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_全球化论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_全球化论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民族精神论文,目标论文,高校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捍卫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高校德育要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

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价值功能内在规定了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

全球化既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互相借鉴、互相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向他国输出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消弭这些国家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上的民族精神。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德育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其改革创新的价值目标,既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价值功能决定的。

1.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内在规定了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内核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其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或共同追求的民族品格、民族志向、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里特征、思想情感、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亲和力、融和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既是人们基于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依赖和认同的一种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又是一种调节个人与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准则,同时还是一种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于一体的社会实践行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彰显了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极其重要性。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的传统美德。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自强不息是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根本要求,也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要求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刚健有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它既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内在规定了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取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范畴。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肩负的主要任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联系在一起的,与融汇了中华民族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否适应历史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是否先进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与时代主题相适应。它成为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凝聚人心的现实效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中华儿女变革创新、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百折不饶的精神支柱和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二是实践性。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是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创新从而体现时代特征、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终根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是基础,培育是关键。也就是说要植根于民族传统。立足于民族新的实践,培育新实践所创造、所需要的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就在于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和建设实践,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向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开放性。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的碰撞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蕴含着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既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立足点,又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世界外来民族精神的优良成分。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内在规定了高校德育必须直面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弘扬和培育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内在规定了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

一是从社会价值功能层面而言,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的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能够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维持长期的统一和稳定,也就难以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从高校德育价值功能层面而言,民族精神强大的育人功能,是构筑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衡量高校德育绩效如何,一个重要的标尺是看学生能否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来看,他们年轻,社会阅历不丰富,缺乏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他们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迫切需要民族精神塑造自己整个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和精神力量。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先进文化和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

二、全球化时代,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内在必然

全球化时代,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既是高校德育直面世界文化相互激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继而维护现代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高校德育自身改革创新的内在必然。

1.高校德育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必然。传统的高校德育在价值论上急功近利,重视即时的、显性的政治价值,对其建构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功效重视不多,表现出一定的工具理性和功利论的倾向。孙喜亭教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一文中指出,从国际的广阔视角,从文化深层的视角,从高校本体的视角来看,高等学校真正的问题是教育培养目标极度功利化的倾向。全球化时代,人的精神需求理性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高校德育必将在这一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价值理性,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

2.高校德育从物化走向人性化的必然。目前高校德育的模式基本上是:课堂上灌输结论,以考试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全球化时代,对抗物化,重视和满足人的价值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应该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归宿。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高校德育必将从物化走向人性化,必将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必将开掘与弘扬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高校德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使教育者真正把受教育者当成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成为受教育者的精神关怀者,双方产生信任、共情,进而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3.高校德育从他律教育走向自律教育的必然。现行高校德育主要是一种他律教育而非自律教育,既定的道德规范成了社会强加于学生的不得不接受的他律要求而非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忽略了学生内在主体精神和在教育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激发与激活。确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有利于高校德育从他律教育向自律教育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彰显高校德育的实践性特征,强化大学生道德实践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种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联并主要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解决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切实将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振兴中华的自觉行动。

4.高校德育从适应走向超越的必然。传统的工具论德育更多地关注德育的适应性,即德育对人类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适应,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人为地放大德育外显的工具性价值,忽略德育的文化整合、文化提升功能以及满足个体道德需要、精神需求功能,亦即忽略了德育基于未来的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德育应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正是有了人类对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追求,对超越自我的群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才需要道德作为不可替代的协调关系和规范行为的手段。民族精神的形成既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弘扬与培育的积淀过程,又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化,由一般行为规范向高尚情操的升华过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既坚持了德育的适应性又强调了德育独特的超越性,使德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协调,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

5.高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尽管目前高校德育在方法和内容上有了许多新的改进,但仍然是封闭性的围绕某种“正确的、理想的价值观”运作。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理想化教育和灌输式接纳的有益信息,势必与学生经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网络获得的信息相碰撞、相冲突,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和信任度减低。在这种封闭的净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鉴别能力和应变能力难以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在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激荡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其难度远远高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开拓新领域。既让学生认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认知世界上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比较中,选择与接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实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目标,高校德育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思路和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理念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模式,关注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模式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德育的内在价值,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德育外在的社会发展价值和内在的人的发展价值的有机统一,即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学生面对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交错和整合,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更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挥和展示的,即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在教师主体主导下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师生在共同的德育活动中产生心灵的交流、交融,品德上、精神上的相互影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必须树立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塑造民族精神。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学生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模式。

2.德育内容的系统性。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公民道德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认同,又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在理论层面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在实践层面往往表现为公民道德。如“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美德。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化理想为现实的恒久、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首先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民族精神焕发在当前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强音。在时代精神培育的结构体系中,涵盖与时俱进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制精神、科技生态伦理道德精神、开放创新精神和拼搏奉献精神。

3.德育载体的科学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方法和载体。充分发挥“两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挖掘专业课堂教学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艺术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和经常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当前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而且要重视培育大学精神,树立良好的校风。民族精神渗透和跃动在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投身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践中,学生亲身感受先进模范人物所焕发的民族精神,亲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好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振奋民族精神提供了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要善于抓住良机。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要实现载体上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把网络变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阵地。建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德育网站,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等制成数字化产品,实现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标签:;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