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学科科研小组的组织组织_科技论文

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机构论文,多学科论文,群体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科技还是一位科学家、一间实验室的科技活动方式的话,那么进入本世纪30年代之后,这种现象便再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规模的成千上万个科学家的合作方式。现代科技再也不是紧闭门户的研究,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科的高度综合化方面,也表现在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化方面。综合化的趋势使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出现,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也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不再是单一学科或单一技术的专利,而成了多学科知识、多技术能力全面综合的结果,一些大型科研项目靠几个科研机构已难胜任,而必须动用社会多个部门组成的网络才能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特点,使得多学科合作研究成为当前科研的大趋势。科研群体特别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研群体便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导力量。因此,研究科研群体结构的组成以及产生的最佳效能,从而寻求一种较合理的组织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经历了从个体研究、集体研究、集群协作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1.科学家、技术发明家的个体研究阶段

不论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多么璀璨,他们毕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体的朦胧认识。18世纪前后,科研仅是科学家和工匠的个体劳动,最多也不过有几个助手或学徒而已。那时,科技水平不高,科研规模较小,研究的问题不很复杂,使用的仪器也比较简单,科技人员之间的协作很少,其科研只是少数人奉命或凭个人的爱好而进行。

2.近代早期的科技组织——集体研究阶段

随着手工业转向大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化大生产给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课题日益增多,复杂程度日益加重,科技渐渐摆脱了经验的形式,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逐渐使科学家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时社会生产向科技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不同学科能够互相合作;另一个是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以满足社会生活提出的较为复杂的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在18世纪8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科学家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皇家科学院等。最早出现这种科技组织的是1871年剑桥大学校长卡文迪什个人揖款8450英磅建立起来的包括物理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实验室。这些集体的科技组织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验技术研究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科学家集群协作研究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生产进一步融合成一体,科学技术所研究的课题难度也越来越大,所需的仪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花费的资金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并非个人所能筹集起来的,这就需要国家或企业集团出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使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一些尖端的科学技术上。人们通常把美国实行的“曼哈顿工程”计划作为集群协作研究阶段开始的象征。因为这项工程不仅耗费了22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动员了约15万人参加联合攻关。更具影响力的还是1961~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它动用了约200多亿美元、1.2万个单位、40多万人参加,这项高科技的工程可称科技史上多学科科研攻关的典范。之后这样的科技工程在世界各地已经成为科研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60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以及从“六五”开始的众多科技攻关工程也都体现了多学科科研群体的力量。过去这样的多学科科研群体的研究大多发生在军事工程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大量国防工业研究转向民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研究的开展,使合作研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各行业对科学技术都寄予极大的厚望。但是传统的按学科分排的研究机构存在着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较差,各学科间相互封闭和保守等缺点,使得科学研究不能适应研究课题的复杂性越来越大、人才结构越来越多样化的客观要求,从而必须有一套结构相对合理的、高效能的研究机构来适应科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当前,科研发展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一方面单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应用技术越来越综合。因此,一些较大型的攻关项目仅靠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学科间的简单综合难以达到技术要求,更无法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鉴于这样的特点和要求,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应符合:

1.集中领导、分级实施、协同合作的原则

多学科科研工作作为群体的行为,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由于多学科的特殊性,没有集中的权威,很难想象群体工作的一致性会怎样。为保证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之长,在各自学科领域及研究内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必须既保证首席科学家的权威,又能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管理上就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学术上民主,行动上统一。

2.精简与效率的原则

这是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的主要特点,也是机构的优势所在。设置这样组织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解决传统科研机构的臃肿、层次重迭、人浮于事的现象。解决信息反馈慢、不同学科间横向协作配合差的问题,以便上下指挥、及时交流经验和知识。这种组织机构的资源配置是根据研究任务而确定,从而使人员的配备和合作、资金的合理利用等达到最佳效能。

3.群体中科研人员的学科、能级原则

组织机构之所以被冠以“多学科群体”是在于研究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机构中人员的配置要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配备不同学科的人员。组织机构中不仅需要学科专家作为研究的带头人,而且还应具备不同能级的研究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承担着指导和掌握科研方向、承担较艰巨的攻关任务以及大量的重复性劳动等工作。不同层次的工作由不同能级的人员去完成,这样既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又使各能级人员的自我得以较好的体现,从而避免都能当带头人又都想当带头人所产生的内耗。

4.机动灵活的原则

多学科科研群体设立的依据来自于具体的科研项目和任务。它是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存在,同时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多学科群体。虽然不同任务可以利用同一种机构形式,但人员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机构设置要体现机动灵活的原则。

三、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的特点

根据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作者通过考证国内外多学科研究机构的现状,建议并提倡采用矩阵制(也可以称为目标规划制)组织机构(见机构示意图)。这种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与传统的按学科或专业设置的科研组织机构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示意图

1.群体有共同的目标

群体目标是指科研集体的整体目标,也就是科研所要取得的成果。在多学科科研群体机构中,来自于不同学科或专业、不同单位或部门的科研人员由于相同的科研任务而凝聚在一起。对于科研人员个体来讲,研究的内容也许不同,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因此,由于目标的同一性和利益的一致性,使得这个群体团结协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个体的独立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功能。

2.高度集成了各种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方法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许多高科技研究项目都充分体现了各种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方法的高度集成。以石油工业为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进一步扩大,勘探与开发领域经常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两个或更多领域内的人员共同利用双方不同的资料成果或技术通过有效地综合和合作才能得到合理解决。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主任菲得普·罗莫格教授为美国《世界石油》杂志撰文,用类似我国瞎子摸象的形象比喻指出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地层学家、地球化学家及古生物学家同时分别对同一客体“一只大象”(即油田)进行研究。但是,他们仅研究大象的不同部位,而由于专业技术、学科语言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能力或不愿意与其他专家合作,结果就不会得出共同的结论。相反,若这些专家组合在一起,就会使研究工作出现崭新的面貌。

3.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和联系

传统的以学科或专业设置的科研机构由于存在目标和利益的不一致性,一方面,使得学科间缺乏联系和合作,客观上形成了学科人员之间相互封闭和保守的局面;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可得到资料局限性很大,限制了工作人员的视野,从而必然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首先在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由于目标的一致性促进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各学科研究人员利用他们的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分享来自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数据。克服了信息交换以纸张(图件、报告等)或磁带为主要传递媒介的缺陷,避免了过去那种一般只提供成果,容易造成信息历史(即原始记录到最终图件的全部中间处理内容)的丢失。使最终成果的综合具备了重要保证。与此同时,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极易爆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使科研人员走出思维误区,大大降低科研的风险和时间,提高研究成果水平。

4.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众所周知,科技人员、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研究信息等都是科技活动的基本要素,尽管我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但科研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散、重复、滞后以及转化慢”等不良现象,一些科技人员仍较热衷于“夫妻店”、“个体户”式的科研模式,因此寻找一条实现科技资源最佳配置的途径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不难想象,同样的人员、设备、经费由于不同的组合与布局及不同的管理方式所取得的科技产出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从结构上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组织保证。R.M.Sneider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以石油勘探工作为例举出了在两个地质条件相似的地区一个多学科工作组与一个传统的R&D研究公司从事研究工作的对比。该多学科工作组由勘探项目经理牵头,工作组由勘探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开发地质学家、油藏物理学家、油藏工程师、完井工程师、钻井工程师、开发地球物理工程师等组成。他指出在5年时间内多学科工作组用50%的资金提供了比传统的研究公司多1.8倍的储量。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首先是由于目标的一致性将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才吸引在一起,产生了共聚效应;其次是由于多学科的综合性满足了科研任务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规律;第三是由于符合管理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实现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得以和谐发展。

四、多学科科研群体的组织与管理

由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多学科科研群体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以某项特定的任务而确立,同时随着这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对于这种矩阵式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也必须符合和满足它的管理规则。首先,这种机构的关键是物色和选拔一个精明强干的领导者——项目经理。他既应是多学科科研群体的首席科学家,又应该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他的主要任务是把握研究方向、控制研究进程,带领群体共同商讨研究方案和办法,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平衡内外关系,组织编写研究报告,是研究项目的主要责任者。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选拔和任命。项目经理要享有充分的人、财、物的分配与支配权。其次是群体的形成,在项目经理确定之后,由项目经理根据科研任务涉及的学科方向从不同的部门或公司选拔相应项目组长、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人员的选配要符合学科、能级等方面的要求。科研管理的全过程适于采用目标管理形式,以利于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与创新。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机构和管理方式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群体的科研人员具有临时观念,他们不仅受到项目经理的直接指挥,又受到原工作单位的领导;第二是这种机构强调群体的成就而容易忽视个体的成功。这两个问题并非无法克服,只要在选配科研人员时充分考虑其意向和意志,注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两个问题就不会对科研工作形成障碍和不良影响。

标签:;  ;  

论多学科科研小组的组织组织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