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市场经济要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要切实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流动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和劳动力也进入了市场,并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如何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已是当前机关党建工作中亟待探讨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流动党员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调查反映,流动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在原单位表现较好。他们之所以流动,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就”式流动,从省直机关流动党员中的结构来看。从待遇上来分,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的单位中流动党员比例高;从职业上来分,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党员比例高。这说明流动党员是原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期望通过流动,谋求经济效益好、福利待遇高的单位高就,以改善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
2、“挑战”式流动。改革时代,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解放,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固步自封、知足常乐的思想受到冲击。作为党员也要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同时也要面向自己命运的挑战,成为时代发展的模范,更需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据了解,在省直机关的流动党员中不乏“弄潮儿当向潮头立”之士,他们胸怀壮志,满腔热血,勇于拼搏,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3、“实现”式流动。有的党员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奋斗,跻身于更大的范围内去竞争,特别是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掌握了一定管理能力和一技之长的一些党员,他们长期在干部岗位和管理岗位上,见多识广,信息灵通,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济管理本领,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待遇和条件,或不拘泥于现有的管理体制,认为在现有环境中,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因素激励他们到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市场中去显身手。
4、“被迫”式流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党员认为迫不得已必须流动,换个好环境。这部分党员主要原因是感到单位人际关系复杂,或与领导关系紧张,工作起来左右制肘、心情不舒畅,甚至受到压制排挤打击,被迫一走了之。
5、“公派”式流动。这种情况多见于交通、煤炭、地质地勘、电力、农林水利等部门为完成某项工程或临时援外、劳务输出而组队外出,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在这些流动党员中建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按原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安排,开展党的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二是一些单位不太注意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党的组织不健全,党的活动不正常,党员作用难以体现,有的引起不良影响。
二、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
流动党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这部分党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分布的面广、线长、点多。它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党员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广大党员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战场的责任感、紧迫感的增强。流动党员的出现和增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流动党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一些单位党组织由于没有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党员没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得不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和组织制度的约束,思想比较混乱,情绪不太稳定,纪律松弛,目标不明,组织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有的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不如群众。个别人放任自流,违法乱纪,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党员形象,也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两大类。
(一)一些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力,政策不一,因而给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混乱。一是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力,一些党组织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束手无策,加上现行的党员管理法规滞后,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有关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规定下发后,又难以及时地贯彻执行,有的管理工作不细致,没有把上级党组织的规定与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如一般情况下,流动党员处于动态,而党的活动方式处于静态,静态如何适应动态。二是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接管脱节。如都属流动党员,有的党组织同意转移组织关系,有的就是卡住不放,有的甚至给予党内处置;有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而在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参加了党的组织生活,有的甚至被评为优秀党员;有的组织关系已转出,而外出所在地党组织不愿接。于是出现了“真空党员”、“口袋党员”,以致使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的教育监督之外。三是一些接收流动党员的单位党的组织不健全。有的管理流动党员的单位没有设立党,设立了党组织的而制度不健全,接管脱节。一些“暂挂”党员,只向原单位交纳党费,基本不参加组织生活,在外表现如何,原单位不清楚。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还有一定的比例。四是对流动党员的政策执行不一。因而在对流动党员的政策执行中差异很大。决定去留,宽严不一;处理党员,宽严不一。
(二)一些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了。一是宗旨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淡化。一些流动党员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一些在外承包项目、经商打工、摆摊设点的流动党员本位主义严重,损公利私,以强凌弱,有的信奉金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在办理营业执照、贸易往来、工作调动等问题上,靠行贿打通关节,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严重丧失了党性原则,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二是党的组织纪律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淡化。一些流动党员只注意学习党的经济政策和致富知识,而忘却了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思想松懈,目无组织、目无纪律、长期处于无政府壮态。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既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也不按时交纳党费,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途径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在他们中建立党的组织并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原单位党组织与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如何加强联系,共同管理好流动党员,各自的职责是什么?这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和探讨的新问题。
首先要统一思想,强化管理意识,把对流动党员管理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将逐步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格局。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各级党组织对凡是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规定的,应积极做好有关工作,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提高到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保证政局稳定的高度上来认识。各级党组织要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措施,专人负责,层层包干,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抓实抓好。
其次要打好基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与流动党员关系密切的基层党组织。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原单位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外来经商、做工党员较多的单位应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不同情况,这些党支部或党小组,可由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休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设置党组织,加强对存档挂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管理。组织建立后还要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要把那些党性强,敢负责,能负责的同志选配到党组织负责人的岗位上来。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抓到位,抓出成效。(1)建立汇报制度。流动党员应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思想、学习、工作情况,使流动者离职不离党。(2)认真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3)对于长期脱离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应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四要齐抓共管,加强网络管理,流动党员原单位党组织和外出所在地党组织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共同做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
第五要热情服务,加强“党员之家”建设,积极主动地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单位党的组织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党员之家”建设,积极主动地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定期组织慰问,寄送学习资料。也要主动关心其家庭情况,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体验到党组织的温暖,尽心尽责,安心安意为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