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论文_周亚静

解放军169医院医学工程科 421000

【摘 要】目的:于手术室患者中实施手术室麻醉护理对于降低患者全麻苏醒躁动的实证分析。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于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计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予以常规方式护理;实验组46例,予以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二组患者血压、心率、全麻苏醒期躁动等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血压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例数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躁动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于手术室患者中实施手术室麻醉护理,可令患者显著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令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

【关键词】腹部手术;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

腹部手术在临床治疗手段中较为多见,其造成患者机会较大创作,术中大量出血,影响患者腹腔内脏,且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几率较大。全麻苏醒期躁动指患者接受全麻术后,在麻醉苏醒期较为多见的并发症,症状主要为躁动、兴奋、语无伦次、哭喊、肢体无意识行为等,影响患者循环系统,使患者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给术后恢复带来了障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我院开展以后收到了较为理想的好评,现将本院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于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计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其中21例男患者,25例女患者,年龄界于17-75岁间,平均年龄(57.9±9.3)岁,予以常规方式护理;实验组46例,其中24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年龄界于18-79岁,平均年龄(58.1±8.5)岁,予以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所有患者麻醉前均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进行分级,为Ⅰ-Ⅱ级。术中无呼吸循环障碍出现,并排除妊娠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手术类型如下:18例肝胆手术患者、11例泌尿系统手术患者、37例胃肠道手术患者、20例妇产手术患者、6例其他手术患者。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本组患者予以常规方式干预,即护理人员于术前访视、做好手术前各项准备、于麻醉前进行导尿、术后实施基础护理等等。

1.2.2实验组方法

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在术前和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就手术过程进行沟通,使其了解麻醉原理及麻醉过程中感官可能出现的异常,同时宣导术后多种引流管、导尿管的必要性,使患者提前有心理准备,以降低麻醉苏醒期的不良情绪。并告知患者全麻术需在气管内插管或放置喉罩,以免患者过于紧张发生躁动;②术后使患者呈去枕平卧体位,以避免神经、大血管受到压迫,若患者使用约束带则需视患者情况调节约束带。术后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四肢温度、颜色是否正常,保证静脉具有良好的回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是否合并呼吸功能或循环功能障碍,是否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对于药物是否有领带;③对患者术后因麻醉药物残留使呼吸道出现勇气不畅或梗阻情况时时监测,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处理,从而防止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同时避免头痛诱发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分析患者动脉血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④由于患者于全麻术后药物作用消退而恢复痛觉,创口疼痛感将会使患者躁动。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发生异常时应第一时间报知责任医师,遵医嘱以患者在术后的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予镇静、镇痛药物,从而降低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若患者条件允许,建议使用自控镇痛泵。

观察二组患者术后全麻苏醒期收缩压(SBP0及舒张压(DBP)、心率和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与评分。

1.3躁动程度评定标准

躁动情况与评分呈正相关最高分为3分,分值越高表明躁动程度越严重。3分表明患者需要多人制动,有强烈挣扎反应;2分为患者未受外界刺激发生躁动,且欲拔除各类导管,需及时制动;1分为患者在护理人员进行各类护理操作时躁动;0分为情绪平静,无躁动情况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取得的92份调查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适用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即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即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组间若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二组患者血压、心率情况对比分析

二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血压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结论

现代医学证实,在麻醉并发症中,全麻苏醒期躁动为其中之一,其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呈现兴奋状态异常,且同时伴有心率紊乱、血压异常、举止异常等现象。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全麻苏醒期躁动会给患者术后康复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若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或心肺功能不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患者术前若未足够了解麻醉苏醒期内身体可能出现的反应,有可能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且术后疼痛及诊疗的刺激也有可能引发。而监测患者全麻术后心率及血压,是基于评估麻醉药物残留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因为任何麻醉类药物的原理为松肌、镇痛基础上,同时会抑制患者呼吸系统,出现舌后坠,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评估疼痛程度是基于考虑患者全麻苏醒后神经纤维逐渐恢复正常,逐渐增强的疼痛感可能会超出患者耐受程度,因此是否于必要时予以镇痛、镇静药物治疗,以避免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所以,对于全麻患者加强护理,密切监测患者麻醉苏醒期体征、疼痛感及动脉血气在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须协助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必要时予以镇静、镇痛药物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二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血压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手术室麻醉护理,可有效令患者全麻苏醒后心率及血压趋于正常;二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例数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全麻手术室麻醉护理可令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躁动的几率降低。

综上所述,于手术室患者中实施手术室麻醉护理,可令患者显著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令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马雪.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02-104.

[2]肖巧华,谢美清,张爱珍,等.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对全麻插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97-99.

[3]邹雪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57-958.

[4]韩艳芳,张梓童,邓亚芳.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

[5]杜颖,王秀红,李秀娟.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5(21):127-128.

[6]孟丽艳.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254-255.

[7]黄靖雯.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3):159-160.

[8]郑兆青.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69-270.

论文作者:周亚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论文_周亚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