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海南--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_经济特区论文

辩证地看待海南--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_经济特区论文

辩证看海南——写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十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特区论文,写在论文,十周年论文,看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世纪伟人邓小平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设想,1988年4 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成为现实时,世界的目光开始投向南中国海北部这座碧玉般的宝岛。10万人才、亿万巨资潮涌而来。海南从此打破沉寂,让人神往、让人牵挂。

普与特

海南之“特”不同寻常。与邻近港、澳、台,拥有海外潮汕人的其他特区相比,海南建省初期的“特”主要不是地理位置,而是特殊政策。国务院的文件明确指出:海南“实行比现行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搞活,加快开放建设的步伐”;“授予海南省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海南省“地方立法权”。正是特有的政策优势,使得投资者对这个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充满信心,纷至沓来。

政策有止境,试验无穷期。海南深知,轻税让利的优惠政策,只是海南开发进程的启动手段,依靠政策驱动、完成初期建设任务后,海南更上一层楼,逐步营造起新的体制、法制和生态优势。

海南的创新探索不胫而走。不断完善的省一级“小政府”,与今年4月出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精神一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在党的十四大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肯定;全国在2000年前建成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海南走在前面。还有企业直接登记制度、设立“个人帐户”、“共济帐户”的医疗保险改革等项改革举措,对其他省市提供了借鉴。海南借鉴国际惯例,率先进行“取消公路收费,改征燃油附加费”的改革。

今天,海南特区许多政策已经不特了,呈现“普化”之势。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

只要考虑党中央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初衷,只要注意海南的试验探索在其他地方推进的实际效果,就会恍然大悟:特区不特,恰恰体现了特区的试验价值、探索效应。封闭地看海南,特区趋向普区,是一种停滞;开放地看全国,普区逼近特区,是一种跨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经济特区的价值,就体现在由“特到不特,进而升华到新的更特”的转换之中。

面对特区不特的情况,有胆识的海南人,从来没有埋怨、彷徨。新一届海南省委正结合海南实际,率领干部群众以更强的使命感,投入到“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的探索之中。

冷与热

如果仅仅看现象,海南10年来冷热变化剧烈。从建省时的热,到治理整顿时的冷,从房地产单项突进的热,到宏观调控以后的冷,海南似乎始终处于冷热转换之中。许多人都在关心,海南还能否热起来?

其实,海南能不能持续地热,并非少数人单纯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关键要看热的内容有无市场需求和产业支撑。只有植根于实业和市场之上的热,才算热得实在,才能热得长久。如果热的产生只是由于人为的投机炒作、腐败寻租,热的结果只是少数利益主体的暴富、全局利益的损失,那么,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燥热而已。

咀嚼几年前房地产热的后果,海南人深感苦涩。海南省建设厅的专门调查表明,经历1992年、1993年的房地产热,到1995年,全省空置房总面积多达284万平方米。全省至今仍有大约200亿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上。联系发端于房地产热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假如没有宏观调控,而放任海南房地产热继续发烧,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为了构筑海南经济发展的实业基础,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海南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持续升温。热带高效农业围绕运销加工中心,建成一批瓜菜、水果、育种、热作、花卉和橡胶基地,涌现出恒泰、椰风等知名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产业形成汽车、摩托车、化纤纺织、医药、电子、油气化工等主导工业,孕育出新大洲、海虹、海德、兴业聚酯、欣龙无纺、三叶、富岛等骨干企业。农业、工业增加值10年中增长5倍到6倍多。旅游业强化景点项目建设,狠抓服务质量,突出市场营销 ,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去年达790万人。

眼下,海南新兴工业、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三足鼎立,增势强劲。全省基础产业终于实实在在地热起来了。

快与慢

10年建设,10年艰辛,10年跨越。1987年的海南,产业结构相当于全国50年代的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如今,海南地区竞争力已跻身全国10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57亿元增加到418亿元,年均递增12.6%。

问题的焦点是年均速度背后的高低落差。1994年以来的3年, 海南GDP的年度增幅次第为4.3%、4.8%和6.7%,大大低于全国8.8 %至9.7%的平均水平。快慢之争由此产生。

细作分析,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慢的必然性。海南经济发展从房地产一花独放向工、农、旅三足鼎立转轨,就像汽车拐弯,速度回落,实属必然。

可喜的是,经过“八五”后期的结构调整,海南经济已经步入正轨,目前正呈加速回升态势。与最低的1995年相比,海南的GDP 增幅逐步加大,今年可望达到8%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正确认识慢的前提下,海南的当务之急是“稳中求进,适度加快发展”。

当前,制约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不容忽视。10年间,全省三产比重由50.1:19:30.9调整为37.9:20.2:41.9,一、二产业畸重畸轻问题依然突出。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重点建设投资中,高技术、高效益的项目偏少。另外,作为海南主要外资来源地的东盟、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收缩海外投资,势必对今后利用外资造成一定影响。

正是出于对严峻发展形势的判断,海南省委、省政府面对建省10年的巨大成绩,表现了异常的冷静。新上任的省委书记杜青林强调:省委新班子坚决“走改革路,打开放牌,创发展业”;今年要坚决贯彻“夯实基础,稳中求进,加快发展,增进效益”的方针,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第一,全省已经引进投资兴建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带动作用的大型项目。年产13万吨的海口啤酒厂,年产10万吨镀锡薄板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天然气化肥厂,年产70万吨的昌江水泥厂以及大华光盘厂等五大重点建设项目已经或即将建成投产。粤海铁路通道、环岛高速公路2000年以前可望建成贯通。还有4个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选址海南,项目前期工作正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后劲十足。

第二,对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三大基础产业,通过实施“兴农富民强县工程”、“重大项目和洋浦带动工程”、“形象塑造工程”,将延长产业链,提高关联度,推动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升级。此外,海南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海洋开发潜力巨大,海洋产业可望成为未来海南的经济支柱。信息产业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悄然领先。

第三,吸引外资面临空前机遇: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投资者转向中国市场,国家鼓励外资投向基础产业,海南基础产业稳健发展,软硬投资环境较好,招商引资,优势明显。

第四,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创业精神振奋高昂,具备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气概。眼下,海南省委正在发动干部群众开展“为海南跨世纪发展献计献策”活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方面集思广益。

世纪之交的海南,求实奋进,生机盎然,前程似锦。

标签:;  ;  ;  ;  

辩证地看待海南--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