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

房娟[1]2012年在《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村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农村富余劳动力居高不下,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等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本文认为,目前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配置手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使得资金无法实现有效配置,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难以顺利实现;农村各项建设无法有效开展,城镇化进程缓慢;二、叁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无法有效提高自身技能,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受金融的制约,也受到人力、技术、以及制度等实质生产要素的影响。因而,要有效解决“叁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农村金融、政府、监管当局、技术部门、中介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本文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考察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指出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论证了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原因;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路径,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系统环境的要求来界定农村金融应发挥的功能,并基于功能观探究有助于实现这些功能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打破了机构观的局限性;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农村金融体系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宏观、微观、经济、金融等各方面探索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并提出了相关的配套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通过背景分析,明确选题的目的意义,对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有关的理论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并对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有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根据研究思路与方法确定研究内容与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对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性,概括了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展情况,论述了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3章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以美、日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以印度和孟加拉作为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分别介绍这些国家在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实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以及相关的配套策略提供借鉴和启示。第4章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路径选择,从农村经济社会系统环境的要求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村金融需求的差异,探究农村金融应发挥的功能,并基于功能观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重构。第5章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配套策略,包括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营造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破除农村金融发展的农村经济约束;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强化农村金融功能;完善农村金融稳定机制等。

刘玉春[2]2014年在《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提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在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持,―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在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取向,基于金融效率视角构建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突破了以农村金融风险和农村金融功能为视角的传统研究范式,基于金融效率视角紧紧围绕―构建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具体研究中不纠结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在肯定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前提下,着眼于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等宏观角度来探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金融促进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模式。论文在把握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流派,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农村金融一直是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战略长期被轻视和忽视,农村金融机构被撤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功能缺失与服务缺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从作用机理和实证计量两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因果关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基于协整理论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变量VAR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关联性和影响程度。这既是对以往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效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评价,又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的金融供给对于农村地区的的经济增长、人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亟需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来动员资金并促进农村资本形成以有效解决日益紧迫的―叁农‖难题。基于效率视角来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祝健[3]2007年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社会资本形成与有效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是否合理并具有效率,是关系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是以信用手段动员、配置、管理涉农金融资源运行的活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叁农”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确保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如存在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叁农”贷款难等问题,这些凸显出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以农村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通过金融体系的重新安排与创新,达到强化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显着增强金融服务“叁农”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论文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的合理因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考察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演进历程,并审视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指出农村金融供求非均衡的症结主要来自金融供给抑制。进而从内外因两个层面剖析了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根源。由此,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阐述“叁农”发展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依据,着重探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运行原理及其支农效应,并围绕金融支农效应,论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径、竞争性金融市场培育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问题,指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支农功能,必须从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与业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方面进行深化与拓展。

李艳鑫[4]2007年在《西部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体系重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叁农”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近年来,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趋缓。造成西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金融问题。农村金融作为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西部农村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正式金融中的商业金融大规模撤离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业务狭窄,而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唯一直接面对农民的正式金融机构由于历史、产权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自身经营困难重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农村资金大量流失;政府对利率及信贷管制扭曲,农村二元金融结构明显。要想解决上述西部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就要推进西部农村金融深化,重新思考构筑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问题。本文以“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西部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及资金运用状况等方面的实证分析,揭示西部农村金融抑制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促进西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政策建议。在行文的具体安排上,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的文献资料,着重突出西部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同时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文章主要思路。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行文的理论基础——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本章通过对金融抑制与深化的特征、金融抑制的逻辑和金融深化的经济效应等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阐述,试图从中找到能为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西部农村金融抑制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该章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西部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以及资金运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揭示西部农村金融抑制的现实,最后对产生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进行阐述。第叁章针对前述的金融抑制问题,提出促进西部农村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实行差别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等。

梁希震[5]2002年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展,以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既有合作性金融,又有政策性金融,还有商业性金融等等。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银行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大量地撒并在农村的经营网点;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逐渐萎缩,功能比较单一,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功能缺陷显而易见;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存在,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难以打破,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按合作制原则规范的进展步履维艰。然而由于农业银行农村业务份额的不断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功能萎缩,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垄断倾向。因而现行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能很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构建新型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动态考察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静态分析,指出了我国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并借鉴发展中国家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设想。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以及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对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重新构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次,介绍了进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重新构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本论文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动态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本部分从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演变入手,并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理清改革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叁部分,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静态分析,指出了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退出农村金融领域,农业银行的农村业务也相对萎缩;二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日趋单一,不能承担起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叁是农村信用社功能异化、体制不顺,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农业抵抗风险能力差;五是邮政储蓄存在制度缺陷,造成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六是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但缺乏规范管理,潜伏着金融风险。 梁希震: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 第四部分,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折,并从各个方面逐一分析了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首先,分祈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与分散的小农户之间存在着矛盾,农户属于弱势群体,因而需要以互助合作精神为宗旨的合作金融来实现自我服务,减少经营风险。其次,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认为大力发展衣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一批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应该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构建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再次,分祈了小城镇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最后,分忻了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 第五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衣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对其的制度分折中,总结出儿点启示。认为我国衣村金融组织应保待多样化洛局,对衣村」)正现金融组织应合理引导、积极扶持、全面规范,并使之在国家的金融监督管理之卜运行。 第六部分,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首先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国情出发,按照市场需求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其次,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分祈。认为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商业性金融组织:对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因地制有,区别对待,改造现有农村信用社、重新培育真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建上和完善衣业保险绢织及其它非银汀金融机沟,实现金融组织多元化。最后,分祈了衣村金融纪织体系健康有效运厅需要的配套政策。

蔡四平[6]2006年在《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使贫富分化问题得到改善,至少不至于使情况变得更糟。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的强势群体往往倾向于操纵资源的流向,使弱者更弱。这种情况往往并不仅局限于一国的不同群体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也能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能真正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能仅被理解为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稀缺的技术性问题,而应当被理解为价值层面上的人道主义关怀,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一种制度创新。本文以“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作为理论起点,即按照契约理论,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看成比较长期的契约关系的组合,以此来替换短期的市场交换关系,因为契约关系可以为农户提供多于纯粹市场关系的好处,给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带来适应性、效率性、稳定性和政策性方面的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脉络梳理,发现沿着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机构路径,基本上是围绕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设计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均衡长期存在。由于即使这种均衡是低效甚或无效的,但是放弃它的成本却非常高昂,从而使得低效制度均衡长期存留而无法产生帕雷托最优的制度变迁。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是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的重要思路。然后,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和改革路径,认为尽管世界上没有发现一种“通用”或者“万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还是能寻找到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内容,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提供有益启示。接着,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一般模型,并采用功能的社会学方法,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建了一般性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还结合层次分析法,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建了层次分析法模型,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特征归纳为适应性、效率性、稳定性和政策性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根据功能金融理论,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机构能满足农民各种形式的金融需求,但人们在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假设应该有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功能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要跳出这种改革的“机构视角”。本文从“功能视角”出发,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归纳,提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具备的功能和概念性框架。在此基础上,认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后其功能是否能真正发挥效用,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适应外部环境的产权制度、微观组织设计和运营模式。然后,通过分析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贷款博弈过程,发现没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参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实质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博弈过程带来的成本——收益的权衡。同农村金融的交易费用的变化密切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都是农村金融交易费用降低的主要受益者,故他们也应当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重要力量。为了推动功能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从宏观方面上讲,就必须对农村正规金融进行制度创新与管理再造,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政策引导和行为规范。为了确保我国农村金融稳健、有序经营,充分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农村金融进行干预,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金融监管。但是,以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变迁历程是基于机构视角的,需要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即农村金融的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方法创新和内控机制创新,并要以法制化为保障。

郭刚[7]2012年在《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撑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时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基点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显得很重要。而研究我国区域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涉及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条件与相应的动力机制问题,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影响农村金融资本形成、配置、产出效率,运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层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分析中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模式与农村金融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实,理清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与中部农村经济增长的脉络关系,这对寻找缩小区域农村差距的金融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付诸实施,中部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因为中部农村存在“经济塌陷”和“金融弱化”现象,所以对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塌陷的金融支持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与更有现实意义。论文以促进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为着眼点,在前人丰富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理论、农村金融理论等研究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了规范和实证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经典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发展理论运用到区域农村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中,并通过中部地区详实的数据对比与实证计量分析来考察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把握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进而探讨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策略,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分析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农村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并获得的基本观点是: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发展的支持,而区域金融发展又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可以对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2)通过中部区域六个省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比较分析,揭示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困境: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深化程度低及农户资金供求短缺,从而形成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抑制,导致中部农村经济塌陷。根据这种情况总结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总结了影响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因素为金融供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及金融制度等四个主要因素。(3)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入手,构建了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化模型,并分析该内生模型中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农村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农村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最终途径主要靠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货币资金储蓄效应、农村金融投资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推动中部区域农村地区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以促进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增长。因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是中部地区农村经济运行的重要动力,而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产生了中部区域农村金融中介,中部区域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通过中部区域农村金融服务系统资源配置、支付与清算及金融风险分散功能来影响农村金融的的规模、结构与效率,由此再来影响某一个区域的农村金融深化;而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农村金融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来推动中部区域农村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而中部区域农村物质资本积累又具有正的外部性以推动中部区域农村劳动力资本积累的研究与发展部门。通过农村金融的储蓄、物质资本积累、劳动力积累及研究与发展部门共同作用,促进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增长。(4)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度进行分析,并对虚拟变量交互项的解释,来确定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变量对因变量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偏效;以上实证分析表明:在短期内,中部农村农村金融规模与效率对中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金融结构不能支持中部农村经济增长;在长期过程中,中部农村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对中部农村经济发展都没有促进作用,但是金融效率能支持中部农村经济增长。导致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弱化与抑制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农村信贷不能很好转化为农村有效率的投资,促使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不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中部区域农户收入的增长仅仅是中部区域农户储蓄比率上升的缘由,所以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区域内农户收入增长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这表明经济转型以后,中部区域农村金融体系及市场效率不高,金融市场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引导功能没有很好发挥,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户收入提升还是不能成为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目的。(5)在中部区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框架下,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与费用已经越过其拐点,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效率性,所以,基于中部崛起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必须放弃现有制度安排,进行重构:完善土地产权改革,让土地可以流转,提供中部区域农户的有效抵押资产;提出构建中部区域的政策性银行,如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部农业发展银行及中部区域民营银行;构建中部区域金融资金管理模式,建立中部地区金融合作定期协调机制,建设健全、高效的中部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有效防范、规避与控制农村金融风险,从而构建了金融支持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类淑志[8]2004年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偏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战略,对农村金融的直接干预政策以及农村金融自身的系统性缺陷,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对农村金融体系变迁和重构的研究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样,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并行推进的。其一是在经济和金融改革过程中有组织培育的正规金融领域,由正规金融机构组织或促成的金融活动,其二是自然发育而成的民间金融领域,由非正规金融组织媒介或者资金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本文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外生性是导致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金融体系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制度安排服务于这一发展战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走过了由“民办”到“官办”、再到国有银行基层经营机构的发展路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从事农业信贷的国有专业银行,也经历了“四次成立,叁次撤消”的四起叁落的变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共存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一改革成果更多是表面性的,表面上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但实质上农村金融机构长期经营困难,亏损严重,风险加大,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发挥不了应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重要渠道。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愿向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资金更加紧张。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更多地依靠非正规金融形式。在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正规金融。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基本判断,即金融抑制。因此,当前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推进金融深化,消除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 论文首先界定了农村金融体系的范畴,从中国古代的农村金融思想、马克思主义

毕超[9]2008年在《交易成本,组织绩效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叁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同样如此。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对资金有着非常急迫且巨大的需求,需要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体系问题重重,农村金融组织布局失衡、功能弱化、竞争乏力、服务单一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重构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必须了解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交易成本作为影响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为研究组织的决策及其绩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因此,本文选择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来研究如何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信息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是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密切相关的叁类交易成本,在详细分析了叁类交易成本的各种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价农村金融组织绩效的交易成本模型。每一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引起交易成本结构的变动,而这往往又成为下一次金融组织体系变迁的动因,借助组织绩效评价的交易成本模型,本文证实了这个设想,并为重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文章的第四部分,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影响叁类交易成本的各种具体因素的现状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绩效进行评价比较,对重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路经选择方面得出如下两个结论:一是应该以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方向;二是应该以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作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及如何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谢树春[10]2014年在《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一个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叁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叁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叁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叁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是彻底解决“叁农”问题的核心,而要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所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然而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地区资本要素的主要配置方式与“叁农”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选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叁农”融资困境、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路径选择、功能定位、政策支持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经典模式等相关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首先,对农村金融体系内金融的供求整体现状进行审视。与传统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新时期的“叁农”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叁农”金融需求,虽然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农村金融总体供求处于失衡的状态,“叁农”融资困难。“叁农”融资困难是“叁农”自身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以及其运行的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的问题包括业务经营范围狭窄、财务制度不健全、涉农业务设计不合理等方面,外部运行保障体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风险分散机制、法律体系以及政府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再次,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较于国家所采取的多次改革,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重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具有可行性。鉴于此,本文对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侧重点主要放在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两种路径:“机构观”和“功能观”的选择,重构的农村金融体系目标设定、功能定位、方式的选择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此外,对很多学者关于国外较为成功经典的农村金融体系模式的研究也进行了梳理总结,试图从中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对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给予一定的政策制度建议。最后,本文就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在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或已经深入研究探讨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可能存在进一步研究空间的领域,试图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推动整个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房娟.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2]. 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刘玉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3].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祝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西部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体系重构问题研究[D]. 李艳鑫.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D]. 梁希震.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6].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研究[D]. 蔡四平. 中南大学. 2006

[7]. 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撑机制及实证研究[D]. 郭刚. 中南大学. 2012

[8].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 类淑志. 复旦大学. 2004

[9]. 交易成本,组织绩效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D]. 毕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2008

[10].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一个文献综述[D]. 谢树春. 安徽财经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