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集中体现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4-0028-04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是经过长时间思考而提出的科学结论。
一、“三个代表”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的科学结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种科学思想的形成总是与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分不开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根源于社会存在的深刻变化,植根于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一,世界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各种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尖锐复杂,非常激烈。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又是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也将长期存在。文化上,世界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传播,“网上文化”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通道,各种文化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不断加剧,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新的世纪将会长期存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及其变化,使我们党面临严峻的考验,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带来的困难,我们党要完成把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极大地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上瞄准最新的前沿,在文化发展上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治国理政上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才能经受住考验,更好地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二,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联系,国内大局直接规定着党的使命和任务。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昔日极贫极弱,蒙受巨大耻辱的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小康社会,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新的征程中,我们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很多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只是初步建立,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仍任重道远,充满艰辛。开创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二是能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三是能否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具备了这三个因素,我们党就能够充分发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中国真正建成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80年奋斗历史的科学总结。从我们党80年的实践历程看,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正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过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和成就都可以在“三个代表”中找到原因。遇到挫折,总是因为忽视了其中的某一方面。近些年来,党的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僵化、信念动摇、作风不正、消极腐败等,也是因为在实践“三个代表”上出了偏差。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素质,既要充分吸收历史上一切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要有所创新。这是“三个代表”提出的实践依据。
世纪之交,社会存在的深刻变化,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根源,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思想。
二、“三个代表”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
“三个代表”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客观性、创新性。唯物史观表明: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最终决定社会总体面貌和历史发展;文化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着生产力状况,并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发生巨大反作用,从而影响社会总体面貌变化及历史演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与进步。判定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基本上要看它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物史观还表明: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文化的进步,其动力是亿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首先是拥有和享有者,创造者与拥有者高度一致,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正是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造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三个代表”突出了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与党的建设全面性的统一。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结构的原理,论证了主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统一,论证了这三个方面密切相关、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整体。应当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毛泽东、邓小平都曾分别强调过这三个方面,而江泽民同志则把“三个代表”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集中而鲜明地运用于党的建设,这是唯物史观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的首创。在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条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证。“三个代表”集中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把“三个代表”作为统一的整体而提出,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与党的建设全面性的统一。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上,有利于坚持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完整和统一,有利于防止和克服片面性,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第二,“三个代表”强调了尊重历史必然和发挥执政党自觉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是说,唯物史观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但这种决定性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能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向,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历史的客观进程。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江泽民同志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是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前提下,突出了执政党的自觉能动性。二者统一的传神之处是“代表”,它不是被迫的和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超前性的“代表”;“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而不是落后生产力,是先进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不只是停留于现状;“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仅仅是非根本利益和某些眼前利益;是“始终代表”时代的要求,而不是此一时彼一时。这样,“三个代表”就把尊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发挥执政党自觉能动性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第三,“三个代表”体现了群众、阶级、政党的密切联系,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统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社会发展总趋势的体现者的先进阶级领导下进行的。在现代社会,先进阶级对群众的创造活动的领导又是通过先进阶级领导核心的政党来实现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历史作用和前途命运,取决于它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即它能否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能否同本阶级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否反映和代表他们的利益,能否代表工人运动的未来和方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深刻揭示了党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统一,揭示了党领导的推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历史作用、历史任务、历史使命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对党的性质的全面阐发,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的思想内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四,“三个代表”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与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是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党的纲领,必须带领人民群众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调整上层建筑,切实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党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党的纲领也就成为一纸空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际上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实践也证明,党的建设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党就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所拥护,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被历史潮流无情地抛弃掉,失去人民的支持。苏联共产党曾是全世界最大和执政最早的共产党,但未能摆脱丧失政权的命运,教训发人深省,根本的一条就是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
第五,“三个代表”包含丰富的理论内涵,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三者之间是一个密切相联、辩证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与不断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现根本宗旨的统一,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的统一,推进社会进步与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三个代表”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精妙结合。
三、坚持唯物史观,实践“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通过对社会变化发展趋势的深刻透视和前瞻性思考,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衡量标准和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
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建设就要根据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失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矛盾,制定与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清除障碍、开辟道路、提供动力。同时,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做加快发展的模范。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任务相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和实现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结合推进建设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在现阶段,文化是改革和建设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极大地推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化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广大党员还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二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提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模范。三是在党的思想建设上,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加强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在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净化网络文化,抵制洋奴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引导大众消费文化,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新时期党的建设要围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个关键,使党真正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受和拥有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正因为如此,新时期党的建设就要围绕努力提高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来进行。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属于人民的观念;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从严治党,抓紧解决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党的自身建设上所存在的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问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
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存在的深刻变化,立足时代的制高点。当前,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关注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还要激活生产要素,加快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又要学习和掌握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其他人类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将之置于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之上,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适应时代要求,立足时代制高点,党的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始终站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
[收稿日期]200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