称为PS any),它表达存在量化意义,并典型地分布在以下语境。 (11)Peter didn't talk to anybody.(做宾语时被谓语部分的否定允准) (12)Nobody talk to anybody.(做宾语时被主语部分的否定代词允准) (13)Few people talk to anybody.(被表示很少意义的词语允准) (14)I doubt that he talked to anybody.(被含有否定意义的谓词允准) (15)Everyone who talks to anybody gets arrested.(被全称量词的限定语允准) (16)If you talk to anybody,you'll get arrested.(被条件句的前件允准) Ladusaw把广义量词理论的单调逻辑(Barwise 1979)运用于极性词的研究,认为PS any具有内在的辖域要求,它必须处于下向蕴含(downward entailing)算子的辖域内。Ladusaw用下向蕴含的属性概括了PS any分布语境的共同逻辑特征。“下向蕴含”也称“单调递减”(monotone decreasing),是指母集的信息蕴含子集的信息,例(11)-(16)中的黑体部分都是下向蕴含算子。例如,“a person”和“a woman”构成母集与子集的关系,下例(17)-(22)中的“→”表示从母集到子集的下向衍推关系。 (17)Peter didn't talk to a person→Peter didn't talk to a woman (18)Nobody talk to a person→Nobody talk to a woman (19)Few people talk to a person→Few people talk to a woman (20)I doubt that he talked to a person→I doubt that he talked to a woman (21)Everyone who talks to a person gets arrested→Everyone who talks to a woman gets arrested (22)If you talk to a person,you'll get arrested→If you talk to a woman,you'll get arrested “上向蕴含”(upward entailing)也称“单调递增”(monotone increasing),是指子集的信息蕴含母集的信息。肯定叙事句是上向蕴含语境,如例(23),不满足PS any对下向蕴含算子辖域的要求,故(24)不合法。 (23)Peter talked to a woman→Peter talked to a person (24)*Peter talked to anybody. 然而,Ladusaw提出的内在辖域条件不过是任意性的规定而已,未能揭示下向蕴含算子与any的语义之间的联系。any本身的语义并不指示言语者“把我用于下向蕴含算子的辖域内”。此外,他割裂了两个any之间的联系。其实,FC any和PS any并非同形异义词,而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极性特征而已,两个any都表示任选意义。 2.信息观 信息观以Landman & Kadmon(1993),Krifka(1995),Lahiri(1998),Chiercia(2013)为代表。他们认为任选词用于强调,含有任选词的语句必须满足加强信息度的要求,如果讲话人使用强调的形式,命题就不能传递较弱的信息。Landman & Kadmon(1993)和Chiercia(2013)用扩域功能来解释any的语法。any的语义内容相当于“a+CN”,其中“CN”代表普通名词(common noun)。任选词具有扩域功能,它把界外的、例外的成员也纳入到名词短语所指代的对象的范围中。 (25)a.I don't have potatoes. b.I don't have any potatoes.(转引自Landman& Kadmon 1993:370) (26)a.I have potatoes. b.*I have any potatoes.(ibid.:353) 例(25a)中的“potatoes”一般指可食用的土豆,而例(25b)中的“any potatoes”则扩大了土豆的范围,把非食用的土豆,比如作装饰用的土豆或烂土豆也纳入到被排除的集合中,扩大了否定的范围。(25a)是关于窄域的陈述,(25b)是关于宽域的陈述。当宽域的信息能蕴含窄域的信息时,any的使用就是合适的,这时它能解除更多成员的不确定性,起到加强信息度的功能。例(26a)表示我有一些窄域中的土豆,即可食用的土豆。例(26b)表示我有一些宽域中的土豆,即某些可食用的或非食用的土豆,命题传递不确定的信息,无法让人推知他到底有哪些土豆,扩域反而使信息变得更加含糊,any在肯定句中不但不能起到加强信息度的作用,反而降低了信息度,故出现语用异常的情况。 Chiercia(2013)也认为any在语义上相当于some或a,外加扩域功能。他认为任选词能激活母集中的所有子集。在上向蕴含语境中,母集的信息被子集的信息所蕴含,例如子集中有一些土豆蕴含母集中也有一些土豆,而逆向推理不成立。例(26b)表示母集中有一些土豆,它传递的等级含义是:只有母集中有一些土豆,而子集中未必有一些土豆。但根据常识,如果母集中有一些土豆,则其中的某个子集中必定也有一些土豆,因此例(26b)不合法是因为等级含义和常识推理相矛盾。 Krifka(1995)指出任选词能激活选项,如“anything”指代一个事物(a thing)或某个事物(something),它激活的对比选项是各种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含有较高的信息度,任选词本身的语义的详尽性、具体性弱于其他具体事物,它用于肯定叙事句时是信息度极低的表达。 (27)*Mary saw anything.(转引自Krifka 1995:220) (27)的所言的信息是玛丽看到了某个东西(=Mary saw something/a thing)。由于某个东西和某个具体的东西构成母集与子集的关系,事物的普遍特征蕴含在具体特征之中,故子集的信息蕴含母集的信息。例(27)的所言的信息度比所有的对比选项的信息度都低,它引导的等级含义是玛丽没有看到某个具体的东西。所言表示玛丽看到了某个东西,而等级含义又说她没有看到具体的东西,所言和含义相互矛盾,故语句不合适。(ibid.:225)然而,下例也表示玛丽看到了某个东西,也传递同样的等级含义(即未看到具体的东西),为何是合法的? (28)Mary saw something. 他认为例(28)不引入对比的选项,不涉及到选项之间信息度的对比,故是合法的。 以上分析不符合我们的语感。把任选词的意义解释为虚指意义是不正确的。Dayal(1998)指出任选词在肯定的领属句和叙事句中仍然表达全称量化意义。例(26b)给我们的语感是它表示“我什么土豆都有”,而不表示我有某种(食用的或非食用的)土豆,例(27)表示玛丽什么都看到了,而不表示玛丽只看到了某样东西,讲话人的强调意图仍然得到了实现。在不合法的语句中并不存在所言和含义的矛盾。当次要成分允准任选词时(见本文第四节),任选词表示的是全称量化意义而不是存在量化意义,这说明信息观把任选词解释为虚指意义是不合理的。汉语的任选词可以用于肯定的领属句和叙事句,可以验证(26b)和(27)表示全称量化意义。 (29)我东西都有了,所以对购物没有太大热情。(人民网,20070328) (30)到加拿大馆都看到了,就是没看到大山。(人民网,20091014) 例(29)不表示我只有某样东西,而是表示我想有的都有了。例(30)表示所有的东西我都看到了。按照内在辖域观和信息观对不合格例句的病因的解释,任选词是不能用于肯定的领属句和叙事句的,而汉语的语料事实可以证伪他们的解释。 3.变量观 变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Giannakidou & Cheng(2006),Haspelmath(1997),Dayal(1998)。变量观认为任选词指代任意变量,表示讲话人允许听话人任意地和不加区分地选择的意义,集合中的各个变量虽然性质不同,但在满足某个属性时地位相等;语境必须满足任选词激活任意选项的要求。任选词用于肯定的叙事句、存现句、领属句时不合法是因为任选词表达的自由选择的无限性与语境预设的选项范围的有限性相冲突。在表达已然事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已然拥有、存在的事物时,其中涉及的选项具有“存在闭包性”(existential closure)。“存在闭包性”这一概念是Heim(1982)提出的,它是指变量(variables)被句中的一个存在算子(existential operator)所约束的现象。在存在闭包语境中,自由变量的作用域被绑定,特定事件的参与者和已然存在的事物的范围是有定的和有限的。 (31)门口有个人。 x(人(x)&门口(x) “x”表示x的存在量化意义,变量“人”被存在算子“有”绑定,是被语境限定的集合中的一个变量。存在闭包语境无法满足听话人任意选择变量的要求,如果听话人选择的变量跨越集合的边界,命题就不可能为真,因此,在肯定的已然事件句、领属句或存现句中使用任选词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真值准则。Haspelmath(1997:49)也指出,由于任选词的语义是表示不定指称的、任选的个体,因此在个体已经被确定的肯定句中不能使用任选词,例如,任选词不能用于表示计划或请求的肯定句,或用于以过去时、完成体、进行体表达的肯定的叙事句,或用于表示必要性的肯定句。 (32)*She plans to buy anything. (33)*She asked me to buy anything. (34)*She bought anything.(Haspelmath 1997:49) (35)*You must marry anybody.(ibid.) 在上例(32)-(35)中,她不可能计划、要求或已经把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买了下来,也不可能强迫她嫁给每个人。在这些例句中,任选词所指代的范围太广,传递的信息量太大,违反真值准则,导致语用异常。由于叙事句是指代在特定时刻发生的一个事件,其中所涉选项的范围受时、空的限定,选项的数量是既定的和有限的,不允许有无限的、任意选择的自由,因此Giannakidou(2001)指出,任选词是反离散事件性的(anti-episodic),而在类指句、或然情态句、假设条件句、疑问句、指令句和以将来时表达的叙事句中,它们不含有实情性预设,存在闭包被打开,其中的自由变量被释放,无论听话人选择哪个变量,命题都能成立。 综观以上三种解释,变量观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四、任选词的限定语的救活功能 Giannakidou & Cheng(2006)指出如果任选词带上限定成分时,就可以用于肯定的离散事件语境(episodic context)(即叙事句)。LeGrand(1975)把这一现象称为次要成分(后置定语从句)的触发(subtriggering)。 (36)a.*Anyone brought a present.(转引自Giannakidou & Cheng 2006:167) (37)a.?任何人都受到台湾安全局严格审查。 b.当时台湾处于军事管制戒严令期间,各种民间社会活动和人身自由均被明松暗紧地监视着,任何人都受到台湾安全局严格审查。“连外交部长都不得例外。”谷正文说。(人民网,20120327) Giannakidou & Cheng(2006)和Dayal(1998)认为次要成分具有内涵化的作用,能充实任选词的内涵,从而使任选词所指代的外延随之缩小。例(36a)、(37a)是肯定的叙事句,它们分别表示不管什么人都带来了一件礼物,无论什么人都受到了台湾安全局的严格审查。在已然事件中,所涉个体是有限的,因此带礼物的人和受到审查的人的范围不可能包括全世界所有的人,人们很容易找出反例证伪命题,命题不可能为真。而(36b)、(37b)对人的范围加以限定,表示有定范围内的任选,命题就合乎情理。 然而,以上外延收缩说只能解释带上限定成分的任选词可以用于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或存现句的情况,不能解释为何汉语的任选词有时可以不带限定语就能用于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和存现句的情况。汉语的任选词的限定语可承语境省略,而英语的任选词的限定语一般不能省略。因此是否任选词一定需要限定语才能用于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或存现句取决于不同语言的要求,不能依据英语的特点来判断汉语的语句的合适性。 五、对“都”的允准功能的解释 人们观察到“都”可以允准“任何”或光杆疑问不定词用于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和存现句,于是认为“都”是任选词的允准语。本节介绍解释这一现象的有关理论,一一评述它们的不足之处。 1.“都”标记有定性 东南亚语言(日语、韩语、汉语)和印欧语(古希腊、拉丁语等)皆用疑问词表示任选义。(Haspelmath 1997)Giannakidou & Cheng(2006)指出,在有些语言中,光杆疑问词单独使用不能表达任选义,它们有时需要带上一个焦点小品词才能表达任选义。在汉语、日语、希腊语等语言中,疑问语素需要带上有定标记、焦点标记或任选标记。例如,在希腊语中需要在疑问不定词之前加上“o”才能表达任选义(既可以表示有定任选义,也可以表示无定任选义)(Giannakidou & Cheng 2006:136)。 [o-pjos]-dhipote 有定标记—谁—情态任选标记 [o-ti]-dhipote 有定标记—什么—情态标记 [o-pote]-dhipote 有定标记—何时—情态标记 [o-pu]-dhipote 有定标记—哪里—情态标记 “o”是有定标记语素,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它是不自由语素,不受性、数、格的影响,疑问不定词需要与“o”配合构建自由关系小句,去掉“o”后疑问不定词在关系从句中不能表达任选意义。“dhipote”是情态标记,相当于英语“-ever”(“无论”)的作用,它们组成“有定标记—疑问词—无论”的构式。语义或形态的有定性是某些语言中疑问词成为任选词的先决条件。在某些语言中,疑问不定词与情态标记或表递进意义的焦点小品词(表示“也”、“甚至”、“并且”、“或”等意义的词)联合表达任选意义。 wier dan ook,(字面义):谁—就—也 加泰隆尼亚语 qual-sevol,(字面义):谁—情态标记 qual-quiera,(字面义):谁—情态标记 jo-bhii,(字面义):什么—甚至 dare-demo,(字面义):谁—甚至 nwukwu-na,(字面义):谁—或者 nwukwu-to,(字面义):谁—并且 谁/什么/哪里/怎么+都/也 在英语中无定任选用不加限定语的any来表达,有定任选用后置的定语从句限定any或用wh-ever引导的关系从句来表达。 Giannakidou & Cheng(2006)指出:从句法上看,any和wh-ever不同,any后接名词短语或单独作代词,而wh-ever需要后接补语;从表达的意义上来看,any修饰名词短语,表示无定任选,而wh-ever用于关系从句,表示有定任选。由此,语言中的任选表达分为有定任选和无定任选。例(39a)表示无定任选,可以是空集,对学生的来电无期待。例(39b)偏向于有定任选,预设非空集,对学生的来电有期待。 (39)a.If any student calls,I am not here.(转引自Giannakidou & Cheng 2006:157) b.Whichever student calls,I am not here.(ibid.) Giannakidou & Cheng(2006)接受Lin(1996)的观点,认为疑问不定词+“都”是无条件句“无论+疑问不定词+都”的减缩,表示有定任选的意义,“都”是表达范围有定的最大算子(definite maximality operator),即表达有定集合中最大数目的个体变量,“都”所做的贡献是为语句提供有定性(definiteness)、已知性(giveness)和穷尽性(exaustivity),能起到限制语境论域(contextual domain restriction)的作用,故允准疑问不定词用于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和存现句。 (40)中的“什么”指的是当时在比赛现场所发生的一切,(41)中的“什么”指的是我想拥有的东西,(42)中的“什么”指的是可以在电脑上玩的任何东西,它们都指代限定范围内的任意变量。 然而,以上解释存在两个问题。 1)疑问不定词后面带“都”并非皆表有定任选。“都”表示总括(朱德熙2003:195),强调没有例外。当“都”与疑问不定词组合时表示在集合中任取一个都具有动词短语所表达的特征。“都”只能对辨认任指义起作用,它不标明有定任选义。范围是否有定是根据语境和常识而不是凭借“都”做出的判断。在叙事句中,某个已然发生的事件的参与要素是有定的,在领属句、存现句中,所拥有的事物或在某个时间或地点存在的事物也是有定的,所以在这些语句中需要把疑问不定词+“都”解释为有定任选。而在类指句(如例(43))和情态句(如例(44))中虽然无须限定指代的范围,但仍须使用“都”,这说明“都”并不表示对范围的限定。 (43)她说,“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会告诉他,一定要处理好。”(人民网,20131121) (44)第二天,周恩来宴请曹聚仁时,告诉他,今后你就是大陆的常客,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人民网,20131018) 如果对例(43)中的“任何事情”和(44)中的“什么时候”所指代的范围进行限定,把“都”视作有定标记,势必会造成对语句的误解。例(43)不表示只有一定范围内的任何事情才具有两面性。例(44)不表示对方只能在指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前来,周恩来为了显示热诚态度,并不对曹聚仁来访的时间加以限定,而是表示欢迎对方随时来访。即便疑问代词+“都”是“无论/不管/任+疑问代词+都”的紧缩形式,也无法说明“都”能起到限定范围的作用。俭省形式和完整形式皆表达同样的语义。“无论”、“不管”、“任”仅是辅助任选意义的表达,表示不管对方选择哪一个选项,结果都一样。“无论/不管/任+疑问代词+都”只是在条件句中突出任选意义而已,不能起到增加内涵和限定外延的作用,无法表达有定任选,它们也可以用于类指句和情态句等表示无定范围的语境。 (45)无论谁都有权利在无正式结论之前避免成为贪腐猜测的目标,这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人民网,20150203) 在例(45)中,“无论+谁+都”并没有充实“谁”的内涵和缩小它的外延。可见,Giannakidou & Cheng(2006)把“无论+疑问不定词语+都”这一构式中的“无论……都”的功能等同于修饰任选词的后置定语从句的功能是值得商榷的。诚然,后置定语从句能丰富中心语的内涵,和缩小它的外延,而“无论+疑问不定词+都”只是表达无条件假设的意义,不具有收缩外延的功能。 2)英语中与汉语相同的结构也不表示有定意义。汉语的任选词+“都”对应英语的“any(NP)at all”,其中的“at all”和“都”的意义相当。下例中的“at all”不表示对范围的限定,而表示总括。 3)汉语的任选词即使已经有了限定成分也要带“都”。 如果“都”起限定范围的作用,当任选词已经有了限定语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都”来重复限定范围了,为何这时仍需要“都”来约束范围?这也显示“都”的作用并不是添加内涵和起限定范围的作用,只是表示“全都”、“尽都”的意思。疑问不定词+“都”是为了突出任一对象皆不例外,而不是为了限定任选词指代的范围。 2.汉语主语的有定性 文卫平(2013)主要解释“任何+都+否定”这个构式中为何“任何”需要得到“都”和否定的双重允准,他提出了“任何”需要与“都”和否定连用的两条理由: (1)汉语中疑问不定词语与“都”同现是跟汉语的主语的有定性有关。汉语的主语要求表示有定范围的名词或代词,除了类指句、规范句及有某些数词短语引导的句子外,无定名词一般不能出现在主语位置。(文卫平2013:192)而“都”的引入能为无定名词提供一个语境论域限制。 (2)在叙事句中,主语位置上的任选词是负极词,负极词需要获得否定等成分的允准,谓语部分的否定成分能逆向辖制主语中的负极词,即负极词处于否定的逆向辖域内。 于是,“都”和否定成分共同允准叙事句的主语位置上的“任何”,二者缺一不可。 (48)a.*任何学校没有接受我的申请。(转引自文卫平2013:187) b.任何学校都没有接受我的申请。(同上:188) (49)a.*任何家长都收到了开会的通知。(同上:192) b.任何家长都没收到开会的通知。(同上) 然而,汉语的主语表达有定性仅是一种倾向性而已,类指句和情态句的主语位上的任选词不表达有定性。文卫平提出的两个条件都可以被语料事实证伪: 1)“任何”做否定叙事句的主语时,可以不带“都”。 (50)小赵喝酒是自愿行为,任何人没强迫小赵,被告的行为与小赵之死无关。(人民网,20130402) 2)“任何”做主语+“都”可以用于肯定叙事句,无需否定的逆向允准。因此,没有必要用否定的逆向辖制来解释主语位上的任选词的允准理由。 (51)任何人都在猜测这本书的价格。(人民网,20071128) 3.“都”量化的对象的有定性 黄瓒辉(2006:71)认为当“都”作量化副词时,要求所量化的对象必须具有有定性。 (52)*一些人都没去过北京。(同上:72) (53)这些人都没去过北京。(同上:72) 她认为“一些”指代的对象是不确定的,而“这些”指代的对象是有定的,后面可以带“都”。 然而,在情态句和类指句中,“都”前面的成分并不是有定的。 (54)日本变得富裕,谁都可以出国了。(人民网,20120817) (55)谁都喜欢和性格活泼的人相处。(人民网,20150205) 以上例句与她所说的情况相反:“都”前面的成分不是有定的成分。可见,“都”所量化的对象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当视语境而定。 4.焦点暗示有定性 Liao(2011)用焦点暗示有定性来解释有定任选现象。他指出焦点算子通常激活与语境相关的一套选项,引导对语境相关的集合进行操作,而不是对词语所指世界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操作。因此,暗示有定性是焦点算子的属性。他认为焦点算子“都”指代有定集合,语境中被激活的选项是世界集合的子集。(Liao 2011:111)任选词指代母集中的任何一个子集,只要是任选词+“都”的结构,就可以暗示有定的母集中所有子集全都被激活,焦点算子能帮助任选讨避免语义冲突。(同上:110)他所谓的语义冲突是指任选词表达的选择的无限自由性和事件所涉变量的范围的有定性冲突。 (56)宫鲁鸣说:“我们这场比赛没有保留实力,任何打法都用上了。”(《新闻晚报》20040117) 人们在比赛中所用过的打法毕竟是有限的,有定的,这里的“任何打法”限定在人们所掌握和能够想到的打法,而不表示凡是有史以来世界上出现过的打法或者由别人任意举出的打法。 然而,在类指句和情态句中任选词后面也跟“都”,表示的任选范围却不是有定的,这该如何解释? 5.倒装结构赋予有定性 石毓智(2004:342-343)用“结构赋义”来解释宾语前置时表示有定范围内的变量。 (57)什么他都吃过了。→*他都吃过什么。(同上:343) 他认为疑问代词表示遍指义时必须用于谓语动词之前的现象与结构赋义规律有关。语法上的“遍指”概念都是指某一特定范围内的每一成员。所谓的“有定性”就来自这个“特定范围”。由于光杆疑问代词不能再为其他词语所修饰,有定性无法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所以必须放在谓语之前来获得结构所赋予的有定性特征,结果就造成了它们只能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前的现象。(同上)实际上,例(57)中的有定性是“过”所赋予的,有定性是通过已然事件的预设推导出来的,因为已然事件预设其中的参与者的范围是有定的。 动词之前的任选词并不一定指代有定范围内的任选变量,下例(58)中的“什么”指代的范围就不受限定。 (58)那时候年轻嘛,都愿意干。(人民网,20131128) 倒装并不是为了表达有定性,而是为了区分虚指和任指解读。 (59)a忽然,听到了声音,在众人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吴万余“撇下”首长夺门而出,直奔猪舍。(人民网,20130530) b爸爸和妈妈说话时我就装睡,过半小时他们以为我睡熟了,然后才说事,其实我都听到了。(人民网,20060718) 例(59a)中的“什么”是虚指,指代有定的、未知的事物。例(59b)中的“什么”是任指,因为是通过完成体表达的已然事件,所以指代与事件相关的任意变量。结构赋义只能用来解释对疑问词的虚指义和任指义的标示,无法用来解释人们对有定和无定的区分。疑问代词+焦点标记是任选标记而不是有定标记,倒装结构也不制造有定意义。 对任选变量施加范围限制的不是“都”、主语或句法结构。我们将说明对任意变量施加范围限制的是语境。 六、两种对立的经济原则 齐夫定律描述了人类行为遵守以最小努力获得最大收益的省力法则,也称经济原则。Zipf(1949:20ff)认为言语交际中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原则:一方面,有利于讲话人的经济原则是要节省编码精力,尽量少说,用最少的语音努力传递最大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听话人的经济原则是讲话人要尽量多说,应传递充分的、清楚的、没有歧义的信息,使听话人在理解时最省力。Grice(1989)的会话合作原则也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条准则:足量准则(要尽量多说)和适量准则(要尽量少说),它们分别体现了听话人的经济原则和讲话人的经济原则。Levinson(2000)认为所言是系统性的欠明的,句子的真值条件义是残缺不全的,需要语境信息的充实才完整,语用含义进入到语句的逻辑意义中,这就是语用信息对命题内容的浸润。下例显示语义的自由装载,括号中的内容显示命题内容所涉及的性质、范围都是欠明的,它们都是讲话人根据适量准则而减省的信息。 (60)她是长了(聪明的)脑袋的。 (61)从文件到落实肯定尚需(较长)时日。 Horn(1984)根据数量原则(大致对应于足量准则)和关系原则(大致对应于适量准则)提出了语用分工理论,讲话人选择简短的、无标记的表达式来表示常规关系,用冗长的、有标记的表达式来表示异常关系。这反映了讲话人为节省精力而采用的优选策略。讲话人的策略是在寻求耗费的精力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由于常规关系最普遍、最易为听话人想到,所以讲话人只需使用简短的形式,而异常关系不普遍,不易被听话人想到,所以讲话人需要使用复杂和冗长的形式。 (62)a她停下车。(用常规的方式) b她让车停下来。(用异常的方式) 讲话人是按照信息对听话人的可及度来选择足量准则或适量准则。可及度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指示单位的便捷程度,或者是激活指示的速度。可及度影响编码的信息密度。Ariel(1990)提出可及度原则: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在大脑中提取指示单位的速度是不同的,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系统是一个按照“可及度”排列的连续统。Ariel(1990)给出了指代词的可及度梯级: 全名+修饰语>全名>较长确定性描述语>较短确定性描述语>姓>名>远距离指示词+修饰语>近距离指示词+修饰语>远距离指示词+NP>近距离指示词+NP>远距离指示词(-NP)>近离指示词(-NP)>重读代词+手势>重读代词>非重读代词>附着代词>动词人称一致标记>零形式 代词、指示语、名词都是不同可及度标记的词语。指称词语结构越简单,语义信息含量越低,它暗示其指代的概念的可及度越高。Ariel(1990:56)认为可及度较高的指代词在话语里所需的信息处理努力较低,可及度较低的指代词在话语里的信息处理努力较高。高可及度标志语主要指那些依赖话语语境就能获得解释的指称词语,如代词的零形式。中可及度标志语主要指那些须依靠现场物理语境获得解释的指称词。低可及度标志语指那些须从百科语境推知的指称词语,如确定性摹状语、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如果某个信息的可及度较高,易被对方识别,讲话人就应该遵守适量准则,使用较简洁的表达。如果某个信息的可及度较低,讲话人就应该遵守足量准则,使用较充分的表达。 七、显性与隐性限定 Sperher & Wilson(1986/1995)把语境视作认知语境,并把它分为三类:话语语境(上下文语境)、现场物理语境(交际情景)和百科语境(常规假设),它们构成语境假设的内容。汉语的任选词能够出现在肯定叙事句、存现句和领属句不是因为所指对象的范围受到“都”的限定,而是因为受到语境假设的限定,话语语境、现场物理语境和百科语境都能提供任选词的指代范围的信息。我们提出任选词指代范围的显性和隐性限定说。显性限定和隐性限定分别体现了讲话人顺应足量准则和适量准则时所采用的优选策略。 1.显性限定 这里的显性限定是指使用定语、状语、同位语等限定任选的范围。如果所指范围的可及度很低,只有使用限定语才能使听话人明白所指范围,这时讲话人选择和遵守足量准则是最佳的语用策略。内涵与外延成负相关:内涵越丰富,外延越窄。限定语能丰富由任选词构成的名词短语的内涵,缩小所指的外延,表示允许听话人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任意选择。在使用限定语划定任选范围这点上,英、汉语相同,“any”和“任何”以及用作任指的光杆疑问不定词在肯定的叙事句、存现句和领属句中都表示在所限定的范围内任何选项都无一例外,允许听话人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任意选择。下例中下划线部分标示任选词的限定语。 由于上文尚未提供奴隶主惩罚的对象的信息,他既不可能惩罚全世界的任何人,也不可能惩罚那些勤劳的、顺从的奴隶,所以讲话人需要划定任选范围以增加语句的信息度和合情性,例(63)用定语从句限定奴隶主惩罚的对象:任何怠工的和不顺从的奴隶。英语的任选词的限定语一般后置,而在汉语中,限定语可以置于“任何”之前,如例(64),也可以置于“任何”与其修饰的名词短语之间,如例(65)。 诚然,“任何”较少作肯定的叙事句、存现句和领属句的主语或宾语,因为它的功能被其他更简洁的光杆疑问不定词所替代,如:以“什么”替代“任何+NP”,以“谁”替代“任何人”,以“哪里”替代“任何地方”,以“怎么”代替“任何方法”。虽然光杆疑问词比“任何”+NP更简洁,但这并不排除“任何”可以用于肯定的叙事句、存现句和领属句,如上例(64)-(67)。 虽然汉语的光杆疑问不定词不接受定语的修饰,但它们前面出现的地点、时间状语、同位语或者前后罗列的选项也都能起到限定范围的作用。 (68)用地点状语限定知道的人的范围。(69)、(70)分别用同位语“全家”和“你们”表示“谁”指代的范围。(71)的后文列举的事项是总括的范围。 2.隐性限定 这里的隐性限定是指省略任选词的限定成分,通过启动听话人的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对任选变量进行限定。诚然,当任选词没有限定语时,讲话人提供的信息有时不足以让听话人顺利确定任选词所指代的范围,语句的可接受度低,但缺少限定语不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Dayal(1998:446)援引她与Jason Stanley和Barbara Partee的私人通信中提到的例句: (72)a.Mary confidently answered any objections.(转引自Dayal 1998:446) b.After dinner,we threw away any leftovers.(ibid.) Dayal认为如果有的语句有语境提供线索,就能隐性地限定任选的范围,但Dayal(1998:447)指出她不太明白能够引入隐性限定语的条件是什么,她也没有举出真实的语料来佐证。Duffley & Larrivée(2015)根据美语历史语料库(COH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因特网的真实语料,证明不带限定语的any确实可以用于肯定叙事句和存在构式等存在闭包语境。以下例句都预设实情性或存在性,表示有定任选,任选词的所指范围都受到语境假设的限定。 (73)Hoyle says the residents are using any means to stop the project,simply because they don't want it.(COCA) (74)There are any number of ways to engage voters.(COCA) (76)2000年4月12日,约翰·埃里克·阿姆斯特朗在他的吉普车内被捕,警方带他回去盘问。凶手都招了。(人民网,20020113) 以上反例的存在似乎暗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任选词根本就无极性特征。这一结论意味着半个世纪以来研究any及其他语言中的任选词的极性特征的语言学家们都是无的放矢。 我们认为可以用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来解决Dayal的问题和解释以上反例。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是听话人最先想到的且满足关联期待(即觉得是合理)的假设。如果所指对象的可及度高,听话人会在认知语境中搜索言语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情节、涉事者,启动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推断所指代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讲话人遵守适量准则是最佳的语用策略,可以省略任选词的限定成分。例(72a)启动的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是:在交锋时人们是针对反对自己的那些观点做出答复,所以听话人会自动为“any objections”添加后置限定语“raised against her proposal”。例(72b)启动的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是:餐厅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时会扔掉他们看到的任何剩菜,所以听话人会自动为“any leftovers”添加限定语“that we saw”。人们所使用的方法不超出他们的智力范围,所以例(73)中的“any means”指代居民们能够想到的阻止项目的各种办法,例(74)中的“any number of ways”指我们能够想到的吸引投票人的各种方法。例(75)省略了地点状语的限定语,且带有夸张的意味,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推知“任何地方”是指二战时美军在国外参战的许多地方。在(76)中,凶手招认的是杀人经过和细节,所以“什么”覆盖这些方面的所有内容。 即使在情态句、类指句和指令句等非极性语境中,任选词指代的范围有时也不是无限的,它们有时只允许听话人适当地、有限地扩充选项域。在任选词缺少限定语的情况下,人们也可启动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来判断非极性语境中的任选词指代的到底是有定还是无定任选。 (77)在北京什么事情他都能帮你搞定。 (78)而那些出身平民的总统还可以自身经历为教材激励年轻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而改变命运,奔向梦想。(人民网,20030602) 例(77)表示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他都能帮你办到,但这些事情必须限定在他力所能及的和合情的范围内。而在例(78)中,读者启动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是:人人都有均等的教育和成功机会,任何美国人都可以当总统,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人”的身份和地位加以限定,“任何”在这里表达无定任选的意义。 可见,对范围的限定的提示既可以通过言语线索(如限定成分、状语、同位语等),也可以通过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获得,不一定非得通过显性的限定语来表达。只要有足够的语境信息,指代范围的可及度高,上文中所谓不合格的语句就能得到改善。对范围的限定不是通过“都”来完成的,而是听话人启用背景知识、语境知识和百科知识限定任选词指代的范围。 八、“都”的贡献 在疑问不定词+“都”这个构式中,“都”不标记任选词所指代的范围受到限定,“都”表示总括,起到呼应和辅助表达集合中任意一个选项全都不例外的意义。疑问不定词后面需要带“都”是遵守汉语的一条语法规则:周遍性成分后面一般需要“都”呼应,表示前面的成分全都不例外,二者合力表示穷尽性。因为“都”既然表示总括,总括的对象应该是复数变项,因此它能起到区分光杆疑问不定词作虚指或任指解的作用,因为虚指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一个或某个的意义。“都”跟在疑问不定词后面诱导任指解读,是任指标记。英语不一定用总括词,汉语一般要用总括词“都”、“皆”或递加算子“也”。这可用语言开窗数量的差异来解释。英语一般只用开一个窗口表达任何一个都不例外,汉语一般需要开两个窗口来表达对应的概念。对比下列英文原文和汉语译文的开窗数量的差异。 (79)Any child world know that.《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8) 任何一个小孩都知道这一点。 (80)Goats eat whatever(food)they can find.(同上) 山羊什么都吃。 以上译文中的“都”皆不表示有定意义。当然,英语也可以像汉语一样,开两个窗口以加强语气,如“anything at all”就对应于汉语的“任何/什么……都”,其中的“at all”就表示“都”的意思,它总括集合中的任意元素。 (81)Presumably you have to feel that strongly to do anything at all.(New Scientist.London:IPC Magazines Ltd,1991) 在汉语的叙事句和存现句中,疑问不定词表任指义作肯定句的宾语时需要倒装,一是为了区分虚指和任指意义,见上例(59a、b),二是因为满足汉语的前焦规则,汉语通常把要强调的成分提前,任选词用于强调,故需要倒装。但疑问不定词在作否定句的宾语时不一定需要倒装。 在管控汉语的宾语和否定的组合的语序规则中有否定居先和焦点居先的语法规则,对两条优选规则的取舍关键看是强调否定还是强调宾语。在例(82)中,非倒装的结构体现了否定居先规则,强调否定成分,不强调疑问不定词指代的信息。在例(83)中,倒装是为了顺应焦点居先的语序规则,“谁”带有语句重音。此外,疑问不定词作否定句的宾语时,非倒装的结构有任指和虚指两种解读。例如,“没得罪过谁”既可以表示任何人都没得罪过,也可以表示没有得罪过某个人,其中的“谁”作虚指解时没有语句重音,而否定词才有语句重音。 英语中的任选词“any”、汉语中的任选词“任何”和光杆疑问不定词都具有浮现极性特征。当省略了任选词的限定语时,人们以为“都”就能对任选变量进行限定(Giannakidou & Cheng 2006),或者认为焦点能暗示有定性(Liao 2011),或者认为汉语的主语是有定的成分(文卫平2013),或者认为“都”的量化对象具有有定性(黄瓒辉2006),或者认为结构能赋予有定性(石毓智2004)。本文的语料和论证显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任何”或“光杆疑问不定词+‘都’”不表示有定任选,焦点标记词“都”表示总括意义,它的作用只是起到区分任指和虚指的作用,有定性的效果不是来自于“都”,而是来自于限定语或语用推理。在缺少限定语的情况下,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起到限定任选范围的作用。肯定的叙事句、领属句、存现句所涉及的参与变量的范围有定的,因此任选词在存在闭包语境只能表达有定任选的意义。“都”虽具有救活不合格语句的功效,但它仅标记信息焦点,不标记有定性。有定性是明示的限定语或者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提供的。标签:限定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