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产权流动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服务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产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产权流动是一个重要前提。
世界上所有以生产社会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国家,产权都是流动的,企业的存量资产是流动的。因而在经济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产业结构转移能力,可以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向高附加价值化的方向调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在产权流动基础上、通过产品、技术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使存量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具有一种较高的质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地使粗放型为主的方式转向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
二、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所以会停留在一种以追求投资增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上,关键是我国产权制度的僵化,即产权不能流动。
改革开放之初,还在1984年,在开始制订“七五”计划的时候,国家提出从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向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加大了老工业基地和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内涵扩大再生产方面确实有所改善,因而在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一时期,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就是我们开始懂得从每年依靠几万个新项目的基本建设投资,转到了依靠几十万个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这是孙冶方的一大功绩。但是,这种老工业基地和老企业的改造,仅仅解决了企业自身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即仅仅解决了企业自身资产存量的更新和流转问题,当然这也是一种存量流动。但是这时并没有开放产权流动,没有能够推动存量资产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因而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存量资产的凝固化,并进而导致了长期来产业结构的凝固化;另一方面,是企业只能开张,不能倒闭;只能生,不能死。年深日久,企业老化,技术老化,产品老化,问题越积越多,亏损面不断扩大。前几年是三分之一亏损,现在是百分之四十亏损。产权不能流动,存量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由此就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上只能靠投资增量来调节。部门、地方和企业都追求上项目加投资;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也仍然是靠加投资。这时有投资增量,就有速度,有效益;没有投产增量,就没有速度,也没有效益。而增量投资的效益,又被凝固化了的存量和亏损所抵消。其结果,在经济总体上,就只能是高投资,高速度、低效益。
三、
同经济上存量资产的凝固相联系的,是银行巨额信贷资产存量的沉淀。有材料说明,现在80—90%的银行信贷资金都沉淀在低效益的老企业上。这部分信贷存量调节不动,有不少已经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呆帐。巨额信贷资产存量调节不动,信贷增量又受到控制,银行真能用于增量调节的信贷资金不多,这又造成当前信贷资金的紧张。
四、
存量资产不能流动的另一个问题是助长通货膨胀。东西方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投资膨胀会助长通货膨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实践中多次受到投资膨胀的折腾,所以经济当局历来非常重视对投资规模的控制。但是,产权不能流动,对通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是长期产业结构的凝固化和低效益,老的存量资产不能利用,新的资产又要投资建设,同样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同样要增大对通胀的压力。二是企业存量资产不能流动,有些老企业不仅本身没有效益,而且还会吃掉投资增量所增加的效益。例如,有的企业不生产,每月只亏损30万元;继续生产,每月却亏损90万元。这类情况并不少见。三是产权不能流动,企业的产品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产品缺乏竞争能力,造成老企业的产成品积压,就更是一种浪费投入的无效产出。四是产权不能流动,企业老化,劳动力也不能流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失业,当然也会助长通货膨胀。西方国家存在着企业亏损和产品积压,但却不存在由于产权长期不流动而导致的企业巨额存量资产不能流动,以及劳动力的不流动。这种现象似乎为中国所仅有。所以东西方经济学家很少谈到产权和存量资产不能流动的国家对通胀的影响,也很少谈论治理这类通货膨胀的对策。事实上,四十多年产权不流动所导致的巨额存量资产不能流动,这比投资增量膨胀对通胀的影响要大得多。这是投资控制论者始料所不及。
五、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必须重视产权流动。就是说,不仅要注重提高投资增量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要通过产权交易,注重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要注重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谈到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时,一再提到:要“依靠市场竞争,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要“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次的《建议》,把资产存量的流动和重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我以为,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产权能不能流动,巨额存量资产能不能真正实现流动和重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仅要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而且要向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要效益。
六、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除了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上要开放产权交易提倡产权流动以外,在金融改革上,则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推动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的重组,推动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并且要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现代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调节长期资金需求的交易市场,而且也是一个调节资产存量的交易市场。这当中,投资银行充当供需双方的媒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起着引导、组织、推动和调节的作用。投资银行是在性质上和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银行。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款、贷款、汇兑结算等一般货币业务,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则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推销和承兑,企业兼并和收购,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可以称为资本和资产类业务。从事这类业务的机构,英国称为商人银行,日本称为证券公司,美国称为投资银行,所以泛称为投资银行业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投资增量和投资存量的调节,需要更新认识,采取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调节方式。无论新企业的投资建设,老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都要跳出计划和行政的框框,在市场化方面寻找新天地,寻找活力的源泉,特别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企业深化改革,不可能只是个别企业的试点,必然伴随着企业集团重组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调整过程。一方面是优势企业要兼并其他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另一方面是劣势企业因长期来大量存量资产不能流动,在调整中面临着被兼并或破产。上海市今年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14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0家解困企业,正是说明了这种调整。 但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发达,这个调整过程会是相当缓慢的,正好给投资银行在组织企业兼并和集团重组方面留下了广阔的天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它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优势、市场化工作方法优势、直接金融的市场优势、以及介绍战略投资者参股的服务优势,对上述企业集团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进而对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还要提到,投资银行在资本和资产业务方面的作用又不是孤立的。它必然要同商业银行的货币业务相呼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前不久,我在上海调查企业改革的情况发现,深化企业改革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譬如优势企业在集团重组中兼并其他企业需要投资银行为优化资本结构而进行资本重组、产权置换或债务重组以及在债券发行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在并购企业购买产权以及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也需要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即使是劣势企业,或者需要解困的企业,也需要有投资银行帮助它们进行债权债务重组或介绍战略投资者,需要商业银行为解困而提供“入股信贷”等新的贷种或新的贷款支持。以建设银行来说,建设银行本身就是一家大的商业银行,又有一家全资附属的中国投资银行,也是商业银行,又有两家信托投资公司,最近又同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合资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是从事资本和资产类业务的投资银行,因而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有组织地为城市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种业务方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企业集团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无论是企业兼并、债权债务重组、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扩张,都是既需要投资银行的金融服务,也需要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的,加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运用,为这两种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以从80年代后期以来,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就以金融分业管理最为严格的美国、日本来说,在西欧全能银行的激烈竞争面前,新近也打破了银证分离的樊篱,日本的商业银行,允许开办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也允许开设银行;美国也宣布允许两业兼容。可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集团重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向全能银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从目前金融管理的现实出发,实行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分业管理的原则。特别是最近宣布商业银行要同信托投资公司脱钩,主要是防止信托公司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搞投机,搞小金库,与银行争存款争贷款,扰乱金融秩序,滋生腐败。据我同一些信托公司接触,我以为脱钩的另一方面是要重新规范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只要明确:信托公司不许倒资金,不搞违章拆借,不同银行争存贷款,不在国债回购中弄虚作假,即不搞一般性货币业务,主要从事资本和资产类业务,实际上也就达到了脱钩的目的,至于信托公司同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我以为除了一般的信托业务之外,在企业兼并和证券发行方面,可以允许同证券公司有某些重叠。从中国企业负债率高和需要解困的情况来看,投资银行产业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专业证券公司不到100家,现有3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正是一支可以从事除证券交易之外的资本和资产业务的现成的力量。
七、
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最近我到一些省市调查,发现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集团重组,以及企业兼并、解困和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重组等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往往是政府部门(例如经委)单方面推动的,没有银行和中介机构参与,而且常常是旨在损害银行债权人权益的政府行为,没有形成市场行为,因而常常遭到银行的不信任,并由此产生了银行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普遍不信任,以致有些地方(特别是企业破产的政府行为严重伤害了银行权益的那些地方)的银行,对地方政府提出的企业改革措施特别警惕,而对高负债率企业的贷款,几乎普遍持消极态度。这是银企关系上的一个危险信号。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
第一,企业改革,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兼并和集团重组,企业破产,以及企业债权债务重组等等,应当是市场行为,一切要按市场规律来运作,不是政府行为,不能搞政府说了算。
第二,要保护银行同企业的联盟关系。企业改革不能老想着挖银行一块,不能只提防国有资产流失,不考虑银行债权人和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几家大企业乃至巨型企业的倒闭,影响再大,毕竟是局部损失。银行的兴衰,即使是小银行的倒闭,其影响却牵动千家万户,造成连锁反应,严重的会影响稳定,乃至危及政权。必须予以足够的估计。
八、
产权流动,需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国有产权。现在有一种主张,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把一切所有权不清的产权都界定为国有产权,甚至把向银行贷款搞的企业也界定为国有产权。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以为,产权应该是同出资相联系的,国家出资的,当然是国有产权。有些企业,国家没有出资的,只是一个发起人,全部靠银行借款上马,或职工集资上马。现在界定产权时应该明确:如果国家或地方政府愿意补足资本金的,可以算作国有产权;国家、地方不愿出资的,可以通过标售、拍卖等方式,谁能出资还贷,企业产权即归谁所有。这个问题不明确,抓住关键少数,放开一般多数的原则并不能落到实处。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存量资产论文; 经济论文; 产权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投行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信托公司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