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控制理论:人的全生命过程的激励理论_动机理论论文

终身控制理论:人的全生命过程的激励理论_动机理论论文

终生控制理论: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动机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于人论文,动机论文,终生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2)02-0013-05

终生控制理论(the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1]是一种针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动机理论,旨在解释基本的动机现象及其对人的整个一生的生长发育的意义。其基本假设是无论个体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何不同,都需要掌握两类基本的发展性调节任务:作出选择和应付失败。人类发展和行为一般来说都是受目标激励的,追求什么目标对个体来说是选择性的。人在一生当中总是面临着目标的选择,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令失败的机会增加。因此人类必须能够应付由失败带来的挫折及对自尊心和动机资源的各种潜在威胁。失败对自尊心和动机资源有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进而会降低个体的长期效能感,因此需要一些机制来加以补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其发展轨道蕴含着更多的变异性,选择性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同时风险也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丧失,因而对失败的代偿需要(the need for failure compensation)也不断增强。

发展性调节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作出各种努力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必须适应限制发展的生态环境。发展性调节的实质就是控制,控制是理解人类发展的核心概念,它有两种形式:初级控制(primarycontrol)和二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初级控制旨在应付外部世界,代表的是控制环境的尝试。二级控制则与此相反,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代表着影响内部过程的尝试(如目标的优先次序,归因,自我评价)。终生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动机系统,它不仅会使处于迅速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婴儿及儿童的发展达到最优化,而且在个体生命的后期,机能下降的阶段也会使其发展达到最优化。正是这种能力,使得控制系统成为整个人类的适应工具。终生控制理论围绕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概念、功能及二者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将对有关内容加以介绍。

1 初级控制与二级控制的概念

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的概念最初是由Rothbaum等人提出来的[2]。初级控制是指个体改变外部世界使之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的尝试。二级控制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通过调整自己的动机、情绪和心理表征去适应而不是改变环境。初级控制反映的是受自己而不是受他人的控制,在发展顺序上是先于二级控制的,即个体首先尝试初级控制,只有在这种尝试失败后才尝试二级控制。Heckhausen和Schulz进一步提出初级控制不仅是初级的而且是首要的,是更受个体青睐并对其有更大的适应价值的。二级控制的作用则是对初级控制丧失进行补偿,以恢复或促进初级控制。如建立自尊心,会帮助个体投入初级控制行为。初级控制在生命中出现的较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下降和社会文化的束缚,越来越需要二级控制[3]。

Heckhausen和Schulz还提出了一个二维的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的最优化模型(model of optimiz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在这个模式中一个维度是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另一个维度是选择和代偿,它们组成了四种控制策略:(1)选择性初级控制(selectiveprimary control)策略,指为实现目标而投入的时间、努力、能力等内部资源,它是直接指向目标达成的行动;(2)代偿性初级控制(compensatory primary control)策略,当个体的内部资源不足以实现目标时,就需要启用代偿性初级控制策略,包括征用外部资源如他人的帮助或技术辅助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3)选择性二级控制(selective secondary control)策略,指对目标的意志投入,典型的例子是提升目标的价值或增强个人对目标达成的控制知觉。选择性二级控制增大了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并与选择性初级控制策略协同活动;(4)代尝性二级控制(compensatory secondary control)策略,其目的是在个体体验到失败与丧失后保护其动机及情感资源。包括不投入目标,向下作社会比较及归因偏见等。四类策略受一个更高级的调节策略指挥,叫做最优化。根据发展的机遇与限制对四种策略进行平衡从而达到最优化,进而达到增强、保持和保护初级控制的长期潜能的目的[4-5]。

2 初级控制与二级控制的功能

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的功能是帮助个体生存和适应。控制环境中的事件即是在行为与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行为是适应性的。因为它允许有机体为了生存去影响相关的事物。所有对高级心理功能系统发育起源的科学推理和研究都是以这些相关的心理功能对于生存与繁殖的价值为基础的,而生存与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依赖于有机体和群落控制环境的能力的。进化使得语言、利他、价值及文化的其它方面得以形成、发展和繁荣。从机能主义或行为进化论的观点看,初级控制的努力对所有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种系来说都是适应性的。对行为程序有一定开放性的种系来说,根据行动对外部世界的有效性对行为做适应性调节是非常关键的。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基本的主动参与环境的行为倾向令初级控制得到保持、保护和扩展。这些基本的行为倾向是人类和其它的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种系共有的,这意味着对基本的行为调节是适于很多种系的,因而也是跨文化和超越历史情境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机制具有普遍性,但行为表达模式可以依个体所处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不同,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适应所处的环境[6]。

3 初级控制与二级控制的关系

对初级控制与二级控制的关系,人们常易误解为是彼此对立或相互竞争的。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承、协同合作的。用Heckhausen和Schulz的话来说,它们是“同盟”。二级控制策略依个体所具有的初级控制不同而不同。例如,年长的成年人要比年轻的成年人缺乏控制潜能,因此他们更偏爱二级控制策略。而身患威胁生命的疾病(如白血病)的年幼儿童其初级控制潜能也是有限的,他们会发现使用二级控制策略要比使用初级控制策略是更为适应性的。当初级控制的机会受到严格限制时,二级控制策略对保存动机和情感资源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这些动机和情感资源对保护个体在他仍能控制的领域中的初级控制潜能是必须的。

二级控制对一级控制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个体遭遇到丧失与失败时,二级控制作为保持动机和情感资源的机制而发挥作用;第二,二级控制可以增加对初级控制努力的动机投入。因此二级控制既是引导动机资源的工具,也是代偿失败与丧失的负面影响的工具,前者即为选择性二级控制,后者是代偿性二级控制。

4 控制过程与发展的最后期限

个体是自身发展的主动执行者。他们选择并努力实现目标,应付由失败和丧失带来的负面结果。在一生当中,个体要完成与年龄相应的发展任务。完成这些发展任务常常都有一个规范性年龄范围,称作发展的最后期限(developmental deadlines)。一般来说,超过发展的最后期限,意味着减少了目标达成的机会。如超过45岁的妇女,其生殖能力下降,在没有医学的干预下要生育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同目标的发展最后期限随着年龄及机会结构(opportunity structures)的严格程度不同而不同。对有些目标如生育或退休,机会的变化在一个很小的年龄范围内;对其它目标(如婚姻),机会结构的变化则是渐进的,并且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改变是从一个有利的发展生态(即较多的机会与较少的限制)向一个不利的发展生态(较少的机会和较多的限制)的转变。

对个体来说,最后期限之前和之后的控制过程的功能是相反的。在没超过最后期限时,个体有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去实现目标。因此适应性控制过程即选择性初级和二级控制直接指向目标的达成。当内部资源不足以克服障碍时,就需要代偿性初级控制。当目标没有达成且超过了最后期限时,对个体来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他们就要从努力实现目标向激活代偿性二级控制策略努力。在没有在最后期限之内完成目标的条件下,代偿性二级控制的适应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自我增强策略(如向下作社会比较)保护动机和情感资源,一个是不再投入该目标以把内部资源分配给其它有更多机会结构的生活领域[7]。

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个体是根据机会和限制两方面考虑采用相应的调节策略的。在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方面,个体面临的限制和丧失都在不断增长。虽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个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弹性,但是与年龄有关的丧失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一个发展性丧失多于获得的发展生态中,年长的成年人与年轻的成年人的反应并无本质的区别。在可能的情况下,个体都尽可能地努力保持和扩展初级控制。只有在主动影响发展的机会受到严重局限时,个体才会从相关的初级控制努力中撤离出来,并转移至有更多初级控制机会的活动中去。因此,与老化有关的挑战更可能引发代偿类型的策略,特别是代偿性二级策略。与此同时,老年人仍会追求初级控制,这种追求表现为两方面,第一,老年人有选择地追求与年龄相符的发展任务,如保健及公共或社区活动。第二,选择性初级控制重点放在避免发展性丧失而不是追求发展性获得。Heckhausen等人主要对四种类型的发展最后期限作了研究。(1)关于年龄在30左右岁的妇女的生育问题。发现处于最后期限之前和之后的被试,对生育和抚养孩子的问题有不同的心理定势。这些心理定势在外显态度和潜在的认知偏见上均有表现。如错过了发展期限的妇女主要表现为对逃避或接受无子女的责任归因方面的材料记忆很好,而接近最后期限的妇女倾向于记住有关生孩子的价值(利弊)材料。(2)关于同居与分手的研究。发现在成年期,形成同居关系的机会急剧下降。在已与对方分手的被试中,年轻者比年长者表达了更多的同居目标、对这种目标的实现也表达了更多的控制努力和正面信息。在中年后期与爱人分手的被试则对同居目标不再投入,他们转向了其它的社会领域。采用与最后期限一致的控制策略要比采用与最后期限不一致的策略有更大的主观幸福感。(3)关于青少年从学校向职业训练转折问题的研究。在德国,学生十年级时申请并获得一个学徒的职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通常应在青少年从学校毕业前完成。由于经济危机,40%~50%的青少年不能找到职位。因此在这个重要的生命转折期,需要初级控制的技巧,根据职业抱负调整目标,并作自我保护以避免消耗动机。(4)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研究。发现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从健康目标中解脱出来,会减少抑郁。但对于患急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投入健康目标则会降低抑郁[8]。

5 争论

对终生控制理论最主要的批评是针对其“初级控制的首要性及不受文化影响的论点”的。Gould[9]认为Heckhausen和Schulz的终生控制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并不适用于亚洲文化。他认为亚洲文化对控制的理解与西方是相反的。例如,在日本,二级控制被认为是主要的社会规范,常常以牺牲初级控制为代价。人们对二级控制的喜爱超过了初级控制,并认为二级控制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深受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影响,强调与宇宙保持和谐、天人合一,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发展自我控制(一种二级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从生物学角度看,尤其是对年幼儿童来说,初级控制是首要的。当文化对自我控制的强调超过了对环境的个人主义的控制时,二级控制就是首要的了。从文化及儿童发展角度看,二级控制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及成熟的表现。文化可以将首要性赋予两类控制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他认为Heckhausen和Schulz提出“初级控制的首要性及不受文化影响的论点”是有问题的。但Heckhausen和Schulz认为他们强调初级控制的首要性及普遍性是基于它对人的生存与进化的价值而言的,如果有机体的首要目标是感觉良好、平静或其它值得向往的情绪状态,那将是进化的失败,因为它不能使有机体为其生存和繁殖而使环境最优化,他们也不能体验到对于生长和发展来说是必须的负面的情绪体验。

终生控制理论对人的发展的动机系统方面的阐述是系统而富有启发性的,尤其是针对人生的发展任务所作的系列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正如Gould所指出的,支持终生控制理论的研究证据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其文化适用性尚须跨文化研究的考验。

标签:;  

终身控制理论:人的全生命过程的激励理论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