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探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市场机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有些人只重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而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则兴趣不浓。重要原因之一,是认为马克思没有市场机制理论,它来自西方经济学,因而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有用。其实,《资本论》虽然没有明确市场机制的定义,但它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对资本主义下市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
劳动价值学说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严密、最深刻、最彻底的论述。它是整部著作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阐述于全书的市场机制理论的“基石”。
第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的揭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并与商品理论紧密结合的。而商品理论正是劳动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资本论》的开篇章《商品和货币》, 分析和研究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内在矛盾。通过剖析,阐明商品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诸种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外化为作为单纯使用价值的商品与作为单纯价值表现的货币之间的对立。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以至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对私有制下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经济运行的无序性、剧烈的震荡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说,《资本论》就是通过解剖商品矛盾运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的。
第二,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市场运行的实体和市场运行机制得以发生作用的根本原因。劳动价值学说阐明了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不影响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货币是价值表现的成熟形态,是价值独立化和固定化的表现,因而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价值规律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的本质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们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笔者认为,劳动价值学说的上述基本内容揭示了以下重要原理:(1)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人类劳动的交换和比较, 市场运行的实体是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一个处在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2〕(2)价值规律正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商品生产者的身后支配着生产者的行为,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而这种作用正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因此市场机制对整个商品市场经济运行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同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价值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体现生产关系的。劳动固然是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只有在生产的产品用于市场交换的条件下才形成价值,价值也只有在市场运行即交换的过程中才得到实现。(4)因此, 商品生产者对于市场利润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市场价值的追求,正是这样利益驱动才是促成市场运行和市场机制得以发生作用的直接的和根本的原因。
第三,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复杂表象只有在劳动二重性为核心的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才能得到本质的、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以前的一切经济学家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谈论过劳动创造价值,却不懂得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使劳动成为价值源泉的特定社会形式,他们没有研究过价值形式,没有研究过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因此没能说明价值的实质及其形式变换,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陷入了混乱。马克思则从解剖商品出发,把价值理论和商品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证明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工资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从而使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运行活生生的具体表象在理论上得到了再现和深刻的说明。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为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然并没有离开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和阐述。它提出和分析了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及其运作机理,从而深刻地揭示和阐述了市场机制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
(一)价格形成和变化机制
马克思认为,“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商品价值由货币来表现时,它与社会劳动时间之间的稳定联系表现为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而“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3 〕但商品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着这个重心来拉平的。 ”〔4〕这就是说,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始终是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
商品的价格之所以围绕其价值“不断涨落”,是因为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又要反映其供求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10章详尽地考察了供求关系同市场价值、市场价格的关系,指出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会反过来刺激和调节生产和供求的增减,起着抵销供求关系的影响的趋势;因而,价格与供求、价值之间是相互发生着作用的。
马克思在正面阐述上述观点的过程中,彻底批判了价格由供求决定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供求平衡和变动机制
供求即供给和需求。马克思指出,“供给等于某种商品的卖者或者生产者的总和,需求等于这同一种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总和。而且,这两个总和是作为两个统一体,两个集合力量来互相发生作用的。”〔5〕他还认为,从动态上看, 市场上供求平衡是偶然的,不平衡是经常的,而价格总是调节着市场供求平衡的有力杠杆和重要机制。这是因为“供求可以在极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生产就会增加到如此程度,甚至使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引起价格上涨,以致需求本身减少。”〔6 〕价格变动正是在同供求关系相互影响、交替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和流通,从较长时间看实现着供求平衡。
在供求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供给即需求,价格决定供求、供求又决定价格,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又决定需求的形而上学循环论。
(三)利润分配和调节机制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各个“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7 〕这一要求是通过各部门资本间的竞争来表现的。竞争使资本竞相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此引起市场供求的增减变化和商业价格的自由涨落。资本的转移要在各部门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时才能止息。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的商品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出售,等量资本就获得了等量利润。他强调指出,生产价格形成后的市场价格不依商品价值为中心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马克思还详尽地阐明了产业利润以外的利润分配机制,指出商业利润只能来源于产业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实现于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商业资本家在产业资本家那里的买价之间的差额;借贷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平均构成的条件下,则是农产品按其价值而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的结果。
因此,剩余价值或利润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规律的调节实现的。马克思批判了离开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观想象的“生产价格”观念。
(四)工资增长和约束机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它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增减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劳动力的价值和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8 〕而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又是一个变动的量。
(五)竞争和风险机制
马克思在阐述上述市场机制时都是以竞争的存在为前提,都是同对于竞争机制的阐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深刻揭示了商品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必然性、性质及其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分工“使各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9〕;“竞争显示出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性质”〔10〕; 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11〕。马克思在阐明竞争对促进市场价值和平均利润形成、促进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等巨大作用的同时,还指出了竞争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加深着资本主义的矛盾,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灭亡。
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所以竞争必然伴随着经济风险。风险机制是同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风险的大小取决于竞争的规模、激烈程度及其方式。马克思把商品销售中的竞争风险描述为“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的一个“惊险的跳跃”,指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破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12〕
三
《资本论》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运行机理的学说。但它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一切商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必然一样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要使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变动和竞争机制来调节社会总劳动时间,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企业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促进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经营管理,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因此,马克思关于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原理,对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指导,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第一,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宏观协调。
在商品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的平衡是按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的,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连续运动、循环往复,自发地实现着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调节着社会生产的平衡。马克思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概念来阐述资源配置问题,并认为它是根本不能取消的“自然规律”,能够改变的只是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然而,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中的分配上, 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13〕,使社会资源配置呈无序混乱状态,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 经济震荡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和稳定发展,宏观协调是不可少的,正如乐队演奏必须要有指挥一样;〔14〕他当时认为,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才有可能,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实现。这在实际上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府的“指挥”和“协调”的宏观职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促成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成效举世瞩目。但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投资和消费饥渴、农业滞后、社会分配不公、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等问题亦有目共睹。这些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建设中加强宏观协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强加于其上的异已力量和外在因素。那种主张在中国建立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或完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的观点,都是极其片面的、错误的。
第二,在竞争机制促进效率的作用发挥的同时,也要尽力避免两极分化。
现阶段,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市场经济。商品价值的确定,市场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都离不开“竞争的外在强制”。所以,竞争仍然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仍然是实现资本重组、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破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的封锁和垄断、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是,正如《资本论》所阐明的,竞争机制还能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历史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原则和必然结果。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市场经济中仍然是客观规律。
事实充分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竞争格局的日益拓展和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也势不可挡,少数人的暴富和一部分人民的不能温饱已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在坚持效率优先和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已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正如有同志所说,如果我国发展竞争机制的改革既维护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在全局上没有发生两极分化和出现两个阶级的对抗,那末就是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否则,就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第三,坚持《资本论》的立场和观点,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众所周知,《资本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应该怎样对待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就是:深入分析,系统研究,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彻底批判庸俗错误观点。
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已经历了几百年,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对于这些带进步性、科学性的成份,我们理应结合中国的实际予以吸收和利用。在这方面,我们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存在着值得警惕的错误偏向。有些人只看到西方经济学中可供吸收和借鉴的东西,却看不见混杂在其中的庸俗错误理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有用,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些同志提出了对价值理论的新看法,认为“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资源贡献”;认为资产、土地及商誉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商品价值,等等。我认为,这些观点其实是早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过的“生产费用论”、生产要素价值论等庸俗理论的翻版。
客观现实告诫我们,只有运用《资本论》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研究好西方经济学,才能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吸收和借鉴的,哪些是应当批判和摒弃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我们的经济研究工作者才不会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俘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注释:
〔1〕〔2〕〔3〕〔9〕〔11〕〔12〕〔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4〕〔5〕〔6〕〔7〕〔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标签:资本论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