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可控、流畅、开放的公开课管理体系的思考——浅谈“三论”对公开课教学管理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开课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建立一个论文,浅谈论文,流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学校公开课管理环节中存在的流弊与原因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除了教研组内开设的公开课外,还有全校规模的竞赛性、探索性的公开课课型,它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领导了解学校教学面貌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不少领导和教师对公开课的开设存在抵触情绪,上公开课的老师将此当作一个任务,一个负担;听课的老师提不起兴趣,勉勉强强地凑足规定的听课次数;评课时重复别人评价过的优点,对于缺点只是浮光掠影,轻轻带过,甚至只字不提,至于改进的方法、问题的探讨则牵涉甚少。公开课教学类型单一,形式陈旧。
(一)公开课前缺乏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未能制定正确的具有导向性的控制目标
控制管理学认为:“在行政管理中,要按照计划标准来衡量完成状况和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和目标的实现。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它的行动有着一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程序,这就需要依靠控制的作用,实现对管理活动的组织、协调的领导。”公开课是个具有传播和导向作用的课型,大型的公开竞赛课、公开观摹课等对学校以至部分地区的教学影响很大,对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公开课前慎重地搜集教学信息,研究教学导向,将教研组、学校、地区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坛新的动向作一概括分析,定出目标,正确导引,使公开课的教学成为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革新课、导向课,带动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正与此相反。
(二)开课时缺乏对信息的动态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不能完全反映,甚至或缺
信息运动的基本环节由三个部分组成,这就是信源、信道和信宿。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信源充足,信道畅通,信宿灵敏而反馈及时的体系,因此保持反馈渠道的畅通,及时分析信息流的动态过程,是促进系统有效动作的必备手段。公开课的课堂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教师作为信源把知识通过声音、粉笔、表情等媒介传播出去,到达信宿学生。一个好的公开课重要的是看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接受效果如何。但是我们一般的公开课的格局往往是听课者居学生的后面,看不到学生听课的面部反应,无从知道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习题演算的情况,只能从站起来发言的同学、黑板板书的同学那里反馈到这方面的信息,因而不能全面了解信宿的质量,影响了听课者对公开课的正确评价。
(三)公开课课型单一,不利于领导者多方比较、分析,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机制
由于公开课课型的单一,反馈的教学信息容量少,可比性小,不能对教研组状况、学校教学状况作一整体鸟瞰,更不易评出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高低优劣,评课带上很强的偶然性。对教师的管理而言,缺乏激励创新,形不成竞争气氛、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教研精神。
(四)公开课开设后信宿处理欠当,未能对信息作有效筛选、分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课时不注意信息的立体反馈。常见的反馈渠道是校内教师坐在一起切磋研讨,学生没有参与,也没有外校老师或教育界权威等人参与评课。学生不参与评课,缺乏学生接受信息的反馈,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外校老师参与评课不易形成争辩的气氛,评课不透彻,不能到位,或者评课时囿于教学方法的评价,不能站到教育思想的高度,高瞻远瞩,建设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方向。
(2)不注意信息的有效保存,缺乏评课的系列性材料。公开课的音像材料、书面记载材料,评课结果等是衡量教师教学状况、反映老师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评课材料可以反映他们成长的轨迹,点拨他们努力的方向,促使其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对于中年老师来说,有利于引导他们不断走出传统教学误区,锐意创新,形成风格。可惜的是,不少学校未能根据这些资料动态地考察教师的成长,更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提出学校教改的措施和方向。
(3)不注意信息负反馈的校正。信息反馈是重要的,公开课中反映的教学缺陷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所在。不少公开课的信息负反馈的校正不够表现在:有争议性的问题评析不透,往往有争无果;对所评资料的过程评析不细,而过分看重评议的结果;评课后对信息源的负反馈校正的结果未能跟踪检查,直至消除负信息的干扰等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公开课存在的这些缺陷实际上来源于学校管理者未能把教学管理看成一个系统综合的开放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流的传接过程,未能建立一个流畅有效的反馈渠道,教学环境的封闭、阻塞、无序导致了整个学校系统总处于同一个状态中回环,领导、老师、学生缺乏新鲜信息刺激,处于封闭的状态。
二、建立一个可控、流畅、开放的公开课管理体系
(一)树立现代教学思想,走出狭隘的急功近利的误区
新的教学思想的建立有赖于学校领导者摄取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精髓,把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当作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制约并互相促进的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因果关系,从外部而不仅仅是从内部,从整体而不是部分,用方法而不仅仅是用精神去分析现有教学管理的框架结构,建立良好高效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
(二)走出封闭的教学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注意区间、校际间的信息交流
每一所学校都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而教育系统更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要素,系统与要素间有种互相约束、互为交流、互为促进的默契,学校教学管理也要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建立区际间师资、设备、信息的立体式交流。公开课教学前,教学管理者要研究校际间的教学动态,本校教学的现状等情况,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导向性的公开课目标,实现控制的有序管理;开课时,校长不能仅仅将公开课看作是检阅本校师资力量的盛会,更要看作是校际间教学信息交流,师资力量比较,老师相互切磋,向教育行家取经等综合性多功能的聚会。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注意校际间的教学交流,积极参与对方的教学观察、教学评估、教学研讨活动,关注高一级学校教研动态,关注教学行家的讲座和研究方向,让学校成为信息流畅、交流密切、思想活泼的场所。
(三)加速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真正使教学信息传播媒介先进,信息通道流畅,信息处理便捷
公开课教学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的最闪光的展现场所。学校应加强教学硬件的投入,能迅速反馈教学环境中的各种信息,筛选教学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并迅速反馈到教学者那里,及时修正教学中的负反馈信息;增强教师开课时教学反馈的速度和效度,通过终极系统达到对教学全方位的反馈;听课教师更应通过电子屏幕,隔行插座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反应,对教学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学生的听课情况能通过录像等方式融合到教学评估中,成为评课时得力资料,注意对教学资料的保存,以便在研究某位教师的教学状况时有个系列化的反映,综合反映他的教学状态。所有这些都要求加速教学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